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耳部带状疱疹误诊12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1](2020)在《573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探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近2年经西医治疗结合中医临床路径诊疗的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归纳临床资料特点、疾病相关因素特征,了解临床治疗情况,总结治疗经验,以便为今后开展带状疱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更多标准化的诊疗思路。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急性期带状疱疹经西医治疗联合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患者的住院资料,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573例患者,对其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疾病临床资料(季节、发病诱因、受累神经、首诊误诊情况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等进行整理,并比较不同年龄组(青年、中年、老年组)一般症状缓解情况及疾病转归是否有差异,将需要研究的资料录入Excel,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本次纳入的急性期患者最小年龄是21岁,最大年龄是91岁,且各年龄阶段的男女性别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发病因素:四季均可发病,通过对纳入研究的观察,秋季的患者人数较多(P<0.01)。患者的常见发病诱因为劳累、情志因素、外感、局部外伤等,但大部分患者发病无明显诱因。其中361例(63.0%)患者合并一种或多种内科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最多见。3.临床特点:48.5%的患者疼痛与皮疹同时出现,45.0%的患者以疼痛为首发症状,6.3%的患者以皮疹为首发症状,0.2%的患者仅有皮疹不伴疼痛。本次研究中皮疹分布在右侧的较分布在左侧的多,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受累神经:肋间神经>三叉神经>颈丛神经>腰骶神经>臂丛神经>面神经。中医证型以肝经郁热证为主(96.0%)。4.疾病转归:纳入的573例患者的最短住院天数为6天,最长为21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1.71±1.92)天;平均止疱时间为(4.72±1.12)天、疼痛缓解时间为(6.30±1.76)天。不同年龄阶段比较显示:不同年龄组患者在住院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止疱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经住院治疗后,疼痛及皮损评分在治疗前后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5.中医路径:我院经西医治疗联合中医临床路径管理治疗的完成率为92.7%。6.治疗效果:573例患者治愈97例(16.9%),有效437例(76.3%),未愈39(6.8%),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患者满意度高,总有效率达93.2%。在疗效方面青年组优于中、老年组(P<0.05)。结论:我院经西医治疗联合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在缩短住院时间、疼痛缓解、皮损改善及综合疗效评价方面均有显着优势,有助于本病的规范性诊疗,值得推广。
王志祥[2](2019)在《后组颅神经受累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不典型Ramsay Hunt综合征3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背景:Ramsay hunt综合征又称耳带状疱疹,1906年6月纽约康奈尔大学医学博士拉姆齐-亨特在美国神经学协会首次提出此综合征。拉姆齐-亨特将耳痛、耳周簇状疱疹及周围性面瘫,三组不同临床症候群总结为同一综合征。即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面神经膝状神经节为主的病变引起。但后来尸体解剖发现面神经膝状神经节病变并不重,甚至完全正常。典型的Ramsay hunt综合征诊断并不困难。面瘫和耳周疱疹出现先后不一,大多数耳周疱疹先于周围性面瘫,但有少数患者面瘫先于耳周疱疹,个别情况下两者可以相差一周以上。耳廓及外耳道皮肤感觉除受面神经支配外,同时受Ⅴ、Ⅸ、Ⅹ颅神经及2、3颈支支配,上述神经分布区可以出现疱疹及受累神经麻痹症状。我们将就诊时无疱疹或疱疹不在耳周或以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等后组颅神经麻痹为首发临床表现者,称为不典型Ramsay Hunt综合征。近些年不典型Ramsay Hunt综合征出现越来越多,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仍有不足。目的:通过总结分析符合本研究的病例,探讨完善不典型Ramsay hunt综合征的定义、疾病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总结疾病特点以便提出早期诊断指标。分析不同药物治疗疗效,探索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喉科的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电话回访的方式收集患者预后情况。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疾病特点及不同药物治疗的疗效。研究结果:3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分布在59—63岁之间。首发临床表现为咽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食呛咳、咽反射消失,软腭瘫痪等一种或几种症状,相关临床表现出现先后不一,无规律性。病程中出现周围性面瘫和(或)耳周疱疹。电子喉镜均表现为:喉部黏膜糜烂及声带固定。病程中均出现Ramsay hunt综合征的典型临床表现。因此确诊为不典型Ramsay hunt综合征。3例患者均采取药物保守治疗,由于病变累及多组颅神经,患者未能及时就诊,故受累神经功能恢复不佳。结论:1.患者就诊时间越晚、治疗前面神经House-Brackmann分级越差,预后越差。2.多组颅神经受损有多变、复杂的临床表现,极易漏诊或误诊。需要广大医师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尽早诊断,规范治疗。3.电子喉镜对后组颅神经受累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不典型Ramsay hunt综合征的诊断价值很大。
李晓婷[3](2018)在《123例带状疱疹住院病例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总结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带状疱疹发病特点。2、探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对2017年7月-2017月12月期间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123例带状疱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统计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发病诱因、慢性基础疾病、首发症状、首诊情况、受累神经、临床分型、疼痛分级等临床资料。2、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影响因素。结果1、123例研究对象中,女性稍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0.89:1;平均发病年龄61.3岁,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92岁,>50岁患者占80.5%;总住院天数1244天,平均住院天数10.11天,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5组:<50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不同年龄组住院天数无明显差异(P>0.05);有明确发病诱因者占31.6%;合并慢性基础疾病者占71.5%,有12例患者合并恶性肿瘤,以淋巴瘤最多见;首发症状以疼痛为主者占50.5%,在首诊科室非皮肤科的的病例中,以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明显多于出疹、疼痛同时发生的患者(P<0.008);脑神经为最常受累的神经;皮损位于左侧者略多于右侧,左右侧比为1.18:1;一般临床分型中最常见的是寻常型,占87.8%,特殊临床分型中最常见的是三叉神经带状疱疹,有部分研究对象可同时合并耳带状疱疹;疼痛分级以3、4级为主,占96%,不同年龄组的疼痛分级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入院后痂皮脱落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2、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影响因素单因素统计结果显示:年龄、皮损分布体侧、临床分型、性别、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病至抗病毒治疗的间隔时间、受累神经、疼痛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皮损分布体侧、临床分型、性别、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发病至抗病毒治疗的间隔时间、受累神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疼痛分级存在显着差异性,急性期带状疱疹疼痛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危险因素(P<0.05,OR>1)。结论1、带状疱疹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2、女性比男性发病率高。3、非皮肤科的临床科室接诊不明原因单侧皮肤疼痛的患者应格外警惕带状疱疹的可能性。4、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脑神经受累最为多见,其次为胸神经、腰骶神经。5、PHN是带状疱疹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6、急性期带状疱疹疼痛程度可视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危险因素。
李鑫,苏心镜[4](2017)在《针灸综合疗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膝状神经节综合征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带状疱疹膝状神经节综合征在1907年由美国神经学家Ramsey Hunt首先描述,故又称为Ramsey Hunt综合征或Hunt综合征。该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侵犯面神经膝状神经节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面神经麻痹,剧烈耳疼,耳部疱疹,属于周围性面瘫
王青松,陈明春[5](2017)在《带状疱疹误诊1例分析》文中指出带状疱疹多发于老年人,中青年人发病相对少,胸部发病多见,头、面及耳部少见。现就1例带状疱疹误诊进行分析。1 病历摘要患者某女,45岁,因右侧牙痛、耳痛2 d、头痛、下颌部皮疹1 d就诊,曾诊断为牙龈炎、中耳炎给予甲硝唑、阿莫西林口服效果不佳。1 d前出现右侧头部阵发性、放射性疼痛,疼痛就烈且逐渐加重,严重时停下一切活动,要用力压住疼痛部位,疼痛持续时间23 min;右耳疼痛加剧,耳廓一碰就痛,右耳听力下降,并出现下颌部皮疹而就诊,体查:体温36.5℃,脉搏80
张杰,胡纪源,叶群荣,杜益刚,马心锋,赵静,陈后勤[6](2013)在《中西医结合治疗Ramsay-Hunt综合征16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收治的16例Ramsay-Hunt综合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方法对我院2003-09-2012-02收治的确诊为16例Ramsay-Hunt综合征患者给予阿昔洛韦足量足疗程抗病毒、糖皮质激素(甲基强的松龙、地塞米松、强的松)、鼠神经生长因子、B族维生素、益气化瘀改善循环中药以及针灸等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肌电图损害情况。结果 16例Ramsay-Hunt综合征全部有效,治愈9例,好转7例。结论对Ramsay-Hunt综合征早期诊断并及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获得显着疗效,少数因误诊误治病程长者症状亦能获得较好改善。
郑智明,吴玉林[7](2012)在《带状疱疹46例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带状疱疹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1999年8月—2009年8月收治并误诊的带状疱疹4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以不同部位的疼痛为首发症状就诊,根据患者起病时患处有明显的神经痛及痛后患处出现簇集性、粟粒样丘疹,皮损沿一侧皮神经分布,成带状排列,诊断为带状疱疹。病程2周左右。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5例,急性心肌梗死3例,三叉神经痛、颈椎病、腰椎病、坐骨神经痛、急腹症(急性阑尾炎2例、急性胆囊炎2例)各4例,外耳道疖肿、病毒性角膜炎、血管神经性头痛、肾结石、前列腺增生、牙周炎、急性腰扭伤各2例,青光眼、胸膜炎、周围性面瘫、肋间神经痛各1例。结论带状疱疹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正确的诊断有赖于详细询问病史及全面查体,对于缺乏阳性体征发生在单侧沿神经的放射痛应想到带状疱疹的可能,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避免或减少误诊误治。
王高,蒙玉号,涂云,蔡金祝[8](2010)在《首发症状不典型的Hunt综合征9例误诊分析》文中认为Hunt综合征特征性表现是耳部疼痛、带状疱疹、同侧周围性面瘫,疱诊是主要诊断依据[1];少数患者发病时缺乏特征性,疱疹延迟出现或者疱疹异位,临床上易误诊、漏诊,2001年10月至2009年9月9例首发症状不典型的Hunt综合征误诊患者,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刘佳[9](2009)在《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指出目的:综合评价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制定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诊疗和操作标准,促进该法的临床推广应用。并通过该试验的设计和实施,对本次针灸临床试验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讨论。方法:采用中央随机方法,由国家药品临床研究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GCP中心)承担分配隐藏、中央随机和数据管理。成都、广州、武汉三个城市共九个研究中心承担研究任务。本次试验采用了来自成都、武汉共六个研究中心的部分数据。病例收集时间为为2008年1月4日~2008年12月31日。共纳入167例病例,脱落6例,剔除3例,无中止病例。治疗1组采用铺棉灸疗法(n=61),治疗2组采用叩刺拔罐法(n=55),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疗法(n=51)。采用综合疗效评分、疱疹指标、疼痛指标、安全性指标和耐受性指标等对三组进行疗效评价,以综合评定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应用。结果:基线情况比较:三组基线状况良好,分组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综合疗效比较: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有显着疗效,总有效率91.7%,但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铺棉灸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综合疗效评分有显着改善,但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疱疹指标比较:铺棉灸组结痂时间比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短(P<0.05);止疱时间及脱痂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指标比较:①铺棉灸组治疗前后疼痛明显减轻,组间比较治疗后疼痛程度铺棉灸组低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P<0.05)。铺棉灸组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P<0.05)。②在镇痛即刻效应方面,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铺棉灸组镇痛起效时间随之缩短,而镇痛维持时间随之增长。③三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第30、60天随访铺棉灸组低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P<0.05)。第90天铺棉灸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指标连续动态观察比较:①铺棉灸组第8-11天和第22天随访,铺棉灸组疼痛强度低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P<0.05)。②三组疼痛缓解程度前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第8-11天及第22、30天随访;铺棉灸组疼痛缓解程度大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第60、90天随访,三组间疼痛缓解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综合疗效评分单项指标的连续观测上,“局部痛”在第8-11天,铺棉灸组优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天,铺棉灸组“烧灼感”大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疱数目”在治疗第8、9天,铺棉灸组优于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丘疹”在第7、8、10、11天,铺棉灸组疗效不如叩刺拔罐组和西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O.05)。其余单项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指标比较:三组治疗方法临床安全性均较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耐受性指标比较:三组耐受性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铺棉灸疗法在治疗带状疱疹中具有良好疗效,不差于叩刺拔罐疗法及常规西药疗法(口服伐昔洛韦为主)。在促进带状疱疹结痂时间、降低疼痛强度、减少疼痛持续时间、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方面优于叩刺拔罐组和对照组。铺棉灸疗法临床操作可行性好、安全性高、患者接受度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前景。
方卫东,库毓敏,范卫民,彭艳梅[10](2007)在《我国带状疱疹误诊情况荟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二、耳部带状疱疹误诊12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耳部带状疱疹误诊12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573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带状疱疹中西医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后组颅神经受累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不典型Ramsay Hunt综合征3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综述 |
1.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2 流行病学 |
1.2.3 临床表现与诊断 |
1.2.4 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
1.2.5 鉴别诊断 |
1.2.6 疾病治疗 |
1.2.7 疾病预后 |
1.2.8 预防策略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三例患者临床资料汇总 |
3.2 患者临床表现及诊疗过程 |
3.3 辅助检查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不典型Ramsay hunt综合征诊断依据 |
4.2 是否联合使用抗病毒药 |
4.3 Bell’s面瘫和不典型Ramsay hunt综合征诊治策略 |
4.4 不典型Ramsay hunt综合征的定义及命名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123例带状疱疹住院病例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资料 |
2.3 PHN相关性因素统计分析 |
3 讨论 |
3.1 一般资料与带状疱疹 |
3.2 临床情况与带状疱疹 |
3.3 PHN相关性因素探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针灸综合疗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膝状神经节综合征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 急性期的节点 |
3 临床治疗方法 |
3.1 针刺疗法 |
3.2 针灸疗法 |
3.3 针药联合应用疗法 |
3.4 针刺联合穴位贴敷疗法 |
3.5 电针联合穴位注射疗法 |
3.6 针刺联合物理治疗法 |
3.7 中西医结合疗法 |
4 结语 |
(5)带状疱疹误诊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摘要 |
2 讨论 |
(6)中西医结合治疗Ramsay-Hunt综合征16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首发症状 |
1.3 临床表现 |
1.4 实验室以及器械检查 |
1.5 分型 |
1.6 误诊情况 |
1.7 临床诊断 |
2 治疗方法 |
2.1 中医药物疗法 |
2.2 针灸疗法 |
2.3 西医药物疗法 |
3 治疗结果 |
3.1 疗效评价标准 |
3.2 治疗效果 |
4 讨论 |
(7)带状疱疹46例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检查与诊断 |
1.4 误诊疾病 |
1.5 治疗与结果 |
2 讨论 |
2.1 带状疱疹的特点 |
2.2 治疗 |
2.3 误诊原因探析 |
2.4 防止误诊的对策 |
(8)首发症状不典型的Hunt综合征9例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讨论 |
(9)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英文缩略语表 引言 |
1 课题来源 |
2 研究背景 |
3 关于铺棉灸疗法 临床研究 |
1 临床试验设计 |
1.1 研究设计类型 |
1.2 样本量及其计算的依据 |
1.3 随机方法 |
1.4 盲法设计及实施 |
1.5 对照 |
2 研究人群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及脱落处理 |
2.5 研究中止原则 |
3 试验方法 |
3.1 中央随机分组 |
3.2 治疗方案 |
3.3 随访 |
3.4 合并用药 |
3.5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
3.6 研究人员资质情况 |
4 观察指标 |
4.1 一般观察项目 |
4.2 一般体格检查 |
4.3 安全性观察 |
4.4 疗效观察指标 |
4.5 其他指标 |
5 试验指标评价 |
5.1 可比性评价 |
5.2 疗效评价 |
5.3 安全性评价 |
5.4 其他指标评价 |
6 统计分析 |
6.1 统计分析计划书 |
6.2 数据录入与提取 |
7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7.1 试验方案的优化 |
7.2 研究影响因素的控制 |
7.3 实验室指标的质量控制 |
7.4 研究培训 |
7.5 保障受试者依从性的措施 |
7.6 质量控制体系 |
8 伦理学审查 |
8.1 伦理审查体系 |
8.2 受益与风险 |
8.3 知情同意 |
8.4 受试者的医疗与保护 |
9 临床研究流程图 |
10 试验结果 |
10.1 受试者入选情况 |
10.2 可比性分析 |
10.3 疗效评价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2.1 病名来源 |
2.2 病因病机 |
2.3 辩证论治 |
3 关于治疗方法的讨论 |
3.1 配穴组方的确定 |
3.2 配穴分析 |
4 关于特色疗法—铺棉灸疗法的讨论 |
4.1 概述 |
4.2 铺棉灸治病机制 |
4.3 铺棉灸法的临床应用 |
4.4 选择铺棉灸法的意义 |
4.5 铺棉灸操作的注意事项 |
4.6 关于形成铺棉灸疗法操作标准的讨论 |
5 关于试验结果的讨论 |
5.1 受试者入选情况 |
5.2 可比性分析 |
5.3 疗效分析 |
6 关于本次针灸临床试验设计讨论 |
6.1 循证医学对针灸临床试验的指导意义 |
6.2 临床研究的设计思路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带状疱疹现代研究进展 |
1 带状疱疹流行病学研究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 病因学研究 |
2.2 发病机制 |
2.3 诱发因素 |
2.4 特殊部位的带状疱疹 |
3 治疗 |
3.1 物理疗法 |
3.2 药物治疗 |
3.3 神经节阻滞疗法 |
3.4 中西医结合疗法 |
3.5 其他疗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2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 |
2.1 毫针针刺 |
2.2 叩刺拔罐 |
2.3 围刺 |
2.4 火针 |
2.5 穴位注射 |
2.6 电针 |
2.7 耳穴 |
2.8 灸法 |
2.9 综合疗法 |
2.10 铺棉灸疗法 |
2.11 特色疗法 |
3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
3.1 毫针针刺 |
3.2 电针 |
3.3 叩刺拔罐 |
3.4 火针 |
3.5 穴位注射 |
3.6 综合疗法 |
3.7 特色疗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铺棉灸疗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1 皮肤疾病 |
1.1 带状疱疹 |
1.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
1.3 神经性皮炎 |
1.4 银屑病 |
1.5 其他皮肤疾病 |
2 神经系统疾病 |
3 其它疾病 |
4 名家经验介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附件2:临床评价量表 |
带状疱疹综合疗效评分 附件3:典型病例 |
典型病例1 |
典型病例2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我国带状疱疹误诊情况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误诊疾病与分析 |
减少误诊的对策 |
四、耳部带状疱疹误诊12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573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D]. 张瑞.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后组颅神经受累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不典型Ramsay Hunt综合征3例并文献复习[D]. 王志祥. 吉林大学, 2019(10)
- [3]123例带状疱疹住院病例的回顾性研究[D]. 李晓婷.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4]针灸综合疗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膝状神经节综合征研究进展[J]. 李鑫,苏心镜. 针灸临床杂志, 2017(06)
- [5]带状疱疹误诊1例分析[J]. 王青松,陈明春. 中国校医, 2017(03)
- [6]中西医结合治疗Ramsay-Hunt综合征16例分析[J]. 张杰,胡纪源,叶群荣,杜益刚,马心锋,赵静,陈后勤.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06)
- [7]带状疱疹46例诊治分析[J]. 郑智明,吴玉林. 临床误诊误治, 2012(09)
- [8]首发症状不典型的Hunt综合征9例误诊分析[J]. 王高,蒙玉号,涂云,蔡金祝. 中国实用医药, 2010(22)
- [9]铺棉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疗效评价[D]. 刘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02)
- [10]我国带状疱疹误诊情况荟萃分析[J]. 方卫东,库毓敏,范卫民,彭艳梅.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2007(24)
标签:带状疱疹论文; 带状疱疹中医疗法论文; 疱疹后遗神经痛论文; 神经痛的症状论文; 带状疱疹的饮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