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黄河阶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河阶地,地震动参数,相关性
黄河阶地论文文献综述
柳煜,田文通,苏鹤军,李晨桦,马紫娟[1](2019)在《黄河阶地特征与地震动参数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划分了兰州盆地与建设工程分布密切相关的T_0、T_1、T_2、T_3和T_4级黄河阶地,建立201个土层地震反应模型。通过一维等效线性化计算和反应谱分析,得出兰州盆地沉积阶地50年超越概率10%地表地震动参数,分析阶地高度和v_S≤500 m/s覆盖层厚度特征与地震动参数峰值加速度Am和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T_g的相关性。表明兰州盆地T_0~T_2阶地覆盖层厚度与50年超越概率10%A_m呈正相关,T_3及以上阶地覆盖层厚度对A_m增大有明显的减小作用。T_g值随T_0~T_3阶地覆盖层厚度的增加而变大,当覆盖层厚度进一步变大,T_g值不再同步增大,阶地覆盖层厚度对T_g的影响是有限的,阶地海拔高度与地表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动参数没有关系。(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姚文倩,刘静,Michael,Oskin,韩龙飞,李雪[2](2019)在《利用R语言半自动化提取河流阶地——以米家山黄河阶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构造活跃地区阶地的发育对于分析不同时间域下的构造变形或气候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利用有效的定量方法提取和精细刻画这类地貌特征显得极为重要。R语言是一种集统计分析和图形显示于一体的优秀编程语言,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等领域,但尚未应用于地质与地貌学领域。文中以海原断裂带景泰—哈思山段的米家山东侧保存较好的多级黄河河流阶地为研究目标,初步尝试基于R语言对Sf M技术获取的高精度地形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完成了对米家山黄河阶地的半自动提取,共划分出20级河流阶地,同时揭示出较年轻的阶地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延伸性,而较老阶地的连续性和延伸性则相对较差,且老阶地变形逐渐趋于明显,阶地年龄越老,其似半抛物线形态的翘曲越明显,反映了米家山东侧多级阶地形成后的不同演化历史。此次试验结果表明R语言有望成为高精度地形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的有效工具。(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付俊旺,邝智慧[3](2018)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DRASTIC在焦作黄河阶地防污性能判别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分析了孟州市黄河阶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然后应用层次分析法的DRASTIC指标评价体系对分析区的地下水防污性能进行评价。地貌单元的一、二级阶地比较适宜作为评价单元,评价结果为二级阶地的DRASTIC指数为3.86,地下水系统的防污性能相对较好,一级阶地的DRASTIC指数为6.04,地下水系统的防污性能相对稍差。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该评价方法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期刊2018年08期)
张苗苗[4](2018)在《兰州盆地黄河阶地砾石层砾组结构及其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兰州为典型的陆内断陷沉积盆地,形成了多达九级的黄河阶地(Terrace,简写为T),被誉为“兰州式阶地”。其阶地砾石层出露明显且分布广泛,先前兰州黄河阶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阶地年代及成因方面,对河流砾石层的研究甚少。以往砾石层的研究以随机采样和网格采样为主,测量的不连续和明显的密度差异,导致数据代表性有所降低。本文运用连续样线法对兰州盆地黄河叁级、四级、五级和八级阶地(T3、T4、T5和T8)砾石层的砾径、砾性、砾态和砾向等砾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分析,讨论了兰州盆地黄河阶地砾石层形成时期的水动力状况、物质来源、搬运方式、古水流流向及其所反映的环境意义,得到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各级阶地砾石层的砾径以中砾(10mm?100mm)为主,砾径分布呈单峰、低峰、峰值靠前的特点。砾径大小是水动力状况直观的反映,T3砾石层最大砾径最大;T4平均砾径最大,水动力最强,古洪水流速可达3.14m/s;T5和T8砾径相对较小,水动力较弱,但各阶地砾石均为流水搬运沉积。垂向上,T3和T4砾石下粗上细,水动力减弱;T5和T8砾石下细上粗,水动力增强。(2)各级阶地砾石层的砾性主要为灰绿色粉砂岩、紫红色砂岩、花岗岩和石英岩,为复成分砾石层。T3和T5砾石层灰绿色粉砂岩含量最多,T4紫红色砂岩最多,T8花岗岩含量最多,其中,砾石层从低阶地(T4)到高阶地(T8)花岗岩含量明显增加。(3)各级阶地砾石层风化程度中等,磨圆度较好,以次棱角状和次圆状为主。T3砾石层扁度、球度和砾态参数比等垂向变化较小,流水作用稳定;T4、T5和T8变化较大,流水作用不稳定。其中,T4砾石层磨圆度最好,形状成熟度较高,以扁球体为主。(4)兰州盆地黄河阶地砾石层呈迭瓦状定向排列,砾石ab面倾向上游,是黄河古流向的直接标志。低阶地(T3)到高阶地(T8)砾石ab面倾向分别约为280°、273°、269°和259°,与现代黄河兰州段自西向东的流向基本一致。(5)各阶地砾石层属于典型的黄河河床相沉积。自1410ka B.P.以来,砾石层反映兰州盆地气候干湿变化明显。其中,T3和T4砾石层分别经历了3次和4次由湿变干过程,其中T3的L3、T4的L3和L4古洪水流速和流量最大,为特大洪水量级,经历了强降水过程,水动力强,气候湿润;T5砾石层的L2和L6、T8砾石层的L2洪水流速和流量明显较小,气候干旱,水动力弱。T3和T4砾石层形成于湿润期,但有变干的趋势;T5和T8砾石层形成时期较干旱,有湿润化的趋势。(6)阶地及阶地砾石层的形成为构造抬升所致。随着青藏高原的不断隆升,兰州黄河北侧山体逐渐抬升,迫使黄河不断下切、河床逐渐南移,最终形成了兰州盆地T3、T4、T5和T8砾石层。(7)综合分析表明,砾石并非来自兰州盆地基岩,即并非第叁纪红色疏松砂岩和灰色变质岩。砾石来自于上游近-中距离的民和盆地和临夏盆地砾石的迭加,但以民和盆地为主。(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赵希涛,贾丽云,胡道功[5](2018)在《内蒙河套地区黄河阶地与新近纪砾石层的发现及其对黄河发育、中国河流古老性与河湖共存论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内蒙河套地区的多次野外调查和多个横穿黄河河谷剖面的测量,热释光(OSL)与电子自旋共振(ESR)年龄样品的采集和测定,以及与黄河上中游其它河段和长江及中国其它河流河段的对比,从而取得了如下几方面的发现与认识:(1)河套地区不仅包括了具有多期湖泊发育,堆积了厚达数千米的晚新生代河湖相地层的断陷盆地,而且在其北侧的阴山山脉南麓,特别是南侧的鄂尔多斯高原北缘,还保存着拔河高度可达300m或更高的黄河9级阶地(T1~T9)。其中,T1的拔河高度2~12m,为内迭的堆积阶地,由松散的砂砾层组成,沿黄河及其支流均有分布。T2至T4,拔河高度分别为12~45m,28~80m和60~115m,阶地高度有自下游向上游变小的趋势。这些阶地大多分布在河套盆地之内,往往以河套古湖的湖相沉积为基座,在鄂尔多斯高原北缘,有时以叁趾马红土或古近纪地层甚至基岩为基座,在阴山南麓,则以湖相地层、古近纪地层或基岩为基座,往往缺少叁趾马红土。河套古湖的湖相沉积往往呈海拔1080~1100m的湖积台地出现,如在托克托东南表现最为明显。在湖积台地之上,有时能见到马兰黄土覆盖,其底部甚至有隐约的古土壤层S1出现。T5至T8,拔河高度分别为75~160m,130~200m,170~260m和250~295m,也有下游高差大、上游相对较小的趋势。组成阶地的砾石层或砂砾石层,有时与含1至多条古土壤的黄土互层,而以叁趾马红土或古近纪地层甚至基岩为基座。有时在阶地沉积或叁趾马红土之下,保存有河流相的砾石或砂砾石层,部分已被钙质胶结而成为砾岩或砂砾岩,显然是古黄河的沉积物。T9阶地我们只在黑赖沟剖面的两个地点发现,其拔河高度为290~315m,且下伏含有多达22层白色钙质结核层的叁趾马红土的基座。(2)ESR与OSL测年结果表明,阶地的时代贯穿了整个第四纪时期。其中,T1形成于全新世中期:T2至T4分别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中期和早中期;河套古湖沉积形成于晚更新世早期;T5~T9分别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中期、早期、早更新世晚期和早期。在黄河T5~T8之下,特别是其基座的叁趾马红土之下所发现的古黄河的砾石层、砂砾层或胶结的砂砾层,其所夹砂层的石英热活化法ESR年龄测定结果为中新世或上新世。(3)研究表明,自新近纪以来,黄河不仅一直存在于强烈下沉的河套盆地,而且也徘徊在与其相伴的、长期持续但具有不同隆升幅度的阴山山脉南麓和鄂尔多斯高原北缘之间。这表明,即使在河套断陷的成湖时期,无论是断陷湖还是堰塞湖,黄河不仅可以从一端注入湖泊并从其另一端流出,而且河道也可以在湖泊的一侧或两侧流动。这就是河湖共存。(4)作者在对黄河整个上-中游及部分其它河段考察与研究的基础上还发现,自新近纪早中期以来,黄河就是一条上、下游贯通的古老大河,尽管古黄河的遗迹已受到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的不同特征的地壳运动的影响而发生了巨大的破坏与变动,使其保存状况和连续性远不如第四纪不同时期的古黄河遗迹。(5)湖泊与河流是可以共存的。黄河并非泄空了某个断陷盆地(如叁门古湖、河套古湖、贵德古湖、共和古湖等)才开始出现的,也不是第四纪以来因溯源侵蚀而逐段贯通的。黄河干流所流经的众多断陷盆地,可以多阶段成湖,也可以多次泄空;河道可以像现今梯级开发的水库而与古湖呈串珠状相连,也可以流经其旁与之并列;但黄河始终存在。(6)黄河自中新世早中期形成以来,可以深深地切割隆升地段的高山高原低山丘陵,形成沿途许多巨大的峡谷与多级河流阶地,也可以不断地充填所途经的强烈断陷地段的盆地谷地平原,形成巨厚的晚新生代地层,但黄河则始终存在,甚至在不同时期均能保留其大体呈抛物线状的河流纵剖面。(7)新近纪以来,黄河不仅一直存在于强烈下沉的河套盆地,而且也徘徊在与其相伴但具有不同隆升幅度的阴山山脉南麓和鄂尔多斯高原北缘之间。这表明,它不仅在不同河段可以同时穿越许多个隆升的高原山地和沉降的盆地平原,而且同一河段也可以游荡在隆升的山地或高原及下沉的平原或盆地之间。河套地区就是一个河湖多阶段共存的典型范例。(8)作者综合对黄河、长江等中国大型水系干流河谷发育问题的初步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几点想法供今后研究加以重视:(1)黄河与长江等中国其他典型的大型河流应该都是古老的,并且大多至少形成于中新世早中期,这就是中国河流的古老性。但因研究程度限制,目前对这些河流的最初发育情况并不清楚。(2)在河流的长期发育过程中,会由于内外动力的原因(如构造升降运动、断裂活动、地震、冰川作用、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等),在某一或某几个河段,会有一段或几段或长或短的时期,有构造湖或堰塞湖发育,但因河流规模巨大,始终能穿过这些湖泊或者在其旁流过,这就是河湖共存论。用湖泊贯通或河流袭夺解释中新世以来就已经存在的黄河、长江和中国其他河流是近期形成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而要寻找黄河和中国其他河流的起源,是否由袭夺而来的问题,则至少要在中新世初或之前的古近纪去解决。(3)一条源远流长的大型河流一旦形成,由于其水量充沛,侵蚀与堆积能力很强,一般的内外动力作用都是难以阻挡的:它能穿过强烈活动的构造带并侵蚀切割因构造引起的隆升地段,在高山高原低山丘陵上形成峡谷或多级阶地;也能在长期下沉的盆地谷地平原中,不断地充填堆积,形成巨厚的冲积层,即使在其流经地区会有多段不同性质与幅度的升降运动不断地改变其纵剖面,但每条河流除其源头段的小河或冲沟外,在其绝大多数时段,都会大体保存其抛物线状的形状。受到调查研究程度的限制,目前仍无法完整地勾绘新近纪不同时期古黄河的位置和恢复其演变历史,也因缺少对河套断陷中的晚新生代地层的详细研究及其与断陷之外受到构造变动的古黄河沉积物的对比研究,而无法恢复其确切的升降运动幅度与速率,这些都期待能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解决。(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高宏刚,赵天宇,胡建芳,王朋伟[6](2018)在《兰州黄河阶地卵砾石层渗透系数测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多孔抽水、钻孔注水和单环注水试验测得兰州黄河Ⅰ级阶地卵砾石层渗透系数分别为34.19m/d、32.68m/d和26.50m/d。颗粒分析成果表明,研究区卵砾石层孔隙体系形式为卵砾类骨架形成架空大孔隙,含量较少的中细砂小颗粒难以完全充填架空大孔隙,仅起到减少大孔隙通道的作用,其渗透系数大于中细砂但小于一般意义上不含或仅含极少量中细砂的卵砾石层。对比分析可知,基于特征粒径、不均匀系数的半经验渗透系数预测值具有很大的离散性和变异性,与实测值有较大差异,作为工程建设设计参数时应通过多种方法验证其准确性。依据水文地质测试成果,结合相关资料工程经验值及地区经验,推荐研究区降水方案设计含水层渗透系数取34.19m/d。(本文来源于《水文》期刊2018年01期)
胡梦珺,冯淑琴,李向锋,潘宁惠[7](2018)在《共和盆地黄河阶地砾石组构特征与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共和盆地12级阶地砾石层组构进行数理统计,计算各砾石层砾度、砾态、砾向等参数,分析砾石组构特征并探讨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1)各阶地砾石成分复杂,以砂岩和石英岩为主;(2)砾石形态以扁球体为主,磨圆度中等,风化程度较低;(3)砾石层形成时流水作用强弱为T8>T7>T5>T4>T10>T2>T9>T1>T3>T6>T11>T12,其中T1、T3、T4、T7、T8和T11为稳定河流成因,T2、T5、T6、T9、T10和T12为流水冲积成因;(4)各砾石层主要来向和古水流流向与野外观察一致,T1、T2、T5、T6和T10砾石来向与古水流流向复杂,而T3、T4、T7、T8、T9、T11和T12砾石来向与古水流流向简单。研究结果反映的环境意义虽简单,但可与阶地年代数据相结合进一步揭示各阶地形成时的气候环境特征与地面抬升状况。(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8年01期)
马俊飞,王先彦,弋双文,戴岩,刘全玉[8](2017)在《末次冰期晚期半干旱环境下黄河阶地上的河流与风沙沉积交互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风沙与河流地貌过程的交互作用是半干旱环境典型的地表过程。位于半干旱区的黄河兰州至银川段,现代风沙与河流沉积过程相互影响剧烈,而该区域地质历史时期风沙与河流交互过程的沉积记录还鲜有报道。文章对该区域黄河二级河流阶地堆积序列(河道砾石-具水平层理砂层-沙丘砂-条带状粉砂)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分析。结果表明,流水作用形成的水平砂层之上覆盖的厚2~3.8 m的沙丘,由成分均匀的极细砂和粗粉砂组成;发育块状结构,而未见流水沉积结构;为典型风成沙丘。其上覆盖的粉砂层,粒度组成与该地区砂质黄土有相似性,以粗粉砂颗粒为主;但其还含有少量的粘土和极细砂组分,分选差,且发育薄层条带状纹层(层厚约5~10 cm);为河漫滩环境下主要为风尘输入的颗粒在静水条件下沉降形成的河漫滩相沉积。风成沙丘的众数粒度值略小于下伏水平状河流砂众数粒度,而粗颗粒组分和细颗粒组分含量都略小于下伏河流砂,表明风成沙丘可能是由风力分选、搬运下伏河流砂,就地堆积形成。风成沙丘与下伏河流砂的主量元素组成基本一致,而与该区域物质来源于较大范围的风成砂黄土主量元素的组成相差较远,也表明该阶地堆积序列中发育的风成沙丘物质来源于局地下伏的河流砂层。光释光年代测试的结果表明,风成沙丘堆积于距今约21~16 ka期间,而上覆河漫滩堆积于距今约14~13 ka期间。末次盛冰期,干旱气候和强劲的冬季风导致早期河漫滩上发育风成沙丘,而随后的冰消期夏季风的加强和相对暖湿的气候,使得末次盛冰期形成的沙丘被河漫滩沉积覆盖。该区域黄河二级阶地由辫状河砾石(夹砂透镜体)-河漫滩砂-风成沙丘-河漫滩粉砂构成的沉积序列是该区域末次盛冰期以来风沙与河流交互作用形成的良好记录,反应了半干旱地区地表过程(风沙和河流交互)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闫首良[9](2016)在《激光雷达结合测年方法研究米家山黄河阶地》一文中研究指出米家黄河山阶地位于甘肃省景泰县,是黄河与海原断裂相交的重要构造部位,也是黄河流域阶地发育级数最多的地点之一。因此系统研究米家山黄河阶地分布特征及其年代,对于认识黄河阶地演化与构造和气候相互关系,及其与海原断裂活动之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野外考察、高精度的地基激光雷达(LiDAR)数据和年代样品的采集与处理,从阶地地貌测量和年代测量角度对米家山阶地进行了系统研究。野外实地考察将对米家山的黄河阶地划分为14级,并初步测量了各级阶地的拔河高度。在地貌测量方面,我们选用高精度、高效率的地基LiDAR进行测量,获取分辨率达到厘米级的海量点云数据。并对点云数据进行了拼接、滤波、去噪等初步处理,以供提取更精确的阶地高程数据。年代测量方面:在保存有黄河阶地砾石的阶地面上分别采集地表砾石样品,在有代表性的阶地上进行砾石深度剖面样品采集,用于宇宙成因核素测年;在有较厚黄土层的两级阶地上分别采集了光释光样品;同时在黄土剖面以等深距离采集了大量黄土样品,用于土壤粒度、磁化率等参数测量。对这些样品分别进行了前处理、制样、测样等测试工作。现阶段我们获得了光释光年龄和黄土粒度、磁化率等数据,宇宙成因核素测年还在进行中。通过对黄土参数的分析,认为粒径和磁化率突变的节点很可能是风成黄土和水成黄土的分界线,分析该层的年龄结果就可以判断阶地出露的年代。结合高程数据和年代结果分析,初步得到了部分阶地的构造速率:米家山黄河阶地在205ka-150ka以速率2.48m/ka抬升,在150ka以来以速率1.27m/ka抬升;在150ka-70ka范围内,T8阶地黄土平均沉积速率约为5.16cm/ka;。对比前人的研究,由于测线选取不同,阶地高程测定和分级有较大差异,因此对阶地整体地貌进行激光雷达扫描测量很有必要,本次获取的地貌数据是米家山地区精度最高的数据,因此基于此地貌数据的阶地划分结果也应该是可信度最高的;前人对阶地的测年方法是间接的甚至只是定性的,而非直接定年。对米家山黄河阶地更深入的认识,尚有待宇宙成因核素样品测试完成以后进一步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刘运明,李有利,周葆华[10](2016)在《晋陕峡谷北部盘塘‐黑峪口地区黄河阶地序列及其形成年代》一文中研究指出野外考察发现,陕西省神木县盘塘至山西兴县黑峪口黄河两岸发育四级第四纪河流阶地,阶地前缘基座出露,与现今黄河河面高差分别为12,50,80和130 m。四级阶地上覆盖厚度不等的黄土层,其厚度在T1阶地上最大约为20 m,在T2阶地上约为33 m,在T3阶地上不同区域黄土厚度不一,最厚处约为37 m,在T4阶地上黄土层厚度最大,约为43 m。分别对T2阶地、T3阶地和T4阶地上河流相砂层进行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样品采集。ESR测年结果显示,T2阶地的形成时代约为0.609 Ma,T3阶地的形成时代约为0.876 Ma,T4阶地的形成时代为0.97±0.107 Ma。为了与测年结果相互印证,对T3和T4阶地上的黄土进行磁化率和古地磁样品的采集。古地磁结果显示,T3阶地上的黄土底层未能到达B/M界限,说明黄土层底部年龄不超过0.78 Ma,比河流相砂层的ESR测年结果更年轻。T4阶地黄土底部年龄约为1.07 Ma,与ESR测年结果的差别在ESR测年的误差范围内。四级阶地在形成年代上与兰州以及叁门峡地区的阶地可以对比,说明构造运动控制的河流阶地在黄河中上游地区普遍存在。作为对之前工作的补充,对区域内一级第叁纪阶地重新进行古地磁采样和测试,并结合四级第四纪阶地,对黄河在该区的侵蚀速率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黄河阶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构造活跃地区阶地的发育对于分析不同时间域下的构造变形或气候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利用有效的定量方法提取和精细刻画这类地貌特征显得极为重要。R语言是一种集统计分析和图形显示于一体的优秀编程语言,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等领域,但尚未应用于地质与地貌学领域。文中以海原断裂带景泰—哈思山段的米家山东侧保存较好的多级黄河河流阶地为研究目标,初步尝试基于R语言对Sf M技术获取的高精度地形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完成了对米家山黄河阶地的半自动提取,共划分出20级河流阶地,同时揭示出较年轻的阶地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延伸性,而较老阶地的连续性和延伸性则相对较差,且老阶地变形逐渐趋于明显,阶地年龄越老,其似半抛物线形态的翘曲越明显,反映了米家山东侧多级阶地形成后的不同演化历史。此次试验结果表明R语言有望成为高精度地形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的有效工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河阶地论文参考文献
[1].柳煜,田文通,苏鹤军,李晨桦,马紫娟.黄河阶地特征与地震动参数的相关性研究[J].地震工程学报.2019
[2].姚文倩,刘静,Michael,Oskin,韩龙飞,李雪.利用R语言半自动化提取河流阶地——以米家山黄河阶地为例[J].地震地质.2019
[3].付俊旺,邝智慧.基于层次分析法的DRASTIC在焦作黄河阶地防污性能判别中的应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
[4].张苗苗.兰州盆地黄河阶地砾石层砾组结构及其环境意义[D].西北师范大学.2018
[5].赵希涛,贾丽云,胡道功.内蒙河套地区黄河阶地与新近纪砾石层的发现及其对黄河发育、中国河流古老性与河湖共存论的意义[J].地质学报.2018
[6].高宏刚,赵天宇,胡建芳,王朋伟.兰州黄河阶地卵砾石层渗透系数测试研究[J].水文.2018
[7].胡梦珺,冯淑琴,李向锋,潘宁惠.共和盆地黄河阶地砾石组构特征与环境意义[J].现代地质.2018
[8].马俊飞,王先彦,弋双文,戴岩,刘全玉.末次冰期晚期半干旱环境下黄河阶地上的河流与风沙沉积交互过程[J].高校地质学报.2017
[9].闫首良.激光雷达结合测年方法研究米家山黄河阶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10].刘运明,李有利,周葆华.晋陕峡谷北部盘塘‐黑峪口地区黄河阶地序列及其形成年代[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