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裔内外的探寻 ——从鲍德里亚大众传媒视角解读谭恩美的《拯救溺水鱼》

族裔内外的探寻 ——从鲍德里亚大众传媒视角解读谭恩美的《拯救溺水鱼》

论文摘要

谭恩美是当今华美文坛倍受关注的女作家之一。自1989年处女作《喜福会》问世以来,她便以敏锐的洞察力,生动的文笔以及独特的写作手法成为众多评论家关注的焦点。继《喜福会》之后,谭恩美又先后创作了《灶神之妻》、《百种神秘感觉》和《接骨师之女》。这些作品都以讲故事的形式将母亲与女儿,中国与美国以及历史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刻画的惟妙惟肖。与前四部作品不同的是,谭恩美05年发表的新作《拯救溺水鱼》一改其以往对母女关系、文化冲突及族裔身份的探讨,而将政治与战争、世界生态环境、人类宗教信仰以及全球媒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纳入研究范畴。然而谭恩美的转型并没有得到评论家及读者的青睐。从总体上说,似乎谭恩美一旦离开了族裔或母女冲突的主题,便多少淡出了主流批评的关注,这从近年来国内外对这部作品的批评性研究不多可以得到印证。笔者认为《拯救溺水鱼》是谭恩美由族裔作家向全球化作家的过渡,也是她自身对华裔文学以及美国主流文学的一次深思。本文借助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思想,尤其运用其拟像与仿真理论及内爆理论解读了谭恩美在这部作品中折射出的全球传媒观。通过分析代表第一世界的“达尔文适者生存”和第三世界的“疯狂的丛林”两个真人秀节目揭示了谭恩美对现代人身处符码泛滥的传媒时代逐渐丧失主体性并沦为媒体牺牲品的担忧。此外,作家在揭露当今信息噪音大爆炸的熵化美国社会的同时也隐射了她本人抵抗熵化倾向的一些方法,其中包括男女两性的和谐相处,东西方的和谐相处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表象上看,谭恩美在这部作品中不再随性渲染族裔文化及身份寻求,而开始关注整个人类的存在及本质,将更多的笔墨投向一系列更具有普遍意义和价值的问题。这一理念不仅为其今后的创作生涯开辟了一片新的天空,也为华美文学的日臻完善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范式。

论文目录

  • Synopsis
  • 摘要
  • Introduction
  • Chapter One Amy Tan and Her Literary Career
  • 1.1 Amy Tan's Major Works and Her Typical Narrative Strategy
  • 1.1.1 Talk-story
  • 1.1.2 Ghost Image
  • 1.2 Amy Tan's Transition from an Ethnic Writer to a Global Writer
  • 1.3 Critical Reviews on SFD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 Chapter Two Manipulative Power of Global Media and People's Loss of Subjectivity in SFD
  • 2.1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Jean Baudrillard's Mass Media Theory
  • 2.1.1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 2.1.2 Implosion
  • 2.2 The First World People's Obsession with Global Media
  • 2.2.1 An Imitation of Canterbury Pilgrimage
  • 2.2.2 A Virtual Reality—Darwin's Fittest
  • 2.2.3 Hegemonic Discourse of Global Media
  • 2.3 The Third World People's Symbolic Exchange by Global Media
  • 2.3.1 An Infortainment—Mystery in Myanmar
  • 2.3.2 A Real Virtuality—Junglemaniacs!
  • 2.3.3 The Karen People and the Tasaday
  • Chapter Three The Entropic American Society and Amy Tan's Implied Salvations
  • 3.1 The Concept of Entropy
  • 3.2 Tan's Implied Salvations in SFD
  • 3.2.1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Woman
  • 3.2.2 Harmony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 3.2.3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 Conclusion
  • Works Cited
  • Acknowledgements
  • 相关论文文献

    • [1].族裔特色经济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J]. 西北民族研究 2019(04)
    • [2].文学文本中的跨族裔家庭教育——以《无声告白》为例[J]. 上海文化 2020(06)
    • [3].跨境流动背景下族裔社区研究进展及启示[J]. 人文地理 2020(03)
    • [4].当代欧洲跨族裔电影:一种现象、类型与理论的讨论[J]. 艺术教育 2020(08)
    • [5].美国体育对新移民“美国人”身份的二元构建及其经验启示[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20(05)
    • [6].全球视域下的族裔文学:第六届族裔文学国际研讨会[J]. 外国语文研究 2019(01)
    • [7].跨学科视域下的学术对话——第五届族裔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J]. 山东外语教学 2019(01)
    • [8].族裔文化视角下《输入菜单》与《抛弃者》诗歌比较研究[J]. 英语广场 2018(01)
    • [9].跨学科视域下的族裔文学:第五届族裔文学国际研讨会[J]. 外国语文研究 2018(03)
    • [10].闽南族谱与南洋族裔关系研究[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04)
    • [11].“必看节目”:美国流行媒体中的南亚族裔形象[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 [12].亚裔美国文学之族裔身份批评的分化研究[J]. 艺术科技 2016(11)
    • [13].21世纪美国族裔文学发展研究[J]. 社会科学研究 2017(05)
    • [14].族裔经验的“潜叙述”——华裔美国文学梦境叙事研究[J]. 当代外国文学 2017(01)
    • [15].美国族裔文学研究的界域重绘——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综述[J]. 当代外国文学 2017(02)
    • [16].特德·蒋科幻小说中的后族裔叙事[J].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7(03)
    • [17].第三届族裔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J]. 外国文学研究 2017(04)
    • [18].族裔文学与非洲视角:第三届族裔文学国际研讨会通知[J]. 外语研究 2016(01)
    • [19].第三届族裔文学国际研讨会会讯[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 [20].美国族裔经济的社会学研究:理论与局限[J]. 世界民族 2014(03)
    • [21].思想的交汇与视域的超越:“第二届族裔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J]. 外国文学研究 2015(01)
    • [22].抵御性族裔身份认同——美国洛杉矶海南籍越南华人的田野调查与分析[J]. 民族研究 2013(01)
    • [23].“第二届族裔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J]. 外国语文研究 2015(01)
    • [24].祖籍国与离散族裔的关系:比较与理论的视角[J]. 东南亚研究 2015(04)
    • [25].《炼狱之声》中美国意大利族裔性的书写与超越[J]. 英语文学研究 2019(01)
    • [26].“后种族美学”时代的族裔文学研究——主持人语[J]. 语言教育 2015(04)
    • [27].散居族裔的生存困境:浅析《砖巷》中的男性角色[J]. 唐山文学 2016(02)
    • [28].征服美国的“化妆女王”[J]. 求学 2017(15)
    • [29].美国学校选择中的族裔误区[J]. 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 2017(08)
    • [30].李安电影从离散叙事到跨族裔想象叙事的转变[J]. 艺术品鉴 2017(09)

    标签:;  ;  ;  ;  

    族裔内外的探寻 ——从鲍德里亚大众传媒视角解读谭恩美的《拯救溺水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