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专业化初探

体育教师专业化初探

一、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问题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杨东博[1](2020)在《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贯彻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20)》、《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试点县(区)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顶层设计,积极响应“全国青少年足球工作电话视频会议”等会议精神,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全民健身、全民健康以及全面小康,夯实中国足球运动乃至“三大球”运动的基本技能与战术组合,进而实现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四为”协同推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以及“中国梦”。作为校园足球国家战略的具体落实举措,自2015年我国启动校园足球教师培训工作。2019年,教育部发布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专题报告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活动报告,明确指示校园足球工作下一阶段的核心是“打造校园足球的升级版,使得普及更实、体系更全、保障更真、融合更足”。这从客观层面上要求进一步大幅提升当前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的培训成效。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是撬动培训综合改革和激发培训活力的重要杠杆,及时、客观、科学、有效的评价能够客观认识到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成果及问题,牵引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改革的正轨前行,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推动中国校园足球师资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各级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对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力度逐年增大,培训成效日渐显现,但总体来看,仍然缺乏对培训成效的系统评价。基于此背景,本研究以“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教育评价等方法构建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考量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进而针对提升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提出优化策略。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与建议:(1)发展校园足球是推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重要举措,“立德树人”是提升校园足球专项教师核心素养的关键理念,完善培训体系建设是提升校园足球专项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培训成效评价是优化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的先决参照是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背景,主要包括审视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之现状、考量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之成效,优化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之策略三方面研究问题。(2)回顾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发展历程,发现经过多年的足球教师培训实践,我国已形成了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战略规划方针,在培训目标的不断明确、培训内容的不断完善、师资配备的不断强化等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培训成效已初步显现。无论是受训教师人数规模的扩大、地域分布范围的拓展,还是受训教师在基层岗位上的实际贡献,都体现了专项教师培训对于促进校园足球事业所起到的正向的积极推动作用。(3)以系统论、一体化教学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继续教育理论和成人学习理论为理论参照,遵循科学性、可测性以及导向性的原则确立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培训整体满意度(权重0.265)、培训收获提升度(0.243)、培训结果实用度(0.252)以及培训成果认可度(0.240)4个一级指标,培训课程内容(权重0.261)、培训过程实施(权重0.248)、培训过程保障(权重0.245)、培训过程管理(权重0.246)、足球专业知识(权重0.526)、足球专业能力(权重0.474)、课堂足球教学(权重0.528)、课外足球运动(权重0.472)、相关具体成果(权重0.517)、相关人员认可度(权重0.483)10个二级指标和培训目标设置(权重0.334)、培训主要形式(权重0.342)、培训考核管理(权重0.332)、培训教学组织(权重0.189)、足球特色学校(权重0.318)等32个三级指标组成。(4)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的影响因素模型,探究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收获提升度、培训结果实用度、培训整体满意度和培训成果认可度的具体数据表现。通过回归模型对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当前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培训的管理制度、课程内容的衔接、运行环节的落实、监督机制的应用以及评价质量的效果等五个方面。基于此,提出如下建议:(1)域外经验借鉴。借鉴英国学校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的政策支持、社会组织以及经费保障,借鉴日本学校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师资力量、培养理念以及联动机制,借鉴韩国学校足球专项教师的认证制度、培训教材以及培训制度,优化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提升培训成效。(2)以实现系统化、一体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以及最优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为目标,通过构建系统化的培训管理制度、开发层级化的课程内容体系、打造专业化的专业教师队伍以及建立一体化的监督保障机制四个维度提升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的内容。(3)推进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政策领域与专业领域的长效协商机制;开发科学化的课程体系,增强课程之间的逻辑性,优化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内容;加强能力建设和优化体系运行,提升培训体系队伍的理论素质、实践能力、技术水平与管理思维等核心能力;构建一体化监督机制,运用监督机制蕴含的程序化、科学化、标准化等先进理念,优化培训成效的体现;强化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效果评价,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将评价纳入到培训环节的改进机制中,通过评价反馈的行动落实来持续改进培训实践。

彭续文[2](2020)在《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研究》文中指出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适应性体育教师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而我国适应性体育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是建立在特殊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其本身并没有被剥离出来而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鉴于此,本文深入研究欧洲适应性体育在教师专业化领域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分析我国在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领域与欧洲国家的现实差距,这些能为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探讨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研究以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为研究对象,在学习和借鉴了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教育的政策背景、培养标准、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第二章概述了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政策背景,从国际特殊教育政策背景、欧洲特殊教育政策背景以及欧洲全纳教育背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三章解读了欧洲适应性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基本理论,主要是从学校适应性体育教育、体育康复这两方面进行了阐述;第四章系统地分析了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的教育体系,了解了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的职前与职后培养模式;第五章介绍了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对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启示。在深入分析了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的发展现状、法律政策、标准解读、教育体系等方面后,得出以下几点结论:欧洲国家的高校开设适应性体育教育专业,设置了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培养模式,课程涉及到各个领域;适应性体育专业的学生实习时间跨度较长,实施了从大学-社区-学校“三位一体”实习模式和“一对一”指导教学服务;欧洲国家设有专门的适应性体育教师资格证书,以及规范化的适应性体育教师招聘形式;欧洲国家对残疾人的社会地位、保障给予了最大的帮助,并有专门的立法机构来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权利;欧洲国家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受到保护,建设完善的社区、学校、医院、残疾人福利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享受与正常人平等的社会福利与保障。通过对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分析,对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路径提出了几点建议:健全我国适应性体育教育的认知系统;建立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完善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职前教育模式;改善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王悦同[3](2020)在《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一体化培养研究》文中认为体育教育在特殊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水平的、具有专业素养的体育教师队伍是提升特殊体育教育质量的关键。然而我省特殊教育学校在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实现一体化的教育培训过程是完善特殊教育体育教师教育结构,提高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方法。本研究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以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为研究对象,用文献法挖掘了解国内外关于体育教师教育、特殊教育体育教师教育的相关内容及成果。以河南省十三所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全面了解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基本信息、教学及科研情况、接受教育培养情况等;采用访谈法深入了解一线特殊体育教师在教师教育整体过程中的诉求及对实现一体化培养的感受,并试图从更专业的角度构析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讨论。运用数理统计法及逻辑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描述,并通过理论构想建立起一个具有一体化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管理保障的特教体育教师培养机制。经分析讨论得到以下结论:(1)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学历及层次有较好的状态,具有一定的专业发展潜力;能较好地完成综合的体育教学、活动指导、训练指导任务。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男女比例失衡;学历教育专业背景欠缺;在特殊教育专业技能及科研能力方面存在不足等。落实终身教育理念,以教师教育一体化理论为指导,考虑构建贯穿职前、职后过程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管理保障一体化的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培养机制以弥补学历教育脱节,提高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化。(2)实现特殊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难点在于专门培养特殊体育教育人才的院校较少,人才稀缺,职前教育不可避免与入职培训、职后培训存在断层;管理、组织特殊教师教育培训的主体混乱;特殊体育教师受关注较少,针对性培训较少;组织存在难度等。(3)构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机制,需要一体化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出适应特殊体育教育需求和终身教育需要的专业化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队伍为总目标,在职前教育以掌握知识、储备能力为目标,入职培训以适应环境、转变身份为目标,职后培训以完善技能、向专家型教师发展为目标。(4)构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机制,需要一体化的课程设置。总体上需要注意各阶段的衔接,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以及重视实践课程。针对职前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应适当加大实习课程的比重,加强培养科研及反思能力,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入职培训的课程设置主要涉及补足专业知识,适应教学环境及教学方式等。职后培训的课程设置应当具有先进性、多样性、实用性、系统性等特点,充分发挥补充教育功能。(5)构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机制,需要一体化的考核评价体系。首先需要确立资格完善合理的准入机制,覆盖基础的知识技能,重视对实践能力的考察,考虑双证并行的管理模式。其次在构建能偶贯穿特教体育教师教育全程的评价体系时,应考虑到考核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主体的多元性、方式的多样性以及标准的多维性,同时对于评价结果也应进行及时反馈。(6)构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机制,需要一体化的管理保障体系。在机构组织管理方面,建立由大学、培训机构和特殊教育学校共同承担教育培训任务的模式,搭建稳定的实习平台,建立稳定的培训网络,并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优越性。并为特教体育教师参与各类各项教育培训提供组织、时间及物质保障。

程明喜[4](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认为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吴传刚[5](2019)在《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古以来各国都有对于教师标准的关注,但对于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则是在教师专业化研究背景下展开的。到20世纪80年代教师专业标准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领域。我国对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起步较晚,是在21世纪初开始的,但发展较快,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初步的成绩。特别是2012年我国正式颁布了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幼儿园及中小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基本要求,正式开启了教师专业标准改革之路。这里选取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的梳理与比较,分析探求教师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要素——标准,并寻找教师“标准”发展的历史逻辑及现实规律,探求专业化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理论基础及完善策略。研究中采取了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搜集了我国自1896年开始至2019年的我国关于中小学教师标准相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比较借鉴了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的教师标准发展中的基本经验。调查了我国中小学教师工作情况。从中发现了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存在诸如工具理性过强人文关怀不足、对时代新要求反映不足、对在职教师要求不足、对新技术应用要求不足等问题。并依据人本理论、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等理论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实际,提出了从丰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内容、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职前职后层次结构、保障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作用发挥、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水平四个方面的策略来完善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李铁绳[6](2019)在《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文中指出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与保障依赖于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活水源头。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基础,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与根本旨归。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题。然而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不健全,导致教师教育转型脱离实际,进而导致基础教育需求侧与教师教育供给侧出现结构性矛盾——基础教育需求侧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教师教育供给侧则是教师培养供过于求,从而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及教育现代化进程。国内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研究主要偏重微观分析,系统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研究者确定了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一时代论题。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将研究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教师教育专业化如何演进”,并聚焦于四个主要问题: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探析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本研究遵循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采用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变及其逻辑按照一条主线与三条辅线展开研究,一条主线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系统分析了我国师范教育初创、师范教育曲折发展、师范教育重建、教师教育转型阶段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演进特征,重点厘清了每个发展阶段横断面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等方面的演进历程,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脉络与特色。三条辅线分别为:一是我国对西方教师教育制度体制的移植、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学习日本——仿照美国——以俄为师——遍采各国,将西方教师教育理念、体制与我国教师教育实际相结合,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二是社会需求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师资数量与质量需求、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资格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等需求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诉求;三是师范生学费政策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免费——缴费——部分回归公费的变迁。同时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教师教育专业化进行了纵览与横述,以国际经验为镜鉴,启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研究最后聚焦于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分析了历史逻辑的变化,呈现了理论逻辑的特质,展现了实践逻辑的复杂。在实践逻辑方面,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变迁历程,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体制从制度断裂与制度渐变两个维度进行了制度变迁分析,从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两个维度进行了路径演变分析,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演进图景。理论逻辑方面,分析了教师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二重性,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实践逻辑方面,基于教师教育治理的视角,从国家宏观层面、地方中观层面、学校微观层面提出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策略,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改革走向。

姜艳秋[7](2018)在《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化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承担着增进学生健康和培养其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在我国教育改革实际需要和目前教师教育领域多方面积重难返的情形下,体育教师怎样才能尽快达到课程改革所需要的专业水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化认识与发展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探讨了体育教师专业化认识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为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对专业化的性质认识较为清晰,更注重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的发展,但在体育教师专业化终身性学习及周期性发展方面的认识不够。2.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的公共基础知识较为广泛,专业基础知识较为注重运动伤害处理与急救等,但对科研方法及运动解剖学等理论知识认识较弱;专业知识则较为注重学校体育教学、教学训练理论等,但对体育法规与道德、学校体育俱乐部组织与运行关注度不高。3.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注重掌握队列队形变换、广播操讲解、跑跳投基本技能、足篮排球类技能等专业技能,且注重教学示范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师生沟通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专业化能力,但在传统项目技能的掌握以及教学科研能力方面略显不足。4.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的发展机会、职称评定及待遇情况弱与其他学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较为单一,其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途径多源于同事间交流、校本培训学习。5.影响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社会原因主要在于师资建设投入低、缺乏资金保障,专业化水平低、教师专业组织力量薄弱;学校原因主要在于教师评价制度固化,教师对外交流机会不多,缺乏教师资源库的建设;教师自身原因在于教师的专业化意识淡薄以及教师科研能力不足。

刘斌,葛存兵[8](2017)在《体育教师的职业特性及其对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从体育教学活动发生条件看,体育教师的职业特性主要表现为:职业对象的复杂性与能动性,职业目的的教育性与健康性,职业内容操作性与个体性,职业手段的"身体工具性"与生成性,职业场景的开放性与不确定性。同时以这些特性为立足点,对体育教师专业化进行思考,认为体育教师专业化不仅是个体素质专业化,而且是职业走向专业化。

邵林海[9](2016)在《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H省五所地方高校为例》文中提出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学校序列中,地方高校的比例超过90%,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但地方高校的发展尤其是在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扶持政策等方面还存在着相当严峻的问题。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必须寻求高等教育改革新的突破点,来提升地方高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而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改革,无疑成为地方高校寻求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突破点。也就是说,促进地方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是教师自身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体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整体素质的高低,也影响了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因此,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十分重要。本文以H省五所地方高校为调研对象,对地方高校体育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最后提出了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本文采用了混合研究方法,主要结合了量化分析和质性分析的模式。在对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总体性分析中,运用了量化分析方法;而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时,则运用了深描式的质性研究方法。量与质的有机结合突破了传统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桎梏,为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开阔的思路。本研究发现,当前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存在着专业知识发展不足(包括发展渠道偏少、发展形式不够丰富,以及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积极性不高)、专业技能发展遭受漠视(科研导向评价制度的指挥棒作用),以及专业情感发展淡漠(工作满意度低,师生情感联系淡漠)等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国家和省级层面相关政策和制度设计往往使得地方高校处于不利地位,而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跟风"重点高校的趋向,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另外,体育学在高校的学科体系中通常处于弱势地位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当然,不能忽视体育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意愿较低的问题。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在高校序列中地方高校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地方高校"跟风"重点高校且校内资源配置不均,科研导向的评价体制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构成一定的侵蚀,教师专业发展意愿持续降低,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地方高校在高校序列中的弱势地位。为更好地推动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逐渐扭转存在于"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恶性循环,笔者认为,应该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协同推进解决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首先,要转变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提倡在地方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坚持"激发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取向,坚持"以教育素养为核心"的取向,坚持"合作交流"的取向。与此同时,还要努力优化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在条件,如激发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创设引导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拓展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等。

张小亮[10](2016)在《泰州市民办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11月7日省教育厅印发了《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技能标准(试行)》。本技能标准印发通知中明确提出“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促进我省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高素质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由此可见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经由一句口号逐步落实到具体。这对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体育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泰州市位处江苏省中部,自南唐建州以来,一直有着良好的尊师重教传统。近来,三泰(泰州、泰兴、泰县)更是享有“教育之乡”的美誉。在这样浓郁的教育氛围下,民办教育孕育而生,发展至今已有近二十年。在这样特定的区域内,民办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现状更是具有一定特殊性。因此,研究该地区民办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现状,对实施《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技能标准(试行)》、促进民办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民办学校社会地位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泰州市民办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提出研究的结论和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国家颁布相关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导致民办教育难以得到公平对待,民办教师专业发展缺乏良好的外部大环境;民办中学体育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体育教师老中青帮带脱节,学历层次相对偏低;民办中学体育教师对自身专业化的主观认识程度不够,主观能动力低;民办中学体育教师已经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但不够全面;民办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受较多外界因素影响。本文根据研究结果拟从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教育的政策落实及管理﹑泰州市民办中学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结构、专业主观认识、专业技术技能、专业发展外部影响因素等方面提出了推动民办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的一些举措和机制;为地方教育部门推进《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技能标准(试行)》的具体实施,为本地区及其它地区民办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二、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问题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问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校园足球
        1.3.2 校园足球专项教师
        1.3.3 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难点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的难点
2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现状
    2.1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指导方向
        2.1.1 培训的指导思想
        2.1.2 培训的政策支撑
        2.1.3 培训的价值定位
        2.1.4 培训的管理制度
    2.2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具体内容
        2.2.1 培训目标的设置及其达成
        2.2.2 培训内容的设置及其完善
        2.2.3 培训师资的配备及其强化
    2.3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的成效现状
        2.3.1 培训体量不断扩大
        2.3.2 培训质量不断提升
        2.3.3 培训影响初步显现
3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评价设计的理论参照
        3.1.1 系统论
        3.1.2 一体化教学论
        3.1.3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3.1.4 继续教育理论
        3.1.5 成人学习理论
    3.2 评价指标的选取
        3.2.1 评价指标选取的实际出发点
        3.2.2 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依据
        3.2.3 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3.3 评价指标的构建
        3.3.1 培训成效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方法
        3.3.2 培训成效评价指标的构建过程
        3.3.3 培训成效评价体系的最终确立
    3.4 评价指标的解释
        3.4.1 一级指标的解释
        3.4.2 二级指标解释
        3.4.3 三级指标的内涵
4 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4.1 评价实施范围与对象
        4.1.1 实施范围
        4.1.2 实施对象
    4.2 问卷数据采集与说明
        4.2.1 问卷设计
        4.2.2 效度与信度检验
        4.2.3 问卷数据分析
    4.3 评价对象的效果反馈
        4.3.1 一线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情况的效果反馈
        4.3.2 培训实施方的评价反馈情况
        4.3.3 参训教师的评价反馈情况
    4.4 模糊综合评价的实施
        4.4.1 评价的原理说明
        4.4.2 实证评价的过程
    4.5 评价成效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4.5.1 研究假设
        4.5.2 回归模型构建
    4.6 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4.6.1 管理制度上覆盖不全面
        4.6.2 课程内容上衔接不流畅
        4.6.3 运行环节上落实不充分
        4.6.4 监督机制上应用不严格
        4.6.5 评价质量上效果不明显
5 提升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的优化对策
    5.1 优化对策设计的依据
        5.1.1 理论依据
        5.1.2 现实依据
        5.1.3 域外借鉴
    5.2 优化对策设计的目标
        5.2.1 实现系统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
        5.2.2 实现一体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
        5.2.3 实现最优化的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体系
    5.3 优化对策设计的内容
        5.3.1 构建系统化的培训管理制度
        5.3.2 开发层级化的课程内容体系
        5.3.3 打造专业化的专业师资队伍
        5.3.4 建立一体化的监督保障机制
        5.3.5 形成导向性的培训评价标准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附件

(2)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适应性体育
        1.5.2 适应性体育教育
        1.5.3 特殊儿童
        1.5.4 教师专业化
第2章 欧洲适应性体育政策背景
    2.1 国际特殊教育政策背景
        2.1.1 《萨拉曼卡宣言——关于特殊教育的原则、方针和实践》
        2.1.2 《特殊教育行动纲领》
        2.1.3 《残疾人权利公约》
    2.2 欧洲特殊教育政策背景
        2.2.1 欧洲特殊教育政策的初步发展
        2.2.2 欧洲特殊教育政策的拓展与深化
        2.2.3 欧洲特殊教育政策的整合与完善
    2.3 欧洲全纳教育的背景
        2.3.1 国际全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2.3.2 欧洲全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培养标准解读
    3.1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的基础教育功能
        3.1.1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育的基础能力
        3.1.2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育的特殊能力
        3.1.3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育的类别
        3.1.4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育的定位
        3.1.5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育的能力、技能和知识框架
    3.2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育的康复功能
        3.2.1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育的康复作用
        3.2.2 欧洲适应性体育的康复功能定位
        3.2.3 康复的能力、技能和知识框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的教育体系
    4.1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的教育现状
    4.2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层次
        4.2.1 学士层次
        4.2.2 硕士层次
    4.3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的职前课程设置
        4.3.1 学士课程
        4.3.2 硕士课程
    4.4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的职后校本教育
        4.4.1 校本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
        4.4.2 校本教师教育的基本理念
    4.5 欧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4.5.1 英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4.5.2 德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4.5.3 瑞典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启示
    5.1 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概述
        5.1.1 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历程
        5.1.2 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职前培养现状
        5.1.3 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职后培训现状
    5.2 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适应性体育的顶层制度有待完善
        5.2.2 社会大众缺乏对适应性体育教师的认识与理解
        5.2.3 学校层面缺乏对适应性体育教师的鼓励与支持
        5.2.4 适应性体育教师缺乏内在动力
    5.3 对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启示
        5.3.1 健全我国适应性体育教育的认知系统
        5.3.2 建立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5.3.3 完善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职前教育模式
        5.3.4 改善我国适应性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3)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一体化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体育在特殊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1.1.2 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是提升特殊体育教育的关键
        1.1.3 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师资建设过程存在不足
        1.1.4 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提高特教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关键一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3.1.1 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3.1.2 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教学及科研情况
        3.1.3 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教育培训情况
    3.2 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一体化培养实现的难点
    3.3 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一体化培养机制
        3.3.1 培养目标一体化
        3.3.2 课程设置一体化
        3.3.3 考核评价一体化
        3.3.4 管理保障一体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教育培养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特殊体育教育从业者及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问题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二、课程设计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二、教师培训课程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一、社会学的视角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
        (二)“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
        (三)“教师资格”与“教师资格认证”
        (四)“中小学教师”与“教师专业标准”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拟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研究综述
    一、教师专业化的研究
    二、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三、关于教师资格的研究
    四、关于文献的评价
第二章 稽古鉴今:我国中小学教师标准的历史演进
    一、清末时期的教师标准
    二、民国时期的教师标准
    三、新中国时期的教师标准
    四、历史的启示和借鉴
        (一)“标准”可以消解教师教育发展中的矛盾争议
        (二)标准中彰显我国文化特色
        (三)“标准”体现传承的价值
    五、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第三章 稽外鉴中:德法美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演进与启示
    一、德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演进
        (一)德国教师标准的形成与发展
        (二)德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确立与完善
    二、法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演进
        (一)法国教师标准的形成与发展
        (二)法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确立与完善
    三、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演进
        (一)美国教师标准的形成与发展
        (二)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确立与完善
    四、日本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演进
        (一)日本教师标准的形成与发展
        (二)日本教师专业标准的确立与完善
    五、德法美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一)丰富标准内容
        (二)形成标准体系
        (三)尊重本土文化
        (四)发展信息技术
第四章 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教师工作状态调查
        (一)调查的目的
        (二)调查的工具与方法
        (三)样本的选择与数据采集
        (四)调查结果的总体概况说明
    二、基于调查、历史、国际比较发现教师专业标准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专业标准中工具理性过强,人文关怀不足
        (二)现行教师专业标准未反映出时代进步对教师的新要求
        (三)教师专业标准的层次划分不够清晰
        (四)教师专业标准中对教师掌握新信息技术的要求不足
        (五)教师专业标准监控制度缺失
第五章 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理论研究层面
        (一)缺乏对教师生命关怀的理论研究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标准一致性研究缺乏
    二、专业标准制定的实践层面
        (一)未能全面遵循专业标准的制定原则
        (二)一体化的监督体系尚未形成
        (三)教师专业标准未能引导制度形成稳定的结构
第六章 完善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策略
    一、明确目的、科学定位,标准中体现对教师生命的关怀
        (一)深刻理解教师的“职业性”与“存在性”,彰显教师生命价值
        (二)构建“温暖”的教师专业标准,让教师拥有获得感与幸福感
    二、完善结构、丰富内容,构建教师专业标准的完整框架
        (一)依据教师专业结构完善教师专业标准结构框架
        (二)建立分级的教师专业标准
        (三)确立教师专业标准基本框架,动态更新专业标准内容
    三、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确保教师专业标准的先进性
        (一)提升教师专业标准的时代先进性
        (二)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教师专业标准
        (三)建立中国化的教师专业标准
    四、学科支撑、有效监控,为教师专业标准应用提供保障
        (一)推动学科建设为教师专业标准确立提供基础条件支撑
        (二)建立专业标准的监控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一) 研究缘起
        (二) 问题提出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
        (二)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分期
    三、文献综述
        (一) 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
        (二) 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研究
        (三) 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研究
        (四)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设置研究
        (五) 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师范教育初创
    第一节 师范教育的萌芽
        一、师范教育思想的萌芽
        二、师范教育的初步实践
        三、师范教育理论的移植与探索
    第二节 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创立
        一、钦定:自上而下颁布
        二、奏定:自上而下推行
        三、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形成
        四、师范教育公费制度与自费制度并存
        五、管理师范教育的教育行政体制建立
    第三节 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一、中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二、高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三、实业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第四节 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二、女子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三、优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四、优级师范选科学堂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员任用检定制度与培训制度
        一、教师任用制度和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初创时期师范教育的特色与不足
        一、嫁接的师范教育思想
        二、封闭的师范教育体制
        三、师范教育办学质量总体不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师范教育曲折发展
    第一节 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变迁
        一、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发展(1912-1922年)
        二、开放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发展(1922-1927年)
        三、上下结合的独立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1927-1949年)
    第二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1912-1922年)
        二、多元开放的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22-1927年)
        三、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复兴(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五、实业教员养成所的建立
    第三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课程的演进
        一、封闭的师范教育课程(1912-1922年)
        二、开放的师范教育课程(1922-1927年)
        三、多元的师范教育课程(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四节 教师检定制度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师范教育实践
        一、根据地师范教育的创建与发展
        二、解放区师范教育的发展
    第六节 师范教育逐步走向专业化
        一、启蒙到专业
        二、探索与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师范教育重建
    第一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发展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制度的衰落(1966-1978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制度的重建(1978-1999年)
    第二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封闭师范教育机构的重建与发展(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机构严重削弱(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多元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76-1999年)
    第三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专业设置演变
        一、建国初期师范专业设置
        二、改革开放期间师范教育专业设置
    第四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变迁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76-1999年)
        四、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职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师范教育在繁荣中式微
        一、师范教育的发展特色
        二、师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师教育转型
    第一节 教师教育转型政策演进
        一、综合化
        二、开放化
        三、高端化
        四、一体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转型实践
        一、综合化:师范院校向综合化发展
        二、开放化:综合性院校参与教师教育
        三、高端化:教师教育院校和培养层次升级
        四、一体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逐渐融合
    第三节 师范专业设置与认证
        一、师范专业设置
        二、师范专业认证
    第四节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建立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二、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逻辑
    第一节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制度变迁分析
        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路径演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论逻辑
        一、教师教育基本规律
        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
        三、教师教育的二重性
    第三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逻辑
        一、国家宏观层面:建立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制度体系
        二、地方中观层面: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学校微观层面:践行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
        四、完善教师教育治理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化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必要性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词的界定
        2.1.1 专业的概念
        2.1.2 教师专业化
        2.1.3 体育教师专业化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关于专业的相关研究
        2.2.2 专业标准及特征的研究
        2.2.3 对专业化的相关研究
        2.2.4 对教师专业化内涵的研究
        2.2.5 对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相关研究
        2.2.6 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及条件
        2.2.7 现阶段体育教师专业化的任务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2.1 内容设计
        3.2.2.2 效度检验
        3.2.2.3 信度检验
        3.2.2.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2.3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4.2 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化认识情况分析
        4.2.1 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对教师专业性质认识状况分析
        4.2.2 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对专业化涵义认识情况分析
        4.2.3 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对专业化内容认识情况分析
        4.2.4 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对专业化精神认识调查
        4.2.5 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对专业化知识认识情况分析
        4.2.6 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对专业化技能认识调查
        4.2.7 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对教学专业能力认识调查
    4.3 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情况分析
        4.3.1 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的校内专业化发展机会情况分析
        4.3.2 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情况分析
        4.3.3 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职后继续教育情况分析
        4.3.4 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的科研情况分析
        4.3.5 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
        4.3.6 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在职时间之间的关系分析
    4.4 影响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4.4.1 社会原因
        4.4.2 学校原因
        4.4.3 教师原因
    4.5 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4.5.1 树立良好的专业化发展意识,是促进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基础
        4.5.2 保持积极的心态,是促进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不竭能源
        4.5.3 营造良好的专业化发展环境,是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保障
        4.5.4 建立发展性评价,是促进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动力
        4.5.5 加强行动研究,是促进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4.5.6 注重教师培养“一体化”,是加强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教师专业化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8)体育教师的职业特性及其对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体育教师的职业特性
    1.1 体育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
    1.2 职业特性是体育教师实现专业化的认知基点
    1.3 体育教师职业特性的识别维度
2 对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启示
    2.1 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
    2.2 专业化的体育教师应该全方位地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
    2.3 体育教师专业化要建立职业筛选机制
    2.4 在职教育要贴近真实职业状态, 将教师培训的重心下移
    2.5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应该以考评“如何教”的知识和能力为重点

(9)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H省五所地方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 时代的召唤
        (二) 现实的困境
        (三) 个人的兴趣
    二、研究意义
        (一) 有利于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二) 有利于拓展学校体育学科的研究领域
        (三) 有利于了解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四) 有利于提升地方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三、研究综述
        (一) 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二)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方式或推进策略的研究
        (三) 关于地方高校的研究
        (四) 关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五) 关于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六) 关于体育教师(化)专业发展的研究
        (七) 对当前研究进展的总体评价
    四、研究主题
        (一) 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释义
        (二) 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审视
        (三) 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推进策略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阐释
    一、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地方高等院校
        (二) 教师专业发展
        (三) 地方高校体育教师
    二、地方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 地方高校体育教师的职责与角色
        (二) 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三) 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维度和内容
        (四) 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三、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价值
        (一) 促进地方高校体育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
        (二) 有利于提高地方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
        (三) 有利于形成特色化的体育课程
第二章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样本高校及其体育教师情况扫描
        (一) A大学及其体育教师情况
        (二) B大学及其体育教师情况
        (三) C大学及其体育教师情况
        (四) D大学及其体育教师情况
        (五) E大学及其体育教师情况
    二、方法选择与调研实施
        (一) 研究方法选择
        (二) 调研实施过程
    三、样本构成与信效度检验
        (一) 样本构成说明
        (二) 信效度检验
第三章 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审视
    一、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师资构成状况
        (一) 地方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结构具有优势
        (二) 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结构不尽合理
    二、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发展审视
        (一) 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参差不齐
        (二) 职业素养及政策法规知识的学习不足
        (三)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更新迟滞
        (四) 年轻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机会缺乏
        (五) 专业知识培训的形式单一且质量堪忧
    三、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审视
        (一) 教学能力在评价体系中难获得重视
        (二) 教师教学中"照本宣科"现象普遍存在
        (三) 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相对不足
        (四) 体育教学任务承担的两级分化严重
    四、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情感发展审视
        (一) 年轻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较低
        (二) 体育教师的专业荣誉感普遍较弱
        (三) 一定比例体育教师流动意向强烈
第四章 制约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制度方面的因素
        (一) 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政策环境中的弱势地位
        (二) 偏重科研而忽视教学的职称评定制度
        (三) 缺少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二、学校方面的因素
        (一) 学校缺少明确的办学定位
        (二) 学校缺少鼓励自主发展的管理文化
        (三) 学校对体育教师的相对忽视
    三、体育教师自身的因素
        (一) 体育教师自身发展意愿的不足
        (二) 体育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不合理
        (三)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渠道的紧缺
第五章 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推进策略
    一、明确新时期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取向
        (一) 以往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误区
        (二) 新时期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取向
    二、激发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
    三、创设引导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四、拓展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五、构建"自主——合作"型的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况学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情况

(10)泰州市民办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序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据统计法
        2.2.4 访谈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泰州市民办学校的基本情况
        3.1.1 泰州市民办学校的产生条件
        3.1.2 泰州市民办学校的教师的招聘与管理
    3.2 民办中学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3.2.1 男、女教师比例
        3.2.2 职称情况
        3.2.3 教师从教年龄
        3.2.4 教师学历程度
    3.3 体育教师专业化的主观认识水平
        3.3.1 专业发展目标、意识
        3.3.2 对体育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3.3.3 对《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技能标准(试行)》的了解情况
    3.4 民办中学体育教师专业技术技能水平
        3.4.1 体育教学技能水平
        3.4.2 课外管理技能水平
        3.4.3 运动技术技能水平
        3.4.4 教学研究技能水平
        3.4.5 信息技术技能水平
        3.4.6 近三年教科研情况
    3.5 影响民办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外界因素
        3.5.1 学科培训途径与机会
        3.5.2 影响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因素
        3.5.3 体育教师招聘条件
        3.5.4 体育教师待遇
4、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问题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校园足球专项教师培训成效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D]. 杨东博.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2]欧洲适应性体育教师专业化研究[D]. 彭续文.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3]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一体化培养研究[D]. 王悦同. 河南大学, 2020(02)
  •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5]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改进研究[D]. 吴传刚.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 [6]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D]. 李铁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7]黄山市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化现状与对策研究[D]. 姜艳秋.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9)
  • [8]体育教师的职业特性及其对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启示[J]. 刘斌,葛存兵. 体育学刊, 2017(05)
  • [9]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H省五所地方高校为例[D]. 邵林海.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6)
  • [10]泰州市民办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现状研究[D]. 张小亮. 苏州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体育教师专业化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