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艾·巴·辛格创作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坛的影响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作者: 傅晓微
导师: 杨武能
关键词: 四大热点,文化背景,上帝观,民族忧煎情结,雅夏形象,从卡夫卡到辛格,宗教误读
文献来源: 四川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由于20世纪文学时尚的掣肘,有关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创作思想和哲学思想、宗教思想的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也并不多见,更少有系统、全面研究的力作问世:意第绪语批评家用狭隘的意第绪文学传统批评辛格,更多的英语批评家则使用辛格不以为然的“20世纪批评理论”方法去解读辛格。这样的结果是,辛格对大多数批评家不屑一顾,一有发言机会便表达他对批评界的怨愤。他在陈述为儿童写作的理由时,劈头就是一句:“儿童读书,不读评论,他们根本不管批评家……”像这样的作家与批评家之间的龃龉,愈是关乎辛格创作的关键问题愈是严重:雅夏·梅休尔,辛格代表作《卢布林的魔术师》的理想化人物,被批评界公认为“流氓、唐璜”;辛格自己则要么被称为“唯一正宗的美国犹太作家”,要么被排除出美国犹太作家的群体……这些,都是需要弄清楚辛格创作思想本身,才有可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或者说,只有弄清楚辛格创作思想,才能捕捉到辛格作品的创作本意和精神内核,才能驱散迷雾,还辛格以本来面目。 笔者的研究发现,辛格的创作总是处在一个更加形而上层面的思想的统摄之下,这就是他始终在冥思苦想,如何才能为正受到前所未有冲击的古老犹太文明,寻求一条现代处境下的出路,他的作品几乎全部是这种思考的写照。中华文明和犹太文明处境极为相似,因此辛格的思考,对于当代中国文学和文化来说,也会提供难得的启示。事实上,辛格的民族忧煎情结与中国知识分子忧患悲秋的传统之间,也颇有共鸣之处。基于此,从中国文化的视点探究辛格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第一节 本文学术背景:50年辛格研究的四大热点
1 关于辛格作品权威文本的争论
2 关于辛格作品的“现代”“后现代”的争论
3 关于辛格作品魔鬼、撒旦、幽灵的争论
4 关于辛格是“以色列的叛徒”的争论
第二节 本文研究要点
1 “谜一般”辛格的四大特点
2 本文研究方法与视角
3 资料准备与创新点
第二章 辛格创作思想与上帝观源流
第一节 孕育辛格思想的文化土壤
1 犹太“圣书子民情结”
2 犹太“弥赛亚情结”
3 犹太主要教派与哈斯卡拉运动
第二节 辛格禀赋与文化背景
1 醇正宗教氛围的熏染
2 禀赋独异的少年哲学家
3 伊斯雷尔叛逆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辛格上帝观及其源流
1 扑溯迷离的辛格上帝观
2 辛格上帝观源头与主要成分
3 辛格与斯宾诺莎上帝观的不解之缘
4 辛格上帝观小结
第三章 辛格创作思想及其创作实践
第一节 创作原动力:民族忧煎情结
1 创作思想与民族忧煎情结
2 民族忧煎情结的发展与求解
3 求解不得的煎熬与倾吐
第二节 批评家与辛格的雅夏:雅夏形象解读(一)
1 批评家笔下的魔术师
2 辛格笔下的魔术师
第三节 雅夏“污点”与本质辨析:雅夏形象解读(二)
1 雅夏“劣迹”辩诬
2 雅夏对玛格达之死的“责任”
3 雅夏“偷窃”的寓意
4 民族忧煎情结与辛格人物解读
第四章 辛格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
第一节 辛格作品的翻译、介绍与研究
1 辛格作品引进概况
2 辛格研究的译介阶段
3 辛格研究的发展阶段
4 国外辛格研究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节 辛格对中国先锋作家的影响
1 从卡夫卡到辛格:先锋作家的新走向
2 从卡夫卡转向辛格的三大类型
第三节 《傻瓜吉姆佩尔》在中国的影响和接受
1 国际《傻瓜吉姆佩尔》研究扫描
2 国内对《傻瓜吉姆佩尔》的解读
3 《傻瓜吉姆佩尔》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第四节 辛格译介、研究中的宗教误译暨辨正
1 三大关键术语上对“两教”的混淆
2 其它关于“两教”的误译
3 多种宗教术语混译现象
4 误译对研究的误导
5 宗教误读原因追溯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Ⅰ 辛格生平及著作年表
附录Ⅱ 辛格主要作品目录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发布时间: 2007-01-23
参考文献
- [1].艾·巴·辛格小说中的创伤研究[D]. 丁玫.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 [2].视角与意识形态[D]. 李海英.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 [3].辛格短篇小说的叙事学研究[D]. 李乃刚.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相关论文
- [1].艾·巴·辛格小说中的创伤研究[D]. 丁玫.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 [2].辛格短篇小说的叙事学研究[D]. 李乃刚.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 [3].追寻一个新的理想国:索尔·贝娄、伯纳德·马拉默德与辛西娅·奥芝克小说研究[D]. 周南翼.厦门大学2001
- [4].美国犹太小说中的犹太精神[D]. 魏啸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
- [5].英国文学的异国情调和东方形象研究[D]. 杜平.四川大学2005
- [6].永恒的追求与探索:英国乌托邦文学的嬗变[D]. 李小青.四川大学2006
- [7].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研究[D]. 周春.四川大学2006
- [8].论V.S.奈保尔的空间书写[D]. 潘纯琳.四川大学2006
- [9].索尔·贝娄小说的文化渊源[D]. 汪汉利.天津师范大学2008
- [10].于流散中书写身份认同[D]. 朴玉.吉林大学2008
标签:四大热点论文; 文化背景论文; 上帝观论文; 民族忧煎情结论文; 雅夏形象论文; 从卡夫卡到辛格论文; 宗教误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