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关系、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关系,那么,这三种关系之中哪种关系是核心?哪种关系是基础性的?哪种关系是最初的,而其他关系都是因为有了它的存在而存在的?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教育理论界基本都认为是师生关系,换言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而本文就针对这一主流看法提出异议,并且从发生学、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三个视角和层面来分析和论证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才是三种关系中的基础性关系或核心关系,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关系仅仅是伴生性关系。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起源和发生以受教育者及其认识对象的存在为前提。人们对教育起源的认识从生物起源论到心理起源论再到劳动起源论,最后到人的身心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教育发生的客观前提论,经历了一个从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即人与认识对象之间的矛盾是教育发生的客观前提这一观点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从教育史实来看,教师这一职业的出现或产生是以儿童在认识外部世界过程中遇到困难需要专职人士指导为前提的,如古希腊智者的出现,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产生。由此可见,无论是从人们对教育起源的假说,还是从学校教育产生的史实来考察,在真正的教育产生之前,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关系业已存在。从教育目的来看:教是为了不教,教育者后来介入到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关系之中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逐步独立自主地掌握教育内容,这可以从学者们的认识以及社会进程两个方面得到证明。从学者们的认识来看,以孔子、韩愈、叶圣陶、苏格拉底、柏拉图、杜威等为代表的一批富有远见的理性的教育家都认识到教育是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从社会进程来看,实现教育者们的这一理想教育目的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古代社会由于社会条件不足,受教育者仍较为被动地受教;近现代社会,教育专注于培养公民、劳动者和人才,现实的教育目的严重偏离理想的教育目的;当代信息社会,由于知识更新迅速,需要人们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而网络技术的发达又恰好提供了这样的社会条件,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育目的在信息社会由理想成为现实,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是教育中的核心关系在信息社会更加明晰。从教育过程来看,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核心,这可以从人们对教育活动的理论分析以及具体的教育活动实践两个角度进行论证。从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来看,马克思的实践论、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都从不同层面认识到只有受教育者与活动对象直接按的相互作用才能使其掌握教育内容,其他活动都围绕这一活动展开。从具体的教育活动实践来看,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就是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相互作用过程,只有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关系的存在,才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与教育内容关系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