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名语素构成复合词的语义类组合分析

形、名语素构成复合词的语义类组合分析

论文摘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现汉》(第5版)中所收录的所有形、名语素构成的双音复合词,首先对这类复合词中的形、名语素进行语义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形名组合进行双向选择分析,即分析哪些语义类的形语素与哪些语义类的名语素是强势组合,哪些是弱势组合,由此得出形名组合在语义类选择上的强弱等级序列。我们得出形语素类12个,分别为[+度量/形貌/质地/知觉/颜色/评价/心理/时间/情状/程度/体验/方向]类;名语素类9个大类,分别为[+属人/物/事/构件/现象/状态/信息/时间/空间]类,在各个名语素大类下面分出相应的次类。文章按照五个原则进行形、名语素义类的组合分析,即“透明度”原则、“属性范畴深度”原则、“类对类”原则、“质/量”原则与“倾向性”原则。在上述原则的控制下,文章对“形名”序和“名形”序类复合词进行形、名义类的组合分析。首先以名语素类为组合对象,分析与各个形语素类组合的名语素类,得出各类形语素选择名语素类的强弱序列;再以形语素义类为选择对象,分析各个名语素语义类所选择的形语素义类,得出组合的强弱序列。我们认为这种形、名语素义类双向选择组合的强弱等级序列,反映了人们在认知世界、对世界进行范畴化过程中,对属性和属性体关系认定的倾向性,即越处于序列左边的语义类,在人们与世界的互动中的认知显著度就越高,也就越容易进入形名组合。文章还对形名组合的规律进行了探讨,从“词汇化”中的范畴选择、“标尺两极”规律及“属性值与属性体关系”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文章最后讨论了语言世界、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三个方面对形名组合的制约作用。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零 前言
  • 0.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0.2 相关研究综述
  • 0.2.1 语素构词研究
  • 0.2.2 形名组合研究
  • 0.3 本文的研究价值
  • 第一章 名、形语素的定性及名、形义类
  • 1.1 语素"名、形"的定性依据
  • 1.2 名、形语素的界定原则
  • 1.3 名、形语素的初步语义分类
  • 1.3.1 名、形语义分类现状简述
  • 1.3.1.1 名词的语义次范畴分类
  • 1.3.1.2 形容词的语义次范畴分类
  • 1.3.2 名、形语素的语义类
  • 第二章 形、名语素义类组合分析的原则
  • 2.1 透明度原则
  • 2.2 "属性范畴深度"原则
  • 2.3 "类对类"组合原则
  • 2.4 "质/量组合"原则
  • 2.5 "倾向性"原则
  • 第三章 "形名"序复合词语义类组合分析
  • 3.1 形语素义类对名语素义类的选择分析
  • 3.1.1 "强选择"型形名组合分析
  • 3.1.1.1[+度量]类形语素与名语素组合
  • 3.1.1.2[+形貌]类形语素与名语素组合
  • 3.1.1.3[+质地]类形语素与名语素组合
  • 3.1.1.4[+知觉]类形语素与名语素组合
  • 3.1.1.5.[+颜色]类形语素与名语素组合
  • 3.1.1.6[+时间]类形语素与名语素组合
  • 3.1.1.7[+评价]类形语素与名语素组合
  • 3.1.1.8[+情状]类形语素与名语素组合
  • 3.1.1.9[+心理]类形语素与名语素组合
  • 3.1.2 "弱选择"型形名组合分析
  • 3.1.2.1[+程度]类形语素与名语素组合
  • 3.1.2.2[+体验]类形语素与名语素组合
  • 3.1.2.3[+方向]类形语素与名语素组合
  • 3.1.3 形语素义类对名语素义类选择的总框架
  • 3.2 名语素义类对形语素义类的选择分析
  • 3.2.1 与[+属人]类名语素义类组合的形语素义类
  • 3.2.2 与[+属物]类名语素义类组合的形语素义类
  • 3.2.3 与[+构件]类名语素义类组合的形语素义类
  • 3.2.4 与[+信息]类名语素义类组合的形语素义类
  • 3.2.5 与[+现象]类名语素义类组合的形语素义类
  • 3.2.6 与[+属事]类名语素义类组合的形语素义类
  • 第四章 "名形"序复合词的语义类组合分析
  • 4.1 进入"名形"序复合词的名、形义类
  • 4.2 名形义类的选择组合分析
  • 4.3 语素义类对"名形"序复合词的词义制约
  • 第五章 形、名组合的选择规律
  • 5.1 "词汇化"中的范畴选择
  • 5.1.1 "积极范畴"选择
  • 5.1.1.1 静态选择
  • 5.1.1.2 动态选择
  • 5.1.2 "消极范畴"选择
  • 5.2 "标尺两极"规律
  • 5.3 "属性值与属性体"关系模式
  • 第六章 形、名组合的制约因素分析
  • 6.1 语言世界的制约
  • 6.1.1 词汇语义系统制约
  • 6.1.1.1 形语素语义转域构词分析
  • 6.1.1.2 形语素构词的"质"和"量"
  • 6.1.2 韵律的制约
  • 6.2 主/客体世界的制约
  • 第七章 结语
  •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7.3 本文的不足之处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再论语素融合说问题[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5(02)
    • [2].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语素法的应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02)
    • [3].含男/女语素的新词语研究[J]. 语文学刊 2015(13)
    • [4].谈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法”[J]. 国际汉学集刊 2008(00)
    • [5].试论偏义复词中陪衬语素的作用[J]. 山西青年 2016(13)
    • [6].语素与词的“一辨三看”法[J]. 中学语文 2015(01)
    • [7].助词“得”与语素“得”辨析[J]. 语文天地 2009(04)
    • [8].浅析语素识别法中的几点异议[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05)
    • [9].汉语“盘”的框架卫星语素类型探析[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19(12)
    • [10].汉语反义复合词的语素排序探析[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9(10)
    • [11].试论“阶”的语素化[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2)
    • [12].基于语素分析的原常用汉字字频下降探因[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4(05)
    • [13].日语字音语素的词性与构词[J]. 外语学界 2019(00)
    • [14].《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中重复语素的使用情况[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3(07)
    • [15].对“好hǎo”语素意义虚化的探讨[J]. 语文学刊 2010(17)
    • [16].外来词音节语素化问题分析[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8(11)
    • [17].从英语外来词看汉英语素的变异性[J]. 青春岁月 2013(23)
    • [18].黎语否定语素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20(09)
    • [19].汉语传承复合词语素意义的变化[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 [20].传承语素与语素义的传承[J]. 江淮论坛 2014(01)
    • [21].关于“永远成词语素”[J]. 汉字文化 2014(03)
    • [22].现代维吾尔语外来语素研究初探[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08)
    • [23].新时期汉语新语素考察与分析[J]. 语言文字应用 2012(04)
    • [24].立足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语素法[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01)
    • [25].对反义语素同位对举成语的考察[J]. 宜宾学院学报 2011(08)
    • [26].现代汉语高频语素的统计及形成原因分析[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 [27].谚语中关键性语素的类型及解释[J]. 辞书研究 2010(03)
    • [28].汉语语素“儿”的性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0(01)
    • [29].音节语素化[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9(02)
    • [30].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的主要类型[J]. 湘南学院学报 2009(06)

    标签:;  ;  ;  ;  

    形、名语素构成复合词的语义类组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