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谷氨酰胺预防新辅助化疗导致肠道损伤的前瞻性、随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彭海萍[1](2021)在《补中益肠汤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补中益肠汤联合西医常规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此治疗对肿瘤标志物CEA和CA199水平、外周血象(WBC、RBC、PLT、Hb)、中医症候积分、生存质量评分的影响情况。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单纯予西医常规化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予补中益肠汤加减,每月连续服药21天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实体瘤疗效、安全性及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及CA199、外周血象(WBC、RBC、PLT、Hb)、中医症候积分、生存质量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近期疗效对比情况:治疗组客观缓解率为16.66%,疾病控制率76.66%,对照组客观缓解率为13.33%,疾病控制率为63.33%,两组的近期疗效无差异(P>0.05)。(2)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CEA、CA199)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CEA、CA199)水平均有显着降低(P<0.05)。治疗组的肿瘤标志物(CEA、CA19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3)外周血指标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外周血象(WBC、RBC、PLT、Hb)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外周血象(WBC、RBC、PLT、Hb)水平均有显着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外周血象(WBC、RBC、PLT、H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4)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对照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反复便血,脱肛、便溏)及总积分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各项中医症候积分(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反复便血,脱肛、便溏)及总积分水平均有显着改善(P<0.05)。对照组的面色苍白、唇色色淡积分无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各项中医症候积分(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唇色色淡,反复便血,脱肛,便溏)及总积分水平均有显着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唇色色淡,反复便血,脱肛,便溏)及总积分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生存质量评分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水平均有显着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出现1例4度骨髓抑制,对照组出现2例4度骨髓抑制,均考虑为化疗药物引起。结论:(1)与单纯采用西医常规化疗相比,补中益肠汤加减方联合西医常规化疗在改善中晚期结直肠癌实体瘤疗效方面没有优势。(2)与单纯采用西医常规化疗相比,补中益肠汤加减方联合西医常规化疗在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水平及升高WBC、RBC、PLT、Hb水平方面有优势。(3)与单纯采用西医常规化疗相比,补中益肠汤加减方联合西医常规化疗在改善中医症侯、提高生存质量方面疗效更显着。(4)补中益肠汤加减方联合西医常规化疗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有较好的安全性。
陈媛媛[2](2020)在《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动物模型、剂量学和临床干预研究》文中指出基础实验研究叙利亚金黄地鼠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模型建立及重组人白介素-11干预研究目的:基于小动物辐射仪,建立叙利亚金黄地鼠(金鼠)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adiation-induced oralmucositis,ROM)损伤模型,检测口腔微生物组成变化,探索对于ROM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核心微生物,并寻找ROM的预测因子;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金鼠ROM的干预作用。方法:单次40Gy照射48只7-9周龄金鼠单侧颊囊构建ROM模型,分为实验组(n=24)和对照组(n=24)。并分别接受rhIL-11和生理盐水皮下注射直至解剖,在相应时间点解剖获取颊囊组织,PCR检测炎症因子(TGFβ、TNF-α、IL-1β)水平,HE染色观察黏膜修复和炎症细胞浸润状况。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ROM病程中口腔微生物组成的变化。观察rhIL-11治疗ROM的疗效。结果:口腔微生物在ROM病程中的组成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其中拟杆菌属、乳酸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的丰度显着上升。rhIL-11干预可以延后ROM高峰出现时间,加速回落,促进修复,缩短病程。结论:口腔微生物与ROM进程具有明确的相关性;rhIL-11可以促进金鼠ROM的修复,缩短病程。临床试验研究第一部分 鼻咽癌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剂量学研究一、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同步化疗后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预测因素目的:探索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步放化疗患者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adiation-induced oral mucositis,ROM)的预测因素。方法:92例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调强放疗同步化疗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采用RTOG标准评估ROM严重程度,≥3级定义为重度ROM。获取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剂量体积直方图(DVH)等信息,分析ROM的相关预测因素。结果:入组患者重度ROM的发生率为20.7%(19/92),体重下降和口腔黏膜受照射剂量≥30Gy的体积(V30)是重度ROM的独立预测因素(P值分别为0.017和0.003)。体重下降≥5%的患者发生3级以上ROM的危险提高4倍以上。ROC曲线分析显示V30预测重度ROM的阈值为 73.155%(灵敏度:0.842,特异度:0.671),ROC 曲线下面积:0.753(P=0.001)。结论:体重下降≥ 5%和V30>73%是鼻咽癌患者发生重度ROM的危险因素。二、鼻咽癌患者重度放射性口腔黏膜炎预测模型建立目的:比较两种口腔黏膜勾画方法对接受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急性重度口腔黏膜炎的预测效果,并进一步应用剂量学参数和临床特征因素建立重度口腔黏膜炎发生的预测模型。方法:对270例接受根治性调强放疗的初诊鼻咽癌患者进行研究。采用全口腔勾画法(oral cavity contour,OCC)和黏膜表面勾画法(mucosa surface contour,MSC)两种包含口腔黏膜的勾画方法。根据RTOG急性放射反应评分标准将治疗期间发生的口腔黏膜炎分为两组:重度黏膜炎组(≥3级)和非重度黏膜炎组(<3级)。对剂量学参数和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建立治疗重度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adiation-induced oral mucositis,ROM)发生的预测模型并应用十折交叉验证法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中到高等照射剂量-体积百分比(V40-70)、体重指数(bodymass index,BMI)、放疗技术、咽后淋巴结区域照射情况、同期尼妥珠单抗治疗是重度ROM发生的危险因素。选择口腔黏膜受照射剂量≥55Gy的体积(V55)作为剂量学参数的代表,联合上述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分别建立两个判别模型。基于OCC的模型AUC为0.761(95%CI:0.701-0.821),灵敏度为 0.812,特异性为 0.595;基于 MSC 的模型 AUC 为 0.766(95%CI:0.707-0.826),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700和0.716。结论:基于OCC和MSC两种勾画方法的预测模型,均可有效地判别重度ROM的发生。建议综合考虑剂量学参数和临床相关因素,对治疗中可能发生重度ROM的患者进行预先评估。第二部分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对鼻咽癌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一、营养支持疗法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目的:探索营养支持疗法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找到营养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117例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放化疗的局部晚期(Ⅲ-ⅣB)鼻咽癌患者,患者按照放疗期间是否予营养支持,分为营养支持组和对照组,比较放疗前(T0)、放疗中(T1)、放疗后(T2)不同时期两组患者的营养状态,及同一时期两组患者营养状态的差异。再根据同步放疗过程中患者体重下降是否超过5%,分为营养不足组和正常组,统计分析体重下降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放疗中及放疗后的营养指标均比放疗前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同一时间点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营养支持组较对照组的总治疗时间明显缩短(P=0.02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急性重度(≥3级)放射性口腔黏膜毒性和前白蛋白下降>15%是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P=0.021和0.041)。结论:营养支持虽能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但效果不明显。急性重度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和前白蛋白下降>15%是体重下降的危险因素。二、口服营养干预对接受放化疗的鼻咽癌患者近期营养状况及治疗耐受性的影响目的:探讨口服营养干预对接受放化疗的局部中晚期鼻咽癌患者营养状态、治疗耐受性的影响。方法:我院患者前瞻性随机入组,干预组从放疗起予口服肠内营养干预,对照组予常规饮食。治疗前中后分别收集体重、血液指标及营养评估资料等。结果:2016年10月-2018年5月共入组114例患者(干预组58例,对照组56例)。放化疗期间,患者体重进行性下降,干预组下降趋势更明显,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比,干预组放疗中断率更低(0 vs 7%,P=0.039),同步化疗完成率更高(90%vs 71%,P=0.013),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稳定性也更高(P=0.003,0.001),但急性毒副反应发生率组间无差异。治疗开始后,营养筛查状况同样进行性下降,对照组NRS 2002 ≥ 3分的患者显着多于干预组(P<0.05);PG-SGA评估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鼻咽癌放化疗中体重下降及营养不良风险逐步增加。口服营养干预能够提高治疗耐受性及血清蛋白稳定性,但在体重及短期营养评估方面未体现出明显优势。第三部分 重组人白介素-11防治鼻咽癌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初步结果分析目的:探索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鼻咽癌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adiation-induced oral mucositis,ROM)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并观察营养支持对 ROM 的作用。方法:随机入组92例T1-4N1-3M0-1鼻咽癌放疗患者。经0-3程诱导放疗后,两组患者接受放化疗/放疗,放疗期间实验组使用rhIL-11加生理盐水进行雾化,对照组单纯生理盐水雾化。治疗期间每周记录患者的ROM分级和各项营养指标:NRS 2002(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体重、检验指标(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结果: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共入组92例,rhIL-11组47例,生理盐水组45例。两组按照CTC AE4.0评价的Ⅲ°及以上ROM发生率为27.2%和31.5%(P=0.672),按照RTOG标准评价的Ⅲ°以上ROM发生率为15.2%和23.9%(P=0.140)。两组患者随着放疗的进行,各项营养指标均出现明显的恶化,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各个时间点上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rhIL-11不能减少鼻咽癌放化疗患者ROM的发生。适当的营养支持有利于口腔黏膜损伤的修复。
薛志刚[3](2020)在《免疫营养干预影响肠道微生态及胃肠肿瘤结局基础与临床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肠内免疫营养干预在胃癌中对肠道菌群及肿瘤增殖的动物研究初探研究背景:胃癌的化疗最常见的毒副反应之一是胃肠道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包括胃肠动力功能障碍、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黏膜屏障受损。免疫营养在营养补充、调节免疫和维持肠道微生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证据表明,免疫营养素如n-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在结直肠癌、炎性肠病中起着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的作用,同时,有助于减少结直肠癌中化疗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甚至与肿瘤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目前,在胃癌中关于化疗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作用尚不清楚,免疫营养干预对胃癌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与肿瘤增殖的关系有待研究。研究目的:通过构建615小鼠胃癌移植瘤-化疗动物模型,初步探究胃癌中,化疗及移植瘤建立对肠道菌群的影响,通过给予胃癌化疗小鼠补充谷氨酰胺(Glutamine,GLN)和鱼油,探究补充免疫营养对肠道菌群和肿瘤增殖的作用。研究材料与方法:随机将36只6周龄雌性615小鼠分为一下6组:第1组化疗组(CON1,n=6),分别在第3、6、9天腹腔注射5-Fu;第2-5组615小鼠皮下注射MFC前胃癌细胞(5X 106)构建胃癌移植瘤模型(当天记录为第0天),随后予以5-Fu化疗干预构建胃癌-化疗动物模型,第2组不进行干预(CON2,n=6),第3组生理盐水干预组(NS,n=6),第4组为低剂量谷氨酰胺干预组(Low GLN/LG,n=6),第5组为高剂量谷氨酰胺干预组(High GLN/HG,n=6),第6组为鱼油干预组(PUFA,n=6)。在干预前基线(第-7天)、移植瘤前(第-1天)、2-5组第一次化疗前(第6天)及干预完成后第21天,留取新鲜粪便标本,采用16S rRNA方法测定肠道菌群。比较第2-5组移植瘤生长速率。定义p<0.05为显着统计学差异。结果:基线菌群特征结果显示,厚壁杆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主,前者占比为41%-57%,后者占比39%-56%,之和92%-98%,二者比值F/B 比在0.73-1.46之间。化疗干预后,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着增加,拟杆菌门显着下降,F/B 比升高为2.39,属水平上,艾克曼菌属(Akkermansia,Akk)比例显着下降(2%-4%→1%,p<0.01)。PUFA组厚壁菌门丰度显着降低、拟杆菌门显着升高,F/B比为1.0,维持在基线范围(0.73-1.46),属水平上,Akk菌属相对丰度显着升高。HG组厚壁菌门丰度显着降低、拟杆菌门显着升高,F/B比为1.48。PUFA组移植瘤大小为0.26±0.23g,HG组移植瘤大小为0.32±0.18g,小于CON2组0.72 ±0.41g,未见显着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13和0.10)。结论:5-Fu化疗增加胃癌移植瘤小鼠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减少拟杆菌门比例,F/B 比显着升高,Akk菌属比例下降,菌群结构改变。补充鱼油和谷氨酰胺可以逆转因化疗造成的菌群结构改变,维持肠道菌群F/B 比降低至正常范围,补充鱼油可以显着增加Akk菌属相对丰度,可能有助于抑制肿瘤增殖。第二部分 肠内营养干预对胃肠肿瘤肠道菌群特征及临床结局影响的初探研究背景:营养干预影响肠道菌群的研究方兴未艾,一方面,特定营养干预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结构,另一方面,不同营养支持方式也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结构。有研究提示,肠外营养干预可能造成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菌群结构变化,同时,有研究提示菌群变化与感染并发症可能有关。胃肠肿瘤病人术前营养支持治疗预康复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理念越来越得到重视,围术期营养支持治疗,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较少,值得进行初步研究和分析。研究目的:初步探究围术期肠内营养干预对胃肠肿瘤病人肠道菌群以及对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研究对象与方法:纳入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接受择期手术的胃肠肿瘤病人,根据病人术前是否给以口服肠内营养支持进行预康复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围术期营养支持策略,将病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术前口服肠内营养至少3天,每日至少500ml,根据加速康复理念,术后早期(第1-2天)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术前不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术后3天禁食予以肠外营养及补液支持。分别于术前和术后5-7天留取新鲜粪便提取DNA,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特征,记录术后感染并发症、总并发症及术后住院天数。定义p<0.05为显着统计学差异。结果:研究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在择期胃肠肿瘤病人37例,其中对照组(CON组)24人,研究组(EN组)13人。在属水平上,艾克曼菌属(Akkermansia,Akk)在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和<0.1%,术后分别为4%和0.4%,围术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Akk菌属比例增加。术前大肠志贺菌属(Escherichia Shigella)在EN组和CON组分别为9%和5%,术后分别为11%和19%。术后感染并发症EN组1例(8%),CON组5例(21%),术后总并发症分别为1例(8%)和9例(38%),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8.0±2.1天和12.3±7.5天,但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围术期强化的肠内营养干预可以增加Akk菌属相对丰度,减少大肠志贺菌属比例,可能有助于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加速术后康复。Akk菌作为潜在新型益生菌可能提示更好的术后临床结局。第三部分围术期肠内免疫营养干预对胃肠肿瘤临床结局的影响研究背景:围术期肠内营养支持可能有助于优化术后临床结局,加速术后康复。免疫营养素如鱼油有助于减少术后产生的炎症因子级联反应(inflammatory cascade),抑制前炎症因子的过度活化,可能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尤其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在胃肠肿瘤病人围术期应用免疫营养减少感染并发症、实现加速康复,结论尚不一致。研究目的:研究围手术期补充免疫营养对胃肠肿瘤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研究对象与方法:纳入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接受择期手术的胃肠肿瘤病人,研究组,术前连续5天和术后7天补充免疫营养(速愈素饮或瑞能),术前口服每日600-800ml、术后肠内途径序贯补充,对照组围术期营养支持治疗方案为普通型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不含鱼油、精氨酸、核苷酸等免疫营养成分)。前瞻性收集病人术后感染并发症、总并发症和术后住院天数。感染并发症定义参考美国国家疾病与预防中心指定的医疗相关感染并发症。P<0.05为显着统计学差异。结果:纳入2016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胃肠专业组连续收治的胃肠肿瘤患者190人,其中,研究组69人,对照组121人,胃癌105例、结直肠癌39例、胃肠间质瘤38例和小肠肿瘤8例。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3%(3/69)和13.2%(16/121),研究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3),其中明确原因的主要感染并发症类型为消化道漏4.2%(8/190)和肺部感染2.6%(5/190),术后总并发症,研究组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39)。研究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8.2±2.1天,显着低于对照组10.8±9.4天(p=0.030)。结论:围术期免疫营养干预可能有助于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和术后总并发症,缩短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有助于术后加速康复理念的实践。第四部分胃癌新辅助化疗结合营养支持对长期生存的影响研究背景:中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联合围手术期治疗为主。近年来,关于新辅助化疗治疗胃癌的研究越来越多。胃癌病人营养不良比例高,新辅助化疗期间进行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营养情况,甚至可能影响病人长期生存。研究目的:本部分主要纳入我院胃癌新辅助化疗病人,研究新辅助化疗期间营养支持使得病人体重增加或维持,对胃癌病人长期生存预后的影响。研究对象与方法:纳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接受新辅助化疗及择期手术的胃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新辅助化疗方案SOX或XELOX方案,在化疗期间予以营养支持治疗,通过营养支持体重增加或维持不变者为研究组,未进行营养支持或术前1-3个月体重下降为对照组。随访病人长期生存信息。Kaplan-Meier方法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研究纳入在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胃癌病人274例,其中研究组214例,对照组60例。基线水平,两组年龄、性别、BMI、手术方式、病理分化及TNM分期均无显着差异。研究组五年总生存率为58.2%,对照组为32.6%,研究组显着高于对照组。结论:新辅助化疗结合营养支持,可能有助于改善病人营养状态、提高化疗耐受性和手术切除率,甚至可能改善长期生存。第五部分长期肠外营养在胃肠功能障碍中的应用及感染风险模型建立研究背景:肠功能障碍或肠衰竭病人肠内营养摄入不早,需要依赖长期肠外营养,从医院到家庭的模式转变,使得未来家庭肠外营养(Home parenteral nutrition,HPN)成为趋势。长期肠外营养病人中,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是 HPN 最严重、威肋生命的并发症之 一。研究感染相关风险因素,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人群,预防CLABSI发生。研究目的:调查分析家庭肠外营养病人中感染相关风险因素。研究对象与方法:纳入2018年1月1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进行HPN服务管理的成年病人,随访至2019年6月30日,使用现有医疗记录收集人口统计学和临床数据。CLABSI报告由传染病专科医生进行前瞻性、独立判断。P<0.05为显着统计学差异,p<0.2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研究纳入114例进行HPN的病人,平均年龄为54 ± 16岁,女性为68%,平均BMI为25±5.6kg/m2。HPN中位数天数为 516(15-10281)天,26%有CLAB SI既往史。导管类型包括,PICC为72.6%、隧道式为23.9%和Port植入式为3.5%。CLABSI的发生率为0.89/1000导管天数。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造口存在(OR=22.0;95%CI,4.8-101.7)、隧道式和 Port植入式导管(OR=4.4;95%CI,1.4-13.9)和BMI<18.5(OR=5.9;95%CI,1.4-24.2)作为血流感染发生的相关风险指标。结论:在成人HPN患者中,造口存在、使用隧道式或植入式导管以及低BMI与CLABSI发生有关。规范化造口护理和营养支持可能有助于降低CLABSI发生。
贺晓兰[4](2019)在《宫颈癌放疗物理参数及粪便代谢产物表达与急性放射性肠炎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宫颈癌放疗物理参数与急性放射性肠炎相关性分析目的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肿瘤,治疗上多以放化疗、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本研究对宫颈癌患者放疗计划物理参数进行分析,以探讨宫颈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或术后辅助放疗后,物理参数与急性放射性肠炎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疗科接受根治性或术后放射治疗的FIGO IB至IV期宫颈癌病人,共计51名(其中1名患者因入组后不能按要求接受随访和留存有效标本而剔除,总共50名)。根据患者急性放射性症状(包括腹泻、腹痛、结肠炎及肛门痛),利用NCI-CTCAE急性放射性肠炎分级对患者症状进行分组,利用TPS系统采集危及器官包括直肠、结肠和小肠的放射物理学参数。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卡方检验分析放射物理参数与急性放射性肠炎发生率的关系。结果1.对比统计了 50名患者的病理分期,年龄,放疗方式(根治性放疗或者术后辅助放疗),肿块大小,分化程度,肌层深度及脉管癌栓(LVSI),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差异。接受同步放化疗的患者急性放射性肠炎发生率高(P<0.05),有统计学差异。2.外照射物理参数与急性放射性肠炎发生率的相关关系:(1)小肠绝对体积和左半结肠绝对体积越大,中度腹泻的发生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小肠绝对体积及小肠V20越高,腹痛的发生率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左半结肠绝对体积越大,结肠炎的发生率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直肠V40越高,肛门痛的发生率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影像引导的三维近距离后装治疗物理参数与急性放射性肠炎发生率的相关关系:(1)直肠D2cc中位数为:64.34Gy;直肠D0.1cc中位数为:74.56Gy;HR-CTV90 中位数为:75.11Gy。(2)直肠 D2cc、直肠 D0.1cc 及 HR-CTV90 越高,腹泻的发生率越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患者临床资料包括病理分期,年龄,放疗方式,肿块大小,分化程度,肌层深度,LVSI与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无相关关系,但是同步放化疗的病人急性放射性肠炎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同步放化疗的患者。2.宫颈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或术后辅助放疗后,物理参数与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小肠绝对体积,左半结肠绝对体积可以用来作为临床预测急性放射性肠炎的指标。3.影像引导的三维近距离后装治疗计划系统所观察到治疗参数直肠D2cc、直肠D0.1cc及HR-CTV90与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明显相关,提示这些物理参数可以作为临床急性放射性肠炎发生的预测指标。二、宫颈癌放射治疗患者代谢产物表达变化与急性放射性肠炎相关性的研究目的急性放射性肠炎(RE)是宫颈癌放疗最常见的放疗不良反应,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明确。本研究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接受全盆腔放疗的宫颈癌患者放疗前、放疗中、放疗后不同时间点粪便中代谢物的变化,探讨肠道代谢物的改变与急性放射性肠炎发生的相关关系,为急性放射性肠炎的预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宫颈癌放疗的病人51例(其中1名患者因入组后不能按要求留存有效标本而剔除,总共50名),分别收集患者放疗期间4个时间点的粪便样本(放疗开始、放疗两周、放疗四周、放疗结束)。总共收集204个粪便样本进行检测。采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粪便样本。统计方法如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凝聚层次聚类分析(agglomerate hierarchical clustering)等用于鉴定粪便中代谢物的变化指标,利用皮尔森相关系数来分析各个代谢物间的相关性,利用MetPA数据库对代谢通路进行浓缩和拓扑分析,识别出可能的受生物扰动的代谢通路。结果1.通过液相色谱-质谱(LC-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总共检测到5770个代谢峰,并鉴定出121个显着失调的差异代谢物,其中77个代谢物表达上调,44个代谢物表达下调。2.通过对比放疗期间四个时间点患者粪便上清中代谢物的变化,总共筛选出19个在放疗四个时间点发生显着变化的差异代谢物,包括:1-甲基黄嘌呤,亚油酸,5-氨基戊酸,苯乙胺,苯乙烯,N-乙酰谷氨酸,诺龙,4-乙酰氨基丁酸,N-乙酰-L-苯丙氨酸,大豆苷元,胆酸,花生四烯酸,甲蓝氨酸,N-甲酰-L-蛋氨酸,槲皮苷,苯丙氨酸,葡糖酸,蜜二糖及α-CMBHC。3.利用MetPA数据库对差异代谢物进行途径分析,总共筛选出4个代谢通路(Pathway imPact>0.1),分别为:苯丙氨酸酪氨酸代谢通路,烟酸和烟酰胺代谢通路,亚油酸代谢通路,赖氨酸降解代谢通路。结论1.宫颈癌病人放疗过程中,粪便中代谢物发生明显改变,其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在放疗不同时间点有不同代谢物的表达发生上调及下调。2.宫颈癌患者放疗过程中4种粪便代谢途径发生明显改变,包括苯丙胺酸酪氨酸代谢通路,烟酸和烟酰胺代谢通路,亚油酸代谢通路,赖氨酸降解代谢通路。其中参与苯丙胺酸酪氨酸代谢通路,亚油酸代谢通路及赖氨酸降解代谢通路中的差异代谢物,随着放疗剂量的增加,粪便上清中的差异代谢物表达明显上调;烟酸和烟酰胺代谢通路中,代谢物表达明显下调。3.使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失调的代谢途径进行分析。(1)苯丙氨酸酪氨酸代谢途径促进了放疗期间肠道损伤的修复;(2)亚油酸参与脂质过氧化,其表达上调,可能与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有关;(3)烟酸与烟酰胺代谢途径中,代谢物的改变,提示放射性肠道损伤的加重;(4)赖氨酸作为肠道保护分子,其降解产物的表达上调提示放射性肠道损伤的加重。
江守军[5](2019)在《免疫营养在胃癌加速康复外科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治疗、护理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很多证据也已经证实,加速康复外科方案的实施,有效的降低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了患者术后康复。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有争议的处理措施,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就是其中之一。胃癌患者由于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大部分术前都合并营养不良,可以导致患者免疫功能障碍,明显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因此,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意识到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对于胃癌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性。本研究通过对胃癌患者进行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治疗,评价其对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炎症反应等指标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在胃癌加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将我院普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行胃癌根治术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肠内免疫营养组(EIN组n=32)与标准肠内营养组(SEN组n=32)。免疫营养组患者术前5天至术后5天口服免疫营养制剂(Oral IMPACT),标准肠内营养组则口服普通营养制剂(能全力)。在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5天分别检测患者免疫指标(CD4、CD8、CD4/CD8、IgA、IgM、IgG),炎性反应指标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营养指标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以及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出院时间、身体质量指数(BMI)等指标,所有数据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显着性。研究结果:EIN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5天免疫水平指标显着高于SEN组。EIN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5天炎症水平指标显着低于SEN组,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EIN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出院时间较SEN组时间短,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营养支持,能够明显提高患者术后免疫水平,减轻患者术后炎性应激反应,加快患者术后康复时间。
谭婉贤[6](2018)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对5-FU诱导小鼠肠黏膜炎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5-氟尿嘧啶(5-FU)诱导小鼠化疗性肠黏膜炎动物模型,研究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CGEC)对化疗性肠黏膜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5-FU诱导小鼠化疗性肠黏膜炎模型的建立采用不同剂量的5-FU单次或连续5 d腹腔注射给予小鼠,每日观察小鼠体重、腹泻情况及进食量变化,并分别于末次给药后3 d或1 d,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形态改变。(2)CGEC对5-FU诱导小鼠肠黏膜炎的保护作用采用5-FU 50 mg/kg,连续腹腔注射5 d,复制小鼠化疗性肠黏膜炎动物模型,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蒙脱石散组(1.5 g/kg)、谷氨酰胺组(Gln,1.92 g/kg)、CGEC高、中、低(3.2,1.6,0.8 g/kg)剂量组,连续给药13 d,每日观察小鼠体重、腹泻情况及进食量变化,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小肠组织的病理形态改变,同时测量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3)CGEC对5-FU诱导小鼠肠黏膜炎保护作用机制研究取小鼠脾脏,细菌培养法观察小鼠脾脏的细菌移位;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内毒素(ET)、DAO、D-乳酸含量及小鼠小肠组织sIgA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小鼠小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ZO-1的表达。结果:(1)5-FU诱导小鼠化疗性肠黏膜炎模型研究与正常组比较,单次或连续5 d给予5-FU后,各剂量组小鼠出现不同程度的体重降低、进食量减少和腹泻,单次给药400 mg/kg组、连续给药50,100 mg/kg组出现明显的肠黏膜炎病理特征,其中,连续给药100 mg/kg组剂量过高,死亡率达100%。(2)CGEC对5-FU诱导小鼠肠黏膜炎的保护作用与模型组比较,CGEC(3.2、1.6g/kg)剂量组能明显升高模型小鼠体重、降低腹泻评分(P<0.05或P<0.01);CGEC各剂量组能不同程度改善模型小鼠小肠组织的病理改变,CGEC(3.2、1.6g/kg)组能显着增加模型小鼠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P<0.01),改善肠黏膜病理损伤。(3)CGEC对5-FU诱导小鼠肠黏膜炎保护作用机制研究与模型组比较,CGEC(3.2、1.6 g/kg)剂量组能明显降低模型小鼠脾脏细菌移位率(P<0.05或P<0.01),显着降低模型小鼠血清ET、DAO、D-乳酸的含量,降低肠道通透性;CGEC 3.2 g/kg组能明显增加模型小鼠小肠组织sIgA水平(P<0.05);CGEC能上调模型小鼠小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ZO-1表达,改善肠黏膜屏障损伤。结论:CGEC对5-FU诱导的小鼠肠黏膜炎有明显改善作用,能降低小鼠细菌细位率及小鼠血清ET、DAO、D-乳酸水平,改善肠黏膜通透性,上调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ZO-1表达,提高肠道sIgA水平,增强肠道免疫。
吴国豪,谈善军[7](2017)在《肿瘤患者营养支持指南》文中提出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已成为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有效地提供营养支持对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组织专家,按照当今国际上指南制定的标准流程,系统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参考各国和国际性营养学会的相关指南,综合我国专家意见和临床经验,并广泛征求本学会委员及相关专业人士的意见,多次组织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本指南。本指南首先系统阐述了肿瘤患者的机体代谢特点及营养需求,然后提出了肿瘤临床营养实践中常见的13个问题,给出了33条推荐意见,并进行了系统论述。本指南有助于规范肿瘤临床营养实践,为肿瘤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希望本指南的发布能够为我国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提供理论指导,为提高我国临床营养及肿瘤的综合诊治水平、加强多学科合作贡献力量。
Committee of Expe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R.China;[8](2017)在《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概述由于环境污染、遗传因素、人口老龄化、吸烟、酗酒、低纤维饮食等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癌症患者不断增加,这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各国政府在卫生事业上的一项巨大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世界约有超过82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其中癌症发病率为男性205.4/10万,女性为165.3/10万;男性癌症死亡率为126.3/10万,女性癌症死亡率为82.9/10万。而在我国,
林晓洁[9](2015)在《扶正法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疗效及代谢组学规律的影响初探》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中医扶正法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增效”作用,并运用代谢组学对化疗前后人体内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描述,进一步探索扶正药物疗效与代谢组学变化之间的相关性,以期对扶正法的干预效果进行预测。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符合标准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新辅助化疗+参芪扶正注射液组)和对照组(单纯新辅助化疗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7和18例患者,两组均予新辅助化疗(化疗方案为TEC、EC-T(H)、TCH、FEC-T方案(剂量参考2013版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治疗组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于每次化疗当天至化疗后第6天连续给药(静脉滴注,250ml/次,1次/天,21天/周期,共3周期),分别于化疗开始前1天、第3周期化疗后第10天留取血浆、晨尿。化疗3周期结束后评估化疗疗效,疗效评价指标为反应率:CR(完全缓解)或PR(部分缓解)的患者占所有患者的比率;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仪(UPLC/Q-TOF MS)分别作血浆和晨尿的代谢组学分析,通过Analyte软件获得对照组和治疗组化疗前后的代谢轮廓图谱,采用Marker View4.1软件对代谢指纹图谱进行色谱合并,峰判别、峰对齐和归一化等预处理,经预处理后的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共识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式识别技术,对得到的谱图积分进行分析,比较对照组的受试者与治疗组的受试者血浆及晨尿代谢成分的差异,根据OPLS-DA的VIP值(VIP值>1.85)找出对分组贡献较大相关的体内小分子化合物,结合化合物的生物学意义,根据质谱同位素匹配HMDB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对影响化疗疗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鉴定。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是58.8%(10/17)VS 50.0%(9/18)。前者略高于后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代谢组学分析:血浆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和治疗组化疗后均发生了明显差异,共有13个代谢物在化疗前后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但对照组和治疗组化疗前后发生变化的程度不一致,其中磷酸羟基丙酮酸、硬脂酸、β生育酚、棕榈酰胺、骨化醇、Myrigalone E、泛醌4、阿尔法CEHC在两组化疗后均较化疗前下调(P<0.05);二十三烷酸、神经酰胺均在化疗后较前上调(P<0.05);维生素K2、伞形花内酯则在对照组化疗后呈下降趋势(P<0.05),在治疗组无明显变化(P>0.05)。这些化合物与氨基酸、脂类、脂肪酸和维生素代谢通路相关。晨尿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和治疗组化疗后均发生明显的差异,共有10个代谢物在化疗前后出现了明显变化,对照组和治疗组化疗前后发生变化的程度不一致,其中棕榈酰胺、肌酸酐在两组化疗后均较化疗前上调(P<0.05);溶血磷脂、溶血卵磷脂P、硬脂酸酰胺(十八酰胺)、别鹅去氧胆酸、泛醌4均较化疗前下调(P<0.05);吲哚乙酰谷氨酰胺在对照组化疗后较化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化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5-羟基吲哚乙酸、1-(丙二氨基)环丙烷羧酸在两组化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血浆代谢组学变化相仿,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晨尿代谢组学差异主要体现在氨基酸、脂类、脂肪酸和能量代谢通路。结论:1.参芪扶正液并未使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明显增效。2.参芪扶正液可改善化疗引起的内环境代谢紊乱,扶正法可能对提高化疗疗效有积极的作用。
王玉玉,张军,郑鹏远,李付广,刘志强,陈东晖[10](2014)在《双歧杆菌、酪酸梭菌及谷氨酰胺对慢性应激模型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双歧杆菌、酪酸梭菌和谷氨酰胺对慢性应激模型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双歧杆菌干预组、酪酸梭菌干预组、谷氨酰胺干预组、联合干预组6组。采用避水实验构建小鼠应激模型。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含量,评价小鼠肠道通透性;RT-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小肠、结肠组织中ZO-1、Occlud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对照组小鼠血浆D-乳酸和DAO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小鼠;双歧杆菌、酪酸梭菌、谷氨酰胺及联合干预后,小鼠血清D-乳酸和DAO含量较模型对照组明显下降,且联合干预组下降最明显(F=5.950,13.214,P<0.001)。模型对照组小鼠小肠、结肠组织中ZO-1、Occludin mRNA和蛋白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显着降低;各干预组小肠、结肠组织中的ZO-1、Occludin 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模型对照组显着升高,联合干预组的表达量最高(小肠:F=741.007,511.112,291.083,607.764,P<0.001;结肠:F=527.769,411.688,1 244.748,583.786,P<0.001)。结论:在慢性应激条件下,小鼠肠道功能紊乱、通透性增高,双歧杆菌联合谷氨酰胺可以有效缓解上述症状。
二、谷氨酰胺预防新辅助化疗导致肠道损伤的前瞻性、随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谷氨酰胺预防新辅助化疗导致肠道损伤的前瞻性、随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补中益肠汤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部分 |
1 西医对结直肠癌的认识 |
2 中医对结直肠癌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对中晚期气血两虚型结直肠癌病机的认识 |
2 导师治疗气血亏虚型结直肠癌临床症状的经验总结 |
3 补中益肠汤的方义 |
4 补中益肠汤治疗结直肠癌潜在的疗效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表 |
综述:中西医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
1 西医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
1.1 手术治疗 |
1.2 化学治疗 |
1.3 靶向治疗 |
1.4 免疫疗法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直肠癌 |
2.1 中医联合手术治疗 |
2.2 中医药配合化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动物模型、剂量学和临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前言 |
参考文献 |
基础实验研究 |
基于小动物辐射仪的叙利亚金黄地鼠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基础实验 |
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试验部分 |
第一部分 鼻咽癌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剂量学研究 |
一 局部晚期鼻咽癌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预测因素 |
背景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二 鼻咽癌患者重度放射性口腔黏膜炎预测模型建立 |
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对鼻咽癌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
一 营养支持疗法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营养状况的影响 |
背景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二 口服营养干预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近期营养状况及治疗耐受的影响 |
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放射性黏膜炎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初步结果分析 |
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综述 |
鼻咽癌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研究进展 |
定义 |
流行病学 |
病理生理机制 |
临床特征 |
预防及治疗 |
展望 |
参考文献 |
Meta分析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本课题受助基金项目 |
致谢 |
(3)免疫营养干预影响肠道微生态及胃肠肿瘤结局基础与临床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部分 肠内免疫营养干预在胃癌中对肠道菌群及肿瘤增殖的动物研究初探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第一节 动物模型化疗及胃癌移植瘤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二节 免疫营养干预对肠道菌群变化及肿瘤生长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肠内营养干预在胃肠肿瘤病人中对肠道菌群及短期临床结局的影响 |
前言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部分 围术期肠内免疫营养干预对胃肠肿瘤临床结局的影响 |
前言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部分 胃癌新辅助化疗结合营养支持对长期生存的影响 |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部分 长期肠外营养干预中感染相关风险因素的调查分析 |
前言 |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5.4 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免疫营养在胃肠疾病中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纪念615小鼠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宫颈癌放疗物理参数及粪便代谢产物表达与急性放射性肠炎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宫颈癌放疗物理参数与急性放射性肠炎评分相关性分析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宫颈癌放射治疗患者代谢产物表达与急性放射性肠炎相关性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代谢组学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其他 |
缩写词表 |
致谢 |
(5)免疫营养在胃癌加速康复外科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营养制剂、支持方式及围手术期处理 |
3 分析指标 |
4 主要实验方法与步骤 |
5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
2 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 |
3 两组患者炎症指标比较 |
4 两组患者免疫指标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6)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对5-FU诱导小鼠肠黏膜炎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受试药物 |
1.3 实验试剂与仪器 |
1.3.1 主要试剂 |
1.3.2 主要仪器 |
1.4 溶液配制 |
1.5 实验场所 |
1.6 统计学方法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5 -FU诱导小鼠化疗性肠黏膜炎模型研究 |
2.1.1 文献研究 |
2.1.1.1 文献研究方法 |
2.1.1.2 文献结果分析 |
2.1.2 5 -FU单次给药诱导小鼠化疗性肠黏膜炎模型研究 |
2.1.2.1 实验方法 |
2.1.2.1.1 动物分组及造模 |
2.1.2.1.2 小鼠一般状态观察 |
2.1.2.1.3 小鼠腹泻情况 |
2.1.2.1.4 组织病理学观察 |
2.1.2.2 实验结果 |
2.1.2.2.1 一般情况观察 |
2.1.2.2.2 5-FU单次给药对小鼠腹泻评分的影响 |
2.1.2.2.3 5-FU单次给药对小鼠小肠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
2.1.3 5 -FU连续给药诱导小鼠化疗性肠黏膜炎模型研究 |
2.1.3.1 实验方法 |
2.1.3.1.1 动物分组及造模 |
2.1.3.1.2 小鼠一般状态观察 |
2.1.3.1.3 小鼠腹泻情况 |
2.1.3.1.4 组织病理学观察 |
2.1.3.2 实验结果 |
2.1.3.2.1一般状态观察 |
2.1.3.2.2 5-FU连续给药对小鼠腹泻评分的影响 |
2.1.3.2.3 5-FU连续给药对小鼠小肠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
2.1.4 小结 |
2.2 CGEC对5-FU诱导小鼠肠黏膜炎的保护作用 |
2.2.1 实验方法 |
2.2.1.1 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 |
2.2.1.2 一般情况观察 |
2.2.1.3 腹泻情况 |
2.2.1.4 组织病理形态观察 |
2.2.2 实验结果 |
2.2.2.1 一般情况观察 |
2.2.2.2 CGEC对5-FU模型小鼠腹泻评分的影响 |
2.2.2.3 CGEC对5-FU模型小鼠小肠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
2.2.2.4 CGEC对5-FU模型小鼠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影响 |
2.3 CGEC对5-FU诱导小鼠肠黏膜炎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
2.3.1 实验方法 |
2.3.1.1 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方法 |
2.3.1.2 ELISA法检测小鼠小肠组织sIgA含量 |
2.3.1.3 细菌培养法检测小鼠脾脏细菌移位 |
2.3.1.4 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DAO、ET、D-乳酸含量 |
2.3.1.5 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小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ZO-1的表达 |
2.3.2 实验结果 |
2.3.2.1 CGEC对5-FU模型小鼠小肠组织sIgA含量的影响 |
2.3.2.2 CGEC对5-FU模型小鼠脾脏细菌移位的影响 |
2.3.2.3 CGEC对5-FU模型小鼠血清ET、DAO、D-乳酸含量的影响 |
2.3.2.4 CGEC对5-FU模型小鼠小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ZO-1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化疗性肠黏膜炎模型的选择及建立 |
3.2 CGEC对5-FU诱导小鼠肠黏膜炎保护作用 |
3.3 CGEC对5-FU诱导小鼠肠黏膜炎保护作用机制 |
3.3.1 CGEC对5-FU诱导小鼠肠黏膜炎肠道通透性的影响 |
3.3.2 CGEC对5-FU诱导小鼠肠黏膜炎sIgA的影响 |
3.3.3 CGEC对5-FU诱导小鼠肠黏膜炎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 |
3.4 CGEC和Gln胺对5-FU诱导小鼠肠黏膜炎作用比较 |
4 结论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概述 |
第一节消化道恶性肿瘤药物治疗基本概念及注意事项 |
一、药物治疗基本概念 |
(一) 新辅助化疗或放化疗 |
(二) 辅助化疗 |
(三) 姑息治疗 |
(四) 支持治疗 |
二、药物治疗基本介绍 |
(一) 药物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 化疗方案组成的基本原则 |
(三) 常用化疗方案 |
(四) 标准化疗方案的规范应用 |
(五) 化疗方案或药物调整的基本原则 |
三、规范的检查 |
(一) 检查的目的和方式 |
(二) 药物治疗时的辅助检查 |
四、消化道恶性肿瘤常用评效标准 |
五、多学科 (MDT) 治疗的重要作用 |
第二节抗消化道恶性肿瘤药物不良反应 |
一、不良反应分类 |
二、不良反应程度及其处理原则 |
第三节常用抗消化道恶性肿瘤药物 |
一、化疗药物 |
(一) 氟尿嘧啶类 |
(二) 铂类 |
(三) 伊立替康 (CPT-11) |
(四) 表柔比星 |
(五) 紫杉烷类 |
(六) 雷替曲塞 |
二、靶向药物 |
三、常用方案 |
第四节辅助用药 |
一、止吐药物应用 |
二、止泻药物应用 |
三、药物性皮疹用药 |
四、药物性神经毒性用药 |
五、手足综合征用药 |
六、药物性肝损伤用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食管癌 |
第一节概述 |
一、发病情况 |
二、诊断和分期 |
(一) 临床诊断 |
(二) 病理诊断 |
(三) 分期诊断 |
三、治疗原则 |
第二节围手术期食管癌综合治疗与合理用药 |
一、概况和基本治疗原则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三、评估与调整 |
第三节晚期食管癌姑息一线治疗规范用药 |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
二、常用药物和方案 |
第四节晚期食管癌姑息二线治疗规范用药 |
1.单药方案 |
2.联合方案 |
第五节食管癌的靶向治疗 |
一、食管腺癌 |
二、食管鳞癌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胃癌 |
第一节概述 |
一、发病情况 |
二、诊断和分期 |
(一) 临床诊断 |
(二) 体征 |
(三) 辅助检查 |
(四) 病理诊断 |
三、分期诊断 |
四、总体治疗原则 |
第二节胃癌围手术期化疗和合理用药 |
一、新辅助化疗 |
二、辅助化疗 |
第三节胃癌姑息化疗和合理用药 |
一、概况和基本治疗原则 |
(一) 姑息化疗概况 |
(二) 治疗前评估及用药原则 |
(三) 治疗目标和策略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一) 一线治疗 |
(二) 二线治疗 |
(三) 三线治疗 |
(四) 最佳支持治疗 |
三、评估与调整 |
四、晚期胃癌的靶向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结直肠癌 |
第一节概述 |
一、患者一般情况评估和诊断分期 |
(一) 一般情况评估 |
(二) 诊断和分期 |
二、治疗原则 |
(一) 总体治疗原则 |
(二) 初始治疗前评估及剂量调整原则 |
第二节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化疗和合理用药 |
一、概况和基本治疗原则 |
(一) 结直肠癌围手术期治疗概况 |
(二) 结肠癌围手术期治疗原则 |
(三) 直肠癌围手术期治疗原则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一) 结肠癌辅助化疗方案 |
(二) 直肠癌围手术期治疗方案 |
三、评估与调整 |
(一) 老年患者的评估和治疗原则 |
(二)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的疗效评估 |
(三) 随访 |
第三节结直肠癌姑息化疗和合理用药 |
一、概况和基本治疗原则 |
(一) 姑息化疗概况 |
(二) 治疗前评估 |
(三) 治疗目标和策略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一) 诱导治疗 |
(二) 维持治疗 |
(三) 二线及后续化疗选择 |
三、评估与调整 |
(一) 评估方法 |
(二) 评估时间 |
(三) 方案调整原则及方法 |
第四节结直肠癌靶向治疗 |
一、结直肠癌靶向药物 |
(一) 种类 |
(二) 作用机制 |
二、靶向药物的优势人群 |
三、靶向药物的适应证 |
(一) 姑息一线治疗及方案 |
(二) 维持治疗 |
(三) 二线与跨线治疗 |
(四) 二线以上的治疗 |
四、靶向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 |
(一) 不良反应 |
(二) 禁忌证 |
(三) 停药指针 |
第五节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和合理用药 |
一、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分类和综合治疗原则 |
二、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合理用药 |
(一) 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术后辅助治疗 |
(二) 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术前新辅助化疗 |
(三) 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化疗 |
(四) 结直肠癌肝转移常用的联合化疗方案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最佳支持治疗 |
第一节恶性腹水的治疗和合理用药 |
一、概述和基本治疗原则 |
(一) 概述 |
(二) 治疗原则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第二节恶性肠梗阻的治疗和合理用药 |
一、概述和基本治疗原则 |
(一) 概述 |
(二) 治疗原则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第三节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营养支持治疗 |
一、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机制 |
二、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估 |
三、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 |
参考文献 |
(9)扶正法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疗效及代谢组学规律的影响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一、“肿瘤内环境”与肿瘤形成机制的关系 |
二、人体内环境具有天然的抗肿瘤能力 |
三、改善内环境可以对化疗起到“增效”作用 |
四、代谢组学为人体内环境失衡提供评估依据 |
第二节 中医学研究 |
一、扶正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与发展 |
二、参芪扶正液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
第二部分 扶正法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 |
第一节 扶正法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方案 |
一、总体设计 |
二、研究资料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扶正法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结果 |
一、基线情况 |
二、两组间疗效的比较 |
三、安全性检测及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
第三部分 扶正法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代谢组学规律的研究 |
第一节 扶正法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代谢组学规律的研究方案 |
一、研究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扶正法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代谢组学规律的研究结果 |
一、典型代谢指纹图谱 |
二、代谢组学分析的方法学考察 |
三、代谢组学数据分析 |
四、安全性检测及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
第三节 分析及讨论 |
一、理论分析 |
二、结果分析 |
三、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双歧杆菌、酪酸梭菌及谷氨酰胺对慢性应激模型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谷氨酰胺预防新辅助化疗导致肠道损伤的前瞻性、随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补中益肠汤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D]. 彭海萍.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动物模型、剂量学和临床干预研究[D]. 陈媛媛. 苏州大学, 2020
- [3]免疫营养干预影响肠道微生态及胃肠肿瘤结局基础与临床初探[D]. 薛志刚.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4]宫颈癌放疗物理参数及粪便代谢产物表达与急性放射性肠炎相关性的研究[D]. 贺晓兰. 苏州大学, 2019(04)
- [5]免疫营养在胃癌加速康复外科的应用研究[D]. 江守军. 青岛大学, 2019(02)
- [6]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对5-FU诱导小鼠肠黏膜炎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谭婉贤.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肿瘤患者营养支持指南[J]. 吴国豪,谈善军. 中华外科杂志, 2017(11)
- [8]消化道恶性肿瘤合理用药指南[J]. Committee of Expe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R.China;.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7(09)
- [9]扶正法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疗效及代谢组学规律的影响初探[D]. 林晓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2)
- [10]双歧杆菌、酪酸梭菌及谷氨酰胺对慢性应激模型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J]. 王玉玉,张军,郑鹏远,李付广,刘志强,陈东晖.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