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萨瑟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不同交往理论,区域文化,犯罪控制
萨瑟兰论文文献综述
董颖[1](2018)在《萨瑟兰不同交往理论视域下区域文化对犯罪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萨瑟兰的不同交往理论是研究犯罪原因的一个重要理论,在美国犯罪学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萨瑟兰的不同交往可理解为行为人与两种文化的交往。本文认为,萨瑟兰的不同交往理论就是认为个人在与不同文化交往中,因为倾向于违法的文化而实施犯罪。这主要涉及文化冲突问题。文化冲突,也可界定为不同区域间文化变化引起的规范冲突。文章第一部分从该理论建立的背景及基础对萨瑟兰不同交往理论进行分析;第二部分谈及区域文化对犯罪的影响,主要涉及区域文化的含义、区域文化对犯罪内涵的影响、区域文化对犯罪原因的影响、区域文化对不同犯罪人的影响几个方面;第叁部分根据区域文化对犯罪的影响提出的几点建议,包括加强对网络区域文化的管理,对青少年犯罪的控制以及改革监狱管理模式。(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8年36期)
刘丽,刘丙元[2](2018)在《萨瑟兰不同交往理论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萨瑟兰认为与人交往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此观点也与当今青少年犯罪的团伙性密切相关。笔者以萨瑟兰不同交往理论为出发点,通过讨论不同交往理论与犯罪青少年预防的契合度以及对当代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启示,最后从引导青少年正确交往、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强化法制观念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等方面探讨了不同交往理论对我国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启示。(本文来源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刘娟[3](2017)在《琼·萨瑟兰歌唱人生一隅》一文中研究指出和蕾娜塔·苔芭尔迪、玛利亚·卡拉斯出生于同一年代~①,对于琼·萨瑟兰来说,不知道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当苔芭尔迪、卡拉斯两位"歌剧皇后"在歌剧舞台上争奇斗艳之时,萨瑟兰只是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学生,彼时,她还在与日后成为自己的丈夫的理查德·波宁吉"明争暗斗"自己到底是次女高音还是花腔女高音。萨瑟兰坚持自己是次女高音,原因有叁:一是她从小在一个次女高音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自己的母亲就是个次女高音);二是小时候曾因鼻(本文来源于《歌唱艺术》期刊2017年07期)
钟晨[4](2017)在《关于《萨瑟兰的不同交往理论与我国青少年犯罪控制》一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不同交往理论,文章中提到"它的局限性在于仅仅将注意力放在了与个体交往最密切的一小部分人身上",毫无疑问,这点是正确的,但是在不同交往理论的不足中,仅仅提到了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7年08期)
曾婧莹[5](2016)在《声音的角色化:歌剧咏叹调与歌唱者声音类型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声音类型的划分在声乐艺术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歌剧艺术的发展,声乐学科产生了更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中就包括对声音类型的划分。每一位歌唱者由于自身生理条件的不同,具备的音色、音域、声音型号的大小也就不同,如果演唱不符合自己声音类型的声乐作品,可能会导致声带受损甚至无法再演唱的严重后果。所以准确认识自己的声音类型并选择适合自身嗓音条件的作品,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本文以德国声乐学科声部划分体系作为理论依据,通过对曹秀美和萨瑟兰演唱的《复仇的火焰在心中燃烧》和《啊,满园鲜花凋零》这两首歌剧咏叹调的剖析与演唱风格的归纳和对比,来阐述自身嗓音条件之于选择适合的歌剧咏叹调进行演唱的重要性。引言部分揭示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目的。第一章简要介绍德国声乐学科声部划分体系和该体系划分的具体类型。第二章及第叁章是本篇论文的重点,主要分析两首咏叹调的音乐和角色特征以及两位歌唱家演唱的风格特征。结语部分着重强调歌剧咏叹调与歌唱者声音类型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武汉音乐学院》期刊2016-04-11)
董悦[6](2016)在《预防和矫正青少年犯罪之思考——以萨瑟兰不同交往理论为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影响恶劣,不得不予以重视,然而不同交往理论可以恰当的分析并解决这个问题。不同交往理论是由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提出的,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进行了研究,转而研究"正常人"的犯罪原因,开拓了思路。本文从不同交往理论出发,分析了现在的校园暴力现象,并进行了预防和矫治方法的思考,预防措施主要从家庭和学校的角度出发,而矫正措施主要着眼于社区矫正,提出了几点启示和建议,希望对之后的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治理工作能够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赤子(下旬)》期刊2016年02期)
马阳杨[7](2015)在《你不可不读的萨瑟兰》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我的经验,在谈论小说、诗歌、戏剧甚或以“文学”作为言说对象的论着中,如果出现“互文性”、“叙事视角”、“去政治化”之类的字眼,那么这本书一定味同嚼蜡,与趣味无缘,与个人识见无关,与灼人的洞见以及审美决断相去甚远。因之,那些启悟人心、能在浑噩的时分惊醒我(本文来源于《经济观察报》期刊2015-01-26)
王燕姿[8](2014)在《试析琼·萨瑟兰演绎下的茶花女薇奥莉塔》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尔第曾说过如果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在其作品中他最衷爱的是《茶花女》,在他缔造下的茶花女是一个美丽多姿却又被悲惨的现实和自身的疾病所摧残的一个人物,在这个人物中交杂的内心世界,戏剧性与音乐性相互交融。琼·萨瑟兰是一位古典美声歌剧作品的杰出歌唱家与诠释者,本文试图从歌剧《茶花女》中的咏叹调《他也许是我渴望见到的人》分析萨瑟兰演绎下的茶花女薇奥莉塔,二者是如何碰撞出艺术的火花。(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4年19期)
高峰[9](2014)在《萨瑟兰的第九个“24小时”》一文中研究指出悲剧宿命难以摆脱重出江湖所向无敌新好男人是什么样?看过美剧《24小时》的女性会说:"就像杰克·鲍尔那样!"杰克·鲍尔(下文称鲍尔)是《24小时》的男主角,他勇敢有担当,机智好身手,保护得了总统,挫败得了阴谋。2001年,《24小时》第一季(本文来源于《环球人物》期刊2014年16期)
吕虹[10](2014)在《彼得·萨瑟兰德:欧盟对待移民问题的两面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欧盟实现了欧洲各国的人员流动,并吸引了大量亚非移民,移民问题也随之凸显。5月21日,美国《评论汇编》网站刊登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董事会主席与高盛国际主席彼得·萨瑟兰德(Peter Sutherland)的文章,评析欧盟各国对移(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报》期刊2014-06-05)
萨瑟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萨瑟兰认为与人交往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此观点也与当今青少年犯罪的团伙性密切相关。笔者以萨瑟兰不同交往理论为出发点,通过讨论不同交往理论与犯罪青少年预防的契合度以及对当代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启示,最后从引导青少年正确交往、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强化法制观念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等方面探讨了不同交往理论对我国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萨瑟兰论文参考文献
[1].董颖.萨瑟兰不同交往理论视域下区域文化对犯罪影响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8
[2].刘丽,刘丙元.萨瑟兰不同交往理论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启示[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8
[3].刘娟.琼·萨瑟兰歌唱人生一隅[J].歌唱艺术.2017
[4].钟晨.关于《萨瑟兰的不同交往理论与我国青少年犯罪控制》一文[J].法制与社会.2017
[5].曾婧莹.声音的角色化:歌剧咏叹调与歌唱者声音类型的关系[D].武汉音乐学院.2016
[6].董悦.预防和矫正青少年犯罪之思考——以萨瑟兰不同交往理论为基础[J].赤子(下旬).2016
[7].马阳杨.你不可不读的萨瑟兰[N].经济观察报.2015
[8].王燕姿.试析琼·萨瑟兰演绎下的茶花女薇奥莉塔[J].黄河之声.2014
[9].高峰.萨瑟兰的第九个“24小时”[J].环球人物.2014
[10].吕虹.彼得·萨瑟兰德:欧盟对待移民问题的两面性[N].社会科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