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种植体即刻负载是近年来种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而种植体骨结合过程中的稳定性又与种植体即刻负载能否成功关系密切,但是在临床工作中种植体稳定性大多根据医生的主观判断,缺乏系统客观的研究指标和参考标准,常带来临床判断困难,造成修复时机选择不当导致种植体脱落等问题,故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目前种植体稳定性测量多集中于国外数据收集及国内个案报道,缺乏系统深入的测量和研究。本研究基于此目的拟比较测量和研究种植体无负载骨结合和即刻负载骨结合过程中稳定性的变化,为临床种植体即刻负载提供实验依据。课题目的:实验利用共振频率测量仪(OSSTELL测量仪)测量了78名患者103枚ITISLA种植体骨结合后的稳定系数,以明确种植体骨结合次级稳定系数范围;对47名患者79枚ITI SLA种植体无负载骨结合过程中的稳定系数进行了测量监控,并进行了12名患者25枚ITI SLA种植体的即刻负载临床实验与共振频率的测量,比较研究种植体即刻负载与无负载状况下稳定系数的变化,为今后种植体即刻负载提供参考依据。实验方法及结果:第一部分:对78名种植术后三月要求修复的患者,进行种植体稳定性共振频率测量及全口曲面断层片分析,明确种植体骨结合后稳定系数范围。结果显示:ITI SLA种植体(103枚)骨结合种植体稳定系数(ISQ)测量平均值为:76.29±5.25,最大值为: 85.67;最小值58.33,基本呈现正态分布。不同性别之间,男性稳定系数(76.20±5.20)略高于女性(75.56±5.70);不同种植部位进行了比较,上颌稳定系数(75.61±5.05)略低于下颌(76.97±5.4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Lekholm&Zarb骨质四分类法研究发现,I类骨II类骨稳定系数(78.73±3.5)明显高于III类骨IV类骨(74.27±5.63),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对不同型号的种植体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表明种植体骨结合后的稳定性与种植体周围的骨质关系最为密切。第二部分:对47名患者79枚ITI SLA种植体,使用共振频率测量(OSSTELL)收集种植体植入、术后4周、8周及12周的稳定系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明确无负载种植体骨结合过程中稳定系数的变化。结果显示:ITISLA种植体(79)枚,术中测量初级稳定系数为:I、II类骨:76.70±4.78,III、IV类骨:69.02±8.73;在术后4周达到最低,I、II类骨:74.52±4.79,III、IV类骨:66.93±8.43;然后逐渐升高,在术后12周达到稳定,I、II类骨:77.42±4.87,III、IV类骨:69.71±8.68。在种植体无负载骨结合过程中,I、II类骨的种植体稳定性要高于III、IV类骨(P<0.05),可以承受的负载强度大;而且在术后4周时种植体稳定性较低,注意保护种植体。第三部分:选择II类骨质患者12名(25枚ITI SLA种植体)进行即刻负载修复,使用共振频率(OSSTELL)测量监控种植体植入、植入后1周、2周、3周、4周、8周、12周稳定系数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明确即刻负载种植体骨结合过程中稳定系数的变化。结果显示:ITI SLA种植体(25枚),术中测量初级稳定系数为80.33,术后1周:79.00,2周:71.33,3周:72.07,4周:73.28,8周:76.34及12周:79.33。研究发现种植体在术后2周左右稳定性最低。可见在种植体即刻负载骨结合过程中,始终要对种植体的稳定性进行监控,在II类骨质种植体初级稳定系数至少要高于:80;在术后1-3周稳定性降的最快,要注意及时调整种植体负载强度,控制炎症,整个骨结合过程中要保证种植体稳定性大于:70,这样才可能在负载条件下获得骨结合。结论:1.应用共振频率原理测量(OSSTELL)种植体稳定性为临床提供客观系统的评价指标;2.种植体骨结合稳定系数(OSSTELL测量)均值为:76.29±5.25,至少大于60才能保证获得可靠的骨结合;3.种植区的骨质骨量与种植体稳定性关系最为密切;4.无负载种植体骨结合在术后4周稳定性最低,要注意保护种植体维持稳定性;5.种植体即刻负载骨结合过程中要全程使用共振频率监控种植体稳定性,在术后2周稳定性降到最低,要始终保证稳定性大于:70,并及时根据稳定性的变化调整负载强度,保证即刻负载种植体获得骨结合。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盛水玻璃杯共振频率的研究[J]. 物理通报 2018(05)
- [2].共振频率分析在口腔中的应用[J].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6(04)
- [3].能寻找蜂鸣器共振频率的压电驱动器[J]. 电子设计技术 2008(11)
- [4].固有频率与共振频率影响因素及实验研究[J]. 大学物理实验 2019(02)
- [5].扫描共振频率技术在蓄电池在线修复中的应用[J]. 通信电源技术 2009(S1)
- [6].基于COSMOSWorks平台的轴承座共振频率分析[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4(05)
- [7].共振频率激励下弦振动定解问题的求解[J]. 大学物理 2019(06)
- [8].共振频率分析在口腔种植实验与临床中的应用[J].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10(03)
- [9].基于ANSYS的共振频率分析及实验研究[J]. 大学物理实验 2018(02)
- [10].一种共振频率可调的振动放大器设计[J]. 实验力学 2018(04)
- [11].光学放大方法定量测定玻璃杯的频率[J]. 大学物理实验 2018(06)
- [12].一种基于超声共振谱的低Q值材料共振频率提取方法[J]. 力学学报 2019(05)
- [13].高阻尼人-结构系统的共振频率研究[J]. 结构工程师 2018(04)
- [14].早期愈合阶段牙种植体周沟液骨代谢相关因子的检测和种植体稳定性共振频率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01)
- [15].磁共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共振频率分析[J].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17(04)
- [16].中耳共振频率对鼓室积液的诊断价值[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07)
- [17].基于共振频率的发动机附件台架耐久性试验研究[J]. 汽车科技 2017(06)
- [18].基于比例放大的声波共振频率测试方法[J]. 电子测试 2018(07)
- [19].6自由度激励台共振频率分析与试验[J].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8(S2)
- [20].新生儿中耳共振频率的初步研究[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6(19)
- [21].螺接夹具一阶共振频率对试件响应影响的探讨[J]. 中国检验检测 2018(05)
- [22].纸蜂窝夹层板主共振频率的影响因素[J]. 包装工程 2019(05)
- [23].音叉式石英晶振共振频率对QEPAS传感器性能影响的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9(10)
- [24].变频运行离心引风机轴向共振问题诊断及治理研究[J]. 流体机械 2019(10)
- [25].与裂缝腔联结的弹性板的大幅自主震动(英文)[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2017(01)
- [26].研制共振频率测量演示仪 理解受迫振动原理[J]. 中学物理 2018(17)
- [27].亲水性大颗粒喷砂酸蚀表面种植体骨愈合期的共振频率分析及早期负荷临床探讨[J]. 口腔医学研究 2012(07)
- [28].索道设备共振现象分析及消除措施[J]. 起重运输机械 2018(S1)
- [29].家兔主要内脏共振频率研究[J]. 西南国防医药 2008(03)
- [30].负载动态法测均匀细杆杨氏模量的理论与方法[J]. 大学物理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