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大量的震害分析和试验研究表明:在强震作用下,建筑结构通常会表现出非弹性性能。大部分国家抗震规范利用结构延性,采用结构影响系数对设防烈度下的弹性反应进行折减,以此作为结构设计时的地震作用。因此,结构影响系数的取值大小直接关系到结构抗震的安全性与经济性。我国现行抗震规范对不同材料的所有结构体系采用单一的结构影响系数,而没有区分结构形式,这种方法不能够充分体现钢结构体系较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因此,有必要对钢结构的结构影响系数进行系统的研究。首先,为了解多层钢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荷载—位移关系并验证有限元分析,对一榀三层单跨钢框架结构进行了静力推覆试验,试验表明:钢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延性性能;有限元模拟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其次,基于静力推覆分析,对多层钢框架的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分别采用水平均匀分布力和倒三角分布力加载模式对不同层数和跨数的钢框架结构进行了静力推覆分析(Pushover),并得到了结构的能力曲线,在此基础上,应用改进的能力谱法,以规范反应谱为基础建立设防烈度和罕遇烈度下的弹塑性需求谱,确定出结构在设防烈度和罕遇烈度下的目标位移,进而求解出结构的延性折减系数、超强系数、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等参数;同时,分析了不同加载模式、层数和跨数等对各系数的影响。另外,基于增量动力分析(IDA),对多层钢框架结构的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进行了分析。采用梁壳单元相结合的有限元模型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结构的基底剪力与顶点位移关系包络曲线,以此为基础,求出结构的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并与Pushover方法的分析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多层抗弯钢框架的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对于修订国家相关规范、指导工程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进一步研究此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打下良好基础。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绪论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1.2 抗弯钢框架结构体系1.2.1 抗弯钢框架概述1.2.2 刚性连接钢框架的变形特点1.3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发展1.3.1 地震灾害与对策1.3.2 基于承载力的设计方法1.3.3 基于承载力和构造保证延性的抗震设计方法1.3.4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1.4 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的研究现状1.4.1 基于SDOF体系的结构影响系数研究1.4.2 基于MDOF体系的结构影响系数研究1.4.3 位移放大系数的研究现状1.5 本文研究内容1.5.1 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1.5.2 本文的研究工作参考文献2 结构影响系数相关问题分析2.1 引言2.2 结构影响系数的确定2.2.1 结构影响系数的定义2.2.2 结构总体反应曲线中的关键点2.2.3 我国抗震规范中的结构影响系数及小震弹性地震力理论来源2.2.4 我国现行抗震规范地震作用计算与结构影响系数的联系2.2.5 结构抗震的侧移限值2.2.6 本文研究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的思路2.3 单自由度体系延性折减系数与位移延性系数的关系模型2.3.1 Newmark和Hall模型2.3.2 Nassar和Krawinkler模型2.3.3 Miranda模型2.3.4 Vidic和Fajfar模型2.3.5 Borzi和Elnashai模型2.3.6 国内研究成果2.3.7 各种模型的比较总结2.4 各国规范关于结构影响系数R的规定2.4.1 美国规范2.4.2 欧州规范2.4.3 日本规范2.4.4 中国规范2.4.5 各国规范中的钢框架结构影响系数2.5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3 多层钢框架静力试验方案3.1 试件模型的原结构设计3.1.1 构件截面尺寸确定3.1.2 3轴框架内力分析3.1.3 整体结构Y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3.1.4 地震作用效应组合下的计算榀框架受力分析3.1.5 钢框架结构整体性能控制计算3.1.6 框架梁、柱构件验算及抗震构造要求3.2 试验目的3.3 试件设计3.4 试验模型在地震组合作用下的构件内力3.5 试验模型在极限承载力时的构件内力3.6 试验模型的节点设计3.6.1 柱脚节点设计3.6.2 梁柱刚性连接节点设计3.7 试验装置3.8 仪表和应变片布置3.9 加载方案3.10 材性试验3.11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4 多层钢框架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4.1 试验过程及试验现象描述4.2 试件整体性能4.2.1 试件的能力曲线4.2.2 试件的强度和延性4.2.3 试件刚度4.3 试件的局部性能4.3.1 框架柱受力性能分析4.3.2 框架梁受力性能分析4.3.3 梁柱节点域应力分析4.3.4 各构件腹板屈服顺序4.4 试件的水平力与倾覆力矩分配4.5 试验模型的有限元模拟4.5.1 ANSYS软件分析4.5.2 SAP2000软件分析4.5.3 有限元分析与试验结果比较4.6 本章小结5 基于静力推覆分析的抗弯钢框架结构影响系数分析5.1 引言5.2 分析钢框架模型5.2.1 结构参数5.2.2 设计条件5.2.3 结构设计5.3 静力推覆分析介绍5.3.1 静力推覆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5.3.2 静力推覆分析方法的实质5.3.3 静力推覆分析的实施步骤5.4 能力谱方法及其在目标位移估计中的应用5.4.1 能力谱方法5.4.2 能力谱的建立5.4.3 非弹性需求谱的建立5.4.4 改进的能力谱法的应用步骤5.5 基于能力谱法的结构影响系数求解算例5.5.1 结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5.5.2 显著屈服点的确定5.5.3 能力谱法确定结构目标位移5.5.4 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求解5.5.5 结构的屈服机制5.6 计算结果汇总5.6.1 结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5.6.2 设防烈度下的目标位移及层间位移角5.6.3 罕遇烈度下的目标位移及层间位移角5.6.4 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50与中震下的层间位移角比较5.6.5 结构影响系数及位移放大系数求解5.7 计算结果分析5.7.1 不同加载模式对结构影响系数、延性折减系数、超强和位移放大系数的影响5.7.2 跨数和层数对结构影响系数、延性折减系数、超强和位移放大系数的影响5.8 按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50计算结构影响系数5.8.1 一个算例求解5.8.2 算例汇总5.8.3 按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50和按中震计算结果比较5.8.4 不同加载模式对结构影响系数和延性折减系数的影响5.8.5 跨数和层数对结构影响系数和延性折减系数的影响5.9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6 基于增量动力分析的抗弯钢框架结构影响系数分析6.1 引言6.2 增量动力分析(IDA)方法6.2.1 增量动力分析简介6.2.2 单一地震记录下的IDA分析6.2.3 多条地震记录下的IDA分析6.2.4 IDA方法的实施6.3 有限元模型建立6.3.1 材料模型6.3.2 单元选取6.3.3 结构动力学方程及其解法6.3.4 结构阻尼的选取6.3.5 地震波的选取6.3.6 梁壳单元的连接6.3.7 结构分析的有限元模型6.4 基于IDA方法的结构影响系数求解步骤6.5 基于IDA方法的结构影响系数求解算例6.5.1 各条地震波的β值及结构小震下的分析6.5.2 不同设防烈度下的基底剪力和位移6.5.3 结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6.5.4 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求解6.6 算例汇总及计算结果分析6.6.1 算例汇总6.6.2 计算结果分析6.7 IDA分析与静力Pushover分析结果比较6.8 本文与相关文献中结构影响系数的比较6.9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7 结论和建议7.1 结论7.1.1 试验研究得到的结论7.1.2 数值分析得出的结论7.2 建议7.3 后继工作致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附录 时程分析选用的地震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地震作用论文; 结构影响系数论文; 多层钢框架论文; 静力推覆分析论文; 增量动力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