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建筑史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营造学社,“文献+实物”,真实性,民族性
建筑史学论文文献综述
陈欣涛[1](2019)在《“文献+实物”:一个切入近代中国建筑史学与中国古代史研究方法比较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献+实物"相互印证是近代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通常被认为和中国古史研究中的"二重证据法"共享相同的方法论。本文通过比较"文献+实物"的方法和"二重证据法"的建立过程,试图说明:一方面,二者采用相似研究方法的背后,都受到现代意识中真实性考证的影响;另一方面,二者在研究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存在差异,由此,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建筑史学在建立之初所蕴含的不同于近代一般史学的学科特征——面向现实生活和民族性建构。(本文来源于《建筑师》期刊2019年05期)
王发堂,王菁睿[2](2018)在《基于诗性的史学纂写——《现代建筑的历史编纂》书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图尼基沃蒂斯的《现代建筑的历史编纂》是建筑界不多的关于历史纂写的专着。其意义在于:一是通过研究现代建筑史学的纂写历史(史中史),解构史学中现代建筑的历史,还原史学中的现代建筑运动;二是通过现代建筑史学的纂写本身研究,解构史学的写作规律,呈现当代历史纂写的发展趋向。(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魏力恺[3](2018)在《建筑的数字符号化表达——探索面向人工智能的狭义建筑数字史学纲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数字史学基础上,提出建筑数字史学概念,又以"狭义建筑数字史学"为重点,列举数字之人对建筑空间计算性表达进行探索的尝试,探讨狭义建筑数字史学的目标——面向人工智能的建筑语言,以及数字之人未来的责任与使命——人类建筑智慧的数字化追寻。(本文来源于《新建筑》期刊2018年06期)
鲁晨海[4](2018)在《浅析陈从周先生建筑史学研究分期与类型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根据陈从周先生在建筑史学方面的多年研究成果和经历,以《梓室余墨》等书籍为例.统计,分析和归纳其在不同时期的学术活动过程和研究对象的类型构成,探讨其建筑史学研究的发展路径、关注点,切入方式以及学术表现等特征,并以此进一步解读其在古建筑研究方面所涉及的内容,方法和学术观点。(本文来源于《时代建筑》期刊2018年06期)
魏力恺[5](2018)在《一个建筑数字史学纲要的构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数字史学基础上,提出建筑数字史学概念,并通过界定"广义建筑数字史学"和"狭义建筑数字史学",初步探讨面向人工智能的狭义建筑数字史学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数字技术·建筑全生命周期——2018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9-15)
魏筱丽[6](2018)在《从风格到后现代主义——中国建筑史的史学研究发端与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风格作为西方美术史中的关键概念,近代时期,它承载着美术史学方法引进中国。为探索书写建筑史的角度,本文采用风格作为西学引进中国的典型,去追寻它的历史渊源和引进到中国的轨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引进的西方建筑概念会结合其他引进的新概念(例如风格结合后现代主义),为建筑知识的更新提供可能。西方建筑学思想的引进是一个西方话语秩序接受调整的过程,它被作为参照去解释中国。(本文来源于《建筑师》期刊2018年02期)
陶莎[7](2018)在《关于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相关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原始时期的洞穴居住到石器时代的干栏式建筑到商的宫殿、周的瓦盖屋顶再到现代的高楼大厦,我国建筑发展的历史漫长而丰富。建筑不仅在外观上发生了巨大改变,功能也日益完善,由最初的居住到后来的追求舒适与美观。以史为鉴,是为了未来更好的发展与壮大,所以研究我国建筑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笔者将在文章中浅谈对于中国史学研究的相关思考。(本文来源于《河南建材》期刊2018年02期)
闫一冰[8](2018)在《以问题为导向思考建筑史学的教学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史作为人居环境学科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经验中创新观念,积极探索,完善知识框架,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PBL教学法,辅以"CDIO"框架,在中外建筑史的教学中建立"内融合——外贯通"的教学体系。最终让学生以史为鉴,在理解建筑历史的发展基础上能对当代设计实践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8年10期)
王贵祥[9](2017)在《建筑史学的危机与争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对2017年两次小型建筑史会议上出现的有关建筑史学思想的一些争论,以及大家共同意识到的当下建筑史学所面临的危机进行的辨析。论文讨论了建筑史学研究方法论上的通史与案例研究问题,分析了建筑史学思想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关注了建筑史应当关注历史还是关注当下的问题,也讨论了建筑史学作为一门学问,究竟是有用还是无用的问题。论文希望对当前社会对建筑史学科存在的一些不同的看法,或建筑史界本身对于自己学科的一些不同观点,加以讨论与厘清。(本文来源于《建筑师》期刊2017年04期)
武晶[10](2016)在《关于中国外国建筑史史学的抢救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迟在1910年代,中国对于外国建筑史的引入和研究工作已经开始。然而这些成果仅散落于文献各处,至今没有得到系统的梳理与研究。随着这些早期研究学者的仙逝,以及其学生和继任者逐渐步入耄耋之年,对于中国外国建筑史的抢救性研究已变得刻不容缓。针对抢救性研究的历史价值、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以关键人物的口述访谈和相关文献为基础,对具体的史学问题给以总结与分析。(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建筑史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图尼基沃蒂斯的《现代建筑的历史编纂》是建筑界不多的关于历史纂写的专着。其意义在于:一是通过研究现代建筑史学的纂写历史(史中史),解构史学中现代建筑的历史,还原史学中的现代建筑运动;二是通过现代建筑史学的纂写本身研究,解构史学的写作规律,呈现当代历史纂写的发展趋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建筑史学论文参考文献
[1].陈欣涛.“文献+实物”:一个切入近代中国建筑史学与中国古代史研究方法比较的视角[J].建筑师.2019
[2].王发堂,王菁睿.基于诗性的史学纂写——《现代建筑的历史编纂》书评[J].建筑学报.2018
[3].魏力恺.建筑的数字符号化表达——探索面向人工智能的狭义建筑数字史学纲要[J].新建筑.2018
[4].鲁晨海.浅析陈从周先生建筑史学研究分期与类型特征[J].时代建筑.2018
[5].魏力恺.一个建筑数字史学纲要的构想[C].数字技术·建筑全生命周期——2018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6].魏筱丽.从风格到后现代主义——中国建筑史的史学研究发端与影响[J].建筑师.2018
[7].陶莎.关于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相关思考[J].河南建材.2018
[8].闫一冰.以问题为导向思考建筑史学的教学改革[J].科技视界.2018
[9].王贵祥.建筑史学的危机与争辩[J].建筑师.2017
[10].武晶.关于中国外国建筑史史学的抢救性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