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耕埋秆技术研究与试验

旋耕埋秆技术研究与试验

论文题目: 旋耕埋秆技术研究与试验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农业机械化工程

作者: 张在平

导师: 许绮川

关键词: 旋耕,埋秆,机耕船,技术,试验

文献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水稻生产过程主要靠人畜力完成,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我国水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挫伤了稻农的积极性,不利于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双季稻种植地区,双抢农时季节紧,生产任务重、气候炎热、劳力短缺,农民迫切需要优质高效的机械来取代人畜力作业。 本文旨在提出一种新型的以简易机耕船为动力的旋耕埋秆技术及配套机具。试图通过对收获后残留高秆的水田实施压秆→旋耕→切秆→碎土→平田等多工序的联合作业,达到下茬作物适时播栽的条件。基于前茬收获时残留秸秆愈来愈高的发展趋势,本技术及配套机具在作业中能将600mm左右的直立稻秆伴随旋耕整地一次性直接埋覆还田。它对秸秆开发利用、改善土壤结构、保护自然环境、挣抢农时季节、减轻劳动强度、实现节本增效具有深远意义和实用价值,为麦—稻、油—稻、肥—稻连作的高秆还田机械化技术开发提供了重要借鉴。 本技术及试验装置机以简易机耕船为动力,不仅能在一般水田中作业,而且特别能在深泥脚水田乃至湖田中正常作业。 新型刀辊是本项目技术关键的具体体现,它分为左右对称两组,由螺旋横刀、端面弯刀、纵向立刀及刀辊主轴、挡草板、拖板和传动装置等组成。通过机耕船的悬挂装置、提升和调节结构实现升降和耕深调节。 通过本项技术机理研究,对其工作特性及影响因素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出了比较合适的设计参数。分析认为机组最佳结构参数为刀辊直径480mm,刀辊长度680mm,刀辊的横刀数和每一端面的弯刀数均为5把,弯刀和立刀与刀辊轴垂直,横刀安装角72.5°,错位角46°。能够适应的环境主要参数为秸秆高度达600mm,土壤坚实达约3.5kgf/cm~2,秸秆密度平均约231根/m~2,水层深度达70mm,泥脚深度达300mm。 作业速度平均约0.96m/s,刀辊作业转速平均约290r/min,λ≈7。 作业耕深达117mm,耕深稳定性达85%,耕幅约700mm,耕幅稳定性接近100%,地表平整度平均约15%,秸秆粉碎率平均约53%,埋秆深度平均约45mm,植被覆盖率≥92%。 纯小时工作生产率达2.49亩/h,油耗约为15.6kg/hm~2。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综述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任务和方法

第二部分 旋耕埋秆技术方案的构建

2.1 方案构建的主要依据

2.1.1 秸秆还田技术要求

2.1.2 机耕船配套技术要求

2.1.3 技术经济性要求

2.2 旋耕埋草装置结构形态与技术特征

2.2.1 旋耕埋草装置结构形态

2.2.2 旋耕埋草装置技术特征

2.3 船式旋耕埋草机组的构建

2.3.1 配套机耕船简介

2.3.2 机组技术路线及工作原理

第三部分 旋耕埋秆机理研究及参数分析

3.1 运动参数分析

3.1.1 运动轨迹方程

3.1.2 切土速度

3.1.3 垡片的形状与尺寸

3.1.4 切土节距

3.2 滑切角及其方程

3.2.1 滑切角概念

3.2.2 滑切角方程

3.2.3 弯刀动态滑切角的计算及分析

3.2.4 立刀动态滑切角的计算及分析

3.3 螺旋横刀分析

3.3.1 横刀曲线方程

3.3.2 横刀的动态滑切角

3.3.3 横刀与刀辊的结构参数

3.3.4 横刀截面角度参数

3.3.5 横刀各角度相互影响

第四部分 旋耕埋秆试验装置主要参数设计

4.1 刀辊的外形尺寸

4.2 螺旋横刀

4.3 端面弯刀

4.4 纵向立刀

第五部分 旋耕埋秆机组田间试验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设备和仪器

5.3 试验条件

5.4 试验方案设计

5.4.1 试验指标及影响因素分析

5.4.2 性能试验指标测量和计算方法

5.5 试验数据采集

5.6 性能试验

5.6.1 秸秆高度与耕深稳定性的关系

5.6.2 土壤坚实度对耕深稳定性的影响

5.6.3 秸秆高度对秸秆覆盖率的影响

5.5.4 土壤坚实度对秸秆覆盖率的影响

5.7 试验结论

第六部分 结论和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深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12-05

相关论文

  • [1].保护性耕作对麦田土壤微生物特性及理化性状的影响[D]. 王芸.山东农业大学2007
  • [2].水稻整株秸秆还田机工作参数优化设计研究[D]. 赵铁军.东北农业大学2007
  • [3].仿生智能整地机通用刀辊设计与试验研究[D]. 韩伟峰.吉林大学2008
  • [4].晋西北旱地耕作模式及其效果评价[D]. 张春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 [5].渭北旱原不同保护性耕作制度技术研究[D]. 方日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 [6].黄土丘陵区不同作物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D]. 陈甲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 [7].黄河流域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性评价研究[D]. 杨捷.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 [8].超高茬麦田套稻施肥技术研究[D]. 秦天斐.南京农业大学2004
  • [9].微型旋耕机主要工作部件的应力仿真与可靠性设计[D]. 葛云.石河子大学2005
  • [10].双辊秸秆还田旋耕机的研制开发[D]. 刘小伟.中国农业大学2000

标签:;  ;  ;  ;  ;  

旋耕埋秆技术研究与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