论文摘要
胃脘痛,是一种古今常见的内科病证。中医治疗胃脘痛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方法独特,疗效肯定,且自成体系。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病证名称的混乱、病证内涵与外延的不确定,积累的古今文献虽然数量很多,但内容分散,所记载的胃脘痛治疗方药也是良莠参半,辨证与选方用药均缺少一定的规范性,使得临床疗效的稳定性差,或然性大等,影响了医界与患者对中医药治疗胃痛证的信任度,故有必要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开展胃脘痛有效方药筛选与评价研究,可以挖掘胃脘痛有效方药,建立胃脘痛有效方药的筛选平台和评价体系,推进胃脘痛临床新药的开发进程,并促进对胃脘痛病因病机的研究。研究内容:分为胃脘痛文献的系统整理、胃脘痛方药的筛选、胃脘痛方药有效性的评价三个部分。研究方法:在文献调查、按类统计的基础上,利用频次分析方法进行筛选,并结合循证医学原理,以临床效验为依据,进行方药有效性的评价。研究结果:以胃脘痛相关病名为线索,进行相关方药的搜集。共收集中药75味,分别出自25种医籍;方剂263首,分别出自115种医籍;医案354则,分别出自55种医籍。在初步搜集的75味中药中,明确记载治疗胃脘痛的有45味,根据对其所出现的本草文献频次和方剂文献频次之和的统计,将超过6次的19味药物,逐一进行分析,19味药物分别是草豆蔻、荔枝核、蜗蠃、丁香油(露)、白术、白芍药、高良姜、吴茱萸、石膏、韭、延胡索、当归、川芎、白豆蔻、桂丁(肉桂子)、姜黄、藿香、麻黄、蒲黄。有的药物用于治疗胃脘痛的历史较久,被不同的医家、不同朝代反复引用,如草豆蔻;有的药物用于治疗胃脘痛的历史较久,历代引用文献较多,但使用该药进行配伍的方剂很少,提示本药以单味药使用为主,如荔枝核;有的药物历代引用文献较多,但由于含这类药物成分的西药的广泛使用(方便价廉),本药现代已基本不使用了,如蜗蠃;有些药物在本草文献中只出现1次,但在方剂文献中有较多首方剂组成含有该药,基本可以判断该药也是一味治疗胃脘痛的有效药物,如当归、川芎。通过对胃脘痛方组成药物的统计分析,发现263首胃脘痛方共使用药物261味,合计2251方次,平均每药出现8.6245方次。以平均方次8.6245最接近的整数9,作为胃脘痛重点药的标准,共收录到61种药味,占总药味数(261)的23.37%;这61种药味共出现1705方次,占药味总方次(2251)的75.74%。出现频次最高的药物是陈皮108,其次是甘草87、木香81、香附71、半夏55、厚朴53、砂仁52、茯苓51、延胡索46方次等,这些药除甘草外,大多为理气化痰燥湿药,其中含有二陈汤的全部配方成分,说明古今成方用二陈汤治疗胃痛的几率较高。胃脘痛有效方剂的筛选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从《中医方剂大辞典》等方剂文献中查检古今成方;二是从古今医案文献中查检胃脘痛案例;三是通过现代临床期刊报道进行查检。共检到符合收方标准的胃脘痛成方263首,胃脘痛医案文献涉方73首,现代临床期刊文献共涉方(传统成方)81首。将三类方剂进行比对,选出在两类文献中均出现的方剂作为重点方,共25首。25首重点方剂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小方居多,25方中就有5首是由2味药组成的方剂,其余也大多为4~5味的小方。②25方分属10个功效类别,每类平均2.5方,提示功效作用分散,临床胃痛证型广泛。③10类功效中包含了补虚与泻实两大类,补虚包含了补气、补血、养阴和温阳四法;泻实中则包含了调气、活血、化痰、祛湿、泻火和散寒六法,提示这些方法可能概括了治疗胃脘痛的基本大法,这些方剂也可能为治疗胃脘痛的基本方。其中有7首方剂在三类文献中均涉及,是重点方中的重点,分别是二陈汤、失笑散、金铃子散、理中汤、越鞠丸、平胃散、吴茱萸汤。二陈汤是一首化痰基本方,经过加味,一直被不同时代的医家用于治疗痰湿胃痛,兼有呕吐者效果更显著;失笑散古代多用于治疗妇人产后小腹痛,《女科切要》明确指出用于治疗“胃脘痛”,临床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引起胃脘痛;金铃子散从明代《袖珍方》起,用于治疗热厥心痛,临床治疗肝气郁滞,气郁化火而致的胃脘痛;理中汤出自《伤寒论》,是温中散寒的基本方,可治疗脾胃虚寒性胃脘痛;越鞠丸为朱丹溪所创,原方用于解诸郁,治疗胃脘痛时常适当加味使用;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湿滞胃痛;吴茱萸汤首见于《伤寒论》,治疗中虚寒凝之胃脘痛。结论与讨论:1.草豆蔻、荔枝核、蜗蠃、丁香油(露)、白术、白芍药、高良姜、吴茱萸、石膏、韭、延胡索、当归、川芎、白豆蔻、桂丁(肉桂子)、姜黄、藿香、麻黄和蒲黄等19种药物使用频次较高,为治疗胃脘痛的有效药物。结合方剂分析,则甘草、木香、香附、半夏、厚朴、砂仁、茯苓、延胡索为常用有效药。而二陈汤、失笑散、金铃子散、理中汤、越鞠丸、平胃散、吴茱萸汤等7首方剂为有效复方。2.治疗胃脘痛的单味药的频次与复方组成中频次的差异,恰好说明了某些药物需要通过配伍才能发挥药效;而另一些药物可能为治疗胃脘痛的有效单方,这两类有效药物均值得重视。3.对相关药物和方剂的分析表明,有效方药往往集中在理气活血、行气解郁、化痰燥湿、温中散寒等功效类型,说明胃脘痛的证候类型也以气滞血瘀、肝气郁滞、痰湿阻滞、阳虚寒凝为多见。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整脊疗法治疗脊源性胃脘痛的效果观察[J]. 当代医药论丛 2020(03)
- [2].李冀教授治疗胃脘痛之验案举隅[J]. 时珍国医国药 2019(09)
- [3].针灸治疗胃脘痛概况[J]. 山东中医杂志 2018(03)
- [4].刘德喜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体会[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37)
- [5].胃脘痛的中医穴位鉴别及点按治疗[J]. 现代养生 2017(18)
- [6].从经筋理论探讨筋性类胃脘痛的治疗[J]. 亚太传统医药 2020(02)
- [7].柴胡疏肝散治疗胃脘痛肝胃不合证的疗效观察[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9(02)
- [8].余泽云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介绍[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8(03)
- [9].胃脘痛方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效果探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15)
- [10].李寿彭治疗胃脘痛经验[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5(01)
- [11].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治疗胃脘痛45例[J]. 陕西中医 2015(09)
- [12].自拟胃康宁散治疗胃脘痛43例[J]. 中国民间疗法 2011(01)
- [13].疏肝健胃汤治疗胃脘痛360例[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01)
- [14].中医药辨证治疗胃脘痛[J]. 中国民康医学 2011(14)
- [15].三香舒胃汤治疗胃脘痛213例[J]. 甘肃中医 2010(02)
- [16].胃脘痛方药的整理分析[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06)
- [17].胃脘痛的中医治疗体会[J]. 中医临床研究 2019(27)
- [18].艾条灸联合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效果分析[J]. 天津护理 2017(02)
- [19].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 中医杂志 2017(13)
- [20].自拟愈胃汤为主治疗胃脘痛病160例[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18)
- [21].胃脘痛临床辨治经验[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03)
- [22].胃脘痛疑难病案3则[J]. 陕西中医 2010(07)
- [23].九味葎连胃肠康治疗胃脘痛64例[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0(10)
- [24].实脾疏气汤治疗胃脘痛临床分析[J]. 中国民间疗法 2009(03)
- [25].浅谈胃脘痛的辨证与治疗[J]. 中医研究 2009(06)
- [26].理气药在胃脘痛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15)
- [27].家传健脾和肝汤治疗胃脘痛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18)
- [28].何若苹应用脘腹蠲痛汤治疗胃脘痛经验[J]. 浙江中医杂志 2019(06)
- [29].胃脘痛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08)
- [30].王国斌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J]. 中医研究 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