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心理干预对心血管患者护理的影响

探讨心理干预对心血管患者护理的影响

况群芳胡婷(高安市人民医院3308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心理干预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我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12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心理疏导干预。分析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生活质量满意度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采取心理疏导后平均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t=12.00、9.21,X2=59.54、49.73),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月后随访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价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X2=18.5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心理疏导干预在临床护理中能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关键词】心理干预;心血管;护理【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0-0067-01

心血管系统疾病临床护理工作被视为综合性护理的具体体现,由于患者病程长、症状复杂、病情易反复,如何更好地完善日常护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的核心。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是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我院采取心理疏导干预[1],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12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120例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根据入院门诊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患者,男37例,女23例;年龄34岁~72岁(52.1岁±14.8岁);其中冠心病21例,高血压19例,风湿性心脏病11例,脑出血6例,其他疾病3例;对照组60例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龄31岁~71岁(54.3岁±16.2岁);其中冠心病19例,高血压17例,风湿性心脏病13例,脑出血7例,其他疾病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种类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路径两组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常规检查,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2]。护理人员严格要求患者杜绝吸烟、酗酒、乱用药物等不良生活方式。根据患者病情特点,结合其近日症状主诉,每日交班查房时仔细询问,并做好解释工作,对于情况改变明显或出现典型临床症状时,及时向主管医师报告,帮助做好家属交代工作。同时对于改善好转的患者,给予积极充分的肯定,坚定继续治疗康复的信心。对于治疗效果不理想,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的患者,不仅需要耐心向患者说明病情特点和治疗存在的困难性,还应做好家属工作,通过家属积极配合,确保良好治疗依从性。

除此以外,可鼓励患者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通__________过投入注意力和适当的活动,分散患者对焦虑问题的关注程度。在家属的配合下,尽量满足患者日常喜好,护士主动积极和患者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使得患者能自发向医护人员诉说焦虑问题,达到自我内心调节、宣泄焦虑不满情绪的目的。在住院条件方面,保持病房环境安静整洁,适当播放轻松音乐,营造舒适惬意的氛围。在日常活动方面,结合患者病情特点以及自身耐受性,积极鼓励进行户外活动。

1.3评价指标抑郁自评量表(SDS)总20题,由顺向、反向评分题组成,均采用四等计分制,即可评1分~4分。初始累计得分×1.25,即可得标准评分。标准评分>50分表明有抑郁情绪倾向,提示抑郁情绪阳性,>53表明有抑郁症状,需要接受心理干预。焦虑自评量表(SAS)总20题,由顺向、反向评分题组成,采用与抑郁自评量表(SDS)相同计分方法。

标准评分>50分表明有焦虑情绪倾向,提示焦虑情绪阳性,>53分表明有焦虑症状,需要接受心理干预。

1.4统计学方法临床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观察指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水平设为0.05,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观察组患者采取心理疏导后平均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t=12.00、9.21,X2=59.54、49.73),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月后随访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价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X2=18.5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焦虑、抑郁作为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虽具体发病机制并不明确,但临床大量病例资料表明,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均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其中以焦虑16和抑郁为主。同时在随机对照组临床观察中,病程中早期给予全程有效的心理干预,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均较常规护理患者理想,其中针对心血管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效果更为显著。

因此,我们结合原有护理经验,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采取心理疏导,通过消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护理人员帮助心理疏导为开端,最终达到患者能完成自我调节、自我宣泄的目的。心理疏导过程中与患者进行积极主动沟通,建立信任感,是护理工作的关键点,如何能让患者真实表达自身感情,这些需要护理工作者在日常护理中循序渐进,掌握技巧。除此以外,家属的配合是提高心理疏导效果、营造和谐氛围的重点。

本临床护理观察中,观察组患者在日常护理中更重视患者内心情绪变化,通过心理干预手段,纠正不良情绪。综上所述,有效的心理疏导干预在临床护理中能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对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1]郭念峰.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4.[2]江敏.人性化护理在心血管内科的应用及体会[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7,2(3):257-258.

标签:;  ;  ;  

探讨心理干预对心血管患者护理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