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组织经济犯罪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有组织经济犯罪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组织经济犯罪持续高发,给国家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社会危害日趋严重。对这一现象,各研究领域的学者纷纷对其进行研究。然而,时至今日,人们对有组织经济犯罪的基本成因、治理方法等尚未达成共识。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对有组织经济犯罪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刑事司法措施方面进行探讨。与前人研究有组织经济犯罪的视角不同,本文着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有组织经济犯罪问题。本文所运用的方法原理是犯罪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科,犯罪经济学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不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证研究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在我国则还没有人系统地展开研究。笔者严格按照经济学分析的逻辑顺序组织全文:从微观主体从事犯罪的原因分析入手,然后笔者站在政策制定者的角度,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分析了如何预防犯罪、如何控制犯罪。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实现经济学上的最优化,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将有组织经济犯罪给社会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是经济学的最优化:有组织经济罪犯要实现组织收益的最大化;社会民众要实现最优的预防而将有组织经济犯罪给自己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国家刑事司法机关要在利用所能掌握的资源和资金约束下实现最大程度地降低犯罪的社会危害。论文全面采用了相关经济学模型进行分析。除了绪论部分,其余各章多设计了经济学模型进行分析。这些模型涉及到方方面面:成本收益模型、时间分配模型、公共选择模型、理性行为分析、动态博弈分析等。这些模型之间又相互紧扣在一起,使得论文紧凑、严谨。同时论文在分析过程中大量借鉴了犯罪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来补充经济学分析的不足。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下:论文第一章首先系统地总结了国外犯罪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脉络及其主要内容,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思路等。论文第二章的核心是对犯罪微观主体原因进行分析。在细致地论证了犯罪理性的基础上,本人提出了有组织经济犯罪的收益以及成本的构成,建立了犯罪的成本收益模型、时间分配模型、理性分析模型和动态博弈模型。这四个模型统帅全文。在论文第三章中,作者构建潜在犯罪受害人的最优有组织经济犯罪预防模型,并从提高有组织经济犯罪成本、降低有组织经济犯罪收益以及加大有组织经济犯罪风险等角度提出了预防有组织经济犯罪的具体对策。论文第四章则从国家刑事司法支出的优化角度出发,提出了有组织经济犯罪的最优控制原则。但在实际生活中,刑事司法机关往往只遵循公共选择理论而不是最优化原则行事。本论文创新性的见解有:(1)犯罪完全是一种正常的理性行为,罪犯从事犯罪活动是基于个人的成本收益分析而采取的决策;(2)对于国家的刑事法律政策来说,要保持一个社会最优的有组织犯罪率,而不是一味打击犯罪;作为完整的学科体系,犯罪经济学创造了很多新鲜的观点。限于文章篇幅,本文仅从有组织经济犯罪共性的角度进行了模型分析,无法对具体类型的有组织经济犯罪进行细致地研究,这也是论文的一个缺憾。同时,在我国获得有组织经济犯罪以及刑事司法方面的数据特别困难,所以论文的很多结论只能建立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之上,而无法得到实证的检验。论文主要是从理论上探讨,虽然对刑事司法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可操作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不足也促使得作者在毕业之后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现实意义
  • 1.2 犯罪经济学研究综述
  • 1.2.1 研究变迁的六个特征
  • 1.2.1.1 研究对象从微观主体行为向宏观经济方面扩展
  • 1.2.1.2 从研究抽象性的犯罪现象向研究具体犯罪类型转变
  • 1.2.1.3 研究方法从单一定性分析向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转变
  • 1.2.1.4 采用的研究模型从单一性到多样化转变
  • 1.2.1.5 研究的内容从粗略到细致转变
  • 1.2.1.6 从分散研究向系统化研究转变
  • 1.2.2 发展成熟的四个子系统
  • 1.2.2.1 犯罪计量经济学
  • 1.2.2.2 监狱经济学
  • 1.2.2.3 有组织犯罪经济学
  • 1.2.2.4 腐败经济学
  • 1.2.3 犯罪经济学主要学术理论观点
  • 1.2.3.1 犯罪的理性人假说
  • 1.2.3.2 犯罪市场论
  • 1.2.3.3 刑法的经济性理论
  • 1.2.3.4 刑罚威慑理论
  • 1.2.3.5 成本收益原则
  • 1.2.4 同相邻学科的关系
  • 1.2.4.1 从属于经济学
  • 1.2.4.2 以犯罪学为基础
  • 1.2.4.3 同法经济学相交叉
  • 1.2.4.4 同法学关系密切
  • 1.2.4.5 需要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知识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哲学基础与价值判断
  • 1.4.1 哲学基础
  • 1.4.2 价值判断
  • 1.5 全文结构框架与研究方法
  • 1.5.1 结构框架
  • 1.5.2 研究方法
  • 1.5.2.1 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
  • 1.5.2.2 大量采用经济学模型分析
  • 1.5.2.3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 1.6 论文创新之处与进一步的研究
  • 1.6.1 论文创新之处
  • 1.6.2 进一步的研究
  • 第2章 有组织经济犯罪理论分析:数理模型
  • 2.1 微观主体原因的理论基础
  • 2.1.1 犯罪理性人
  • 2.1.1.1 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
  • 2.1.1.2 犯罪理性的论证
  • 2.1.1.4 三大理性主体
  • 2.1.2 稳定的偏好
  • 2.1.3 效用最大化
  • 2.1.4 资源的稀缺
  • 2.1.5 信息不对称
  • 2.2 有组织犯罪收益的构成
  • 2.3 有组织经济犯罪成本的构成
  • 2.3.1 直接成本
  • 2.3.2 机会成本
  • 2.3.3 惩罚成本
  • 2.3.3.1 惩罚的严厉性
  • 2.3.3.2 惩罚的确定性
  • 2.3.3.3 惩罚的及时性
  • 2.3.3.4 惩罚成本的特点
  • 2.3.4 间接成本
  • 2.3.5 后续成本
  • 2.3.6 管理成本
  • 2.4 有组织经济犯罪行为的决策模型
  • 2.4.1 有组织经济犯罪的成本收益模型
  • 2.4.1.1 收益函数
  • 2.4.1.2 成本函数
  • 2.4.1.3 成本收益函数
  • 2.4.1.4 模型的不足
  • 2.4.2 有组织经济犯罪的时间分配模型
  • 2.4.2.1 模型假设
  • 2.4.2.2 模型的函数形式
  • 2.4.3 有组织经济犯罪的理性分析模型
  • 2.4.3.1 贝克尔模型介绍
  • 2.4.3.2 从边际分析的角度看小偷的理性行为
  • 2.4.3.3 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与犯罪行为理性
  • 第3章 有组织经济犯罪预防:最优决策模型
  • 3.1 最优有组织经济犯罪预防模型
  • 3.1.1 模型假设
  • 3.1.2 模型设立
  • 3.1.3 模型推论
  • 3.1.3.1 公共预防的均衡
  • 3.1.3.2 私人预防的均衡
  • 3.1.3.3 两种预防之间的均衡
  • 3.1.3.4 外部均衡
  • 3.1.4 模型的现实意义
  • 3.2 犯罪预防:提高犯罪成本
  • 3.2.1 增加社会防护支出,提高犯罪直接成本
  • 3.2.2 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提高犯罪机会成本
  • 3.2.3 加大犯罪惩罚成本,提高犯罪心理成本
  • 3.2.4 强化家庭联系,增加犯罪间接成本
  • 3.3 犯罪预防:降低犯罪收益
  • 3.3.1 缩减收入差距,降低犯罪经济收益
  • 3.3.2 强化监督,降低犯罪经济收益
  • 3.3.3 管理特种行业,降低犯罪经济收益
  • 3.3.4 提高社会教育水平,降低犯罪心理收益
  • 3.4 犯罪预防:加大犯罪风险
  • 3.4.1 提高民众警觉性,降低罪犯作案成功率
  • 3.4.2 加强普法教育,提高潜在罪犯的风险意识
  • 3.4.3 提高刑罚严肃性,强化潜在罪犯的受惩罚意识
  • 第4章 有组织经济犯罪控制:最优控制与公共选择模型
  • 4.1 有组织经济犯罪的最优控制最优控制的基本原理
  • 4.2 有组织经济犯罪控制的刑事司法支出
  • 4.2.1 各国犯罪控制的刑事司法支出
  • 4.2.2 刑事司法支出的外部最优化原则
  • 4.2.3 刑事司法支出的内部最优化原则
  • 4.2.3.1 警察机关的资源配置方法
  • 4.2.3.2 公诉机关的资源配置方法
  • 4.2.3.3 审判机关的资源配置方法
  • 4.2.3.4 改造机关的资源配置方法
  • 4.3 有组织经济犯罪控制的资源配置:最优原则与公共选择模型
  • 4.3.1 公共选择模型
  • 4.3.1.1 模型假设
  • 4.3.1.2 公共选择理论
  • 4.3.1.3 决策过程与结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 埃里奇模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有组织经济犯罪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