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2和IL-12基因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的研究

IL-2和IL-12基因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的研究

论文摘要

IL-2和IL-12基因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的研究研究背景与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约30%~50%缘于母婴传播(宫内及围产期感染)。HBV宫内感染者长期处于免疫耐受,约90%慢性化,对抗病毒药物疗效差,是肝硬化、肝细胞肝癌的高危因素,因此就我国国情而言对HBV母婴传播阻断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HBV宫内感染免疫的发生主要是在HBV感染早期机体对HBV的清除力不够,其中Th1类细胞因子对于病毒的清除有重要作用,IL-2及IL-12是Th1类细胞因子的代表,而且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已发现HBV宫内感染儿童外周血白细胞IL-2及IL-12水平降低,提示二者可能与HBV宫内感染有关。IL-12是异源二聚体细胞因子,其中p35mRNA(IL-12A)为构建性表达,p40mRNA(IL-12B)为调节性表达,故IL-12B对IL-12蛋白的表达量的影响意义更大。随着基因组医学研究的深入,遗传背景(基因多态性)对人类非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虽然一个基因内存在多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但实际上对不同SNP位点进行整体研究,即由这些不同SNP构成的单倍型,更利于发现基因与疾病或某种表型的相关性。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研究IL-2基因-330位点SNP、IL-12B基因3’UTR区+1188位点SNP、G/-(G碱基缺失)多态性、启动子区4bp insert(IL-12Bpro)多态性及ATT(8/9)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的关系,并进行IL-12B基因多态性位点单倍型构建与分析,探讨高危儿童发生宫内HBV感染的易感因素,探讨IL-2与IL-12对我国高危儿童发生HBV宫内感染的影响的叠加或协同作用。实验对象与方法母亲为HBV携带(HBsAg和/或HBeAg阳性,或HBV DNA阳性)所生新生儿,出生后按程序进行主被动联合免疫,出生时外周静脉血HBsAg和/或HBV DNA阳性并持续6个月以上者为宫内感染组(Ⅰ组),出生时及后期随访中未出现过HBsAg和/或HBV DNA阳性,并1岁时HBsAb达保护滴度(>10mIU/L)者为宫内未感染组(Ⅱ组),另选正常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目的片段后进行测序或毛细管电泳法检测各组对象IL-2和IL-12B基因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运用PHASE软件对IL-12B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单倍型构建与分析,SPSS11.5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及精确检验,检测各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IL-12B各单倍型在Ⅰ组、Ⅱ组和对照组间的频率分布差异及IL-2与IL-12B各位点基因型组合在Ⅰ组和Ⅱ组间的分布频率差异。结果IL-2基因及IL-12B基因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在三组对象中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宫内感染组与宫内感染组在性别、母亲HBV标志物及产前注射HBIG情况方面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Ⅰ组IL-2基因-330位点AA、AC、CC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32.4%、56.8%、10.8%,Ⅱ组为51.3%、38.2%、10.5%,正常对照组分别为54.8%,38.1%,7.1%。Ⅰ组与Ⅱ组IL-2-330三种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χ3=6.237,p=0.044;两组间AA基因型和非AA基因型(包括AC和CC)之间频率分布差异显著(p=0.019),ORAA=0.455(95%CI,0.234~0.883);ORAC=2.132(95%CI,1.107~4.645)。三组中IL-2-330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分别为A 64.3%、72.3%和73.8%,C 35.7%、27.7%和26.2%,Ⅰ组与Ⅱ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χ2=6.560,p=0.010;与对照组比较,频率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45;OR=0.65(95%CI,0.404~1.054);ORC=1.53(95%CI,0.948~2.476)。Ⅰ组IL-12B基因+1188位点AA、AC、CC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25.7%、44.3%、30.0%,Ⅱ组三种基因型分布频率为36.6%、47.9%、15.5%,正常对照组三种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8.8%,39.0%,12.2%。比较Ⅰ组与Ⅱ组间CC基因型和非CC基因型(包括AC和AA)之间频率分布χ2=17.078,p<0.001,ORCC=2.338(95%CI,1.028~5.035);三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A 47.8%、60.7%和67.8%,C 52.2%、39.3%和32.2%,Ⅰ组与Ⅱ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χ2=4.586,p=0.032;ORA=0.597(95%CI,0.372~0.959);C等位基因的比数比ORC=1.673(95%CI,1.043~2.684)。Ⅰ组中以4bp缺失纯合基因型(IL-12Bpro2.2,CG/CG)为主,占49.6%,而在Ⅱ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则分别为29.3%和27.9%;相反,在后两组中以杂合子(IL-12Bpro1.2,CTCTAA/CG)所占比例相对较高。比较三组间三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发现:Ⅰ组与Ⅱ组间χ2=7.223,p=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Ⅱ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χ2=1.473,p=0.479);Ⅰ组与Ⅱ组间IL-12Bpro2.2基因型和非IL-12Bpro2.2基因型之间频率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6.286,p=0.012,OR2.2=2.346(95%CI,1.198~4.595):OR1.2=0.450(95%CI,0.230~0.881)。Ⅰ组与Ⅱ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和差异不具有显著性χ2=3.519,p=0.061。G/-多态性及ATT(8/9)多态性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Ⅰ组与Ⅱ组间无显著差异。+1188位点A/C多态性与4bp插入多态性进行单倍型构建后A/CTCTAA单倍型在Ⅰ组中占19.29%,明显低于Ⅱ组(31.43%),两组频率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28),ORA/CTCTAA=0.521(95%CI,0.300~0.904);IL-12B四个位点组成的单倍型“-/A/CTCTAA/ATT。”在两组间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但在宫内感染组占15.11%,明显低于宫内未感染组(24.24%);其它单倍型组间频率分布均无显著差异(p>0.10)。G/-多态性与+1188位点C/G单倍型和A/-单倍型频率显著高于A/G和C/-单倍型(<10%),但两组间的各单倍型频率分布并没有显著差异。IL-2基因-330位点与IL-12B+1188位点AA/AA基因型组合在Ⅰ组占4.92%,而在Ⅱ组则占20.63%,两组间频率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5),OR=0.198;而AC/CC基因型组合在两组中的比例分别为21.31%和4.72%,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7),OR=5.417。IL-2基因-330位点与IL-12B基因G/-多态性AA/(-/-)基因型组合在两组中的比例分别为4.69%、17.65%,两组间频率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26),OR=0.229;而AC/GG组合在两组中的比例分别为18.75%和2.94%,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4),OR=7.647。IL-2基因-330位点与IL-12Bpro多态性的AA/(CTCTAA/CTCTAA)的基因型组合在两组中的比例分别为1.56%和13.24%,两组间频率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8,OR=0.104;而AC/(CG/CG)基因型组合在两组中的比例分别为26.56%和11.76%,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0),OR=2.738。其他基因型组合在两组的分布则无显著差别。结论IL-2-330(A/C)位点SNP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有关。其中A等位基因及AA基因型在Ⅱ组明显占优势,提示A等位基因及AA基因型对携带HBV母亲所生的高危儿童发生HBV宫内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携带AC基因型的高危儿童则容易发生HBV宫内感染。IL-12B+1188位点A/C多态性和IL12Bpro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有关:+1188位点CC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携带高危儿童易发生HBV宫内感染,而A等位基因对携带HBV母亲所生的高危儿章发生HBV宫内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IL12Bpro2.2基因型(CG/CG)是高危儿章发生HBV宫内感染的易感基因型,IL12Bpro1.2基因型(CTCTAA/CG)对高危儿童发生HBV宫内感染有一定保护作用。IL-12B基因G/-及ATT(8/9)多态性位点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无关。IL-12B基因+1188(A/C)位点多态性及IL12Bpro多态性组成的单倍型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有关,其中A/CTCTAA单倍型对HBV宫内感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他位点的单倍型则未出现单倍型效应。IL-2基因与IL-12B基因对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的影响有协同作用。

论文目录

  • 英文缩写索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IL-2基因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的研究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IL-12基因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的研究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IL-12B基因单倍型构建与分析及与IL-2基因多态性的联合作用分析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IL-12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 附录
  • 附录1:撰写论文1.IL-2基因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研究
  • 附录2:撰写论文2.IL-12B基因+1188位点基因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研究
  • 附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学术会议及获得奖励列表
  • 附4.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及待发表文章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产后宫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病原菌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17)
    • [2].宫内感染的特点及诊治[J]. 人民军医 2018(12)
    • [3].宫内感染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的影响[J]. 中国当代医药 2019(11)
    • [4].西安市HBV宫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华南预防医学 2017(06)
    • [5].胎膜早破并发宫内感染早期预测指标研究现状[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8(06)
    • [6].孕妇宫内感染与胎儿畸形相关性临床研究新进展[J]. 中国实用医药 2009(36)
    • [7].宫内感染的结局与防治[J]. 中国妇幼保健 2008(12)
    • [8].53例宫内感染病例的临床分析[J].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8(03)
    • [9].相关细胞因子在预测宫内感染中的意义[J].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3(05)
    • [10].宫内感染的防治——一个不衰的主题[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9(11)
    • [11].细菌性宫内感染与妊娠[J]. 中国伤残医学 2008(03)
    • [12].晚期妊娠宫内感染253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2(12)
    • [13].宫内感染及对胎婴儿发育的影响[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8(04)
    • [14].内脂素、多项血清因子预测宫内感染的意义[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4(02)
    • [15].宫内感染的产前超声检查[J]. 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 2015(01)
    • [16].未足月胎膜早破发生亚临床宫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20(21)
    • [17].围生期宫内感染早期识别与出生结局[J].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19(04)
    • [18].未足月胎膜早破合并亚临床宫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指标[J].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9(01)
    • [19].宫内感染产妇产后临床结局的回顾性研究[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8(11)
    • [20].新生儿脐血细胞因子与HBV宫内感染的系统评价[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8(02)
    • [21].宫内感染对新生儿窒息的风险评估[J]. 中外医疗 2019(17)
    • [22].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宫内感染致脑损伤早产新生大鼠神经胶质酸性蛋白和S-100β表达的影响[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4(10)
    • [23].产后宫内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防措施探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14)
    • [24].HBsAg阳性孕产妇IL28B基因多态性与 HBV宫内感染发生风险关联性分析[J]. 肝脏 2019(03)
    • [25].HBV宫内感染新生儿与父母抗原抗体携带情况的关系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0(06)
    • [26].未足月胎膜早破合并宫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预测模型[J]. 实用医学杂志 2018(24)
    • [27].100例HBV携带孕妇的新生儿宫内感染情况分析[J]. 山东医药 2008(18)
    • [28].观察不同针次和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乙肝病毒宫内感染[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21)
    • [29].晚孕合并宫内感染1例治疗体会[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31)
    • [30].围生期宫内感染临床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9(06)

    标签:;  ;  ;  ;  ;  

    IL-2和IL-12基因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