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市爱辉区村镇体系规划的居民点合并评价

黑河市爱辉区村镇体系规划的居民点合并评价

论文摘要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加速城镇化进程,国家新出台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多项政策法规,为加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了各项举措。但现行的村镇行政区划格局已难以适应村镇经济发展,在村镇体系规划中经常会遇到居民点合并问题,因此适时对村镇行政区划和布局进行必要的调整,减少村镇数量,适当扩大村镇规模已势在必行。本文在对县域村镇体系的概念、特征、结构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基础上,以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提出了构建村镇集聚能力的指标评价体系。由于作者参与了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村镇体系的规划项目,因此本文以黑河市爱辉区为例,通过翔实的数据和实地调研,从规划的角度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村镇体系规划中的居民点合并进行了定量分析。首先对现状中部分村镇的集聚能力进行评价,指出集聚能力较弱的村屯对其进行合并方案的规划;然后对合并规划后的村屯再次运用评价体系,为合并方案提供了可行性依据。最后根据合并后村镇的职能分类总结出5种居民点合并的模式,进而对合并过程中涉及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居民点合并问题关系到规划、管理、建设等多个领域,所以该问题的解决需要多行业多部门协调合作。此研究不仅有利于政府部门从量化方面对村镇发展做全面了解,为村镇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还为规划工作者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技术依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推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乡村转型
  • 1.2.2 有利于村镇体系的协调发展
  • 1.2.3 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
  • 1.2.4 有利于村镇基础设施的共建和共享
  • 1.2.5 促进村镇建设有序发展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2 居民点合并的相关基础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村镇体系
  • 2.1.2 村镇体系的结构
  • 2.1.3 居民点合并
  • 2.2 居民点合并的基础理论
  • 2.2.1 系统论
  • 2.2.2 城乡一体化理论
  • 2.2.3 人居环境理论
  • 2.2.4 规模经济理论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政策支撑
  • 2.3.1 国家政策
  • 2.3.2 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政策
  • 2.4 本章小结
  • 3 村镇集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3.1 评价方法简介
  • 3.1.1 层次分析法
  • 3.1.2 聚类分析法
  • 3.2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3.2.1 综合性原则
  • 3.2.2 科学性原则
  • 3.2.3 指引性原则
  • 3.2.4 可比可量性原则
  •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3.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3.3.2 指标体系的选取
  • 3.3.3 向专家发放征询问卷
  • 3.3.4 构造判断矩阵
  • 3.3.5 各级指标排序及校验
  • 3.3.6 确定二级指标的综合权重
  • 3.3.7 进行聚类分析综合排名
  • 3.4 本章小结
  • 4 黑河市爱辉区的居民点合并评价
  • 4.1 黑河市爱辉区居民点合并评价背景
  • 4.2 黑河市爱辉区村镇体系现状
  • 4.2.1 基本概况
  • 4.2.2 村镇社会现状
  • 4.2.3 村镇布局
  • 4.3 村镇现状集聚能力评价
  • 4.3.1 一致性检验及权重计算
  • 4.3.2 指标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
  • 4.3.3 各村镇指标评分
  • 4.3.4 聚类分析
  • 4.4 村镇规划集聚能力评价
  • 4.4.1 人口规模预测
  • 4.4.2 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 4.4.3 村镇升级与合并
  • 4.4.4 规划方案评价
  • 4.5 村镇合并过程中涉及的问题
  • 4.5.1 农村居民点用地
  • 4.5.2 人口规模不成体系
  • 4.5.3 公共基础设施低水平上重复建设
  • 4.5.4 自然经济为主,各产业发展不足
  • 4.6 本章小结
  • 5 居民点合并模式的探讨
  • 5.1 村镇集聚合并的模式
  • 5.1.1 综合发展型
  • 5.1.2 工业型
  • 5.1.3 旅游型
  • 5.1.4 农贸型
  • 5.1.5 工贸型
  • 5.2 村镇集聚合并后的优势
  • 5.2.1 有利于精简村干部,减少开支
  • 5.2.2 更好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 5.2.3 有利于资源重组
  • 5.3 居民点合并过程中具体实施的建议
  • 5.3.1 合理调整行政区划和土地使用制度
  • 5.3.2 强化规划的宣传解释和执法管理
  • 5.3.3 加强合并村的规划管理
  • 5.3.4 增加资金投入,促进农村发展
  • 5.3.5 结合村庄整治,做好宅基地复垦
  • 5.3.6 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 5.3.7 继续完善村镇设施建设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加纳快速城镇化中的城市非正规居民点研究[J]. 国际城市规划 2018(05)
    • [2].西南山区地形因子对农村零散居民点分布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 2017(02)
    • [3].乡镇居民点规模—功能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重庆市潼南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05)
    • [4].西南山地丘陵区典型乡镇环境因素对农村新建居民点布局与复垦的影响差异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02)
    • [5].北川震后重建居民点存在的问题与调控对策[J]. 山地学报 2016(02)
    • [6].北川震后重建居民点的适宜性评价[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03)
    • [7].黑龙江省垦区居民点体系优化分析——以建三江管理局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 2015(04)
    • [8].旅游区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探讨——以大巴山旅游区为例[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5(10)
    • [9].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城乡居民点统筹策略研究——以欠发达山区为例[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 [10].移民集中居民点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J]. 智能城市 2016(10)
    • [11].农村中心居民点选址方法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26)
    • [12].社区概念引入对县域居民点体系规划影响研究——以延安市延长县城乡一体化规划为例[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 [13].黑龙江省垦区与农区居民点体系对比研究[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11)
    • [14].三峡生态屏障区居民点建设研究[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0(04)
    • [15].城市规划区内城乡居民点统筹规划初探[J]. 小城镇建设 2009(08)
    • [16].海南农垦生产队居民点布局调整初探[J]. 中国集体经济 2009(19)
    • [17].辽宁省县域居民点特征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21)
    • [18].成都平原传统场镇与林盘居民点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成都郫县为例[J]. 热带地理 2020(05)
    • [19].西藏城乡居民点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10)
    • [20].某铝业周边不同居民点人群体内氟代谢的研究[J]. 中国卫生产业 2014(02)
    • [21].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规划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 小城镇建设 2012(07)
    • [22].山区居民点空间分布规律——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0(05)
    • [23].丹江口水库农村外迁移民集中居民点规划设计[J]. 人民长江 2013(02)
    • [24].江苏省江都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2013(01)
    • [25].平原地区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5)
    • [26].太高村居民点休闲农业规划[J]. 山西建筑 2008(27)
    • [27].水电工程移民居民点设计相关问题的思考[J]. 科技与创新 2019(10)
    • [28].农村居民点整理意愿——基于河北省520个农户问卷调查[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08)
    • [29].生产生活方式变迁视角下的城乡居民点体系空间格局重构研究——框架建构与华县实证[J]. 城市发展研究 2016(05)
    • [30].连队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以第十二师一〇四团为例[J]. 中国市场 2014(39)

    标签:;  ;  ;  ;  

    黑河市爱辉区村镇体系规划的居民点合并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