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西出土乾元重宝版式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海[1](2020)在《清代诗人厉鹗的艺术活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厉鹗(1692-1752),浙江钱塘人,字太鸿、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世称樊榭先生。厉氏生活在清代康雍乾三世,虽中举但未涉仕途,在“扬州二马”为代表的文化赞助人和友朋们支持下从事学术和艺文活动。他们以诗文、学术和艺术为核心,结盟雅集,吟诗作文,研读古籍,鉴赏书画文物,考察金石古迹,共同游走于山水名胜之间。这些互动中所产生的大量诗文书画等艺文知识成果,正是中国美术史研究应当重视的材料。厉鹗毕生嗜学,着述宏富,其中直接与书画相关的着作就有《南宋院画录》和《玉台书史》两部,其它作品中与美术史相关的材料则极为丰富,例如《东城杂记》、《辽史拾遗》、《增修云林寺志》等笔记体着述。查考其诗文集《樊榭山房集》和友朋着述,可知他为多种艺术类着述作序,日常与友朋鉴赏各种艺术品如书画、金石碑拓、古印、钱币、文玩器物等并题跋赋诗,出游时则考察记录各地古迹如佛像、摩崖、古建等,数不胜数。非常有幸的是,樊榭先生本人的手迹和画像也有遗存,值得梳理研究。学术界对厉鹗的艺术活动和着述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艺术史的角度去审视和钩沉一位诗人的艺文活动,希望以其为纽带,勾连起朝廷与民间,艺术赞助人与文士之间,艺术家群体之间的互动情况。厘清厉鹗艺术活动的各个方面,全面呈现其艺术生活状态和主要艺术观念,这对清代早中期的美术史研究可以说是一个必要的补充。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一、厉鹗的艺术交游和艺术作品“过眼录”;本章简要分析康雍乾时期政治、经济及文化环境;以大运河为轴的交通对文化生产及传播的影响;以扬州、杭州、天津为核心的官、商、士人的互动情况。论述的目的是厘清厉鹗与及其友朋的艺术交游情况。(1)艺术赞助人以“扬州二马”为代表,这些士商以自己的财富和知识,将住所变为一流的开放的文人俱乐部、图书馆和博物馆。为厉鹗为代表的在野文人,提供自由和安定的学术工作场所。(2)艺术家以丁敬、金农、华喦、方士庶、高翔、汪士慎等为代表,他们与厉鹗志趣相投,同学同游,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相互砥砺,在一种平等良好的氛围中竞争或协作。(3)在丰富的艺文活动中,樊榭先生过眼和记录了大量前代艺术品,并且参与了许多艺术品的创作,本章将加以说明。二、厉鹗的访古考证和艺术鉴赏案例两则;首先是《吴山咏古诗二首》中的《麻曷葛剌佛并序》为核心,展现樊榭学养之深厚,史观之公正。其次是以《董源龙宿郊民图跋》问题为例,探讨清宫对民间学人知识成果的“消化吸收”。三、厉鹗的艺术史写作及评价;(1)艺术史专书《南宋院画录》《玉台书史》的编撰和学术影响。(2)厉鹗其它着作中的美术史料及影响,主要介绍《东城杂记》《增修云林寺志》和《辽史补遗》的相关情况;(3)厉鹗诗文及书画题跋中的艺术史材料,以《樊榭山房集》为核心,谈谈厉鹗的论书、论画、论印、论金石古迹、古泉、古物等相关诗文,简要梳理他的艺术观。四、厉鹗的手迹和画像遗存;厉鹗过世后,遗留了大量的书稿、诗词文稿、抄录书籍、信札、书籍跋语、书画题记、楹联等等,本章对目前可见的一些厉鹗手迹真伪等问题展开考辨,并讨论厉鹗书法的意义。樊榭先生的形象有幸得以存世,但其面貌是写实还是后人的想象?哪一幅绘画最可能接近他本人的样貌?樊榭先生的故事为晚辈学人所传诵,有哪一个题材为人所喜好,并成为一个传世的画题?本节结合文献与传世图像加以说明,正本清源。五、厉鹗艺术活动年谱及厉鹗艺术史相关诗词文一览。樊榭先生年谱已有多种,资料丰富而全面,本文对已有资料重加梳理,筛选并突出与其艺术活动相关的部分,并订正前人疏漏或误读的信息,以时间线索呈现厉鹗艺术活动的全貌。同时搜集整理厉鹗艺术史相关诗词文题目,制成表格,希望为今后研究厉鹗与中国美术史相关问题的学者提供便利。
尤其[2](2019)在《两宋钱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货币是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载体,亦是承载时代进程的脉络与脚印,它们是每个时期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以及文化艺术的实物见证。历代的钱文研究是近年来钱币学研究的新方向之一。其中,两宋时期的钱币无论是在铸币数量、种类还是在工艺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钱文书体与前朝有了较大的变化与创新,是我国钱币发展史乃至书法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以两宋时期(公元960--1279)正用流通钱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搜寻文献资料、馆藏实物资料、已公开的考古发掘报告及相关泉谱图片资料等进行罗列并分析对比,同时,结合时代背景,总结两宋时期钱文特点,整理其发展脉络及演变规律,在梳理、总结现有理论成果上,提出创新性的见解,希望对钱币学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
杨洁[3](2016)在《汉唐间塔里木盆地北缘诸国的流通货币》文中指出围绕着塔里木盆地的小块绿洲,形成了中古时期新疆比较强盛的几个城市国家,包括盆地北缘的焉耆、龟兹、疏勒和南缘的鄯善、于阗等国。从魏晋至隋唐,各国的农业、手工业持续发展,城市经济生活繁荣。塔里木盆地的中心区域是荒凉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与使者只能沿着盆地边缘的绿洲城市行进。在这里他们获得补给和休息,同时也进
朱成实[4](2016)在《魏晋南北朝恶钱研究 ——兼及实物货币的流通及其质劣化》文中研究指明魏晋南北朝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分裂与纷争中度过,全国性的货币系统基本处于崩溃和混乱的状态。一方面在型式上与“标准钱”相背离的各种“恶钱”大量出现,严重影响了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实物货币在经济流通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在维持最基本流通需求的同时也制约着社会经济向更高层面的发展,并且实物货币的质劣化现象也是当时不容忽视的经济现象和社会问题。本文以“恶钱”的铸造和流通,以及实物货币的流通与质劣化为视角和切入点,对魏晋南北朝货币系统的发展变化,以及诸政权应对“恶钱”问题的理论、措施及经验教训开展了较为深入地考察,试图揭示“恶钱”在五铢钱体系衰亡过程中的表现与特点,以及对于该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并期望从中探索出一些有益的历史借鉴。本文的主体分为五个部分,分别研究了魏晋之前的货币流通及“恶钱”问题,以及魏晋南北朝的虚币大钱、减重小钱、实物货币的流通及其质劣化、有关“恶钱”的认识与主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对于魏晋南北朝“恶钱”泛滥的基本特征、主要原因及社会影响进行了总结和探讨。考察显示,作为魏晋南北朝货币流通的基本特征,“恶钱”泛滥虽然一定程度上有着缓解“钱荒”问题的积极意义,但更主要的影响是造成了货币系统和经济秩序的长期混乱,并最终导致了旧的五铢钱系统的消亡和新的通宝钱系统的兴起。在此过程中,实物货币发挥着维持社会经济最基本流通需求的托底作用,但在实物货币成为市场交易主角的时段和区域里,其质劣化的弊端和消极影响也会迅速放大并造成经济流通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反映出金属货币时代的实物货币虽然不会遽然消失,却已无力承担流通主货币的重任。在“恶钱”广泛流通、持续泛滥的大背景下,魏晋南北朝产生了应对“恶钱”的多种主张或建议,有要求坚决整治“恶钱”的,有论证“恶钱”合理性的,也有主张废除金属钱币转而流通实物货币的。这些主张或建议有的未受到政府认可,也有的转化为政权的货币政策,但受制于对钱货属性及流通规律认识上的局限性,大多没能收到预想之功。
黄修珠[5](2016)在《以书致治与祖宗之法—宋太宗的文治与书法》文中研究说明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后更名炅)是北宋历史上第二代英主,杰出的政治家。他喜读书,富才艺,尤擅书法,技艺精湛,修养全面,成就卓然。宋太宗在其文治国家的治世理想中充分而全面地发挥书法艺术“敦教化、助人伦”的经世致用之功,开创有宋三百年文物之治的传统,创造了“以书致治”的祖宗之法。在两宋宗法意识极强的社会背景下,宋太宗的祖宗之法被后世的继承者全面默守与发扬,形成卓有特色的宋代御赐书文化传统。宋太宗是宋初书坛的核心力量,其书法创作与书学思想有着复古与尚法的指向性,同时又带有游艺体道的自娱性质,对北宋中后期书法发展与书学思想的变革亦有深刻影响与启示。其敕刻《阁帖》、敕定《说文》等举措,对宋以来千余年书学发展影响深远。宋太宗在中国书法史上堪称“教化之主”,其历史性作为、地位与意义应予重新认识和高度评价。
秦慧颖,杨君,黄维,赵云峰[6](2015)在《2014年中国钱币学研究综述》文中提出2014年的中国钱币学研究在几个领域取得了较为重要的成果。一是对中国古代银锭的形制演变和科学鉴定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二是在先秦货币研究方面,对其中一些布币的铭文解读、地望考释、发展演变有比较重要的成果;三是对蒙古帝国银币的文字解读出现了新观点。此外对近代钱庄业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值得我们关注。一钱币学研究本年度对中国古代银锭的研究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果,周卫荣、杨君对唐代至清代、民国银锭的形制演变进行了系统梳理,作者认为银锭形制的变化既由于不同时代对银锭需
刘东芹[7](2015)在《宸翰:宋代帝王书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宸翰是古代帝王书法的专有名称。作为一种特殊的书写形式,宸翰在宋代帝王政治和社会活动中扮演着微妙的角色,在宋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所呈现。如名胜古迹间会有御书刻石,寺观道院中能看到御书牌匾,官府衙门里有御书箴铭,各级学校机构中还建有御书阁,专门收藏皇帝御书石刻以供瞻仰。这种御书阁还存在于不少官僚士大夫的家中,以显示帝王与臣子的亲密关系。帝王书写已经脱离了艺术活动怡情悦性的功能,成为了皇权的延伸。如何深究并解释这一文化现象的成因、过程及细节,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结合宋代政治、文化、宗教等领域的具体问题来探讨宸翰在宋代皇权运行中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对帝王书写的社会属性、政治功能以及艺术价值进行分析,为宋代政治文化史、宋代书法史等领域提供更多的微观实证。本文前两章主要由宋代以前的帝王书翰传统和宋代右文政策来探讨宋代宸翰风气的形成,并重点分析宋代帝王书法的皇室传承和艺术特色,其中对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以及宋高宗等人的书法之渊源、风格和影响等做了细致探讨,同时兼顾了书法传统在宋代皇室中的普及和延续。对宋代皇室钟爱的篆书、草书和飞白书,以及书写工具对作品风格的影响一并做了具体的论述。宋代宸翰的制度化和神圣化过程体现在对御书的征集、收藏以及瞻仰上。对御书阁的建立,征集御书的政策、手段以及瞻仰过程的制度化上,宋代皇室都有一系列严格的规定,这极大保证了宋代宸翰的高贵性和神圣性。而书写才能作为个人素质的一部分,对皇位继承人的重要性都有明确的史料记载,本文在第六章中将详细揭示这种才能在皇位传承中的微妙作用。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宸翰也在积极参与帝王政治,如宋真宗朝的天书事件以及宋高宗的御笔书写与南宋前期军政关系,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个案。这些个案揭示了宸翰与皇权的依赖关系,充分说明了帝王书写参与帝王政治的演进过程。宸翰参与帝王政治的种种特征,还表现在宸翰与宋代佛道二教的关系以及帝王参与书写宋代钱样上,这意味着帝王可以通过宸翰这一具体形式来参与宋代的宗教管理和经济活动,也是宸翰作为皇权延伸的具体表现。
刘泽[8](2014)在《中国古钱币书法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书体丰富多彩。在实践中,书法被广泛的应用,钱币就是应用最广泛的类型之一,并逐渐形成了书法中独特的类型:钱文书法。钱币和书法的结合,可以说有发展的偶然性,更有发展的必然性。但总体而言,二者的结合,使得二者都实现了更好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程。至今,这些古钱币以及钱文书法仍为人们称道,许多人甚至四处收集和整理,其市场价值也不断攀升。本文第一部分为绪论,对选择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意义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进行了叙述,为本文接下来的写作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为古代钱币与书法概述部分,分别对古代钱币和书法进行了总结、归纳,认识到古钱币和书法在结合应用上具有一定的条件。第三部分为古钱币的演化,主要对我国古钱币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轨迹进行了总结,通过总结,反映出古钱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和丰富的。第四部分为书法在古代钱币上的应用,主要在针对篆书、隶书、行书、草书和楷书在不同时期、不同钱币上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包括一些书体的特征等。第五部分为书法与古钱币二者上的相互作用,分别从二者的角度对相互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二者相互作用,利大于弊,推动了二者的发展,也推动了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第六部分为对书法在人民币上的应用进行分析,认识到人民币在设计和印刷铸造过程中存在了书法应用上的不足。结合古钱币应用书法的积极性和影响力,提出在人民币的重新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加强对钱币书法的关注,要更多元的融入书法艺术,使书法能得到更好的发掘与利用,使二者在新的时期重新结合,再放光芒。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古钱币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上的不可多得的历史财富,其与古钱币的结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十分的明显。这些对于我国当前的货币——人民币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资借鉴,促进发展。
牛达生,牛志文[9](2013)在《西夏钱币的发现及研究》文中认为西夏钱币,早在清嘉庆年间就有出土。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西夏钱币也有很多重要的发现。笔者将多年来收集的资料,加以整合,制成《西夏钱币窖藏出土钱币简表》、《西夏遗址、墓葬出土西夏钱币简表》和《宋辽金钱币窖藏、墓葬出土西夏钱币简表》三表,并在此基础上对西夏货币制度、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形态等作了初步探索。这些成果,丰富了西夏学的内涵。
张荣军[10](2013)在《广西宋代钱币及钱监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广西位于五岭以南,宋代属广南西路。当时随着水、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内、对外商品贸易经济欣欣向荣。这就使得流通中需要大量的钱币来与之相适应。解放后几十年来,在广西出土了不少宋代钱币:范围遍及广西很多地区,出土量最大的一次在平乐县,有1600多斤。宋代在广西也设钱监铸造钱币:梧州元丰监年铸钱量最低是十五万缗(一缗相当于1000枚小平钱),多时达十八万缗或十九万缗;贺州钱监也铸造了大量铁钱,还有浔州钱监等铸造铁钱。这些出土的宋代钱币和宋代钱监遗址是宋代广西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缩影。本文以广西出土的宋代钱币、梧州元丰监遗址、贺州钱监遗址及浔州钱监为研究对象。梧州元丰监遗址和贺州钱监遗址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浔州钱监遗址在《宋史》上有记载,但遗址到现在为止并不是特别明确,也未进行过考古发掘。本文通过对出土的宋代钱币按所属市县进行归类,按广西几大区域来进行出土量的对比,并进而分析出了造成其分布不均的原因是宋代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本文对广西出土的宋代钱币进行了分类,分为:年号钱、非年号钱、纪年钱、记号钱、三体书钱、对钱及合背钱等。并从以下几方面对梧州元丰监和贺州钱监进行了研究:对遗物和遗迹情况的研究,对设置及发展的原因分析:一是经济发展和军事开支的需要,二是原料和燃料的来源有保障,三是交通便利,四是技术条件的成熟。从社会的动荡及原料的减少、官府对坑冶户收税的贪婪及夹锡钱的危害等方面来论述了梧州元丰监和贺州钱监停铸的原因。对广西宋代钱监的历史作用进行了分析:钱监生产促进了当时广西采矿业的发展,钱监的设置直接增加了当时广西地方财政的收入,也推动了广西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广西宋代钱监铸造的钱一般在两广地区流通使用,以及广西非钱监所在地也有广西宋代钱监铸币出土这两个方面的情况进行论述,得出的结论是:广西出土的属于从北宋熙宁年间到南宋绍兴年间的那些钱币,有一部分是当时广西几个钱监铸造的。将广西宋代钱监与广西唐代、明代钱监进行对比,突出了前者铸造量大及版式多的特点,说明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广西宋代钱监所处的地位是不低的。广西地处岭南,将广西宋代钱监与其他地方宋代钱监进行对比,突出了其在岭南是有着特殊地位的。
二、广西出土乾元重宝版式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出土乾元重宝版式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诗人厉鹗的艺术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厉鹗的艺术交游和艺文活动 |
一、运河沿岸的三个文化中心 |
二、厉鹗与三地“赞助人们”的交游和艺文活动 |
(一)杭州,江南的文化重镇 |
1.“平生一掬知交泪,斗酒相和滴到泉。”——厉鹗与瓶花斋主人 |
2.“卅载心交类饮醇,道南宅近更情亲。”—樊榭与小山堂赵氏兄弟 |
3.“少日同驰翰墨场,卅年飞电误流光。”复园主人的红板桥之会 |
4.厉鹗在杭城过眼的其他前代传世佳作 |
(二)扬州,十八世纪中国的大熔炉 |
1.“琴弦为一心,虽冻讵肎折”——余元甲 |
2.“横陈图史常千架,供养文人过一生”——“扬州二马” |
3.扬州所观其他名作及风流余韵 |
(三)天津,水西庄文事——北国的风雅 |
三、厉鹗和他的“艺术家”朋友们 |
(一)同里密友:金农、丁敬、杭世骏、亦谙上人、释明中 |
1.金农 |
2.丁敬 |
3.杭世骏、亦谙上人、释明中 |
(二)扬州画派中的几位画家:华岩、方士庶、高翔、汪士慎 |
1.华岩 |
2.方士庶 |
3.高翔、汪士慎 |
小结 |
第二章 厉鹗的访古考证和艺术鉴赏案例两则 |
一、樊榭先生的吴山宝成寺访古及记录 |
(一)历史文献中的宝成寺沿革 |
(二)一处名胜的产生:明清宝成寺的重修及相关活动 |
(三)厉鹗的访古和记录 |
第三章 厉鹗的艺术史写作及评价 |
一、艺术史专书《南宋院画录》和《玉台书史》 |
(一)《南宋院画录》 |
(二)《玉台书史》 |
二、厉鹗笔记类着作中的艺术史料及影响,以《东城杂记》《辽史拾遗》《增修云林寺志》为例 |
(一)《东城杂记》 |
(二)《辽史拾遗》 |
(三)《增修云林寺志》 |
三、厉鹗诗文及书画题跋中的艺术史材料,以《樊榭山房集》为核心 |
(一)题画论画 |
(二)观钟铭摩崖碑拓及论书、论诸本兰亭、论印 |
1.观钟铭摩崖碑拓及论书 |
2.论兰亭 |
3.论印诗文 |
(三)访金石古迹及记录 |
(四)可移动佛教文物、佛画、古代钱币、铜灯、铜帐钩、酒器等 |
小结 |
第四章 厉鹗的手迹和图像 |
一、厉鹗手迹遗存及考辨 |
(一)信札 |
(二)抄录书籍:《厉樊榭手写白石道人歌曲》 |
(三)诗词手稿、手书苏轼诗卷、古诗小帧 |
(四)画跋、题赞、图记(前述《九日行庵文宴图记》) |
(五)楹联 |
小结 |
二、厉鹗画像考:存世的几种肖像和以樊榭故事为主题的绘画 |
(一)《九日行庵文讌图》中的厉鹗形象 |
(二)文献记载及现存的费丹旭所绘厉鹗肖像 |
(三)光绪振绮堂本《樊榭山房集》之樊榭先生小像及题赞 |
(四)《清代学者像传》中的厉鹗肖像及影响 |
(五)以厉樊榭和朱月上爱情故事为题材的绘画《碧湖双桨图》和《溪楼延月图》 |
小结 |
结论 |
附录一:厉鹗艺术活动年谱 |
附录二:厉鹗艺术史相关诗词文一览(以《樊榭山房集》为核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两宋钱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北宋钱文分析 |
第一节 所存北宋钱文概述 |
第二节 北宋钱文分类与特征 |
第二章 南宋钱文分析 |
第一节 所存南宋钱文概述 |
第二节 南宋钱文分类与特征 |
第三章 相关问题分析 |
第一节 两宋与前后时期钱文比较 |
第二节 两宋与同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钱文比较 |
第三节 两宋与同时期域外钱文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魏晋南北朝恶钱研究 ——兼及实物货币的流通及其质劣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恶钱”的涵盖范畴 |
三、研究现状及学术史回顾 |
四、称重比值换算 |
第一章 魏晋之前的货币流通及“恶钱”问题 |
第一节 金属货币的产生与“恶钱”的出现 |
第二节 秦汉时期货币的流通及“恶钱”问题 |
一、秦朝统一币制及“半两钱”的减重 |
二、“五铢钱”系统的确立及其与“恶钱”的渊源 |
三、“恶钱”特征明显的王莽货币 |
四、“五铢钱”在东汉的恢复与恶化 |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的虚币大钱 |
第一节 魏晋时期的虚币大钱 |
一、蜀汉的虚币大钱 |
二、孙吴的虚币大钱 |
第二节 以虚币大钱为主体的“比轮钱”在东晋的流失 |
一、东晋流通钱币的型式 |
二、东晋流通钱币的币值 |
三、东晋时期的钱币流失 |
第三节 南朝的虚币大钱 |
一、萧梁的三种虚币大钱与非虚币的“两柱钱” |
二、南陈的“天嘉五铢”与“大货六铢” |
第四节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虚币大钱 |
一、成汉政权与“安平一百” |
二、皆为虚币大钱的“北周三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减重钱 |
第一节 魏晋时期的减重钱 |
一、汉末的“董卓小钱” |
二、蜀汉的“直一钱” |
三、东晋的“沈郎钱” |
第二节 南朝的减重钱 |
一、刘宋的减重钱 |
二、萧梁的减重钱 |
第三节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减重钱 |
一、前凉的减重钱 |
二、后赵的“丰货钱”和“私钱” |
三、成汉的“汉兴”钱 |
第四节 北朝及隋朝的减重钱 |
一、北魏的减重钱 |
二、东魏、西魏时期的减重钱 |
三、“隋五铢”的铸行及其减重 |
第五节 附带一个问题——东晋南朝的“短陌钱”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实物货币的流通及其质劣化 |
第一节 三国时期实物货币的走强与质劣化 |
一、实物货币的质劣化与曹魏“以谷帛为市”的失败 |
二、蜀汉金属货币的有限流通 |
三、孙吴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的并行 |
第二节 两晋时期实物货币的流通与质劣化 |
一、西晋不铸钱币与实物货币的活跃 |
二、东晋的“钱不普用” |
三、实物货币在两晋时期的使用 |
四、两晋实物货币质劣化的一个表现:割截绢帛 |
第三节 五胡十六国时期实物货币的流通与质劣化 |
一、实物货币的严重质劣化与前凉的“准布用钱” |
二、“出公绢市钱”与后赵境内的“钱终不行” |
三、十六国其他政权境内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的并行 |
第四节 南朝实物货币的流通与质劣化 |
一、铜料匮乏与宋齐建国之初的铸钱困境 |
二、南朝金属货币流通区域的相对固化 |
三、南齐赋税征收体系中钱布比例的变化 |
四、南朝实物货币质劣化的典型表现:“布帛幅尺短狭轻疏” |
五、实物货币在南朝的使用 |
第五节 北朝实物货币的流通与质劣化 |
一、北魏实物货币的质劣化与专职流通绢帛的出现 |
二、北朝后期实物货币地位的波动 |
三、实物货币在北朝的使用 |
第六节 隋朝实物货币的流通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有关“恶钱”的认识与主张 |
第一节 三国时期有关“恶钱”的认识与主张 |
一、刘巴铸大钱及多策并举掠夺财富的主张 |
二、谢宏铸大钱“以广货”的主张 |
三、荀悦、司马芝等恢复“五铢钱”流通的主张 |
第二节 南朝有关“恶钱”的认识与主张 |
一、关于“制大钱一当两”的争论 |
二、徐爰以铜赎刑的主张 |
三、沈庆之有条件放开并利用民力铸钱的主张 |
四、刘义恭放任“恶钱”流通的主张 |
五、严竣“简费去华,设在节俭”的主张 |
六、孔觊铸行足重“良币”的主张 |
七、萧子良“良币”与“恶钱”并行的主张 |
第三节 北朝有关“恶钱”的认识与主张 |
一、元澄整治“恶钱”的主张 |
二、高谦之铸“三铢钱”的主张 |
三、高道穆、杨侃铸行足重钱的主张 |
四、高澄称重比对整治“恶钱”的设想 |
第四节 东晋南朝关于钱币存废的争论 |
一、东晋后期的“废钱用谷帛”之争 |
二、周朗鼓励实物货币的主张 |
三、沈约渐进式推行实物货币的主张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魏晋南北朝“恶钱”泛滥的基本特征 |
二、魏晋南北朝“恶钱”泛滥的现实原因 |
三、“恶钱”泛滥对魏晋南北朝的影响 |
四、魏晋南北朝之后的“恶钱”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以书致治与祖宗之法—宋太宗的文治与书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祖宗之法” |
第二节 文治之奠基与宋太宗的“祖宗之法” |
一、宋太祖与北宋初期的政治文化环境 |
二、宋太宗文治思想之产生 |
三、宋太宗的文治举措 |
第三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
第四节“惟本朝以家学为家法”——宋代书法史研究的新视点 |
第一章 宋太宗的书法 |
第一节 富艺多才,尤爱书法 |
第二节 宋太宗的书学成就 |
一、篆、隶与真书 |
二、行书与草书 |
三、太宗与飞白书 |
四、太宗书法之流布 |
第三节 宋太宗的书学思想 |
一、论“向背”与飞白书 |
二、论笔力与俗 |
三、尚法与师古 |
四、太宗“聊以自娱”说与北宋文人尚意思想 |
第二章“上关治道,下切风教”——宋太宗与宋初书法 |
第一节 太宗与宋初书法群 |
一、楚才晋用——诸方国旧臣构成的书家群体 |
二、因书拔擢——中土书家群体 |
第二节 宋太宗与翰林御书院、院体书法 |
一、宋太宗与翰林御书院 |
二、翰林御书院与院体书法 |
第三节 宋太宗与《淳化阁帖》 |
一、《阁帖》之创制 |
二、千秋功过说《阁帖》 |
第四节 宋太宗敕定《说文》与宋初文字学 |
一、留意字学 |
二、敕定《说文》 |
三、敕定《说文》之后 |
第三章 以书致治——宋太宗与“御赐书” |
第一节 宋太宗御赐书与致治 |
一、御赐书 |
二、书敦教化 |
第二节 分赐宰弼,涣扬古风 |
第三节 扁榜峩峩,万目环视 |
一、“玉堂”、“秘阁”之署 |
二、佛寺道宫榜 |
三、书院额 |
第四节 圣谟闳远,弆藏人间 |
一、赐道宫佛寺 |
二、颁赐孔庙 |
三、旌表门闾 |
四、宣扬王化,赐赠外夷 |
第五节 囊中犹贮御书钱——宋太宗与两宋御书钱制度 |
一、年号钱与御书钱制度 |
二、御书钱与家法传承 |
第四章 帝胄家风——祖宗之法的践行与发扬 |
第一节“一祖八宗皆喜翰墨”——从书法角度看宋代帝王的宗法意识 |
第二节“皆不失太宗皇帝本意”—宋太宗“以书致治”思想的传承 |
一、书“非垂世立教之言” |
二、适绍先诲,赐题臣民 |
第三节 御书院、书学建设及法帖、御书刊制的续举 |
一、御书院之沿革 |
二、书学官与书学 |
三、公私刻帖的续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以宋太宗为核心的宋初书家一览表 |
附录2 宋代赵姓帝王宗室擅书者简表 |
附录3 宋仁宗御赐书简表 |
作者简介 |
后记 |
(6)2014年中国钱币学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钱币学研究 |
二货币史研究 |
三出土与发现 |
四红色政权货币及人民币研究 |
五2014年出版的钱币类书籍 |
(7)宸翰:宋代帝王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该选题的主要研究对象 |
二、研究现状和方法路径 |
第一章 宋代宸翰风气之形成 |
一、两汉魏晋南北朝帝王书翰传统 |
二、唐代帝王书法及其对宋代之影响 |
三、宋代右文崇儒与书法的繁荣 |
四、宋代皇室的书法教育 |
第二章 作为书法艺术的宋代宸翰(上) |
一、宋太祖——有类颜字,形模晚唐 |
二、宋太宗——精心草圣、雅好飞白 |
三、宋真宗——八法全备,尤善篆楷 |
四、宋仁宗——特喜飞白,篆书遒劲 |
五、宋英宗——辞翰精详,亦喜篆书 |
第三章 作为书法艺术的宋代宸翰(下) |
一、宋神宗——字体庄重,钟爱徐浩 |
二、宋哲宗——雅善翰墨、篆法精整 |
三、宋徽宗——规模太宗、瘦金独创 |
四、宋高宗的三次书学转向 |
五、谨守家法的宋孝宗 |
第四章 御书的收藏和征集 |
一、内廷御书阁 |
二、地方官府、官学御书阁 |
三、私人御书阁 |
四、征集祖宗御书 |
第五章 御书的神圣化 |
一、避讳:对御书阁的尊重 |
二、禁止翻刻与作伪 |
三、瞻仰御书 |
四、刻石流行 |
五、颁行于教育机构 |
第六章 御书与宋代皇位的继承 |
一、太宗令真宗学草书 |
二、仁宗在皇子时大显书法才艺 |
三、哲宗手写佛书奉制登基 |
四、徽宗以书画才能脱颖而出 |
五、始于宋高宗的南宋帝王书法传承 |
第七章 天书与天子之书 |
一、太宗信道奉神对真宗的影响 |
二、道教天书的书法特质 |
三、天书就是天子之书 |
第八章 宋高宗御笔与南宋前期的军政及文化 |
一、以御书与军事将领展开互动 |
二、不同政治形势下高宗对书写文本的选择 |
三、御书经学教材 |
第九章 宋代佛道寺观中的御书 |
一、宋代宗教政策略述 |
二、御书与敕额 |
三、关于度牒 |
四、御书拨赐制度的形成 |
五、御书迎请与日常保管 |
附表1 宋代寺院藏御书一览表 |
附表2 宋代道观藏御书一览表 |
第十章 钱币上的御书 |
一、王禹偁与太宗御书三体字样钱 |
二、宋代御书钱样制度 |
三、御书钱样的流程 |
四、对蔡京书写徽宗崇宁钱的质疑 |
五、方寸之间,翰逸飞动——御书钱中的书法美 |
结语 |
宋代帝王书法年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中国古钱币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现状分析 |
1.4.1 古钱币的研究概述 |
1.4.2 古钱币书法的研究 |
2 中国古代钱币与书法概述 |
2.1 中国古代钱币的基本知识 |
2.1.1 古钱币概述 |
2.1.2 形状描述 |
2.1.3 钱文与形制 |
2.1.4 古钱币发展 |
2.2 中国书法概述 |
2.3 书法应用于钱币的必然性分析 |
2.3.1 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 |
2.3.2 是防伪的必然结果 |
2.3.3 是统治阶级实现统治目的的必然结果 |
3 中国古钱币的历史演化 |
3.1 原始钱币 |
3.2 先秦钱币 |
3.2.1 发展概况 |
3.2.2 主要特征 |
3.3 秦汉钱币 |
3.3.1 发展概况 |
3.3.2 主要特征 |
3.4 唐宋钱币 |
3.4.1 发展概况 |
3.4.2 主要特征 |
3.5 两宋钱币 |
3.5.1 发展概况 |
3.5.2 主要特征 |
3.6 元明清钱币 |
3.6.1 发展概况 |
3.6.2 主要特征 |
3.7 小结 |
3.7.1 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
3.7.2 由杂乱无章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
3.7.3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
3.7.4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
3.7.5 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
3.7.6 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演变 |
4 书法在古代钱币上的应用 |
4.1 篆书 |
4.1.1 篆书源起 |
4.1.2 篆书在古钱币上的应用 |
4.1.3 篆书变体在货币上的应用 |
4.1.4 篆书与篆刻 |
4.2 隶书 |
4.2.1 隶书起源 |
4.2.2 隶书在古钱币上的应用 |
4.3 草书 |
4.3.1 草书源起 |
4.3.2 草书在古钱币上的应用 |
4.4 行书 |
4.4.1 行书源起 |
4.4.2 行书在古钱币上的应用 |
4.5 楷书 |
4.5.1 楷书起源 |
4.5.2 楷书在古钱币上的应用 |
4.6 小结 |
4.6.1 书法影响古钱币的发展 |
4.6.2 古钱币书法以易于辨认为主 |
4.6.3 历朝执政者对古钱币书法均十分重视 |
4.6.4 钱币书法由繁入简 |
5 书法与古代钱币的相互促进作用 |
5.1 书法对古代钱币的影响 |
5.1.1 积极影响 |
5.1.2 负面影响 |
5.2 古代钱币对书法发展的影响 |
5.2.1 积极影响 |
5.2.2 负面影响 |
5.3 小结 |
6 书法在古钱币中的应用对人民币发展的意义 |
6.1 书法在人民币上的应用 |
6.1.1 人民币溯源 |
6.1.2 书法在人民币上的应用 |
6.2 书法在人民币应用上的不足 |
6.2.1 影响力缺乏 |
6.2.2 缺乏改变和创新 |
6.2.3 缺乏更多书法大家的参与和融入 |
6.2.4 缺乏个性元素 |
6.3 书法对推进人民币发展的借鉴作用 |
6.3.1 要积极将古代书法应用到人民币上 |
6.3.2 要博采众长海纳百川 |
6.3.3 要加强创新 |
6.3.4 要更具有个性化特征 |
7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西夏钱币的发现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夏钱币的考古发现 |
(一) 早期西夏钱币出土资料 |
(二) 建国后西夏钱币出土资料 |
1. 大风沟窖藏。 |
2. 榆树台窖藏。 |
3. 滚钟口窖藏。 |
二、西夏出土钱币的启示 |
(10)广西宋代钱币及钱监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
(四) 研究方法 |
一、广西宋代钱币的出土情况与分类 |
(一) 广西宋代钱币出土的情况 |
1. 出土情况 |
2. 广西出土宋代钱币的地域分布特点 |
3. 广西出土宋代钱币地域分布不平衡的原因 |
(二) 广西出土宋代钱币的分类 |
1. 年号钱和非年号钱 |
2. 纪年钱和记号钱 |
3. 三体书钱、对钱及合背钱 |
二、广西宋代钱监遗址的考古发现 |
(一) 梧州元丰监的考古发现 |
1. 遗物情况 |
2. 遗迹情况 |
(二) 贺州钱监的考古发现 |
1. 遗物情况 |
2. 遗迹情况 |
(三) 浔州钱监 |
三、广西宋代钱监的发展及作用 |
(一) 设置及发展的原因 |
(二) 停铸原因 |
(三) 历史作用 |
1. 钱监生产促进了广西采矿业的发展 |
2. 钱监对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四) 钱监与出土钱币的关系 |
1. 广西宋代钱监铸造的钱一般在两广地区流通 |
2. 非钱监所在地也有广西宋代钱监铸币出土 |
四、广西宋代钱监与其他朝广西钱监的比较及其在岭南的地位 |
(一) 广西宋代钱监与广西唐代钱监的比较 |
(二) 广西宋代钱监与广西明代钱监的比较 |
(三) 广西宋代钱监在岭南的地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后记 |
四、广西出土乾元重宝版式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诗人厉鹗的艺术活动研究[D]. 杨晓海. 中国美术学院, 2020
- [2]两宋钱文研究[D]. 尤其.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3]汉唐间塔里木盆地北缘诸国的流通货币[A]. 杨洁. 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六辑), 2016
- [4]魏晋南北朝恶钱研究 ——兼及实物货币的流通及其质劣化[D]. 朱成实.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8)
- [5]以书致治与祖宗之法—宋太宗的文治与书法[D]. 黄修珠.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6]2014年中国钱币学研究综述[J]. 秦慧颖,杨君,黄维,赵云峰. 中国钱币, 2015(04)
- [7]宸翰:宋代帝王书法研究[D]. 刘东芹. 南京大学, 2015(01)
- [8]中国古钱币书法研究[D]. 刘泽. 山西师范大学, 2014(08)
- [9]西夏钱币的发现及研究[J]. 牛达生,牛志文. 西夏研究, 2013(04)
- [10]广西宋代钱币及钱监初探[D]. 张荣军. 广西师范大学, 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