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中国正在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在为人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覆盖面逐步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社会各个阶层、群体都直接或间接的从社会保险制度中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许多原本存在的制度空白和保障缺失正在被逐渐填补,社会保险在大范围内开始走向全民化,关注的重心也从对缺失制度的倡导过渡到对已经建立制度的评估上来。但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具有明显的群体化特征,由于各种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不同的就业群体被置于有所差别的保障制度之下,而制度上的差别又导致了各群体在保障能力、给付标准上的差异,最终导致各个就业群体在社会保险收益上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不公平问题日益突现出来。因此,通过评估各个就业群体社会保险收益上的差异来比较其制度的公平性,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更具有现实意义。本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对本文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一是对中国城镇就业群体含义的界定,并将其划分为机关单位职工、事业单位职工、企业单位职工和非正规就业四个就业群体,并对这四个就业群体的群体特征进行概括性介绍:二是对与本文相关的社会保险收益的内涵进行界定,提出成本、收益等相关概念。另外,这一章还介绍了本文利用精算模型进行测算的基本原理。第二章以本文划分的四个就业群体为基础,对中国城镇各就业群体社会保险制度的现状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主要从整体上概述中国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及其运行的情况。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各个就业群体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构成;二是中国就业群体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的总体概况。第三章对中国城镇就业群体的差异性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来自群体特征的差异和来自社会保险制度的差异,正是这两方面的差异对各个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险收益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制度本身的公平性。群体特征差异主要体现在群体规模、收入水平和群体流动性三个方面,而社会保险制度差异则主要体现在制度覆盖率、制度缴费率和制度的保障程度三个方面。第四章主要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在基本精算模型的基础上,以政府对各险种的政策制度规定为依据,融入各险种的实际运行方式进行测算,测算内容包括五大社会保险项目的成本、收益两方面内容。差异性的测算主要根据缴费水平、保险金给付以及承担风险的程度上的差别。计算结果为各就业群体获得社会保险收益期望的现值,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得出各就业群体社会保险制度上的收益与差距。第五章在前文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城镇各个就业群体社会保险收益差异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主要的制度政策包括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人性化的劳动用工制、建立非正规就业劳动者参保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内容。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我国新兴非标准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探析[J]. 长白学刊 2020(03)
- [2].重庆市大渡口区总工会为户外灵活就业群体打造“温馨驿站”[J]. 中国工运 2020(06)
- [3].关注新型就业群体合法权益[J]. 检察风云 2019(02)
- [4].多管齐下,力促新增就业群体稳定就业[J]. 就业与保障 2017(11)
- [5].关注高校毕业生未就业群体[J]. 百姓生活 2016(11)
- [6].论特殊就业群体的就业保障[J]. 山西青年 2017(17)
- [7].我国灵活就业现状研究[J]. 商 2016(26)
- [8].当前青年就业群体的职业稳定性问题研究——以高校毕业生就业群体为例[J]. 中国劳动 2014(06)
- [9].我国灵活就业群体社会养老保险对策研究[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02)
- [10].低层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需求与对策研究——基于重庆市363名“棒棒”的调查分析[J]. 南方人口 2008(02)
- [11].聚焦新型就业群体 变局与新局[J]. 中国工人 2020(09)
- [12].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探讨[J]. 中国市场 2017(28)
- [13].农民工低层灵活就业群体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矛盾分析——基于对重庆市158名“棒棒”的调查[J]. 西部论坛 2010(01)
- [14].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基于目标匹配的视角[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11)
- [15].2016年高校毕业生765万人,这些就业渠道要知道[J]. 记者观察 2016(04)
- [16].重庆市九龙坡区总工会“七个到位”推进灵活就业群体入会[J]. 工会信息 2019(21)
- [17].HR盯上了00后[J]. 人力资源 2018(04)
- [18].女性灵活就业群体的就业生态与就业实现机制研究——基于成都市调查数据的分析[J]. 农村经济 2010(06)
- [19].国外对弱势就业群体的研究及其政策启示[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3)
- [20].“最难就业年”如何破解?[J]. 教育与职业 2013(25)
- [21].论城市弱势就业群体公共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11)
- [22].“灵活就业”研究的起点与难点:概念与界分[J]. 黑河学刊 2020(01)
- [23].灵活就业群体和谐劳动关系治理新探[J]. 现代经济探讨 2020(10)
- [24].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以养老保险为例[J]. 学理论 2010(13)
- [25].应更加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 浙江经济 2009(10)
- [26].城乡就业相互拉动效应模型及实证分析[J]. 管理评论 2016(01)
- [27].个人收入同步增长的保障制度设计:15城市证据[J]. 重庆社会科学 2013(11)
- [28].外来流动就业群体的“住有所居”与公租房政策思考[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02)
- [29].试论对油田社区困难就业群体的职业指导[J]. 中外企业家 2011(23)
- [30].论城市弱势就业群体公共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J]. 经济研究导刊 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