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外流连续培养论文-伍梦楠

双外流连续培养论文-伍梦楠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外流连续培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外流连续培养瘤胃模拟系统,运行参数,尼龙袋法

双外流连续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伍梦楠[1](2017)在《新型双外流连续培养瘤胃模拟系统部分运行参数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反刍动物营养的研究方法正逐渐将重点从体内研究转移至体外模拟。而双外流连续培养瘤胃模拟系统是目前理论上最接近体内发酵的人工瘤胃技术。本试验采用最新研发的一套双外流连续培养瘤胃模拟系统,通过稳定期试验、不同筛网孔径对发酵参数的影响、体内尼龙袋法对比试验,来确定此套双外流连续培养瘤胃模拟系统的稳定期、采样期和一套与体内发酵结果最接近的运行参数。稳定期试验采用相同运行参数,运行9d,结果表明此设备适应期为1~3d、试验期为4~9d、采样期为5~7d;此套设备发酵过程中随着天数的延长各发酵罐pH逐渐升高,后基本稳定在6.5~6.6范围内;原虫数量在前3d消亡较快,后逐渐稳定在1.0×104/mL个;排气次数和总干物质消失率受天数影响不大(p>0.05);试验全期6个发酵罐具有很好的平行性,重复性强。试验2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研究筛网孔径分别为40目和30目以及筛网孔径和天数的互作对发酵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试期筛网孔径由40目变更为30目时,筛网孔径、天数及其互作对pH、原虫数量、排气次数、总干物质消失率无显着影响(p>0.05);对总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态氮以及乙酸、丙酸、戊酸、丁酸的产量无显着性影响(p>0.05);对干物质、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的降解率无显着影响(p>0.05),但30目组降解率稍高于40目组;而有机物的降解率除正试期的试验天数会对其产生显着影响(0.01<p<0.05)外,筛网孔径和孔径与天数的互作对结果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通过尼龙袋法测动物体内(0、3、6、12、24、48、72)h这7个时间点的营养物质降解率,与试验2结果对比,发现体外各参数变化规律与体内相一致,瘤胃内48h时间点结果最接近体外试验。(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韩璐璐,刘仰知,丛玉艳[2](2016)在《利用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评定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小尾寒羊瘤胃内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小尾寒羊瘤胃内环境的影响。试验以小尾寒羊为瘤胃液供体,借助DFCCS-Ⅱ型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对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2%、14%、16%、18%的4种饲粮进行体外发酵,于投料前、后2 h采集瘤胃液,测定其pH值、氨态氮、挥发性脂肪酸和菌体蛋白含量。结果表明:随着饲粮粗蛋白质水平的提高,瘤胃液pH值呈显着升高的趋势(P<0.05);氨态氮浓度极显着升高(P<0.01);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6%水平显着高于12%、18%水平(P<0.05);乙酸与丙酸的比值显着下降(P<0.05);粗蛋白质水平对乙酸、丙酸、丁酸影响不显着(P>0.05);菌体蛋白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6%水平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瘤胃内pH值、氨态氮、挥发性脂肪酸、菌体蛋白含量有显着的影响,粗蛋白质水平为16%的饲粮最有利于小尾寒羊瘤胃内环境发酵。(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16年11期)

王照华,侯先志,李鹏飞[3](2006)在《利用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研究不同稀释率对真菌生长及发酵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刍动物瘤胃稀释率(DR)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流出瘤胃液相的体积占瘤胃总体积的比例。它是影响微生物发酵及其生长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人工瘤胃中,当微生物数量达到稳定状态时,稀释率可以用来代表微生物的生长速度(Harrison等,1980)[1]。但到目(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06年18期)

黄金果[4](2005)在《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模拟瘤胃发酵及其应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应用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研究了不同的投饲量、饲喂频率及稀释率对人工瘤胃发酵的影响,以探讨该系统模拟瘤胃发酵所适宜的工作条件;通过测定不同比例动物油包被Met在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中的释放率,并与瘤胃尼龙袋法相比较,确定了体内、体外法关于保护性Met在瘤胃中释放率的回归方程,为应用该系统研究保护性氨基酸在人工瘤胃中的降解规律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究投饲不同形式蛋氨酸添加剂对人工瘤胃发酵的影响,基于活体动物试验的相关结果,探讨了运用该系统模拟瘤胃发酵与活体动物试验结果的相关程度。 试验表明,随着投饲量的增加,人工瘤胃液的NH_3-N浓度显着提高(P<0.05),而pH值则显着降低(P<0.05)。随着饲喂频率的降低,瘤胃内pH值显着降低(p<0.05)。提高人工瘤胃的稀释率,能显着提高人工瘤胃液内pH值、NH_3-N浓度及丙酸的摩尔比例(P<0.05),显着降低乙酸/丙酸的比例(P<0.05),并降低日粮ADF和NDF在人工瘤胃中的消失率(P<0.05)。在本试验日粮条件下,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稳定运行的试验条件是每天投饲48g日粮,每隔1h投饲一次,较理想的稀释率水平为液相12%/h,固相4%/h。 保护性蛋氨酸稳定性研究表明,与未包被蛋氨酸相比,动物油包被蛋氨酸在瘤胃中的释放率显着降低(P<0.05);动物油添加比例不同对于瘤胃保护性蛋氨酸的稳定性影响显着(P<0.05)。不同形式保护性蛋氨酸在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中的降解趋势与在瘤胃中的降解趋势相似,与瘤胃尼龙袋法相比在各个时间点的释放率均存在强相关回归关系。 投饲不同形式的蛋氨酸添加剂,对试牛和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瘤胃液的pH、NH_3-N和VFA浓度均无显着影响(P>0.05),两种方法测得的瘤胃液pH、NH_3-N、TVFA、乙酸与丙酸含量的相关性较强。向试牛和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中投饲不同形式的蛋氨酸添加剂,对日粮ADF和NDF在瘤胃中的消失率影响均不显着(P>0.05)。对于添加DL-Met组,人工瘤胃食糜氨基酸组成与日粮相比在降解后显着上升(P<0.05)的氨基酸有Glu和Ala,在降解后显着下降(P<0.05)的氨基酸有Lys、His、Asp和(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5-06-15)

石彩霞[5](2004)在《DFCCS-Ⅱ型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模拟瘤胃细菌发酵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DFCCS-Ⅱ型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DFCCS-Ⅱ)是国内自行设计的第一批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本研究从细菌发酵的角度对它进行评定和研究,旨在为人们以后利用该系统研究瘤胃生理、微生物和反刍动物饲料提供一些较为理想的技术参数。1 DFCCS-Ⅱ在不同稀释率条件下的细菌发酵与体内细菌发酵的对比研究本试验选用一头体重为150kg、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蒙古牛作为对照,以它的瘤胃液相稀释率(LDR)11.84%为基准,分别设定1.5倍LDR(17.76%)、1.0倍LDR(11.84%)和0.5倍LDR(5.92%)叁个稀释率,作为DFCCS-Ⅱ型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缓冲液的流速,比较该系统在不同稀释率下与体内细菌发酵的异同,以评定DFCCS-Ⅱ型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的性能和确定不同稀释率下它的稳定期。研究结果表明,DFCCS-Ⅱ型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可以作为模拟和研究瘤胃发酵的一个模型,在稀释率为5.92%和11.84%时,培养的前叁天为适应期,培养的4-11天发酵罐内的细菌发酵较稳定,为稳定期;在稀释率为17.76%时,DFCCS-Ⅱ型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发酵的稳定期大大缩短,仅为2天。2不同精粗比日粮条件下DFCCS-Ⅱ内细菌发酵的对比研究本试验设计了两组日粮,精粗比分别为40∶60和20∶80,比较不同日粮条件下发酵罐内的发酵规律,以进一步验证DFCCS-Ⅱ型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培养装置内的发酵规律与体内一致,说明DFCCS-Ⅱ型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较好。  综合研究结果得出,DFCCS-Ⅱ型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的性能较好,可以作为研究瘤胃的一个模型,在稀释率为5.92%/H-11.84%/H条件下,培养的前叁天为适应期,培养的4-11天为稳定期。(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04-05-01)

王照华[6](2004)在《DFCCS-Ⅱ型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与活体牛瘤胃发酵和厌氧真菌培养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旨在研究 DFCCS-Ⅱ型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模拟活体瘤胃发酵和瘤胃厌氧真菌的培养效果。并对该系统的稳定期、重复性及模拟体内瘤胃发酵的可行性做出合理的评价。 试验一:通过对体内外发酵参数(VFA、pH、NH3-N)、真菌数量及其数量优势菌形态的比较,对该系统试验稳定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前3 天的发酵参数和真菌数量变化大,4~8天相对稳定(P>0.05),9天后出现较大波动(P<0.05)。从真菌菌形来看,前 9天体内外数量优势真菌形态相似,11 天后体外菌形发生了变化。综合分析发酵参数和真菌的数量变化发现,体外发酵活力低于体内。 试验二:对不同 LDR(分别为 5.92%/h、11.84%/h、17.76%/h)条件下发酵参数和真菌数量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 LDR 的增加,VFA 和氨氮浓度及真菌数量下降,pH升高(P<0.05)。叁种 LDR 下发酵稳定期与上同,发酵效果均不及体内,其中低 LDR下发酵效果更接近于体内发酵。不同 LDR 下稳定期间的数量优势真菌形态相同,结果与试验一相同。 试验叁: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日粮精粗比(分别为 2:8 和 4:6)对发酵参数、真菌数量和优势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精料水平的提高改变了发酵类型,pH下降,VFA 浓度增加,乙酸比例下降,丙酸比例升高(P<0.05),使瘤胃发酵类型由乙酸-丙酸发酵转变为丙酸-乙酸发酵。真菌数量随精料比例的提高明显下降(P<0.05)。不同精粗比下数量优势真菌形态不同。本试验中精粗比例的改变对氨氮浓度无显着影响(P>0.05)。4~7 天,人工瘤胃发酵处于相对稳定期。  研究结论:DFCCS-Ⅱ型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的相对发酵稳定期为 4~8 天。该装置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好,能够反映出不同条件下活体瘤胃发酵的动态变化。因此,该装置可以用于模拟活体瘤胃进行试验研究。(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04-05-01)

夏兆刚,孟庆翔[7](2002)在《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模拟瘤胃消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一个多世纪以来 ,人们一直在寻求能替代体内法的研究方法 ,来研究瘤胃的消化代谢。从两级离体消化法 (Tillery和Terry ,1 963)到产气量法 (Menke等 ,1 979)以及酶解法等 ,都只能做到批次培养而不能模拟瘤胃的动态消化。而连续培(本文来源于《中国饲料》期刊2002年23期)

孟庆翔[8](1999)在《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用于瘤胃发酵的体外模拟:技术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是目前研究反刍动物瘤胃生理学、发酵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的较为理想的模型。本文综述了有关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的结构设计、系统运行、缓冲液配方和一些基本概念及常用计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进展。(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1999年S1期)

双外流连续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小尾寒羊瘤胃内环境的影响。试验以小尾寒羊为瘤胃液供体,借助DFCCS-Ⅱ型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对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2%、14%、16%、18%的4种饲粮进行体外发酵,于投料前、后2 h采集瘤胃液,测定其pH值、氨态氮、挥发性脂肪酸和菌体蛋白含量。结果表明:随着饲粮粗蛋白质水平的提高,瘤胃液pH值呈显着升高的趋势(P<0.05);氨态氮浓度极显着升高(P<0.01);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6%水平显着高于12%、18%水平(P<0.05);乙酸与丙酸的比值显着下降(P<0.05);粗蛋白质水平对乙酸、丙酸、丁酸影响不显着(P>0.05);菌体蛋白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6%水平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瘤胃内pH值、氨态氮、挥发性脂肪酸、菌体蛋白含量有显着的影响,粗蛋白质水平为16%的饲粮最有利于小尾寒羊瘤胃内环境发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外流连续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1].伍梦楠.新型双外流连续培养瘤胃模拟系统部分运行参数的优化[D].湖南农业大学.2017

[2].韩璐璐,刘仰知,丛玉艳.利用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评定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小尾寒羊瘤胃内环境的影响[J].饲料工业.2016

[3].王照华,侯先志,李鹏飞.利用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研究不同稀释率对真菌生长及发酵参数的影响[J].饲料工业.2006

[4].黄金果.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模拟瘤胃发酵及其应用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

[5].石彩霞.DFCCS-Ⅱ型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模拟瘤胃细菌发酵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

[6].王照华.DFCCS-Ⅱ型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与活体牛瘤胃发酵和厌氧真菌培养的比较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

[7].夏兆刚,孟庆翔.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模拟瘤胃消化[J].中国饲料.2002

[8].孟庆翔.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用于瘤胃发酵的体外模拟:技术综述[J].动物营养学报.1999

标签:;  ;  ;  

双外流连续培养论文-伍梦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