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
(四川省射洪县人民医院骨科;四川射洪629200)
骨折是指骨头的连续性中断、断裂。多发生于老年人及中年人身上。发生骨折时及时进行正确处理大多能恢复正常功能,少数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一.骨折的病因
1.暴力行为: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使受伤部位发生骨折,如被车撞击或身体急剧扭曲导致爆裂性骨折。
2.积累性劳损:长期反复的使用肢体的某一特定部位导致骨折,这种骨折称之为疲劳骨折,如一直远距离行走或者长时间跑步。
3.病理性骨折:指在某些疾病基础上出现的骨折。最常见的原因是骨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其他可能导致病理性骨折的因素还有骨质疏松、内分泌紊乱以及骨与软骨的发育障碍性疾病等。与单纯外伤性骨折不同,病理性骨折的骨骼预先被某些病侵蚀、破坏、蛀空,再遇到轻微的外力,甚至没有外力只因自身的重力作用就可以自发骨折。
二.临床表现
1.休克:对于严重的开放性骨折(包括多发性骨折、脊柱骨折、骨盆骨折),这类患者通常因软组织大面积损伤导致大量出血、疼痛等引起休克。
2.发热:骨折处出现大量出血的现象时,血肿吸收人体体温会略微偏高,体温升高时不排除有感染的可能性。
3.畸形:骨折处错位导致患者的外形发生变化,缩短或者延长突出。
4.异常活动:骨折部位出现不正常的活动,在正常情况下是肢体不能活动的部位,骨折后出现了异常活动。
三.诊断
如何判断是否骨折?根据患者的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报告可判断是否骨折。通常会通过拍X射线、CT检查、MRI检查来诊断是否骨折。
四.治疗
骨折患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出现伤口肿胀、变形、伤口疼痛导致运动障碍。治疗骨折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恢复患者肢体的使用功能。治疗中,复位、固定、锻炼这三项是十分重要的。
1.复位:复位是将患者肢体发生位移的骨折端重新恢复正常,恢复骨骼支架的作用。
2.固定:骨折复位后,还处于不稳定阶段,随时可能发生二次移位,因此要将其固定使之愈合。固定方法有外固和内固。外固主要是石膏绷带、夹板、固定支架等;内固主要是通过钢板、螺丝钉、钢针等进行固定。
3.锻炼:通过功能锻炼增加骨折部位组织的血液循环,加快伤口愈合防止肌肉萎缩,活动关节防止粘连,使肢体尽快恢复到受伤前的正常状态。具体锻炼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治疗。
五.注意事项
1.骨折在进行固定时要注意夹板或石膏绷带是否固定太紧,如果过紧会阻碍血液循环,加重伤口肿胀。
2.骨折部位也需要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不能完全不动,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的做一些简单的四肢运动,加快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
3.骨折期间饮食调理也是很重要的。
宜吃:骨折后可以多吃高蛋白质的食物,建议是在骨折半个月后开始摄入高能量和高蛋白质的食物来进行能量的补充,恢复元气。骨折后由于长时间卧床会出现便秘的现象,平时要多喝水,保证摄入充分的水分,多吃新鲜瓜果蔬菜补充营养,保证肠道通畅防止便秘。由于长时间在室内修养会导致维生素D的缺乏,日常应多吃鱼类及肝脏,多晒太阳以补充维生素D。
不宜吃:骨折恢复期,不要吃三七片,骨折期吃三七片易导致血管收缩,血液流通不畅,阻碍伤口愈合。若要补充三七片应在没有出血情况下补充。不宜食用糖类会导致身体钙物质的流失,维生素B1减少,不利于骨折处伤口愈合,降低肌肉神经的活动能力。常常会有人认为骨折就应该大量补钙,实则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刻意的、盲目的补钙不但不能够加速伤口愈合,反而会导致血钙增高,减缓伤口的愈合能力和愈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