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周“诚意”道德论探析

刘宗周“诚意”道德论探析

论文摘要

刘宗周是明末大儒,“学在绝续之交,行在常变并涉之境”,他统汇诸流,自创体系,提清诚意,确立起道德学说之根基。他的学说仍然也是远承近接的结果。从诚意的历史渊源上看,从原始崇拜开始具有诚德的观念,经由孔孟的发展到《中庸》《大学》使之进一步系统完善,从周敦颐“以诚为本”到程朱的“至诚感通”,无不体现着对“诚”的继承与丰富;从孔子带有主观意见的“毋意”到魏晋“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的“本意”,从朱熹、阳明的“意者,心之所发”到王栋、王时槐的“意为心之主宰之谓”,亦无不透显着“意”的多义与分化,而这正是诚意思想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化和变迁之后,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刘宗周的诚意道德观便是在这一基础上继续研究和探讨的。刘宗周通过对“意根”的阐发:意为心之所存,非所发;意为心之所向;意为心之主宰,赋予其形上的、至高的道德本体地位。它具有至善的道德品格,它体现了儒家最高理想的中道观,它包含了人们普遍追求的道德境界。那么能将好善恶恶之道德本真至善之意还原的,能够实现儒家中道理想和达到最高境界的只能是诚,诚其意。意是诚意学说的根本范畴,诚意是意的实现工夫。这便是意与诚意的关联。达到至善清明的“意”的圣人境界是古人成圣成贤的至上追求,内圣外王便成为这一追求的必由之路。内圣成德是刘宗周极为重视的修养方法。自律成德,宗周对意的道德本体义的提升,对意的主宰义的赋予,对意的至善本性的说明,都证明了他将人之为人的自律本性发挥到了极致;意志是方,宗周以“诚意”去唤醒人心,要求人们坚定不移、自主专一地确立起践履忠孝节义的意志;诚信为本,宗周在对意体性善之超验性的叙述中对接诚与意,逻辑的把人之心理交往与社会交往的基础回归到诚信上来。同时,宗周没有忽视以内向外的道德实践工夫,通过对有真妄、有起灭的念的克治,通过对人的过错的真切的改过践行,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化,都可以将德内化于心,从而成圣成贤。宗周又将诚意与慎独打并为一,凸现其心性合一,本体与工夫合一的识度。刘宗周之学,从师承渊源上,出自陈白沙、湛若水一系。其思想推本于程朱而与程朱又皆有不同;源于阳明,而其为说又另立系统;受教于许孚远,而其学又非许氏所能范围,所以宗周思想熔铸百家、统汇诸流,在扬弃修正诸先儒的学问宗旨中,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中亦流露出诸多合理因素和不足。他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即工夫见本体的入道方法,高扬主体意识,“生死只是寻常事”的生死观等具有流转承继的价值。而他的听命于道德对政治的拯救,执着于内圣外王的羁绊,坚持于对阳明良知的蛮缠又使其学暗淡下来。面对朱明政权和理学价值的危机,宗周却仍然流连于将现实世界的人心重新收束于冰清玉洁的理性圣殿中,坚信道德可以救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纵使他将意体提缀得如何精炼、紧密,将“诚意”挥洒得如何圆实而完满,都将显得不合时宜。但无论怎样,宗周之学还是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我修养与人生价值的实现,自主意识与自信,诚信与和谐社会等,我们都可从宗周之学中获得些许的支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诚意”道德观的历史渊源
  • (一) 《中庸》“至诚”的道德境界与《大学》“诚意”的人生修养路径
  • (二) 宋儒对“诚意”的阐发
  • (三) 王阳明的“诚意”特色及王门后学的认识
  • 二、刘宗周“意”之道德本体论的重建
  • (一) “意”的内涵
  • (二) “意”的道德论证
  • (三) “意”与“诚意”
  • 三、“诚意”的修养工夫
  • (一) 内圣成德的道德修养方法
  • (二) 以内向外的道德实践路径
  • (三) 诚意与慎独
  • 四、“诚意”道德论的总体评价
  • (一“)诚意”论的得失分析
  • (二) “诚意”论的现代启示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刘宗周“诚意”道德论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