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研究 ——以中国为例

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研究 ——以中国为例

论文摘要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是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通过共同的法律和政治纽带将生活在同一领土范围内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历史经验迥然相异的各民族联系到一起,创造一种超越传统族裔认同的更高层次、具有更大包容空间的政治认同,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各个民族不仅具有民族属性,而且具有国家属性,如何对待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如何对待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历史上形成的地区差距,如何面对少数民族对集体政治和文化权力的要求,创造高度的政治认同,增强统一国家的政治凝聚力,则是现代多民族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对民族、民族国家、多民族国家等和研究相关的关键概念进行阐释和界定,并论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对本研究核心概念-政治认同的详细阐述入手,在借鉴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上界定了本文所使用的政治认同概念,并以此展开,分析其特性、功能及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起点,并分析了政治认同在多民族国家政治一体化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基于多民族国家民族结构的复杂性及多层次性,及民族成员利益需求的复杂及多层次性,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往往呈现出某种层次性,并不直接指向多民族国家,而一个民族将何种认同至于最高地位,能否形成统一的国家认同则对多民族国家保持稳定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多层次性不仅是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客观现状也是我们研究面对的现实条件。在政治认同实践的过程中,政治认同活动往往受到认同主体、政治体系以及各种社会影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从而使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表现为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分析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也就为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的构建提供了某种导向和依据。一般而言,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法规直接关涉到民族国家内部成员的具体利益的实现及对资源的分享状况,所以多民族国家采取何种民族政策及制定何种制度来回应民族成员的利益需求则成了影响多民族国家获取政治认同的重要因素。我国的民族政策体系在政治认同构建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新时期,我国民族政策体系已有某些不完善和不适应之处;同时,多民族中国政治认同的建构还面临着经济、政治、文化及国际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和挑战,为多民族中国的政治认同构建及政治一体化的构建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最后,基于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建构面临的各种现实状况及政治认同的本质特点,本文认为在充分尊重现代多民族国家多元性与统一性并存的合理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的民主机制,通过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加强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的交往和相互沟通及对话是构建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的必然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现实路径,即加强利益分配的公正性、提高政治产品的绩效性、注重意识形态的包容性、统一政治文化的培育。通过各种政策及现实路径的长期经营及实施,多民族中国必然能够建立起具有更大包容空间的政治认同,形成极具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体多元”的现代国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政治认同:多民族国家政治一体化的重要前提
  • 一、政治认同的内涵
  • (一) 认同的内涵
  • (二) 政治认同的基本涵义
  • 二、政治认同的特性和功能
  • (一) 政治认同的特性
  • (二) 政治认同的功能
  • 三、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起点
  • (一) 利益需求是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逻辑起点
  • (二) “多元一体”是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现实起点
  • 四、政治认同对于多民族国家政治一体化构建的重要性
  • (一) 政治认同是实现多民族国家内部基本一致性的基础
  • (二) 政治认同是多民族国家取得政治合法性的基本前提
  • (三) 政治认同是多民族国家维持政治稳定和发展的保障
  • 第二章 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多层次性
  • 一、家族、部落认同
  • 二、宗教认同
  • (一) 宗教及宗教认同
  • (二) 宗教认同与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
  • 三、族群认同
  • (一) 族群与族群认同
  • (二) 族群(民族)认同与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
  • 四、国家认同
  • (一) 国家与国家认同
  • (二) 从家族认同到国家认同
  • 第三章 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
  • 一、民族政策与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
  • (一) 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策与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
  • (二) 多民族中国的民族政策体系
  • (三) 民族政策体系对多民族中国的政治认同的影响
  • 二、当代多民族中国的政治认同构建的矛盾分析
  • (一)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对多民族中国政治认同的消极影响
  • (二) 国家权力分享与分配对于多民族中国政治认同的影响
  • (三) 民族文化对于多民族中国政治认同的影响
  • (四) 国际反华势力及国内民族分裂主义
  • 第四章 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构建
  • 一、加强资源利益分配的公正性
  • 二、提高政治产品的绩效性
  • 三、注重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 四、统一政治文化的培育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试论埃及和伊朗国族主义(民族主义)(1900—1980)[J]. 英才高职论坛 2008(04)
    • [2].伦理变迁、身份建构与国族想象——延安秧歌剧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塑造[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3].中国何以须要一个国族?[J]. 社会科学文摘 2020(06)
    • [4].国族重构与中国现代历史学[J]. 南京社会科学 2019(05)
    • [5].国族、民族与族群: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如何可能[J]. 西北民族研究 2017(04)
    • [6].“国族”概念辨析[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 [7].1930年代国族想象与新疆开发及族群问题[J]. 文山学院学报 2017(02)
    • [8].争论中的国族与国族建构:内涵、路径与评价[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05)
    • [9].自觉的历程:民族主义与中国近代国族观的产生及演变[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6(02)
    • [10].寻国人、国族之根,固国民、国家之本[J]. 寻根 2014(06)
    • [11].国家的建构过程与国族的整合历程——基于美国的考察[J]. 世界民族 2015(01)
    • [12].中国青年的国族认同感分析[J]. 长江丛刊 2017(31)
    • [13].龙与狮——晚清国族想象及其论述变迁[J].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9(02)
    • [14].国族电影与跨界电影:马来西亚电影中的香港遗产[J]. 当代电影 2018(06)
    • [15].对“民族国家”和“国族”问题的理论思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01)
    • [16].新德国国族记忆空间之建构——以柏林浩劫纪念碑为中心的探讨[J]. 南开史学 2019(02)
    • [17].国族是什么?[J]. 世界民族 2014(01)
    • [18].抗战时期西南边疆的国族建构研究[J]. 思想战线 2014(06)
    • [19].论民族发展与国族认同[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 [20].传统爱国诗篇与国族认同构建[J]. 长沙大学学报 2012(04)
    • [21].媒介仪式对国族认同的建构与强化——以2011年春晚为例[J]. 中国传媒科技 2012(10)
    • [22].孙中山的中华民族意识与国族主义的互动[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 [23].从国族视角解读两个范式:国籍与效忠[J]. 济宁学院学报 2010(01)
    • [24].试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国族认同建设[J]. 法制与社会 2010(27)
    • [25].从国族视角解读两个范式:国籍与效忠[J]. 孝感学院学报 2010(04)
    • [26].清末民初国族建构的困境[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 [27].夏后氏同姓国族考论[J]. 殷都学刊 2008(04)
    • [28].试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族认同:以东南亚华人为例[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 2010(08)
    • [29].遗产电影批评概述[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8(01)
    • [30].关于我国族群研究的若干思考[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标签:;  ;  ;  ;  ;  ;  

    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研究 ——以中国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