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英语等级考试(1)(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权,李新国,刘占荣[1](2021)在《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成人外语能力标准制订和学习成果认证——以国家开放大学英语等级体系标准构建项目为例》文中认为采用标准化外语等级考试或者通过学分银行对已有外语类证书进行认证和学分转换,能够节约学习者的时间和学习成本、促进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目前的学分银行偏重对行业、职业的认证,对岗位能力标准和认证单元也有明晰的制度设计,但是对于通识类的课程或技能如何认证,包括认证单元如何设计和表述都是难点。国家开放大学英语等级体系标准构建项目在此方面进行了探索,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根据开放大学成人学习者英语能力的实际情况,经过专家论证、师生访谈、数据分析、各类成人外语考试大纲对标、锚定级别、认证单元设计与描述等环节,搭建了国家开放大学的英语五级量表。项目取得了初期成果,为学习成果认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尝试,积累了经验,但对于效度与信度还需经过后续的大规模考试进行验证。
温静怡,崔盛[2](2020)在《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成绩对高校毕业生升学的影响——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即"英语四六级考试")在中国开展已有30多年的历史,对高校大学生升学的影响究竟如何值得探讨。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中"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的数据,首先运用二元probit回归模型发现,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成绩对本科毕业生读研有显着正向影响;其次,运用清晰断点回归模型发现,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是否通过对学生读研的概率存在明显跳跃,而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是否优秀对学生读研没有显着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对读研有显着影响,但仅为"证书"效应,通过后成绩好坏并不影响升学。在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依然受到广泛认可的时代,如何让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英语水平,提高证书效应的有效程度尤为重要。高校需要在科学研究基础上,依据国家战略和发展目标提出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发展改革方向,并在学校和学生个人层面制定科学的英语学习方式和可操作的实施办法。
王洋[3](2020)在《高职院校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的现状调查和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高职院校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低的现象,笔者分别通过网上查数据,对辅导员、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低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生源基础问题、学习动因问题、课程教学问题、考试原因。并在查询最新政策文件、理论理念和与同行讨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高职院校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的若干参考性建议和思考。
陆德红[4](2020)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调查研究 ——以安徽省H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2月12日发布并于同年6月1日实施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明确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英语作为在全世界运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其口头表达更是重中之重。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国际交流日益增多,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愈发重要,提高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也是培养和塑造国际高水平英语人才的关键。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增加了口语考试,从以前只重视笔试到笔试和口试相结合,说明英语口头表达的重要性提上了日程。从小学英语学习的起点就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显然对学生后期可持续发展极为必要。儿童2岁至青春期是其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国内大部分地区从小学三年级开设外语课,尤其是英语课。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小学中年级英语教学就应注重英语听说,经过中年级的初步训练,具有一定英语口头表达基础的高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应有所提高,高年级也是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关键阶段。然而,笔者在前期阅读及为期近一个学期的课堂观察中,发现我国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存在较大不足。因此,本研究以H市为例,围绕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这一主题进行调查研究。为了全面、真实、有效了解当前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现状,本研究采用口语测试、课堂观察和访谈的方式,来调查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以期发现存在的问题,揭示问题背后的原因,继而提出有价值或利于在实践中提升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建议。首先,根据《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口头表达能力分量表,将其与目前大部分地区小学使用的人教版英语3-6年级教材进行逐一匹配,列出小学高年级教材中和《量表》中口头表达能力量表相对应的口语表达范例(包括典型句式或例句)。经过专家筛选和多方测试,最终确定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测评卷。其次,根据设计好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测评卷对H市三所不同区域小学的高年级学生进行了英语口语测试。通过此次研究,了解到H市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现状:H市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口头表达一级能力中,口头描述、口头说明、口头指示、口头互动等方面的能力处于基本达到与较好达到之间;口头叙述、口头论述能力介于勉强达到与基本达到之间;学生英语口头表达二级能力介于勉强达到与基本达到之间;不同学校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没有显着差异;学生课堂参与口头表达的方式以被动为主;学生课堂开口流畅和支吾对半;学生课堂发言停留在“机械操练”水平。再次,通过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与学生访谈,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问题与问题存在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最后,根据问题和问题存在的原因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学校支持等三方面给出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建议。
王彩凤[5](2020)在《新疆高校英语师范生TPACK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及认识的改变,也直接影响到学科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信息技术对外语教学从辅助到融合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智力技能,且外语教育信息化更是影响到学生的语言与语言学习。当前,外语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基础教育外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外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需要迫切发展与提升。英语师范生作为未来基础教育的外语教师,其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水平影响和制约着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为了了解新疆高校英语师范生TPACK的发展现状,本研究对新疆五所高校的大四年级英语师范生展开了调查。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了解国内外关于教师TPACK以及英语教师TPACK的测量、评价、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并依据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条件确定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其次,借鉴国外的成熟量表并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进行了量表的修改和编制,并通过文献研究和前期调查确定了部分关于影响因素的问题,最终形成本研究的调查问卷;随后,选取新疆五所高校的大四年级英语师范生作为调查对象展开调查,共收集到319份有效问卷,最终采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新疆高校英语师范生TPACK的发展现状并结合访谈分析其影响因素。最后,根据新疆高校英语师范生TPACK现状调查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策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描述性分析得出,新疆高校英语师范生TPACK的水平总体处于中等,其中,学科内容知识(CK)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CK)得分最低。(2)通过差异分析得出,新疆高校英语师范生TPACK的整体水平在族别和学校类型上不存在显着差异,而在英语等级、专业态度和职业态度上存在极其显着差异。(3)通过访谈和数据分析发现,新疆高校英语师范生TPACK的发展受到专业态度、职业态度、使用技术教学频率、认同感及自我效能感等五个个人因素和英语专业等级考试、课程设置与实施、教育实习等三个情境因素的影响。(4)通过回归分析得出,TPACK框架中的内部因子TPK、PK、TCK、CK和PCK对英语师范生TPCK的发展有显着的贡献作用。基于现状调查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提升策略:第一,重视新疆高校英语师范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第二,完善E-TPACK课程设置,加强学科内容知识学习;第三,提升新疆高校师范英语专业任课教师TPACK水平;第四,加强新疆高校英语师范生信息化教学实践。
刘新国[6](2020)在《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推进国际化进程做出重要贡献。回顾我国的外语教育规划过程,尽管以自上而下的规划路径为主导,但社会调查和征求民意也是其中重要的规划活动;同时,外语教育规划也激发国人对外语教育的复杂的情感。然而,当前的研究很少探讨外语教育政策应如何回应公众意见和感受,提高公众的满意度。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公民的话语空间发生改变,公众意见表达异常活跃,社会舆情成为公共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以舆情为研究视角,探索外语教育政策的回应性。高考英语是我国重大的外语教育政策,外语教育规划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息息相关。本研究以高考英语的政策变迁为主线,并选取其中四个关键节点为经验案例,探究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关系。本研究分析认为,政策回应性受制于制度语境、外部环境和由公众意见与媒介话语构成的社会舆情。为探究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一般关系,本研究提出三个具体研究问题:(1)高考英语舆情特征如何?(2)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关系如何?(3)舆情与政策回应性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本研究在理论视角上,借鉴政治学、公共政策学、新闻传播学相关的舆情-政策关系分析理论,以话语制度主义作为一种综合的理论视角审视高考外语政策变迁过程,构建出政策回应性的分析框架。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以质性研究为主,融合量化分析方法对三种来源数据进行分析:(1)政策文本、历史研究文献和智库研究报告;(2)慧科新闻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3)新浪微博,其中数据采用第三方爬虫软件采集获得。在研究路径上从总体和特定节点两个方面探究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论文共分七章。前三章阐述了研究现状和基础概念与理论,论文第四章从总体上考察了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制度文化语境。高考英语政策主要体现在科目地位、命题方式、考试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的高考英语政策变迁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稳定上升期、调整变化期和巩固发展期,政策的变化可视为对外部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和社会舆情的积极回应。论文第五章分析了高考英语舆情的总体特征。本章从报纸媒体、社交媒体和学术期刊三种媒体描述高考英语舆情的时空分布特征、舆情主题和热点事件。舆情分析表明,在高考英语政策调整变化时期,公众舆论对待英语的态度比较复杂,一方面认可英语作为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工具性特征,另一方面要求弱化高考英语的科目地位、减少高考英语考试的社会功能比较强烈。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以来,社会舆论聚焦在一年两考和中外文化冲突方面,容易引发成社会热点事件。高考英语听力是最为频繁的高考突发性事件,地方政策回应方式不一,但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回应的重点是加强考试管理,稳妥推进高考英语听说考试。接下来的论文第六章通过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关键节点的探究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关系。研究表明,尽管1999年以来国家高考制度改革政策突出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但是公众舆论的焦点在科目分值、计分方式和考试方式上。1984年第一次高考改革后高考英语确立了和语文、数学同等的统考科目地位和分值权重,并在实际中得到强化。新世纪以来公众对英语热开始反思,弱化英语的呼声比较强烈,2006年江苏省通过对民意的积极回应和协商,首次降低了高考英语分值。2013年北京高考改革迎合社会舆论,提出降低高考英语分值的方案,但是公众意见中专业话语发挥了重要影响,维持了高考英语地位。2017年以来为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高考英语“一年两考”,虽然降低了高考英语听力事故的风险,但是测试技术的要求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成为“一年两考”的制约因素。论文第七章为启示和结论部分,将舆情的政策回应总结为四种模式,即主动咨询型、积极协商型、消极协商型和压力回应型,从三个方面提出回应性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的可能路径,即正确认识观念性冲突、合理运用舆情调查、做好舆论环境建设。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应用三个方面:首先在理论基础上,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建构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的理论内涵,为外语教育规划探索符合现代治理理念的科学路径;其次是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将质性探究与媒介框架分析和政策叙事相结合,拓展了质性研究的内涵;最后是本研究的应用创新,政策回应性为当前的高考改革和外语教育规划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王柔化[7](2019)在《汉英不平衡双语者二语言语产出句法启动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语者指的是能够在交际中应用两种语言的人。我国英语学习者中英语语法体系尚不完备、英语水平与汉语水平差异显着的双语人群被视为汉英不平衡双语者,其二语(L2)言语(口语)产出的认知加工过程,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语言研究者们的关注。以往研究大多聚焦于言语产出过程的概念生成及编码机制,几乎没有学者对汉英不平衡双语者L2言语产出的程序化进程展开研究,更缺乏对L2目标结构言语产出准确度和反应速度的综合考察。言语产出(生成)的认知过程中,最复杂的就是言语产出构成加工的认知过程。想要深入理解外部语言刺激(程度、语种、通道)是否会使不平衡双语者对输入信息的片段产生认知构块,及不平衡双语者如何对心理词库及陈述性规则进行检索,从而促进L2产出的自动性处理,需要对不平衡双语者L2言语产出的准确度和速度进行考量。句法启动实验研究是对其进行考察的理想范式,近年来很多学者认为,句法启动已经成为心理学和语言学跨领域研究的新兴研究方向。因此,本文首先对句法启动及言语产出研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和述评。在文献梳理和述评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汉英不平衡双语者言语产出模型”,在Kormos.J.(2006)的双语产出模型基础上加入自动处理等相关部分,细化长期记忆中的双语存储,使之更适合描述汉英不平衡双语者言语产出的认知加工过程。本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外部刺激(启动)会使汉英不平衡双语者在L2言语产出时发生激活级联和程序化,从而使L2言语产出构成自动处理,且自动处理激活级联与双语心理词库和陈述性规则的共享句法表征检索相关联。基于“汉英不平衡双语者言语产出模型”,本研究主要采用句法启动实验研究回答下列研究问题:(1)启动程度(外部刺激的强度)不同会对L2言语产出产生哪些影响?(2)启动方式(刺激语种和通道)不同会对L2言语产出产生哪些影响?(3)句法启动中L2水平、动词重复、名词生命度和个人体差异等其他因素是否会对L2言语产出有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本实采用句法启动图片描述任务设计3×4变量启动实验,利用E-prime2.0软件及SR-Box发声反应盒,收集1/1000秒(毫秒ms)为单位的数据,对汉英不平衡双语者L2在线言语产出情况进行考察。实验从L2目标结构的言语生成准确性、反应速度两方面,考察外部刺激是否会使被试产生认知激活级联和程序化,用TOPSIS算法对双变量综合评价可以发现哪种刺激会对不平衡双语者的L2言语产出产生更大影响,其他因素是否也会对启动结果产生影响。为实现这三个研究目的,本研究收集了研究被试在实验条件下的即时口语产出数据,其中包括汉英不平衡双语者对不同启动强度(双向启动,单向启动和无启动)、不同启动通道(视觉及听觉)及不同启动句语种(英语及汉语)的目标句产出和发声反应时数据和第二语言水平、动词施事和动词受事名词生命度等级以及自然条件(如性别、高考分数、父母学历等)、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途径等)、词汇熟悉度、语言能力自评等数据。实验研究发现:1)研究模块一(启动程度对L2言语产出的影响):产出比、反应时和综合启动量三方面结果均显示,无论哪种启动语种(英语、汉语),无论哪种启动通道(视觉、听觉),双向启动Q1组(既看又读,既听又跟读)各实验明显优于单向启动Q2组(只看不读,只听不跟读)的各实验结果;单向启动Q2组各实验结果又均明显优于无启动控制Kz组的各实验结果,且组间差异显着。由此得出,不同启动语种,不同启动通道的句法启动效应都与启动程度正相关。这些研究结果说明:既看又朗读、既听又跟读的双向启动,对学习者的口语表达促进作用,比只看或只听效果更好。这也印证了研究假设中频繁刺激带来激活级联,记忆强化产生程序化效应带动自动处理。重复演练等频繁刺激可以促进L2的言语生成,且多通道的重复刺激更有效。汉英不平衡双语者的英语口语表达,可以通过多通道的重复演练得到促进和提高。2)研究模块二(启动方式对L2言语产出的影响):双向启动的英语语内实验(A英语视觉启动、B英语听觉启动),产出比结果为英语听觉启动优于英语视觉启动;反应时结果为英语视觉快于英语听觉;综合启动效应量结果为英语听觉启动优于英语视觉启动(Q1A:M=0.525<B:M=0.570)。跨语言启动实验(C汉语视觉启动、D汉语听觉启动),产出比、反应时(逆向指标)和综合启动效应量都是汉语听觉启动优于汉语视觉启动(Q1C:M=0.524<Q1D:M=0.574)。同通道实验综合启动量比较(A英听0.525、C汉听0.524)/(B汉听0.570、D英听0.574)各实验结果,整体差异不大;只有反应时汉语听觉启动快于英语听觉启动。单向启动组的各实验整体趋势与双向启动组一致。控制组各实验数值基本持平。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听觉输入和英语语内输入,对学习者言语产出得促进效果更好。外语教师可以更加侧重听觉训练和英语语内训练。在加快不平衡双语者的L2言语产出反应速度方面,英语视觉和汉语听觉两种启动方式效果更好。汉语启动同样有效,不能忽视母语作用!3)研究模块三(L2言语产出的其他影响因素):汉英不平衡双语者二语水平与句法启动效应呈正相关,即相对高水平的不平衡汉英双语者启动效应强,低水平的启动效应弱;动词重复启动也能够影响汉英不平衡双语者二语言语产出,句子核心动词重复目标句产出数增多,即存在词汇增强效应;名词生命度等级差异不同与目标句产出情况差异明显,同时目标句产出数值和发声反应时长都显示出,名词生命度等级差为2时,目标句产出最多,生命度等级差为1级时,发声反应时均值最短。个体差异因素中,高考英语成绩与启动效应显着相关P=0.028<0.05,高考语文成绩呈弱相关P=0.084,其他自然条件等因素对汉英不平衡双语者的L2言语产出没有显着影响。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在诸多个人因素中,语言水平尤其是L2水平与汉英不平衡双语者的L2言语产出显着相关。在汉英不平衡双语者(二语水平中低级)中,水平相对越高,启动效果越好,即由于外部刺激产生激活级联,形成程序化自动处理受到L2水平(心理词库和陈述性规则系统的完善程度)影响。基于上述研究得出如下教育启示及建议。(1)重复演练:在二语学习过程中,重复演练等频繁刺激可以促进L2的言语生成,图片描述、同盟者脚本、句子回忆、句子补全任务皆可通过重复演练促进口语生成,且简单知识的重复演练也能促进高级句法结构的口语生成;(2)听力训练: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听觉输入和L2语内带来的刺激可以更有效的促进L2言语产出:即听力训练可以更有效的提高二语的产出能力;(3)知识训练:二语词汇句法知识储备对二语言语产出量和速度至关重要,从而说明要提高二语言语产出能力,应该在教学中加强二语词汇句法知识训练和积累;(4)母语训练:对于汉英共享句法表征,母语相应结构的输入对二语言语产出的质量和速度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即母语句法知识的正迁移有助于二语相关知识的习得。本实验结果印证了激活级联和程序化的研究假设,证明了“汉英不平衡双语者言语产出模型”的合理性,这对二语习得理论与心理学的融合研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研究采用TOPSIS逼近理想算法对产出比和反应时双变量的综合评价作为启动效应量,本实验研究也可为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多变量综合评价研究方法提供有益的启示。
黄勇[8](2019)在《新时代高职校级英语等级考试制度建设探讨》文中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是今后继续深造和参与就业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必修公共英语课程是由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新时代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管理,促进学生掌握相应的英语知识是各高职院校和英语教师的重要职责,校级英语等级考试制度是确保英语教学水平提高和学生掌握一定英语知识的有效手段。
王艺华[9](2019)在《山西省高校英语专业大二学生英语能力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匹配研究》文中认为欧洲委员会在2001年正式颁布《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CEFR)。近年来,许多中国研究者向语言教学和评估中引入了CEFR,目前已有较多中国研究者都建议使用“能力”描述语来分析外语教学,以促进外语的学习、教学和测试。大学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设计者表示,他们将以CEFR作为教学大纲写作过程中的参考标准。由于中国没有通用的英语标准,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通常通过许多测试来评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与世界各国联系的加强,为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提供一个通用参考刻不容缓,它将促进我国英语教学与评价的改革,为英语学习和研究提供统一的标准。本论文主要以山西省为案例,对英语专业大二学生的英语水平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进行匹配研究,本文采用了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首先,本论文通过配对英语专业课程标准和CEFR的描述语作出初步的匹配,通过直观的匹配,英语专业大二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被定在B2级。其次是问卷调查,发放的问卷中以B2水平作为标准,将B1+、B2+和C1水平作为参考,共有五份等值的问卷,其中学生需要完成一份自我评估问卷,从自我评估得到的数据通过Winsteps程序,设定Rasch模型进行处理。最后,对部分老师和学生进行相关的访谈。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英语专业大二学生大致属于CEFR的B2水平,但是在听力方面没有达到B2水平,而阅读和写作已经达到了C1水平,说明他们的各项能力发展不平衡。学生在口语上也相对薄弱,这也反映了在实际课堂中应该扩大教学活动和内容。另外,从对教师的访问中研究教师评估和学生自我评估之间的相关性,发现两者之间相关性较弱。最后本文针对数据分析结果中展现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ESP理论指导口语教学,使学生将口语运用到不同的情境;在“互联网+”背景下听力课堂使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参与到听力的输出中,同时了解国外文化和地道表达;强调英语的人文学科属性,鼓励学生阅读英文原着;研制中国特色的英语能力量表等。
陈露露[10](2019)在《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研究》文中提出英语测试是检测被试者英语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现在国际上的通用语言,也是我国的第二语言。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国内认可度最高的英语考试是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但是经过这么多年,问题也在逐渐显现,为此我国开始研究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并且在2020年前逐步推行。目前国内的英语考试现状如何?四六级考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为何会出现,出现的背景以及意义何在?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在未来的实施中又会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如何去应对?笔者以此题进行研究,对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在未来的实施无疑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除了引言与结语之外,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念界定与理论研究。对考试、英语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四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交际语言测试理论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是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出现在的背景以及目标意义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比较分析,将国内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中的五级与六级考试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四六级的问题以及证明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科学性。第四部分是研究结论,对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在的实践初探进行分析并且理性的看待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存在的问题,对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未来实施提出相关建议。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是新兴事物,会存在很多的质疑。但是通过将它与现有的英语考试类型进行比较分析,我们会发现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从量表的研制到考试系统的建立都更加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和社会需求。终将对我国未来的外语测评与英语教学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什么是英语等级考试(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什么是英语等级考试(1)(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成人外语能力标准制订和学习成果认证——以国家开放大学英语等级体系标准构建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 |
2.1 研究视角 |
2.2 理论基础 |
3 OUSE的制订和实施路径 |
3.1 确定OUSE框架 |
3.2 确定OUSE结构和内容 |
3.2.1 OUSE的制订依据 |
3.2.2 总体能力和分项能力的对标和描述 |
3.2.3 考试大纲和样题 |
3.3 确定标准化考试大纲 |
3.3.1 标准化考试与成果认证 |
3.3.2 “锚定”级别的选取 |
3.4 对接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 |
5 结语 |
(2)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成绩对高校毕业生升学的影响——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设计 |
(一)数据来源 |
(二)实证模型 |
(三)变量描述 |
四、结果与讨论 |
(一)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成绩对高校毕业生升学的影响 |
(二)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的作用机制 |
(三)有效性及稳健性检验 |
五、结论与建议 |
(3)高职院校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的现状调查和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学生英语等级考试现状 |
二、高职院校学生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低的影响因素 |
三、提升高职院校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的策略分析 |
(4)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调查研究 ——以安徽省H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政策导向 |
1.1.2 时代需求 |
1.1.3 现实需要 |
1.1.4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研究 |
1.3.2 关于语言能力量表的研究 |
1.3.3 已有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口头表达能力 |
1.4.2 英语口头表达能力 |
1.5 理论基础 |
1.5.1 建构主义理论 |
1.5.2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1.5.3 关键期理论 |
1.5.4 输入——输出理论 |
1.5.5 政策实施理论 |
1.6 研究设计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对象 |
1.6.3 研究方法 |
1.6.4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现状 |
2.1 现状调查工具设计 |
2.1.1 测评卷 |
2.1.2 堂观察表 |
2.1.3 教师访谈提纲 |
2.1.4 学生访谈提纲 |
2.2 数据搜集与处理 |
2.2.1 数据搜集 |
2.2.2 数据处理 |
2.3 数据结果与分析 |
2.3.1 测试情况比较分析 |
2.3.2 课堂观察表结果分析 |
2.3.3 访谈结果与分析 |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1 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总体水平较差 |
3.1.2 不同学校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差异显着 |
3.1.3 学生课堂参与口头表达的方式较为被动 |
3.1.4 学生课堂开口流畅和支吾对半 |
3.1.5 学生课堂发言停留在“机械操练”水平 |
3.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客观原因 |
3.2.2 主观原因 |
第四章 提升小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建议 |
4.1 针对学生存在问题的建议 |
4.1.1 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提高主动表达的自信心 |
4.1.2 多参加英语口语活动与课外英语口语兴趣小组 |
4.2 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教学方面的建议 |
4.2.1 教师正确使用纠错方式,增加学生开口的自信 |
4.2.2 多与家长沟通,增强家长重视学生英语口头表达的意识 |
4.2.3 多鼓励学生,口头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
4.2.4 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
4.3 学校方面的建议 |
4.3.1 给教师减负,给教师多一些时间 |
4.3.2 经常组织教师一起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政策 |
4.3.3 多举行英语口语类型的比赛 |
4.3.4 适当开设英语口语课程 |
第五章 研究反思与展望 |
5.1 研究反思 |
5.1.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5.1.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5)新疆高校英语师范生TPACK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TPACK研究现状 |
(二)国内外关于英语TPACK研究现状 |
(三)文献述评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TPACK概念界定 |
(二)TPACK要素概念界定 |
四、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英语师范生TPACK问卷设计与实施 |
一、英语师范生TPACK调查问卷设计与预测 |
(一)问卷设计与编制 |
(二)问卷预测与分析 |
二、英语师范生TPACK问卷调查实施 |
(一)研究对象与样本选取 |
(二)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三章 英语师范生TPACK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一、英语师范生TPACK水平现状分析 |
(一)英语师范生TPACK总体水平分析 |
(二)英语师范生TPACK各维度现状分析 |
二、英语师范生TPACK差异分析 |
(一)英语师范生TPACK族别差异分析 |
(二)英语师范生TPACK学校类型差异分析 |
(三)英语师范生TPACK英语等级差异分析 |
(四)英语师范生TPACK专业态度差异分析 |
(五)英语师范生TPACK职业态度差异分析 |
第四章 影响英语师范生TPACK发展的因素分析 |
一、个人因素对英语师范生TPACK的影响分析 |
(一)专业态度 |
(二)职业态度 |
(三)使用技术教学频率 |
(四)认同感及自我效能感 |
二、情境因素对英语师范生TPACK的影响分析 |
(一)英语专业等级考试 |
(二)课程设置与实施 |
(三)教育实习 |
三、英语师范生TPCK知识的预测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提升策略 |
一、研究结论 |
(一)从英语师范生TPACK整体水平来看 |
(二)从英语师范生TPACK差异分析来看 |
(三)从英语师范生TPACK影响因素来看 |
二、新疆高校英语师范生TPACK提升策略 |
(一)重视英语师范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
(二)完善E-TPACK课程设置,加强学科内容知识学习 |
(三)提升师范英语专业任课教师TPACK水平 |
(四)加强英语师范生信息化教学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6)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语言政策和规划学科的兴起 |
1.1.2 外语教育规划中的认同与冲突 |
1.1.3 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与高考英语 |
1.1.4 政务舆情回应的建设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舆情研究概况 |
2.2.1 舆情的概念内涵 |
2.2.2 基于引文空间分析的教育舆情研究概况 |
2.2.3 高考舆情研究 |
2.2.4 语言舆情研究 |
2.2.5 英文文献中关于公众意见的研究 |
2.3 舆情和政策的关系研究 |
2.3.1 舆情与政策结果的关系 |
2.3.2 舆情与政策过程的关系 |
2.4 政策回应性研究 |
2.4.1 政策回应性的理论研究 |
2.4.2 教育政策回应性的相关研究 |
2.5 制度变迁的理论基础研究 |
2.5.1 新制度主义理论 |
2.5.2 话语制度主义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引言 |
3.2 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 |
3.2.1 关键概念定义 |
3.2.2 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 |
3.3 研究方法阐述 |
3.3.1 质性研究路径 |
3.3.2 研究方法 |
3.4 数据采集和处理 |
3.4.1 数据资源库 |
3.4.2 媒体数据采集 |
3.4.3 数据下载 |
3.4.4 数据处理 |
3.5 类目建构 |
3.6 研究伦理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考英语政策变迁及制度语境 |
4.1 引言 |
4.2 英语科目地位变化 |
4.2.1 稳定上升时期(1978-2001 年) |
4.2.2 调整变化期(2002-2013) |
4.2.3 巩固发展期(2014-) |
4.3 高考英语命题内容和方式的变化 |
4.3.1 命题依据的变化 |
4.3.2 高考英语统一和分省命题变化 |
4.3.3 高考英语听说测试政策的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考英语舆情的总体特征 |
5.1 引言 |
5.2 舆情的报纸媒体特征 |
5.2.1 时空特征 |
5.2.2 媒体分布特征 |
5.2.3 新闻主题框架分析 |
5.2.4 报纸媒体舆情热点事件 |
5.3 舆情的社交媒体特征 |
5.3.1 北京高考改革热门微博 |
5.3.2 浙江加权赋分事件热门微博 |
5.4 舆情的学术期刊话语 |
5.4.1 《人民教育》关于第一次高考改革大讨论 |
5.4.2 《外国语》高考外语改革论坛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考英语舆情的政策回应 |
6.1 引言 |
6.2 第一次高考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
6.2.1 改革前舆情 |
6.2.2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
6.2.3 政策回应性分析 |
6.2.4 回应结果分析 |
6.3 江苏新课程高考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
6.3.1 改革背景 |
6.3.2 舆情特征分析 |
6.3.3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
6.3.4 回应过程舆情话语特征 |
6.3.5 政策回应性结果分析 |
6.4 北京高考综合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
6.4.1 改革背景 |
6.4.2 舆情特征分析 |
6.4.3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
6.4.4 回应过程舆情话语特征 |
6.4.5 政策回应性结果分析 |
6.5 高考突发事件性舆情和政策回应 |
6.5.1 高考外语听力的政策回应性 |
6.5.2 浙江高考英语加权赋分事件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启示与结论 |
7.1 引言 |
7.2 高考英语舆情的政策回应模式 |
7.3 回应性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路径 |
7.3.1 正确认识观念性冲突 |
7.3.2 合理运用舆情调查 |
7.3.3 发挥舆论环境建设的作用 |
7.4 研究总结 |
7.5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关于北京高考改革方案(2013)的热门微博 |
附录2 关于北京高考英语改革方案(2013 年)的话语提炼 |
(7)汉英不平衡双语者二语言语产出句法启动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文本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句法启动研究 |
2.2.1 句法启动研究源起 |
2.2.2 句法启动的定性研究 |
2.2.3 句法启动的实验研究 |
2.3 言语产出研究 |
2.3.1 一语言语产出研究 |
2.3.2 双语言语产出研究 |
2.3.3 不平衡双语者二语言语产出研究 |
2.3.4 汉英不平衡双语者二语产出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框架 |
3.1 Dell的激活扩散模型 |
3.2 Levelt的模块模型 |
3.3 Kormos的双语言语产出模型 |
3.4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 |
3.4.1 汉英不平衡双语者言语产出的自动处理 |
3.4.2 汉英不平衡双语者言语产出模型加工模块的组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4.1 具体研究问题 |
4.2 研究总体思路 |
4.3 具体研究方法 |
4.3.1 目标结构 |
4.3.2 研究被试 |
4.3.3 实验材料 |
4.3.4 实验流程 |
4.3.5 数据分析与综合启动量计算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启动程度与启动效应 |
5.1 产出比数据与分析 |
5.2 反应时数据与分析 |
5.3 综合启动量数据与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启动呈现方式与启动效应 |
6.1 控制无启动Kz组 ABCD实验的组内检验值 |
6.2 双向启动Q1组ABCD实验的组内检验值 |
6.2.1 同一启动语种时视、听启动通道分析 |
6.2.2 同一启动通道时英、汉启动语种分析 |
6.3 单向启动Q2组ABCD实验的组内检验值 |
6.3.1 同一启动语种时视、听启动通道分析 |
6.3.2 同一启动通道时英、汉启动语种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启动效应的其他影响因素 |
7.1 二语水平与启动效应 |
7.2 动词重复与启动效应 |
7.3 名词生命度等级与句法启动效应 |
7.4 个体差异与句法启动效应 |
7.5 结果与讨论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
8.1 研究结果 |
8.2 研究启示 |
8.2.1 理论启示 |
8.2.2 应用价值 |
8.2.3 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
8.3 研究的局限性及后续研究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8)新时代高职校级英语等级考试制度建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建立校级英语等级考试制度的必要性。 |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实情需要 |
(二)现有英语等级考试制度的局限性 |
(三)加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 |
(四)学生终身学习的基本要求 |
二、如何建设校级英语等级考试制度 |
(一)充分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学情 |
(二)编制符合实际教学需要的英语等级考试大纲 |
(三)启动英语课程校本教材开发 |
(四)学校出台相关配套制度,支持和落实校级英语等级考试 |
(五)加强宣传,认真执行校级英语等级考试制度 |
三、结束语 |
(9)山西省高校英语专业大二学生英语能力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相关研究 |
1.2.2 基于Rasch模型所展开的CEFR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英语能力 |
2.1.2 CEFR |
2.1.3 Rasch模型 |
2.2 理论基础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据获取与分析 |
3.1 问卷设计 |
3.1.1 问卷编制 |
3.1.2 样本说明 |
3.2 数据来源 |
3.2.1 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
3.2.2 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
3.2.3 访谈研究设计 |
3.3 数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山西省高校英语专业大二学生英语能力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匹配分析 |
4.1 定量结果 |
4.1.1 问卷调查中的锚定项难易程度 |
4.1.2 调查问卷中项目的难易项 |
4.1.3 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与CEFR匹配的整体水平分析 |
4.1.4 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与CEFR匹配项目难点分析 |
4.1.5 学生自我评估与教师评估之间的相关性 |
4.1.6 定量结果汇总 |
4.2 定性结果 |
4.2.1 听力访谈 |
4.2.2 口语能力访谈 |
4.2.3 阅读能力访谈 |
4.2.4 写作能力访谈 |
4.2.5 英语教学情况访谈 |
4.2.6 定性结果汇总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提升山西省高校英语专业大二学生英语能力的措施建议 |
5.1 实施ESP理论指导下口语教学改革 |
5.2 推动“互联网+”背景下听力课堂改革 |
5.3 强化英语的人文学科属性 |
5.4 研制具有本国特色的英语能力量表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2 教师问卷调查 |
附录3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10)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旨趣 |
1. 选题缘由 |
2. 研究意义 |
3.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 |
(四) 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法 |
2. 比较研究法 |
3. 问卷研究法 |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 概念界定 |
1. 考试 |
2. 英语考试 |
3.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 |
4.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
(二) 理论基础 |
1. 交际测试理论 |
2. 发展历史梳理 |
3. 实际应用领域 |
二、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背景及意义 |
(一)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提出背景 |
1. 大学英语考试类型多样化 |
2. 大学英语考试目的功利化 |
3. 社会考试资源的严重浪费 |
4. 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较差 |
5. 大学生英语学习方式单一 |
(二)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研究历程 |
1. 恢复高考以前的英语考试 |
2. 恢复高考至今的英语考试 |
3.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发展历程 |
(三)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推行目标 |
1. 外语测试系统性建设 |
2. 学生外语综合素质提升 |
3. 外语教学目标科学化 |
三、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与现行四六级考试比较分析 |
(一) 科学性 |
1. 考试连贯性 |
2. 考试侧重点 |
(二) 基础内容 |
1. 基本知识 |
2. 语言应用 |
(三) 试卷分析 |
1. 试卷构成 |
2. 考试题型 |
3. 时间分布 |
四、研究结论 |
(一) 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实践初步研究 |
1. 试点实行初探 |
2. 国际标准对接 |
(二) 国家英语等级考试存在的质疑 |
1. 考察过于全面,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能力 |
2. 考察难度相同,是否适用不同专业需求 |
(三) 正式实施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建议 |
1. 明确考试性质 |
2. 国家政策支持 |
3. 增强社会认可 |
4. 借鉴国际经验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什么是英语等级考试(1)(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成人外语能力标准制订和学习成果认证——以国家开放大学英语等级体系标准构建项目为例[J]. 刘永权,李新国,刘占荣. 外语电化教学, 2021(03)
- [2]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成绩对高校毕业生升学的影响——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 温静怡,崔盛. 教育经济评论, 2020(06)
- [3]高职院校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的现状调查和策略分析[J]. 王洋. 校园英语, 2020(36)
- [4]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调查研究 ——以安徽省H市为例[D]. 陆德红.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5]新疆高校英语师范生TPACK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D]. 王彩凤.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6]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D]. 刘新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7]汉英不平衡双语者二语言语产出句法启动实验研究[D]. 王柔化.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新时代高职校级英语等级考试制度建设探讨[J]. 黄勇. 智库时代, 2019(41)
- [9]山西省高校英语专业大二学生英语能力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匹配研究[D]. 王艺华. 山西财经大学, 2019(03)
- [10]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研究[D]. 陈露露.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