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第四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北京市100024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已成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之一,混凝土施工技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合理有效地管理措施,可以保证建筑实体的质量得以提升,确保建设工程得以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
引言
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材料之一,同时也是应用范围较广的一种建筑材料。尤其是近些年,随着我国建筑结构的逐渐大型化和复杂化,混凝土在现代建筑施工的应用也逐步向大体积混凝土转变,为了满足人类居住及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各种高层、超高层以及商业综合体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屹立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面对这些较大规模的工程,结构形式也日益复杂,很多重点工程均采用了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因此,如何做好混凝土施工相应技术控制,规避混凝土的质量问题,是混凝土研究的重点。所以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必须有效提升施工技术,同时要有效解决各种不利因素,确保建设施工得以全面发展,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1混凝土选材和配制
1.1材料选择
在混凝土材料选择上,首先要确定混凝土的各项指标及工作性能,选择具有较大生产能力的水泥厂家,同时对水泥进行复检,确保其各项指标满足配制要求,例如,在采购水泥时,应尽量选择收缩性较小的水泥,结合建筑工程设计及施工具体情况,优选出合格的水泥材料,通常应用较多的为硅酸盐水泥;为保证混凝土的配制质量,粗骨料与细骨料的级配要符合相关规定及技术要求,宜选用表面光滑、洁净的骨料。在搅拌施工材料时,施工人员要严格控制搅拌时间,搅拌时间过长,部分水泥水化将使其流动性降低;搅拌时间过短,材料混合不均匀,容易出现混凝土裂缝,影响工程质量。选择合理的混凝土材料可以提高其结构性能;选择高性能外加剂以提高混凝土工作性能,确保满足施工要求。
1.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完成混凝土材料的选材后及时进行混凝土配制工作,依据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确定强度等级,并将配合比计算书上报主管部门审批备案。依据配合比计算书进行混凝土试配、调整与确定,(如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严格按照设计规程进行试配)。配合比设计需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要充分考虑各种不利因素给混凝土质量带来的影响,保证在混凝土浇筑前各项指标合格。
2混凝土施工技术及控制要点
2.1混凝土影响因素
众所周知,外界因素的干扰是混凝土施工质量受侵的关键,如混凝土浇筑施工的环境温度、施工技术以及混凝土的输送距离等,这些都可导致混凝土浇筑后出现程度不一的裂缝问题。因此,在混凝土施工中,应根据环境因素、气候变化以及天气状况等,制定适宜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方案,根据不同的环境因素,采取相应的浇筑施工措施。现阶段,对于上述混凝土的裂缝问题,主要从混凝土物料的选择、配比设计、以及现场浇筑技术来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混凝土的预期强度标准,符合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及美观度。
2.2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1)合适的拌和温度
混凝土拌和产生的总热量分别由不同原材料提供,拌和前后不存在热量损失,根据热量相等原则,拌和温度的估算可用公式(1)计算:
2.3混凝土浇筑施工的控制要点
2.3.1做好浇筑前检查及准备
浇筑前,要将以下几点检查结果呈报混凝土项目技术负责人,待审核合格后,即可进行浇筑施工。第一,确保模板标高、尺寸、拼接平整度及模板安装位置与工程图纸一致;第二,检查钢筋的绑扎是否牢固,垫块安放是否合理,预埋件位置、数量以及设置的保护层厚度等是否符合要求;第三,模板内杂物、污垢是否清除,模板拼接缝是否粘接、预留孔洞是否处理妥善,模板内是否存在积水等。
浇筑时,要严格按照浇筑顺序规范施工,秉承先低后高、先内后外的分层浇筑原则,分层浇筑的厚度视钢筋情况和振捣方法而定。竖向结构浇筑时,应先在最底层铺设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砂浆,铺设厚度一般在30~50cm左右,均匀设置,一边铺设一边浇筑混凝土,规避混凝土浇筑时的离析问题。建筑高度在3m以上时,需设置溜槽或泵送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时刻观察模板、支架、预埋件等附属设施,对出现位移、变形等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浇筑施工顺利完成。
2.3.2合理运用混凝土浇筑技术
(1)全面分层浇筑技术
完成第一层的浇筑工作之后,就能够进行第二层浇筑作业,在此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初次浇筑的水泥在没有凝固的基础上就需要连续进行第二次浇筑,因此,这就要求先应该从短边处开始浇筑,然后再向长边方向进行,这种做法能够很好地形成水平施工缝,有利于保障混凝土的稳定性以及准确性,该方法适合用在面积较小并且厚度比较厚的混凝土浇筑施工中。
(2)分段分层浇筑技术
该方法适合用在单位时间内使用较少的混凝土,并且面积较长而且结构不太大的工程。在实施施工作业的时候,需要先在一地层的第一末端开展浇筑施工作业,等到混凝土完成初次凝结的时候,然后再进行第二层浇筑工作,之后依次开展剩余的浇筑作业。但是,这种技术的使用不利于用在层数比较高的工程项目建设中,在完成顶层浇筑工作之后,在最底层没有完全凝固的状态下,可以开展二级浇筑工作。分层浇筑方法的有效运用,能够在确保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基础之上,降低建筑工程项目中混凝土的使用量,特别是混凝土结构长度比较大的时候,能够不断强化混凝土结构的建设质量。
(3)斜面分层浇筑技术
这种浇筑技术适合用在厚度和面积都比较大的混凝土中,特别是结构长度大于3倍且倾斜角在30度的情况。在实施分层浇筑施工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将该项工作分为多层,但不能将每一层都浇到尽头,之后在进行下一层浇筑工作的时候,再返回浇筑上一层,建立阶梯浇筑的方式,以此来保障混凝土的质量。
2.3.3混凝土浇筑裂缝的控制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混凝土在收缩时会产生一定温度应力。当温度应力超过一定限值,也就是混凝土抗拉强度超过一定限值即可生成裂缝。因此,温度应力是混凝土裂缝生成的根本原因。加强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规避混凝土裂缝的产生,需做好以下两方面控制:第一,合理控制混凝土浇筑后的内外温差变化,也就相应控制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变化;第二,确保混凝土要有一定的早期抗拉强度。影响混凝土温度应力大小的因素有:水泥类型、标号,水化热比,混凝土的搅拌温度,混凝土的浇筑温度,混泥土收缩量控制,混凝土浇筑时环境温度等;同时与混凝土浇筑后的散热、保温,还包括混凝土的升、降温速率等方面。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与混凝土材料的性能也息息相关,也与混凝土的浇筑施工及混凝土的配筋等设施都有着莫大关系。因此,混凝土裂缝的控制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做好每一个环节的控制,即可达到预想的结果。
2.4混凝土养护控制要点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如不及时对其进行养护,存在于混凝土外表面中的水分就会因为水泥水化作用以及蒸发作用而明显的快速减少,水分的减少会进一步地影响水泥的水化作用,进而影响到混凝土强度的发展,如果极度缺水,还会引起混凝土的表面发生干缩裂缝。因此,混凝土养护技术措施有以下几点:一是小截面结构浇筑振实后,需进行带模养护不少于7d,拆模后挂双层土工布严密覆盖,继续保温,同时洒水养护至14d,满足混凝土养护要求;二是楼板等大体积混凝土浇捣完成,待其终凝后6h内严禁浇水养护,避免出现起皮、起灰现象;终凝8h-12h内用薄膜覆盖严密,同时加盖双层土工布进行保温养护,保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3d-4d后,确认混凝土水化热期过去,再进行正常洒水养护至14d。
3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强化措施
(1)加强混凝土相关技术的革新与研发是关键,但是,国内现行技术手段还是多以借鉴和沿袭为主,其自主创新程度远低于实际需求。因此,作为我国建筑业内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快研发力度,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变革,深入创新,从而开发符合高标准的混凝土施工材料,力争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大力提升。同时,作为参与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也要积极探索,从而提出可行的技术方案及个人观点,通过实践总结,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合理化方案。
(2)强化混凝土施工技术交流的作用贯穿整个施工过程,技术管理人员要对每一环节的施工节点进行必要的技术交流,技术交流的对象主要为工程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人员要完全掌握建筑工程的技术要求与检验标准,并结合施工单位现有的技术力量、材料、机械设备等实际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同时,强化混凝土施工技术交流的作用还表现在对于工程整体进度的促进,整体质量的提升,也是工程建设单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的先决条件。
综上所述,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强调的是科学元素、技术元素的应用与强化,是现代建筑行业技术应用模式的科学化管理的重要保障。建筑行业技术应用实现科学化管理的目标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其实现过程中必然需要建筑行业各施工环节的技术支持与管理理论强化,进而才能实现施工技术科学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崔德好,张树彬.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要点研究[J].安徽建筑,2019,26(06):214-215.
[2]周李洋.实例分析建筑混凝土施工问题及控制要点[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02):222.
[3]彭欢欢.浅议隧道路面混凝土的特性及施工要点[J].居舍,2018(04):60.
[4]侯邦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分析[J].四川水泥,2018(01):244.
[5]刘拓.超高层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D].长春工程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