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蒸散论文-任小丽,路倩倩,何洪林,张黎,牛忠恩

森林蒸散论文-任小丽,路倩倩,何洪林,张黎,牛忠恩

导读:本文包含了森林蒸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The,North-South,Transect,of,East,China,(NSTEC),forest,ecosystems,ratio,of,transpiration,to,evapotranspiration(T,ET),water,use,efficiency(WUE)

森林蒸散论文文献综述

任小丽,路倩倩,何洪林,张黎,牛忠恩[1](2019)在《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蒸腾与蒸散比值估算(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ratio of transpiration to evapotranspiration(T/ET) is a key parameter for quantifying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ecosystems and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cosystem carbon uptake and water cycling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hange. The estimation of T/ET has been paid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in recent years globally. In this paper, we used the Priestly-Taylor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Model(PT-JPL) driven by regional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gridded meteorological data, to simulate the T/ET in forest ecosystems along the North-South Transect of East China(NSTEC) during 2001–2010, an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T/ET, as well a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variation in T/E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The PT-JPL model is suitable for the simula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 and its components of forest ecosystems in Eastern China, and has relatively good stability and reliability.(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ET in forest ecosystems along NSTEC was heterogeneous, i.e., T/ET was higher in the north and lower in the south, with an averaged value of 0.69; and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ET showed a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trend, with an increment of 0.007/yr(p<0.01).(3)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ET had different dominant factors. Temperature and EVI can explain around 90%(p<0.01) of the seasonal variation in T/ET, while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T/ET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EVI(53%, p<0.05).(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期刊2019年11期)

任小丽,路倩倩,何洪林,张黎,牛忠恩[2](2019)在《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蒸腾与蒸散比值(T/ET)时空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蒸腾与蒸散的比值(transpiration/evapotranspiration, T/ET)表征了植被蒸腾对生态系统蒸散的贡献率,是准确量化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参数,对研究植被水分运移的生理生态机理以及碳水循环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站点数据验证PT-JPL模型(Priestly-Taylor JetPropulsion Laboratory Model)模拟精度,集成遥感数据和气象栅格数据模拟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2001-2010年T/ET,并分析其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PT-JPL模型适用于中国东部森林生态系统蒸散及其组分模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②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T/ET空间差异显着,整体呈南部低、北部高,主要由夏季T/ET空间格局主导;样带整体T/ET均值为0.69,2001-2010年呈显着缓慢上升趋势,增幅为0.007/yr(p <0.01);③T/ET季节和年际变异的主控因子不同:温度和EVI是影响T/ET季节变异的关键因子,两者均可解释T/ET季节变异的90%左右(p <0.01);而T/ET的年际变异则主要受EVI影响,解释率为53%(p <0.05)。(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林友兴,张一平,费学海,宋清海,许琨[3](2019)在《云南不同森林生态系统蒸散特征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涡度相关技术,对云南5种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汽通量连续多年观测,利用2003—2015年观测数据探讨了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蒸散特征和变化规律,并分析了蒸散量与土壤含水量和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森林蒸散的日变化均表现为单峰曲线,但蒸散启动和结束时间以及峰值出现的时间有所差异;(2)不同森林蒸散量的年变化表现为单峰曲线,最大值在7月,最小值在1月,雨季蒸散大于干季蒸散;(3)多年平均年蒸散量为热带雨林795.68 mm、橡胶林774.54 mm、稀树灌草丛435.35 mm、亚热带常绿阔叶林767.69 mm和亚高山针叶林438.83 mm,分别占各生态系统年降水量的55.05%、59.77%、56.58%、52.80%和42.17%,显示云南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均为水分盈余状态;(4)不同森林的蒸散量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不尽相同,说明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对水分的利用策略存在不同.研究结果可为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水文效应和水分利用策略及理解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科学基础.(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王怿璞,李锐,闵启龙,张雷明,于贵瑞[4](2018)在《利用新型微波植被指数遥感森林蒸散》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表蒸散发是陆地水能循环最重要的环节。卫星遥感是获取长时间、大尺度下非均匀植被下垫面蒸散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方法。大多数卫星遥感蒸发的算法基于光学植被指数(如NDVI),但它时间分辨率较低、在植被茂密的区域易饱和、受云影响大、无法在夜晚使用。最近发展的新型微波比辐射率差分植被指数(EDVI)主要反映植被含水量信息,具有穿云能力强、信号不易饱和、能全天候使用等优点,能一定程度上客服光学植被指数的缺陷。本研究首先基于Auqa卫星的微波辐射计AMSR-E观测资料、中尺度分辨率光谱仪MODIS云资料以及NCEP大气状态再分析资料,反演生成了中国区域2003-2005的EDVI数据集(分辨率~20km);然后利用CERES数据集、ECMWF大气再分析资料以及MODIS NDVI产品,发展了一种独立于地表站点观测的蒸散反演算法;将该算法运用到中国3个典型森林下垫面,在日尺度和月平均的尺度上分别讨论了蒸散反演结果。结果表明:1)该算法在日尺度上正确反映了森林蒸散的季节变化和量级大小。在中国南部的鼎湖山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千烟洲人工针叶林,模拟的年内蒸散最大可达400W/m2,在东北部的长白山温带落叶阔叶林,生长季蒸散最大可达300W/m2,在这3个森林的生长季内,蒸散模拟值和观测值变化较为一致,最大相关系数可达0.75(鼎湖山,2005年),0.80(千烟洲,2003年),0.72(长白山,2003年),对应的RMSE为62.04 W/m2,73.08 W/m2,84.74 W/m2,这说明该算法能应用于不同气候带森林区域每日蒸散的监测。2)月平均的ET模拟值与实测值有很好的相关性。在鼎湖山,千烟洲和长白山林区,月平均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83,0.93和0.82。3)基于EDVI的ET反演算法的精度受到不同因素影响。突出表现为,模型精度依赖于输入的卫星资料和再分析数据的精度,特别是对净辐射和温度输入比较敏感;当地表有积水或发生降水时,ET模拟值会普遍偏小,但去除掉降水影响的样本后,ET模拟结果得到普遍提高。本研究初步证明了:利用基于微波植被指数EDVI的ET反演算法,同时联合卫星资料和再分析数据遥感森林的日蒸散是可行的,这为发展一种不依赖于地表站点数据的卫星遥感地表蒸散算法提供了思路。(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1 卫星气象与生态遥感》期刊2018-10-24)

葛鹏,周梅,宝虎,赵鹏武,王梓璇[5](2017)在《森林植被蒸散耗水测定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蒸散是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循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对于森林水资源合理利用有重大意义。目前,测定森林蒸散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分为实测法和估算法。文章从组织器官尺度、单株尺度、林分尺度、区域尺度4个方面简述了每种方法的优劣及适应范围和使用条件。并且指目前森林蒸散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旨在为森林水分循环、水资源利用、植被生态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维护提供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期刊2017年03期)

路倩倩,何洪林,朱先进,于贵瑞,王辉民[6](2015)在《中国东部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蒸散及其组分变异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蒸散包括植被蒸腾、土壤蒸发、冠层截留蒸发叁个组分,在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及能量流动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论文基于Priestley-Taylor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Model(PT-JPL)模型,估算温带针阔混交林、人工常绿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叁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2003—2008年蒸散(组分);在模拟结果基础上揭示了蒸散(组分)的季节变异规律及主控因子。结果表明:1PT-JPL模型在中国东部森林生态系统蒸散及其组分估算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蒸散(组分)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变化规律差异较小,但主控因子存在较大差异:温带针阔混交林蒸散和植被蒸腾季节变异主要由净辐射和增强植被指数(EVI)共同控制,而亚热带人工常绿针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受净辐射影响;EVI和饱和水汽压差(VPD)是土壤蒸发季节变异的主控因子,截留蒸发的季节变化则主要受VPD影响。(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闵程程[7](2012)在《基于RS和GIS的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蒸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蒸散是水循环的关键一环,决定了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水热传输过程。森林作为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其蒸散是全球水分循环的重要分量,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受观测条件限制,森林蒸散研究滞后于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近年来,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为森林生态系统蒸散估算提供了新手段。中国东部南北样带(NSTEC)作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第15条标准样带,覆盖森林面积大、植被类型多样,为森林生态系统蒸散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本文以NSTEC森林为研究对象,以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ChinaFLUX)通量观测数据、国家气象站气象观测数据、DEM、植被指数等为数据源,借助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生态模型,实现了NSTEC森林生态系统蒸散及其组分的估算,并采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等方法,对NSTEC森林生态系统蒸散及其组分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子进行探讨性的分析。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并获得一些认识和结论:(1)针对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上叁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气候和植被条件,对遥感蒸散模型PT-FI模型进行改进,依托中国通量系统研究网络(ChinaFLUX)设立在叁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通量站的观测数据,对模型模拟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叁个站的蒸散,但不同站点模拟效果不同,长白山站模拟效果最好(R2为0.9,均方根误差为0.35mm d-1),其次为千烟洲站(R2为0.86,均方根误差为0.61mm d-1),鼎湖山站模拟效果一般(R2为0.62,均方根误差为0.9mm d-1)。这种差异可能是由叁个站遥感数据质量和涡度相关观测系统能量闭合状况的差异引起的。(2)基于叁个通量站实测蒸散总量数据和模型模拟的蒸散组分数据(植被蒸腾、土壤蒸发和冠层截留蒸发),对比分析不同森林生态系统蒸散大小、结构及变异规律。结果表明: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亚热带人工针叶林和温带针阔叶混交林蒸散年总量分别为777.1mm、754.8mm和440.5mm,对于温带针阔混交林,蒸散是降水的主要输出项,对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蒸散只占降水的一半左右,较多的降水成为地表或地下径流留走。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和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土壤蒸发年内变化曲线均呈单峰型,而亚热带人工针叶林则为双峰型;叁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植被蒸腾均呈单峰型,但峰值出现时间不一,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峰值大多为6月、其它两个森林生态系统峰值均出现在7月;温带针叶林和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冠层截留蒸发年内变化曲线呈单峰型,亚热带人工林则为双峰型。(3)建立NSTEC森林生态系统2001~2009年8天lkm*1km空间数据集:包括样带区域8天合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植被指数(EVI)、最高气温、降水量、最低相对湿度和净辐射。其中区域植被指数数据根据MODIS8天合成地表反射率计算获得,并利用TIMESAT软件对计算后的植被指数数据进行平滑和异常值处理;区域温度、降水和水汽压数据则以中国国家气象局气象观测站点温度、降水和相对湿度数据为基础,通过利用薄盘样条插值方法AUSPLIN对区域站点气象观测数据进行空间化插值获得。(4)利用区域尺度温度、相对湿度、净辐射、NDVI和EVI数据,基于改进后的PT-FI模型,进行NSTEC森林生态系统蒸散及其组分模拟,得到2001-2009年8天尺度蒸散及其组分,分析蒸散及其组分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NSTEC森林生态系统年蒸散量变化范围为320mm·yr-1~930mm·yr-1,多年平均值为424.39mm·yr-1,从北向南蒸散逐渐增大,但蒸散比(蒸散/降水)逐渐降低。不论NSTEC南段还是北段,蒸散均随经度增大而增大。2001-2009年NSTEC森林生态系统蒸腾有微弱增加趋势,土壤蒸发和冠层截留蒸发均小幅下降,导致蒸散也有所下降,但趋势不明显。从年内变异情况来看,寒温带、温带森林生态系统蒸散及其组分的年内变异幅度均大于热带和亚热森林生态系统,两类森林生态系统土壤蒸发年内变化曲线有明显差异,寒温带、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蒸发峰值出现在3月,而亚热带、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蒸发峰值出现在夏季。分析NSTEC森林生态系统蒸散随样带内降水和温度梯度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蒸散随降水增多有明显增大趋势,但增大速率不一致,当降水小于800mm时,增大速率更快;年蒸散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尤其是温度大于15℃时,蒸散随温度增大速率更大。(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2-05-07)

焦醒,刘广全,匡尚富,土小宁[8](2010)在《Penman-Monteith模型在森林植被蒸散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模拟森林植被蒸散可以为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合理配置水资源、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Penman-Monteith模型在蒸散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该模型的发展情况和计算方法,总结分析了Penman-Monteith模型及其各种修正式在森林植被蒸散研究中的应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期为Penman-Monteith模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施婷婷,关德新,金昌杰,王安志,吴家兵[9](2008)在《森林蒸散测算方法的比较:EC、BREB和PM——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涡动相关技术(EC)测定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003~2005年生长季(5~9月)蒸散速率(潜热通量),并根据冠层以上叁个高度的气象资料,分别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BREB)和Penman-Monteith联合方程(PM)估算了蒸散速率。结果表明,由最高层气象资料计算得到的BREB和PM蒸散速率比较低层的更接近EC实测值。对于30min平均值,BREB比EC值平均低估了26.37%,PM值则高估了26.76%。在空气湿润条件下,BREB和PM计算出的日总量与EC值较接近,而在空气干燥条件下,BREB和PM方法得出的蒸散日总量与EC方法的误差较大。无论在晴天还是多云条件下,蒸散的日变化规律都与净辐射的相似,表明净辐射是影响蒸散的主导因子。(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8-11-01)

郭瑞萍,莫兴国[10](2007)在《森林、草地和农田典型植被蒸散量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2个试验站1990—2003年的气象资料,基于大气-土壤-植被传输(SVAT)模型模拟植被的蒸散量,分析了不同气候条件下森林、草地、农田3种植被类型蒸散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多年平均蒸散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热带森林、亚热带农田、温带森林、温带农田和草地;对农田生态系统而言,水稻的蒸散量最高,其次为小麦,玉米最低;3种生态系统月蒸散量峰值的年际变化差异显着,森林、草地的月蒸散量峰值年际变化较稳定,农田则较明显.(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7年08期)

森林蒸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被蒸腾与蒸散的比值(transpiration/evapotranspiration, T/ET)表征了植被蒸腾对生态系统蒸散的贡献率,是准确量化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参数,对研究植被水分运移的生理生态机理以及碳水循环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站点数据验证PT-JPL模型(Priestly-Taylor JetPropulsion Laboratory Model)模拟精度,集成遥感数据和气象栅格数据模拟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2001-2010年T/ET,并分析其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PT-JPL模型适用于中国东部森林生态系统蒸散及其组分模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②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T/ET空间差异显着,整体呈南部低、北部高,主要由夏季T/ET空间格局主导;样带整体T/ET均值为0.69,2001-2010年呈显着缓慢上升趋势,增幅为0.007/yr(p <0.01);③T/ET季节和年际变异的主控因子不同:温度和EVI是影响T/ET季节变异的关键因子,两者均可解释T/ET季节变异的90%左右(p <0.01);而T/ET的年际变异则主要受EVI影响,解释率为53%(p <0.0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森林蒸散论文参考文献

[1].任小丽,路倩倩,何洪林,张黎,牛忠恩.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蒸腾与蒸散比值估算(英文)[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9

[2].任小丽,路倩倩,何洪林,张黎,牛忠恩.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蒸腾与蒸散比值(T/ET)时空变化[J].地理学报.2019

[3].林友兴,张一平,费学海,宋清海,许琨.云南不同森林生态系统蒸散特征的比较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王怿璞,李锐,闵启龙,张雷明,于贵瑞.利用新型微波植被指数遥感森林蒸散[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1卫星气象与生态遥感.2018

[5].葛鹏,周梅,宝虎,赵鹏武,王梓璇.森林植被蒸散耗水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7

[6].路倩倩,何洪林,朱先进,于贵瑞,王辉民.中国东部典型森林生态系统蒸散及其组分变异规律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5

[7].闵程程.基于RS和GIS的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蒸散研究[D].湖北大学.2012

[8].焦醒,刘广全,匡尚富,土小宁.Penman-Monteith模型在森林植被蒸散研究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10

[9].施婷婷,关德新,金昌杰,王安志,吴家兵.森林蒸散测算方法的比较:EC、BREB和PM——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例[C].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2008

[10].郭瑞萍,莫兴国.森林、草地和农田典型植被蒸散量的差异[J].应用生态学报.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森林蒸散论文-任小丽,路倩倩,何洪林,张黎,牛忠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