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兰(江苏南京市栖霞区医院防疫科江苏南京210046)
【中图分类号】R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2-0164-02
【摘要】目的通过接种人员的严谨操作,降低接种百白破疫苗的局部反应。方法在计划免疫接种门诊询问家长上一剂百白破有无反应(如有反应,反应程度如何)。结果局部反应的发生和发生的程度有所降低。结论通过接种人员在疫苗的使用接种过程中的正规操作及经验积累,可以有效降低局部反应的发生,减轻局部反应发生的程度,增加家长接种疫苗的依从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百白破接种局部反应
疫苗的预防接种可以提高机体对相应传染病的免疫力,预防相应的传染病,但疫苗与临床上使用的药物是相似的,有极少数个体在获得保护的同时,可能发生一些不利于机体的反应,这些反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和特征,称为接种副反应,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原因比较复杂,一般涉及到:1、疫苗本身的因素。2、疫苗使用方面的因素。3、个体因素。
预防接种副反应按发生的性质可分为:1、一般反应。2、异常反应。3、偶合反应。
本文着重讨论疫苗副反应中一般反应中的局部反应。百白破疫苗作为国家免疫规划中的一类疫苗,接种本疫苗后,可以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笔者在工作中发现较之其他疫苗,百白破疫苗发生副反应的几率较常见(通常发生率≥10%)儿童接种百白破疫苗后,接种部位可出现红、肿、热、痛,局部红肿范围直径在1—5cm之间甚而大于5cm,有的会造成无菌性脓肿,给幼儿带来不适和痛苦,致使家长担心会产生不良后果,对预防接种产生疑虑,进而责难于医护人员导致纠纷。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百白破疫苗的局部反应,针对疫苗副反应发生的原因,尤其是疫苗使用方面的原因,通过多年的学习和不断的摸索,笔者有如下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疫苗使用前的预复温疫苗通常是保存在2-8摄氏度的冰箱内,门诊接种时,最好能根据之前的预约,事先估算好本次各疫苗的接种人次,再根据估算人数的90%(因可能有身体不适儿童不宜接种)准备疫苗放在冰包内,在核对好儿童接种姓名、年龄、性别、本日接种疫苗后接种前,尽可能的使疫苗接近室温(接种室内有降温取暖设备),这样不至于使温度过低的疫苗注入皮下或肌肉内,因低温的疫苗可导致局部血管收缩,影响疫苗的吸收,持续刺激局部,导致局部反应的产生。
二、充分摇荡百白破疫苗系由无细胞百日咳原液、白喉类毒素原液及破伤风类毒素原液加佐剂制成,放置后佐剂下沉。在接种前应充分摇荡,使之形成均匀悬液,其一可避免原液不均刺激局部形成红肿硬结,其二摇荡均匀可使佐剂增加机体对百白破疫苗的免疫应答。
三、轮换注射部位百白破疫苗初免为三剂,1.5周岁加强一剂,每剂间隔≥28天,注射如果产生硬结,1-2月方能逐渐吸收,所以无论是上臂还是臀部注射可采用左-右-左的方式注射。
四、宜深部肌肉注射因深部肌肉毛细血管分布较多,利于疫苗的吸收,另在接种过程中要注意进针拔针要快速,推注过程宜缓慢,如在臀部注射,婴儿的臀大肌尚未发育完全,宜在臀中肌注射。
五、接种后告之接种后接种人员应告之家长一般注意事项,疫苗接种后有可能发生的一般反应如发热、皮疹、及局部反应,如红肿直径≤2.5cm可无需特殊处理,如直径≥2.5cm可到接种门诊由工作人员酌情处理,可以予以硫酸镁液局部湿敷,一般2-3天即可消肿,不留痕迹。
2012年8月在接种门诊通过询问家长的方式调查2012年6-7月接种的71例百白破疫苗接种后有无局部反应,其中无反应为67例,占调查例数的94.4,发生局部反应4例,占调查例数的5.6%,发生局部反应者,一例为黄豆粒大小硬结,三例为局部红肿,红肿直径均<2cm,为局部弱反应。
讨论:针对百白破疫苗使用过程中容易导致局部反应的原因,接种人员应循正规操作,不断地学习和改进,从而降低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使得家长能积极地为孩子接种疫苗,提高疫苗接种率和及时率,从而提高人群免疫力,避免传染病的传播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