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的文本张力与生产机制 ——以《青春之歌》为个案

红色经典的文本张力与生产机制 ——以《青春之歌》为个案

论文摘要

本文以红色经典作品《青春之歌》为研究对象,把这部作品放入整个当代中国文学史及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中加以审视,试图更加深入地把握红色经典的文本张力及其在主流、精英、市场、大众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生产过程,进而挖掘红色经典现象的深层社会文化动因及其文化内涵。本文尝试以文化诗学的研究方法,以《青春之歌》为个案,将作品放入历史语境中,去审视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生产情况。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前人研究成果及本文的研究思路等。选择红色经典及《青春之歌》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该现象是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症候,而《青春之歌》的文本张力及其生产过程中的复杂性更能体现出当代文学生产的特征。本文将在梳理红色经典及《青春之歌》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研究。第一章主要从作者的创作动机、文本的复杂性及其张力结构的角度进行论述,思考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个体创作的情况。在对此前关于红色经典及《青春之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作者“表现自我”、“符合主流”、“自我实现”的多重创作动机,作者的多重创作动机正是文本张力的内在根源,反之文本张力也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作者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创作时的心理状态。第二章将研究焦点集中在《青春之歌》在出版领域的生产情况。《青春之歌》在中国青年出版社与作家出版社两出版社间的辗转与艰难出版,从另一个角度展示出红色经典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复杂生产状况。出版社编辑作为“把关人”、作为“受众的代言人”、作为“个人”的多重身份意识体现在审稿意见或出版意见中,使得审稿意见也充满了张力与矛盾。本文将对这些审稿意见进行细读,从中发现红色经典在主流、精英、市场、大众等因素影响下的的生产状况。第三章围绕《青春之歌》引起的大讨论展开分析。本文通过对十七年的整体文艺批评、《中国青年》的刊物定位、《中国青年》与《文艺报》组织讨论《青春之歌》时的“编者按”进行分析,发现此次讨论是文艺界对当时批评领域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批评发动的主动进攻,论争中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批评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两种批评观念的碰撞与交锋,体现出民众的政治无意识及民众声音的多样性,精英知识分子则通过对《青春之歌》的评价,展现了他们的文学观念及参与红色经典生产的方式。此次讨论使得《青春之歌》在当代文学史上得以生存下来,但是作者在“收缩”的心态下对作品也进行了修改。第四章关注红色经典在当代的再生产情况。第一版电视剧《青春之歌》的人文色彩与第二版电视剧《青春之歌》在强化“革命”叙事与崇尚商业化、娱乐性下出现的作品的“二元状态”,都表明红色经典剧在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成为主流话语、精英知识分子话语、大众话语相互挤压的场域。本文结语部分认为,红色经典作品《青春之歌》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其富有张力的文本,即“红色经典”不仅是“红色”的,反映着主流意识形态,同时,也是“经典”文本,反映着青年人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迷茫、困惑及向往。“红色经典”的生产是在主流、精英、大众及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这是文本富有张力的主要原因。生产过程中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反映的是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文学观念与历史主义的、强调审美价值的文学观念的相互碰撞与交锋。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多重动机和文本张力:《青春之歌》的创作
  • 一、《青春之歌》创作与“写工农兵”
  • 1. 《讲话》及“写工农兵”
  • 2. 讨论与批判:“知识分子”题材的当代境遇
  • 3. 个体写作困境
  • 二、碰撞与整合:《青春之歌》创作动机谈
  • 1. 动机簇现象及作家动机多重性
  • 2. 三种动机间的碰撞与整合
  • 3. 社会角色与创作动机的转化生成
  • 三、动机游移下的文本张力
  • 1. 爱情与革命间的张力叙事
  • 2. 个人与历史间的张力叙事
  • 四、社会组织下的个人生产:徘徊在“信”与“思”间的个人写作
  • 1. 意识形态“询唤”与作家之“信”
  • 2. 作家的自我经历与“思”
  • 3. 徘徊在“信”与“思”间的个人写作
  • 小结
  • 第二章 主流规约与编辑身份矛盾:《青春之歌》的出版
  • 一、出版制度与《青春之歌》的出版
  • 1. 出版制度的规范化
  • 2. 《青春之歌》的出版
  • 二、审读意见中的矛盾与张力
  • 1. “现实性”与“可能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塑造
  • 2. 个人与历史:两种叙事视角
  • 3. “增加”与“删除”:艺术表现
  • 三、出与不出之间:编辑身份及其矛盾
  • 1. 编辑作为“把关人”
  • 2. 编辑作为“受众的代言人”
  • 3. 编辑作为“个人”
  • 4. 出与不出之间
  • 小结
  • 第三章 两种批评、文学观念的交锋:《青春之歌》的论争
  • 一、《青春之歌》论争意图初探
  • 1. 从十七年批评看论争
  • 2. 从杂志定位看论争
  • 3. 从“编者按”看论争
  • 二、两种批评观念、文学观念的碰撞
  • 1. 原则与现实
  • 2. 政治与艺术
  • 三、多种批评声音交织下的红色经典生产
  • 1. 民众的政治无意识及其多样性
  • 2. 精英的复杂性及其介入生产的方式
  • 3. “收缩”的个人叙事
  • 小结
  • 第四章 多种社会力量的冲突与合谋:《青春之歌》的再生产
  • 一、第一版电视剧《青春之歌》
  • 1. 三种因素遇合下的《青春之歌》改编
  • 2. 人道主义话语的重新编码
  • 3.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的错位
  • 二、第二版电视剧《青春之歌》
  • 1. 强化的革命叙事
  • 2. 商业化运作模式
  • 3. 作品的“二元”状态及其成因
  • 小结
  • 结语:文本张力·生产机制·文学观念
  • 一、对“红色经典”的认识
  • 二、红色经典生产过程中多种因素的互动与交锋
  • 三、红色经典生产中的文学观念碰撞
  • 四、红色经典生产中的个人因素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张羽审稿意见(部分)
  • 附录二 欧阳凡海审稿意见
  • 附录三 陈建功访谈录
  • 附录四 老鬼访谈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红色经典的文本张力与生产机制 ——以《青春之歌》为个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