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耕地,西藏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论文文献综述
谢雨燕,方江平[1](2019)在《基于生态足迹的西藏耕地生态承载力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相关的统计年鉴,运用生态足迹法对2000-2017年西藏耕地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指数进行了分析,得出了2000~2017年间西藏耕地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趋势结果。结果表明:西藏当前为耕地生态盈余,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5063,属于可持续发展,农业县为0.4811,为弱不可持续发展;半农半牧县为0.5670,为弱可持续发展。研究期间,西藏耕地生态承载力一直在盈余与赤字临界点徘徊。根据模型预测到2020年,西藏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2593和0.2573。(本文来源于《高原农业》期刊2019年04期)
孟丽红,李秀娟,王青芸,江雯,叶志秋[2](2019)在《聚焦:江西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为0.891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556hm~2,水存在一定的生态盈余,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情况较好。但各市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呈现不均匀分布,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比较高的地级市是南昌、宜春、新余、吉安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较低的区域是萍乡、赣州,其中赣州市最低,这主要与赣(本文来源于《区域治理》期刊2019年27期)
倪超然[3](2019)在《“领地”视角下基于叁维足迹的生态承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中国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和快速城镇化的时期,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生态系统施加了沉重的压力,逐渐超过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持续支撑的能力,人类开始透支当地生态系统的存量自然资本。生态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背景下,提高区域生态承载能力成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重点。目前学界对生态承载力的理论认知和评价方法尚未形成统一意见,现有研究不能满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本文的重点是对生态承载力进行理论探索,先后回顾了承载力从种群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到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变迁,还概括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属性、内涵外延。本文提出生态承载力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理想承载能力,而生态承载状态是生态系统现实承载能力与人类活动压力之间的关系状态。本文还归纳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基于生态足迹和基于多因素综合等叁种研究范式,并分析不同范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各范式的优缺点、应用价值和未来发展趋势。基于生态承载力现有研究范式的各种不足,本文提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从生态学领域的“领地”理论视角出发,关注区域本地资源环境的属性,利用叁维生态足迹模型评价区域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水平,以及区域当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及趋势。本文选取上海市崇明区为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探讨新范式的优势与不足。在实证研究中,本文计算崇明区在不同时期的生态足迹、生物承载力、生态盈余、生态赤字和足迹深度等5个指标,并从整体动态趋势、分地类特征、空间分布、与上海比较等4个维度分析崇明区生态承载力,最终发现崇明区具有人均生态足迹高、生态小幅超载、部分地类和乡镇超载严重,以及近年来超载状态逐渐改善等特点,并对崇明区研究成果进行理论认识和现实分析。(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5-01)
罗海平,朱勤勤,罗逸伦,黄晓玲[4](2019)在《耕地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基于中国粮食主产区2007-2016年面板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粮食主产区面临耕地面积缩减、耕地压力增强、耕地质量破坏加剧等现实问题和严峻形势,进而耕地安全问题成为制约粮食安全的瓶颈。文章以2007-2016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现状及问题,构建耕地生态足迹模型实证测算粮食主产区13个省(区)粮食安全保障的耕地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并选取3个时间节点对各地区耕地生态盈亏状况从时间和空间进行动态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耕地生态足迹省际差异显着,2007-2016年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保障的耕地EFI值呈赤字倒U扩大趋势,2016年达到(-3.79%),粮食安全保障处于耕地弱不可持续状态。(本文来源于《华东经济管理》期刊2019年05期)
赵正,宁静,周非飞,杜可,荣国华[5](2019)在《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综合分析黑龙江省大庆市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为大庆市与同类资源型城市生态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近30 a来大庆市及各行政区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使用PLS模型定量筛选大庆市生态承载力影响因子。[结果] 1986—2016年大庆市表征状态均为生态赤字,除市区外,各地区生态赤字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剔除能源消耗外部性造成的影响,大庆市生态安全等级较低的区域呈现扩大趋势;各地区生态协调系数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除林甸县与杜尔伯特地区外,其他地区生态协调能力较差;研究期内,农业固定资产投入额度、GDP年增长率、第叁产业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业总产值5种因子对大庆市生态承载力影响极显着。[结论]当前大庆市生态承载力呈现出压力较大,空间分布不均,影响因素多样的特点,在制定提高生态承载力相关措施时,要注重因地制宜,切合实际。(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赵鹏宇,郭劲松,刘秀丽,崔嫱,张俊卿[6](2019)在《基于生态足迹模型修正的忻州市生态承载力空间差异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给忻州市矿粮复合区与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在现有生态足迹模型中增加了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科目的污染排放账户和水资源账户,重新确定了忻州各项生物账户全球平均产量与生产性土地均衡因子。采用修正后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忻州市14个县(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空间差异。主要结论为:人均生态足迹集中于能源资源相对丰富的县域,如静乐、河曲、保德、原平;忻州生态承载力主要来自于耕地与林地,人均生态承载力主要集中于相对资源富裕、人口较多的县域,如宁武、静乐、神池、五寨、岢岚、偏关;2004—2009年间生态赤字县域数量呈上升趋势,且整体上向严重赤字区、压力指数大于1的区域集中;依据区域经济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率是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可将忻州市分为两类区域,第一类包括河曲、保德、原平、静乐等4县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技术效率较低,对生态环境的扰动较大;另一类为其它8个县级单位,低于全市区平均水平,技术效率较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从能源利用与城镇发展角度分析了空间差异产生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董立翔,叶永波,顾毅[7](2018)在《基于改进模型的台州市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传统生态足迹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考虑水资源综合利用功能且较为简便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该改进模型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区域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时空分布情况,可作为对区域水资源有效合理利用和绿色发展评估的参考依据。对台州市历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分布进行核算分析结果表明,台州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较为稳定,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较高;全市水资源分布与人口、经济的分布极不对应,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本文来源于《人民珠江》期刊2018年12期)
王恒博,姚顺波,郭亚军,赵敏娟[8](2018)在《基于生态足迹-服务价值法的生态承载力时空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客观地评价生态承载力及其时空演化规律,通过构建以价值量为单位的生态足迹-服务价值法的生态承载力分析框架,选取2000~2015年陕西省97个区县的面板数据,运用全局Moran’s I、LISA集聚图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分析了陕西省生态承载力指数的分布特征、演化路径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陕西省及叁大地区生态承载力指数先快速升高后缓慢降低,存在显着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低值集聚现象明显,且向关中地区集中。(2)林地面积和当量因子价值是促进生态承载力指数提高的主要因素,人均消费价值是抑制生态承载力指数提升的主要因素。(3)影响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生态承载力指数的驱动因素存在差异。因此,陕西省需要加大生态修复工程投入力度,减缓人均消费价值增长速度,实施差异化的生态承载力政策,以达到改善生态承载力的目标。(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8年10期)
张萌萌,王广成[9](2018)在《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区域生态承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生态承载力是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是运用能值转换率将各指标单位转换为可统一比较的太阳能值,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引入污染废弃物用地指标,并运用中国生态足迹均衡因子的最新研究结果,对江苏省2005~2015年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测度江苏省可持续发展水平。(本文来源于《山东工商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程艳妹[10](2018)在《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足迹模型是目前广泛应用于生态承载力的定量研究方法,运用模型及足迹广度与足迹深度等指标展开生态承载力定量研究,度量自然资本的消耗程度,对于正确认识城市生态承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资源粗放开采、环境污染、采煤引起地表沉陷造成生态承载力下降,生态压力激增,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淮南市统计数据及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对淮南市2007-2014年中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叁维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深度和广度等模型指标进行定量测算,对其动态变化、地类组成进行分析的同时,探究人均叁维生态足迹驱动因子,并结合“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淮南市2007-2014年生态安全状态展开定性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2007-2014年,淮南市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07年的0.2456ha/cap波动下降至2013年的0.2374ha/cap,2014年有所回升;其地类组成中,耕地占比62%以上,是淮南市人均生态承载力的主要承担者,建筑用地占比22%左右,位居其后。2.2007-2014年,淮南市人均叁维生态足迹由3.8138ha/cap持续增加至8.1764ha/cap,增加了 4.9026ha/cap,年均增长率为12.54%;化石能源生态足迹为其主要贡献者,占比90%以上,耕地位居其后。淮南市人均生态足迹深度由15.5069ha/cap持续增加至35.4664ha/cap。表明淮南市对于自然资本存量的消耗日益增加。人均足迹广度由0.1620ha/cap波动增加至0.1863ha/cap,表明淮南市对自然资本流量的占用日益增大。淮南市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超过自然资源再生的速度,对资本存量的消耗程度日益加大,呈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对淮南市人均叁维生态足迹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发现,淮南市人均叁维生态足迹受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污染与区域交流等因素的驱动;社会健康发展、生态环境稳步建设因素对淮南市人均叁维生态足迹的增加有减缓作用。3.淮南市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中,压力层与响应层权重分别为0.3740、0.3348,所占比例较大。研究时间段内淮南市生态安全状态波动下降,生态安全状态由2007年的一般安全状态过渡为2008~2014年的较不安全状态,与压力层走向一致。2007-2014年,淮南市生态压力持续加大,生态环境状态也略有下降,生态安全响应能力虽有大幅提升,但生态安全状况总体仍处于波动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8-06-01)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为0.891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556hm~2,水存在一定的生态盈余,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情况较好。但各市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呈现不均匀分布,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比较高的地级市是南昌、宜春、新余、吉安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较低的区域是萍乡、赣州,其中赣州市最低,这主要与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论文参考文献
[1].谢雨燕,方江平.基于生态足迹的西藏耕地生态承载力动态分析[J].高原农业.2019
[2].孟丽红,李秀娟,王青芸,江雯,叶志秋.聚焦:江西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分布[J].区域治理.2019
[3].倪超然.“领地”视角下基于叁维足迹的生态承载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9
[4].罗海平,朱勤勤,罗逸伦,黄晓玲.耕地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基于中国粮食主产区2007-2016年面板数据[J].华东经济管理.2019
[5].赵正,宁静,周非飞,杜可,荣国华.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9
[6].赵鹏宇,郭劲松,刘秀丽,崔嫱,张俊卿.基于生态足迹模型修正的忻州市生态承载力空间差异变化[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9
[7].董立翔,叶永波,顾毅.基于改进模型的台州市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分析[J].人民珠江.2018
[8].王恒博,姚顺波,郭亚军,赵敏娟.基于生态足迹-服务价值法的生态承载力时空演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
[9].张萌萌,王广成.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区域生态承载力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8
[10].程艳妹.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研究[D].安徽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