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尽管其诊治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发病率呈递增趋势。乳腺癌恶性演进相关基因的研究有望对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获得新的突破。LRP16是从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克隆的人类基因,既往研究表明雌激素通过ERα上调该基因表达,该基因过表达促进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但具体分子生物学机制并不明了。本研究探讨了该问题,并证明该基因可以作为临床乳腺癌预后评判的分子标记物。本研究共分为2部分:一、LRP16基因促进MCF-7细胞增殖、转移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目的:研究LRP16基因促进ERα阳性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1)将ERα荧光素酶报告子3×ERE-Luc或LRP16启动子S10荧光素酶报告子pGL-3-S10与ERα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16[或者针对LRP16的小干扰RNA(LRP16-siRNA374、LRP16-siRNA668)及对照小干扰RNA(Control-siRNA)]共转染MCF-7细胞,测定3×ERE-Luc和pGL-3-S10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2)Northern Blot检测经RNA干扰分别抑制了LRP16基因和GFPi基因表达的MCF-7细胞株(MPL-374、MPL-668、MPL-GFPi)中ERα下游靶基因E2F1、RARα、c-fos、MTA3、cathepsin D、Snail、slug对雌激素刺激反应性的差异;Western Blot检测3种胞株中cyclin D1、E-cadherin蛋白对雌激素刺激的反应性。结果:(1)雌激素刺激组3×ERE-Luc和pGL-3-S10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随转染pcDNA3.1-16增加而增加,呈现剂量依赖性;而DMSO组3×ERE-Luc和pGL-3-S10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却不随转染pcDNA3.1-16量的增加而增加。雌激素刺激组LRP16基因抑制率越高,3×ERE-Luc和pGL-3-S10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越低;而DMSO组中没有差异。(2)雌激素刺激后,MPL-374、MPL-668、MPL-GFPi细胞中ERα下游靶基因E2F1、RARα、c-fos、MTA3的表达水平依次升高,但cathepsin D、Snail、Slug在三种细胞中表达没有差异。(3)雌激素刺激后,MPL-374、MPL-668、MPL-GFPi细胞中cyclin D1表达依次升高,而E-cadherin表达依次降低。结论:雌激素反应性靶基因LRP16反馈增强ERα介导的转录激活活性,是一个我们首次发现的新ERα下游靶基因作为共激活因子反馈增强其介导的转录激活活性的基因;LRP16通过主要通过改变cyclin D1的表达水平促进MCF-7细胞的增殖,通过改变E-cadherin的表达水平促进MCF-7细胞的的转移。二、临床乳腺癌标本中LRP16基因表达与肿瘤大小、转移相关性的研究目的:探讨临床乳腺癌标本中LRP16基因表达与肿瘤大小、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初诊乳腺癌患者组织标本及临床资料,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标本中LRP16及ER、PR、E-cadherin表达水平。结果:临床乳腺癌标本中,肿瘤直径>2.0cm的例标本中LRP16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肿瘤直径≤2.0cm的标本;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LRP16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标本;随肿瘤TNM分期的增高,LRP16的阳性率也相应增高;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E-cadherin的阳性率显著低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标本;肿瘤TNM分期的增高,E-cadherin的阳性率相应减低。LRP16阳性率随E-cadherin阳性率的降低而增高。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乳腺癌标本中LRP16表达与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LRP16可以作为乳腺癌预后评判的分子标记物。结论1.雌激素反应性靶基因LRP16反馈增强ERα介导的转录激活活性,是一个我们首次发现的新ERα下游靶基因作为共激活因子反馈增强其介导的转录激活活性的基因。2.LRP16主要通过改变cyclin D1和E-cadherin的表达水平促进MCF-7细胞的增殖和转移。3.临床乳腺癌标本中LRP16表达与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可以作为乳腺癌预后评判的分子标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