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层水团论文-刘洋

中层水团论文-刘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层水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南海,水团,盐度,溶解氧

中层水团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10)在《南海次表层、中层水团结构及其运动学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是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水深地形,使得内部水体在固有性质、运动方式和规律等方面兼有大洋和浅海双重特征,历来为海洋学者所关注。其中,南海的次表层、中层水团是水体垂向结构中两个特征最明显的水团,其物理化学性质、环流结构均为构成南海水体环境的重要部分。本文在收集、整理南海海区多年实际观测水文资料的基础上,融合Argo浮标观测数据、海表高度异常和蒸发降雨等再分析资料,从传统水团分析的温、盐要素出发,结合溶解氧、营养盐等化学要素,对南海水体的垂直结构和次表层、中层水团核心深度上的各要素水平空间分布情况加以阐述,分析相应层次上的水体运动特征。通过探讨气候态各要素的季节变化规律,重新给出了统计意义下的南海次表层、中层流场结构。文中首次将溶解氧含量纳入到南海水团的物理海洋研究中,追踪特征水体。其与垂向次表层、中层水团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并且在等值线分布趋势中比温度、盐度变化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在垂直方向上,与北太平洋水垂直分布类似,南海内部水体的温-盐关系总体上呈现反“S”结构,即在次表层水、中层水的核心深度上存在盐度极大值、极小值现象。溶解氧含量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与盐度相似的相对稳定的极值结构,即对应于水团结构其垂向上存在极大值和极小值,分别对应了次表层水的上界和中层水的下部。营养盐在垂向上表现出随深度加深,含量增大的特征,在达到极值后其量值随深度增加则几乎不变,营养盐的垂向季节变化不明显。黑潮入侵和南海内部水体性质在次表层的季节性变化充分反映了该层水体运动特征。统计结果显示,南海内部的次表层水体特征对南海冬季季风有着积极地响应。黑潮水在次表层主要是由吕宋海峡北部进入,沿西部陆坡向南海南部扩展,而不是按黑潮“流套”理论所示,于海峡处南进北出的路径行进;黑潮入侵在冬、夏季较强,春、秋季较弱。南海溶解氧含量终年呈现出吕宋海峡以东高于南海内部,南海内部以东南海区为低值中心的规律;营养盐含量在该水层上的分布与溶解氧截然相反,始终保持南海内部营养盐含量高于吕宋海峡以东的黑潮区,南海南部高于北部的规律,但其分布表明的水体运动态势却与溶解氧的保持基本一致。通过分析南海中层水核心层上多种要素的水平分布,着重以溶解氧、硝酸盐含量作为判别指标,发现中层水仍具有季节变化特征,且吕宋海峡中北部的水交换较之次表层更为复杂,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机制是海面风场引发的一种连续水体间的补偿性效应。中层水营养盐含量的分布格局总体与次表层水相同,依然是吕宋海峡以东的含量较低,南海内部含量相对较高,季节变化不明显。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南海气候态年平均以及季节平均的地转流场特征,从动力学角度解释形成各要素分布结构的原因。次表层及中层流场也都具有季节变化特征,冬季南海北部二者均为气旋式环流,而夏季的次表层流场则出现偶极子结构,该结构具有约半年的时间尺度特征。结合海表面高度异常的分布,确定南海中稳定存在的两个次海盆环流分别位于吕宋岛西侧海域、越南东部外海,其时间尺度均为一个季度左右,空间尺度可达几百公里。最后,本文尝试将FFM (Freshwater Fraction Method)方法应用在南海与北太平洋水交换量的计算工作中,利用保守要素盐度的差异和稳定地淡水注入量估算了吕宋海峡处年平均水体交换量,结果显示吕宋海峡上400m层是水交换活跃区,水平对流在水交换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0-04-01)

刘长建,杜岩,张庆荣,王东晓[2](2008)在《南海次表层和中层水团年平均和季节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弄清北太平洋水入侵南海的状况,利用历史观测温-盐数据等资料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盐度极大值层北太平洋水通过吕宋海峡的入侵整年发生,并且其入侵有很大的季节变化,冬季东北季风盛行时最强。北太平洋热带水(NPTW)入侵的季节变化与次表层地转流和南海的经向翻转环流结构有密切联系。具有盐度极小值特性的北太平洋中层水(NPIW)也通过吕宋海峡入侵南海,但其季节变化与NPTW完全反位相。冬季,由于在中层水深度北向运动的南海经向翻转环流的阻碍作用,NPIW入侵南海最弱。作者认为,北太平洋水入侵南海的机制可以基本上从南海的地转流及经向翻转环流得到解释。(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08年01期)

李凤岐,李曜,谢骏[3](2003)在《大洋性次表层和中层水团隶属函数的拟合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大洋性水团的 T- S曲线族特征 ,提出了拟合其隶属函数的 2种方法——直线定位法和坐标旋转法。把这 2种方法应用于拟合巴士海峡两侧的次表层高盐水团和中层低盐水团的隶属函数并进行了讨论。文中给出了拟合的原理、公式和实例 ,表明它们在分析水团的分布特征、混合变性过程 ,特别是追踪其来源等方面是很有价值的(本文来源于《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6期)

中层水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弄清北太平洋水入侵南海的状况,利用历史观测温-盐数据等资料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盐度极大值层北太平洋水通过吕宋海峡的入侵整年发生,并且其入侵有很大的季节变化,冬季东北季风盛行时最强。北太平洋热带水(NPTW)入侵的季节变化与次表层地转流和南海的经向翻转环流结构有密切联系。具有盐度极小值特性的北太平洋中层水(NPIW)也通过吕宋海峡入侵南海,但其季节变化与NPTW完全反位相。冬季,由于在中层水深度北向运动的南海经向翻转环流的阻碍作用,NPIW入侵南海最弱。作者认为,北太平洋水入侵南海的机制可以基本上从南海的地转流及经向翻转环流得到解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层水团论文参考文献

[1].刘洋.南海次表层、中层水团结构及其运动学特征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2].刘长建,杜岩,张庆荣,王东晓.南海次表层和中层水团年平均和季节变化特征[J].海洋与湖沼.2008

[3].李凤岐,李曜,谢骏.大洋性次表层和中层水团隶属函数的拟合与应用[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标签:;  ;  ;  ;  

中层水团论文-刘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