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业务改革全面提速——新华社新闻业务改革一年回顾

新华社业务改革全面提速——新华社新闻业务改革一年回顾

一、全面提速的新华社业务改革——新华通讯社新闻业务改革一年回顾(论文文献综述)

罗诗婷,邓绍根[1](2021)在《百年回顾: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史的研究历程》文中认为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就是党的整个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党的新闻事业发展相伴的还有对党的新闻事业史的持续关注与研究。本文系统回顾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四个时期的中共新闻事业史研究状况。发现四个历史时期分别对应萌芽起步、曲折发展、恢复开拓和繁荣创新的发展特点。结论部分针对中共新闻事业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

周浒[2](2021)在《社会关系网络视阈下的新闻人范长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方婧雯[3](2020)在《郭玲春新闻作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郭玲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着名的女记者,以“散文式”新闻作品蜚声新闻界。她的新闻报道本着为人民与国家服务的宗旨,力求创新、不落俗套。长久以来,学界不乏对我国新闻史上女记者的研究,但是对于郭玲春新闻作品的整体研究却并不多见。郭玲春的新闻报道内容丰富,涉及多层次、多领域,具体表现在她的会议新闻善于挖掘读者欲知应知的信息;人物新闻以知识分子为重点,力求树立新时代的榜样;文艺新闻能够从侧面展现中国文艺的现代化进程。此外,郭玲春作为新华社记者,她十分注重报道的政治性,她的新闻报道以正面题材为主,多角度地为人民群众展现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气象。郭玲春的新闻报道在写作上也极具特色:一、角度独到,选材灵活。郭玲春的新闻报道无论是角度选取还是素材撷取都新颖独特,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二、文章架构不落窠臼。郭玲春的新闻报道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结构,而是根据主题与内容“量体裁衣”。三、写作技巧灵活多变。郭玲春的新闻报道常运用多种写作技巧,极具感染力。如:使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来引导读者,通过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来增加新闻的可信度与可读性,采用丰富多彩的新闻语言,使新闻变得更加鲜活丰满。郭玲春的新闻报道之所以呈现出以上特色,是因为她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在领导与同事的支持下,成功借助了新华社强大的平台优势、以及依靠自身成长经历培养出独特的品格。总而言之,郭玲春的新闻实践活动对新闻业有着突出的贡献,不仅开启了七、八十年代新闻写作的新篇章,对今天的新闻从业人员同样有着示范作用。

郭杰文[4](2019)在《新华社网络视频新闻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随着网络技术与应用更新换代和日趋成熟,为网络视频新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有利条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社交网络的不断进步,产生了大量网络视频新闻载体,例如微博、微信、媒体客户端、新闻网站、网络直播等。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加速了网络视频新闻的发展,短视频新闻更是爆发式增长。而新华社作为我国的国家通讯社,近几年也加大了网络视频新闻的发展力度,不断推出多项举措和新技术,争取抢占网络视频新闻舆论制高点。本论文以文献研究法、实地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我国网络视频新闻发展的整体情况,分析网络视频新闻发展不同于传统电视新闻和文字新闻的特点,通过对新华社网络视频新闻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和其与西方三大通讯社在网络视频新闻方面的发展措施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新华社在发展网络视频新闻方面的优势,探索其发展的不足之处,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对策。纵观目前我国网络视频新闻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早期的出现到蓬勃发展再到移动端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革新,我国的网络视频新闻快速发展。相比传统电视新闻和文字新闻,网络视频新闻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海量信息存储、保留时间长、交互性沟通性强、形象生动和个性化传播等特点。虽然新华社网络视频新闻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凭借其强大的采编队伍和技术推动,其发展势头不容小觑。经过对新华社网络视频新闻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就其外部环境来看,政治环境方面有国家政策支持,经济环境方面我国经济环境稳中向好发展,社会环境方面人们对网络视频新闻的消费需求增长,技术环境方面不断有新兴技术推动网络视频新闻发展,国际环境方面全球传播格局“西强东弱”的局面已有所改变。就其新华社内部环境来看,其发展网络视频新闻拥有强大的采编队伍,采编资源丰富。资金资源充足,不断有新兴技术产生,技术驱动力强,并且拥有覆盖全球的采编网络和独家新闻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其发展网络视频新闻。反观西方三大通讯社:路透社、美联社和法新社,其发展网络视频新闻虽然起步较早,但近年其发展整体情况渐入颓势。新华社利用其在网络视频新闻方面的发展优势,大有超过西方三大通讯社之势。就新华社在网络视频新闻发展方面的不足来看,其发展主要面临着内容生产不足、传播力度有限、媒介经营措施欠缺和移动端发展力度不足四个方面的问题。笔者通过研究分析,从加大内容创新、优化传播手段、改善媒介经营策略、加大移动端发展力度和促进媒体融合发展五个方面提出一些改进对策。通过以上措施,加大新华社网络视频新闻的发展力度,提高其在各领域的舆论影响力,加快其建设世界一流通讯社的步伐。

荣翌[5](2017)在《《人民日报》群众路线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也是党报的生命线。从红色年代到融合时代,党报新闻实践活动的理念内容历经更迭,形式手段更是发生了颠覆性、创造性的剧变。在瞬息万变的媒介镜像中,有一根红线自始至终贯穿着党报历史,那就是党报的群众路线。在新闻活动中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多方位实践群众性原则,是党报的立身之本、活力之源。在深度融合与市场化的媒介语境下,回顾党报群众路线的历史实践,探讨这一党报基因的时代传承,紧握这根党报文化品格的血脉,应是一项长期课题。群众路线是一条党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路线。它既是为党服务的路线,也是为人民服务的路线,这与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相契合。同时,这与《人民日报》“既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的定位不谋而合。《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和广大人民的报纸,理所当然地成为党报群众路线实践中的“领跑者”,将群众路线贯穿在各时期、各阶段、各环节的新闻实践活动中,书写了党报群众路线的实践范本。因此本文将《人民日报》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作为具体研究对象,聚焦《人民日报》这一极具代表性的党报个体,围绕党报群众路线这一重要主题,在大量相关历史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16)中一千余篇报道进行量化统计或文本分析,结合与人民日报社工作人员的访谈交流,力图系统呈现《人民日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历史图景与时代面貌。研究工作致力于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人民日报》如何将抽象的党报群众路线具体化为新闻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怎样的历史规律?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基本模式和核心环节是什么?实践动力包括哪些因素?党报群众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之间关系如何?新的媒介环境为党报群众路线赋予了怎样的时代内涵?传承群众路线这一党报血脉的当代价值何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展开了层层剥茧式的论述。围绕《人民日报》群众路线实践这一中心,各相关侧面由一点发散、以扇形打开,各章节之间基本呈并列式结构。第三章至第五章将群众路线实践的完整体系拆分为通讯员、读报组、读者来信、批评与自我批评、群众言论等不同环节和要素,分别呈现《人民日报》在制度保障、内容生产、作风建设等各方面如何保证党报群众路线的贯彻实施。第二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则是每章剖析一个群众路线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以土地改革、“走转改”活动、教育实践活动等标志性事件中的群众路线实践来说明问题。这样,党报群众路线这一抽象概念就在《人民日报》的各种具体新闻活动中具象化、具体化了。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文将各个时期的《人民日报》均纳入研究范围,但并不是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对各个时期内的《人民日报》活动逐一分期描述,而是依据《人民日报》在群众路线实践中的若干重要问题结构全文,打破时间界限,打通历史空间,再围绕每个问题对各时期的活动材料择其典型、信手拈来,不求绝对完备、面面俱到。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研究对象和问题、选题意义、内容框架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对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和综述,并对选题涉及的关键核心概念予以界定;第二章关注农村办报时期的《人民日报》如何通过参与土地改革、设立大众黑板等途径,在乡村传播中践行党报群众路线,并将历史经验联系新时期以来的对农传播和农村报道;第三章研究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的通讯员、读报组、读者来信三大工作,如何合力为群众办报这一核心原则提供制度保障、搭建制度框架,并呈现这三大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现状;第四章探析《人民日报》如何运用报纸批评这一武器,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群众监督,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党报传统,并对新时期以来的舆论监督与传统的报纸批评展开辨析;第五章聚焦《人民日报》核心业务——评论创作中的群众路线实践,集中研究了八十年代以来兴起的群言型评论中的群众性评论生产;第六章从党报宣传党的群众路线和自我践行群众路线两个方面出发,以《人民日报》先后在“走转改”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报道活动为例,探讨党报群众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七章考察媒介技术因素对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影响,呈现融合时代的底色上,“互联网+群众路线”和“互联网+新闻生产”为党报群众路线实践赋予的新色彩;第八章结语部分在前几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分析,归纳出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基本模式、主要动力、嬗变轨迹等历史规律,并将落点置于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当代价值,为今后的党报活动提供思考角度。最后一章也是全文的结论部分,通过对《人民日报》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群众办报是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核心,通讯员制度、读者来信、批评与自我批评构成了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党报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需要,通过增减一些环节和要素,比如农村办报时期的大众黑板、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读报组、新时期以来的群言型评论,以及媒体融合时代的用户生产内容,构成不同阶段的群众路线实践模式。第二,群众运动、新闻改革、媒介技术和党内建设构成了党报群众路线的主要实践动力。其中,群众运动和党内建设属于政治性主导的外部动力,新闻改革和媒介技术则是出于媒介自身发展需要的内生动力,在不同历史时期,四种动力因素的力量对比有所变化。第三,在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实践对象、实践目的、实践方式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嬗变。群众从一个阶级概念发展到一个民主政治概念,内涵与外延都极大拓展;实践群众路线的目的从政治本位过渡到以人为本,人本意识显着增强;实践群众路线的姿态也随之从自上而下的发动到主动贴近,群众的主体性明显提高。第四,党报实践群众路线的当代价值在于唤起新闻学界与业界的“双重自觉”,即中国新闻媒体实践的伦理自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理论自觉,为当下中国新闻界治理媒介伦理失范、增强文化理论自信提供了根本思路。

张露[6](2017)在《“两个舆论场”:概念演进与融合审视》文中研究说明“两个舆论场”的概念最早由南振中于1998年的新华社内部工作会议上提出。其最原始同时也是最简洁的定义为:“一个是老百姓的’口头舆论场’,一个是新闻媒体的’舆论场’”。从概念提出到融合实践,“两个舆论场”发展至今已有20个年头。20年里,作为一个学术概念,“两个舆论场”的理论建构逐渐完善;而作为一种社会现实,“两个舆论场”的关系状况则多态纷呈。本文的研究重点即为考察“两个舆论场”在过去20年里的概念演进过程及融合发展历史,以期为“两个舆论场”问题的未来处理与应对提供参考与建议。通过对“两个舆论场”已有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以及对政治气候和媒介环境发展趋势的把握,文章将“两个舆论场” 20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了三个阶段:1997年至2003年的初试啼声期、2004年至2010年的认知扩散期以及2011年至今的融合实践期。对应每一阶段,文章主要考察了“两个舆论场”的提出过程,研究了 “两个舆论场”的多元划分以及分析了“两个舆论场”的融通实践。最后,为完善“两个舆论场” 20年的学术探究及现实发展图景,文章基于上述内容审视全局。首先分析了“两个舆论场”概念演进过程中的呈现特征,总结出四点具有对立统一性的变与不变。随后,文章分析了 “两个舆论场”融合实践的启示性所在,提出“把握民间舆论场的转移路线、明确官方舆论场的第一要务以及肯定’两个舆论场’的对立价值”三点建议,以期为党政机关及主流媒体妥善处理当下及未来“两个舆论场”的现实问题提供依据。

孙士庆[7](2017)在《战后舆论与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研究(1945-1949)》文中提出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光明还是黑暗、进步还是倒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面对中国向何处去,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和共产党作出了完全相反的选择。重庆谈判、军事调处和中间势力的斡旋未能改变各自的政治立场,最终导致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在国共政争的过程中,两党在军事战场的较量之外还进行着激烈的宣传战较量,并对战后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舆论宣传是国共两党对外宣示本党理念、方针和政策,打击对手和争取民心的重要手段。善用舆论宣传能争取民心,增加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配合和推动军事斗争的进程。否则,便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在战后国共舆论斗争中,中共主动调整宣传体制,始终坚持党对舆论宣传的领导,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根据不同阶段的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宣传内容和策略。中共正是通过灵活的宣传战术和对国民党舆论的反击,一方面赢得了民心,获得广大民众的一致支持,有力地配合了军事斗争的开展,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另一方面也分化了国民党的军心和民心,使其最终不敌中共的政治和军事攻势,输掉了战争和大陆政权。反观国民党,面对中共凌厉的宣传攻势,国民党党营新闻体系无法做出有力的反击。“以党治报”的新闻统制政策和国民党高层的过多干预,使舆论宣传呆板保守,严重影响到宣传的效果;对中共的诋毁和军事上的虚假宣传,使国民党丧失公信力;未能有效地动员和发动群众,又失去民众的支持。国民党就在政治、军事和舆论宣传都难以与中共抗衡的情况下,颓势无力挽回,最终丢掉大陆政权。而以“中立”自居,幻想走“中间道路”的中间势力,战后主张和平民主,反对内战。但随着国民党执意发动全面内战,在国统区实施恐怖统治,特别是变本加厉地对其实施政治迫害后,中间势力审时度势,最终集体转向共产党,成为历史的必然。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舆论宣传对战后国共政争的影响只是间接被动的,中共最后取代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主要还是“枪杆子”起的作用。同样,国民党的舆论宣传在其大陆败亡的过程中也并不起决定作用,军事上的失败才是最主要原因,舆论宣传的失利只是反映、并加速了这个败亡的进程而已。

程小玲[8](2016)在《公共外交视野下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研究 ——以新华通讯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公共外交从根本上体现了一国政府对于增进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相互理解的自觉努力,是进行国家营销的系统性规划。公共外交的核心载体是国际传播,传播能力决定了国家影响力,现代媒体的介入促成了内政外交一体化。公共外交与媒体国家影响力塑造,正发生强烈互动与融合。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以和平崛起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际地位逐步提高。但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却明显存在短板,对外传播明显“大而不强”的问题较为明显,国际舆论环境中“西强我弱”的被动局面依然存在。作为国家的耳目喉舌、身兼官方和民间背景的天然优势,以新华社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正在通过外宣、外交、外销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国际传播,不断在公共外交领域中取得重要成果。本论文在公共外交的视野下,对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进行考察,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结合西方媒体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发展策略和建议。首先,论文对公共外交、主流媒体及国际传播力的内涵、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作了阐述。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渠道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公共外交是主流媒体开展国际传播的重要手段。事实证明,在公共外交的背景下主动设置议题,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可以灵活、深入地建立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有效影响外国受众,提高本国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话语权。其次,论文对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现状进行了梳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对外报道稀少、国际新闻报道基本无存在感的封闭期;努力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开拓期;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9年以来,以国家为主导的全面布局、促进主流媒体结构优化的战略转型升级期。其中,笔者重点以新华社为例,系统介绍了这个世界性的国家通讯社,在我国国际传播中的地位、作用、渠道,以及议程设置的框架、组织机制、受众定位。并对其特有的国际传播历史沿革、外宣报道平台流变、媒体外交活动开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新华社是中国最重要的官方主流媒体,也是我国对外宣传的缩影。通过对这个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论文分析了我国际传播力建设中的主要优势、突出问题、影响因素和未来走向。此外,论文还对西方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建设进行梳理和横向比较,总结对我国有积极借鉴的内容。最后,在综合上述各方面研究的基础上,论文从公共外交的角度,针对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建设,提出包括制定总体战略、提高议题设置能力、增强国际化叙事能力、加强传播渠道建设、创新传播手段等方面的建议。

李彬[9](2015)在《新时期:社会变迁与新闻变革札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新闻变革似有一种正反合的三部曲:八十年代高度政治化、九十年代去政治化与新世纪以来再政治化。文章由此政治视角审视了新闻传播领域的一系列演化及其社会历史背景,在纷繁复杂、众语喧哗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梳理归结中国新闻变革之轨迹、踪影与脉络。

范静文[10](2015)在《吴冷西新闻思想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吴冷西(1919-2002)广东新会人,1941年开始在《解放日报》从事新闻工作,先后担任过新华社总编辑、人民日报总编辑和广播电视部部长。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新闻工作中,吴冷西亲身经历并参与了延安《解放日报》改革、1956年《人民日报》改革、“大跃进”、“改革开放”等对我国新闻事业影响巨大的历史事件,直接见证了中共党报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革,吴冷西的新闻思想经历了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党报思想和毛泽东的新闻思想始终是吴冷西新闻思想的源泉和直接来源。在新闻理论方面,吴冷西结合自己长期的新闻实践对中共领导下的新闻媒体的性质、功能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提出了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新华社是消息总汇、报纸是舆论宣传的阵地、广播电视是最形象的宣传工具等观点。吴冷西长期担任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和广播电视部的领导职务,积累了丰富的报刊、通讯社和广播电视新闻业务实践经验,在对这些经验总结升华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新闻业务观念。报刊业务方面,吴冷西要求记者在采访写作时要具有“全国观点”,注重调查研究,擅于进行典型报道,并总结出“新闻写作八条原则”。广播电视业务方面,吴冷西提出办节目要“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以新闻为主体,以服务受众为中心。吴冷西从事新闻工作五十多年,其中在领导岗位上四十余年,有着丰富的新闻媒体管理经验。在担任新华社领导职务期间,吴冷西带领新华社全体社员集中精力建设国家通讯社,着重解决了新华社地方分社管理分散不集中的问题。广播电视事业管理方面,吴冷西主持制定了“四级办”事业发展方针;建立“新闻中心”,提高新闻的时效性;打破了铁饭碗的观念,精简人员,实行国家分配与自行招聘相结合的方法;改变了广播电视系统各自为政、办事效率低、吃大锅饭的状况。吴冷西的新闻思想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全国观点”、“全能记者”“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等观点对当代新闻工作者依然意义重大。但人无完人,吴冷西的新闻思想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如大跃进期间“左”的错误、过于重视新闻的宣传功能等。

二、全面提速的新华社业务改革——新华通讯社新闻业务改革一年回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面提速的新华社业务改革——新华通讯社新闻业务改革一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回顾: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史的研究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萌芽起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史研究
二、曲折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史研究
三、恢复开拓: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史研究
    (一)
    (二)
    (三)
四、创新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史研究
    (一)系统性着作不断出现
    (二)研究不断细化和深入
    (三)受到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支持力度更大,且研究视角更加多元
五、结论

(3)郭玲春新闻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郭玲春新闻作品的报道题材与报道倾向
    第一节 郭玲春新闻作品的主要题材
        一、会议新闻报道:挖掘读者欲知应知的信息
        二、人物新闻报道:以知识分子典型为重点
        三、文艺新闻报道:侧面展现文艺改革进程
    第二节 郭玲春新闻报道的倾向性
        一、内容注重政治性
        二、以正面报道为主
第二章 郭玲春新闻写作的创新
    第一节 角度独到选材灵活
        一、注重角度选取
        二、灵活撷取素材
    第二节 文章架构不落窠臼
        一、散文式结构
        二、视觉式结构
        三、并列式结构
    第三节 表现手法博采众长
        一、叙议结合,融入个人思想情感
        二、活用引语,巧摘报告
        三、新闻语言丰富多彩
第三章 新闻作品特色的成因及新闻实践的启示
    第一节 郭玲春新闻作品独具特色的成因
        一、时代因素的影响
        二、平台优势及领导同事的支持
        三、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
    第二节 郭玲春新闻实践对新闻业的启示
        一、突破陈规,勇于创新
        二、不怕吃苦,勤动脑筋
        三、以读者为中心,有高度的责任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华社网络视频新闻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网络视频新闻发展概述
    2.1 网络视频新闻定义
    2.2 网络视频新闻发展历程
        2.2.1 网络视频新闻的起源
        2.2.2 网络视频新闻的繁荣发展
        2.2.3 移动端时代的网络视频新闻
    2.3 网络视频新闻的特征
        2.3.1 传播范围广:全球性
        2.3.2 速度快、成本低:最经济
        2.3.3 海量信息、保留时间长:全天候
        2.3.4 交互性、沟通性强:全动态
    2.4 新华社网络视频新闻的发展
3 新华社网络视频新闻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新华社网络视频新闻发展的宏观环境(PEST)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1.5 国际环境分析
    3.2 新华社网络视频新闻发展的内部条件分析
        3.2.1 采编资源分析
        3.2.2 技术资源分析
        3.2.3 资金资源分析
4 新华社与西方三大通讯社网络视频新闻发展对比分析
    4.1 西方三大通讯社网络视频新闻发展分析
        4.1.1 路透社
        4.1.2 美联社
        4.1.3 法新社
    4.2 新华社网络视频新闻发展的优势
        4.2.1 国家政策支持
        4.2.2 拥有独家新闻优势
        4.2.3 多方协作推进网络视频新闻发展
5 新华社网络视频新闻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对策
    5.1 新华社网络视频新闻发展存在的问题
        5.1.1 内容生产不足
        5.1.2 传播力度有限
        5.1.3 媒介经营措施欠缺
        5.1.4 移动端发展力度不足
    5.2 新华社网络视频新闻发展的改进对策
        5.2.1 以内容创新吸引受众
        5.2.2 优化传播手段
        5.2.3 改善媒介经营策略
        5.2.4 加大移动端发展力度
        5.2.5 促进媒体融合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人民日报》群众路线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问题、目的及意义、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对象和问题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人民日报》历史的研究
        二、关于党报群众路线的研究
    第三节 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一、群众:一个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的概念
        二、群众路线:党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路线
第二章 农村办报时期《人民日报》群众路线实践与乡村传播
    第一节 土改宣传中群众路线实践的正反经验
        一、《人民日报》前期土地改革报道中的左倾偏向
        二、人民日报土改工作团与“土改复查”中的路线纠偏
    第二节 大众黑板:深入农村群众的传播方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讯员、读者来信、读报组:群众办报的制度保障
    第一节 通讯员制度:群众性的新闻生产机制
        一、人民日报农村办报时期的通讯员队伍建设
        二、人民日报城市办报时期的通讯员制度演变
    第二节 读者来信:联系群众的报纸窗口
        一、群众来信+编者按:受群众欢迎的“豆腐块”专栏
        二、从服务性到思想性:读者来信的形态与功能演变
    第三节 读报组:一种群众性的传播组织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批评与自我批评:群众监督的有效形式
    第一节 “黄金时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一、20世纪50年代报纸批评繁荣的背景
        二、20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批评实践的特点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党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历史演变
        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报纸批评”让位“舆论监督”
        二、2013年以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话语回归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群言型评论:改革开放以来的群众性评论生产
    第一节 群众作者、群众话题、群众语言、群众观点:群言型评论的基本特征
        一、广泛的群众作者
        二、开放的群众话题
        三、朴素的群众语言
        四、小中见大、参差多态的群众观点
    第二节 引导群众参与,凝聚群众共识:群言型评论的运作路径
        一、策划系列征文,引导群众参与
        二、开展特别策划,集中凝聚共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党的群众路线与党报群众路线的同构:“走转改”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宣传报道
    第一节 “走转改”:党报群众路线的一次生动实践
        一、走基层、访群众,建立党报与群众的“命运共同体”
        二、说真话、写实情,透视中国社会的“时代景深”
        三、群众话、百姓事,捕捉丰满生动的“百姓相册”
    第二节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的群众路线的一次大规模宣传战役
        一、集中策划、广开专栏,打好主题宣传“攻坚战”
        二、点面结合、今昔对比,绘出群众路线实践“长画卷”
        三、配合阶段、分步推进,跑好活动宣传“接力赛”
        四、正反典型、对照并举,树立批评表扬“红黑榜”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媒体融合时代的《人民日报》群众路线实践
    第一节 “互联网+群众路线”:为党的群众工作开辟网络新阵地
        一、搭建网络问政平台,为群众提供政务信息服务
        二、构建网络监督平台,为群众监督开辟新渠道
        三、打造公益帮扶与便民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公益和生活服务
    第二节 “互联网+新闻生产”:为新闻工作的群众性开拓新路径
        一、人格化交往,与群众构建“亲密关系”
        二、多元化互动,让用户生产群众性内容
        三、可视化传播,为群众语言增添色彩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历史规律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基本模式和主要动力
        一、基本模式
        二、主要动力
    第二节 党报群众路线实践的历史嬗变和当代价值
        一、历史嬗变
        二、当代价值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6)“两个舆论场”:概念演进与融合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舆论场:舆论与场的要素组合
        二、“两个舆论场”:从是什么到怎么做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径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局限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局限
第一章 初试啼声:概念诞生与体系确立(1997-2003)
    第一节 个人磨就的“两个舆论场”
        一、生活触发
        二、学习思考
        三、概念提出
    第二节 顺时而生的“两个舆论场”
        一、照应国家社会二元分立格局
        二、顺应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思想
        三、响应祸福论与三贴近政策
    第三节 体系初立的“两个舆论场”
        一、以坚持舆论导向为理论依据
        二、以密切联系群众为目标导向
        三、以改进新闻报道为方法路径
        四、以改革新闻业务为服务范畴
第二章 认知扩散:学术共鸣与内涵丰富(2004-2010)
    第一节 理论研究瑕不掩瑜
        一、主题聚焦概念澄清舆论引导
        二、主力呈现学界业界平分秋色
        三、成果显示产量偏少质量颇高
    第二节 划分阐释立足多元
        一、媒体舆论场与口头舆论场
        二、传统舆论场与新兴舆论场
        三、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
    第三节 关系复杂态势严峻
        一、一脉相承脱节背离的媒体与口头
        二、相互独立通而不和的传统与新兴
        三、二元对立此进彼退的官方与民间
第三章 融合实践:打通“两个舆论场”(2011至今)
    第一节 打通的提出与内涵
        一、何谓打通
        二、为何打通
        三、如何打通
    第二节 融合的实践与成效
        一、开通在线政务加强网络管理
        二、尝试融合报道实施舆情监测
        三、交集显着增强异见转移下沉
    第三节 理论的建构与呼应
        一、口号增关注成效降热度
        二、打通生共识微博引热议
        三、业界谈经验学界察现实
第四章 “两个舆论场”的演进思考与融通启示
    第一节 概念演进特征
        一、内涵变支撑群体不变
        二、关系变官方主导不变
        三、焦点变旋律主旨不变
        四、热度变业界先行不变
    第二节 融通实践启示
        一、把握民间舆论场的转移路线
        二、明确官方舆论场的第一要务
        三、肯定“两个舆论场”的对立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战后舆论与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研究(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回顾 三、史料概述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架构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战后中国的政治与舆论环境 一、抗战胜利与国共受降之争 二、新闻接收与传媒复员 三、中共与民营传媒的发展 四、拒检运动与政治松动 五、民众心理与舆论导向 第二章
    国共“和谈”期间的舆论 一、“重庆谈判”与国共宣传战 二、“政协会议”召开问题上的国共宣传 三、国共关于“内战责任”问题的论争 四、中间势力的活跃与反战呼吁 第三章
    全面内战爆发前后的舆论 一、全面内战爆发前的反战呼声 二、李闻惨案与各方舆论 三、内战中学潮与社会舆论 四、中间势力的反战宣传 第四章
    内战转折时期的舆论 一、“戡乱动员”与舆论反响 二、特刑庭与舆论钳制 三、中间势力的舆论转向 第五章
    国共舆论宣传的特点与成效 一、国共宣传决策与管理 二、国共宣传的特点与成效 结语 一、国民党宣传失利对政权转变的影响 二、中共成功的宣传对革命胜利的影响 三、从舆论宣传角度观察国民党大陆失败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8)公共外交视野下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研究 ——以新华通讯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公共外交的研究
        1.2.2 关于公共外交与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的关系研究
        1.2.3 关于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研究
        1.2.4 关于新华社国际传播力的个案研究
        1.2.5 小结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公共外交与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
    2.1 公共外交
        2.1.1 公共外交的内涵
        2.1.2 公共外交的特点
    2.2 主流媒体及其国际传播力
        2.2.1 主流媒体的界定及标准
        2.2.2 国际传播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2.3 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与公共外交的关系
        2.3.1 主流媒体是公共外交的核心载体
        2.3.2 公共外交是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重要手段
3 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3.1 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历史回顾
        3.1.1 改革开放前:意识形态浓厚
        3.1.2 改革开放后到2009年:向中国说明世界
    3.2 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现状考察
        3.2.1 初步建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新闻报道网络
        3.2.2 报道时效性、自采率和转发率大幅提升
        3.2.3 新媒体传播强势发展
4 案例:公共外交视野下新华社的国际传播力剖析
    4.1 新华社在公共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
    4.2 新华社国际传播的信源和渠道
        4.2.1 作为国家通讯社的信源
        4.2.2 新华社国际传播力的渠道建设
    4.3 新华社的“主动推送”和效果分析
        4.3.1 公共外交视野下新华社国际传播的议程设置和框架
        4.3.2 从“人”出发讲好中国故事
        4.3.3 跨越“接近性”原则的国际障碍
    4.4 新华社在媒介外交活动中的效果分析
        4.4.1 运营海外社交媒体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
        4.4.2 与联合国等机构实现国际平台资源嫁接
        4.4.3 拓展对外合作机制:与世界主流媒体的沟通交流
        4.4.4 新华社国际传播成效分析
5 公共外交视野下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5.1 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5.1.1 国际传播信息流进流出存在“逆差”
        5.1.2 国家形象的塑造以“他塑”为主
        5.1.3 话语体系在中外融通上存在差距
    5.2 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中问题造成的原因
        5.2.1 观念方面:现代传播意识不强
        5.2.2 报道能力方面:议题设置能力有待提升
        5.2.3 管理方面:体制机制不适应国际传播要求
        5.2.4 人才方面:国际传播人才储备不足
6 公共外加视野下西方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及其启示
    6.1 西方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
        6.1.1 西方主流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角色和地位
        6.1.2 案例:“美国之音”等在国际传播力构建中的表现
    6.2 西方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启示
        6.2.1 重视媒体专业化和精英智囊作用
        6.2.2 加强国际传播战略规划
        6.2.3 进一步加强传播平台建设
7 公共外交视野下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7.1 正确理解国际传播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价值和意义
    7.2 提高国际化叙事能力,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
    7.3 加强公共外交语境下的国际传播渠道建设
    7.4 提升议程设置力与争取话语权
    7.5 注重统筹规划与传播实效,加强课题研究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吴冷西新闻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吴冷西新闻思想的流变和渊源
    第一节 吴冷西新闻实践的历程
        一、延安时期《解放日报》时期
        二、人民日报总编辑兼新华社社长时期
        三、广播电视首任部长时期
    第二节 吴冷西新闻思想的流变
        一、萌芽期(1939-1949)
        二、发展期(1949-1982)
        三、成熟期(1982-1985)
    第三节 吴冷西新闻思想的渊源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党报思想的影响
        二、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影响
第二章 吴冷西的新闻理论观
    第一节 新闻媒体性质观
        一、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二、对不同媒体性质的思考
    第二节 新闻媒体功能观
        一、三大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
        二、新闻媒体不同时期的任务
第三章 吴冷西的新闻业务观
    第一节 报刊业务观
        一、英雄造时势
        二、注重调查研究
    第二节 通讯社业务观
        一、记者必须具有“全国观点”
        二、重视典型报道
        三、新闻写作的八条要求
    第三节 广播电视业务观
        一、新闻是广播电视的主体
        二、受众本位意识开始凸显
        三、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
        四、培养全能记者
第四章 吴冷西的新闻事业管理观
    第一节 通讯社管理观
        一、强化国家通讯社职能
        二、建设世界通讯社
    第二节 广播电视管理观
        一、成立新闻中心
        二、四级办电视
        三、管理的“三套马车”
        四、改革人事制度
第五章 吴冷西新闻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吴冷西新闻思想对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启示
        一、学习“全国观点”,新闻工作者要胸怀大局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更要“扬独家优势,汇天下精华”
        三、全媒体时代需要“全能记者”
    第二节 吴冷西新闻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一、大跃进期间“左” 的错误
        二、过于重视新闻的宣传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全面提速的新华社业务改革——新华通讯社新闻业务改革一年回顾(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回顾: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史的研究历程[J]. 罗诗婷,邓绍根. 新闻春秋, 2021(03)
  • [2]社会关系网络视阈下的新闻人范长江研究[D]. 周浒.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郭玲春新闻作品研究[D]. 方婧雯.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新华社网络视频新闻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 郭杰文.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5]《人民日报》群众路线实践研究[D]. 荣翌. 中国传媒大学, 2017(02)
  • [6]“两个舆论场”:概念演进与融合审视[D]. 张露.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7]战后舆论与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研究(1945-1949)[D]. 孙士庆. 上海大学, 2017(02)
  • [8]公共外交视野下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研究 ——以新华通讯社为例[D]. 程小玲. 武汉大学, 2016(01)
  • [9]新时期:社会变迁与新闻变革札记[J]. 李彬.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 [10]吴冷西新闻思想初探[D]. 范静文.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新华社业务改革全面提速——新华社新闻业务改革一年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