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宗教思想研究

弗洛伊德的宗教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ued,1856—1939)是20世纪创建精神分析学派的著名心理学家。他对包括宗教在内的诸多文化现象进行了研究,从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最深层的动机出发,对宗教现象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考察。尽管有着诸多的缺陷,但毋庸置疑地,他的研究视角和观点不论在宗教学领域,还是在心理学领域,都给予后人许多启发,有着深远的意义。目前,除了他在宗教起源问题上的研究引起了众人的关注之外,其他方面的观点却被学术界普遍地忽视。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弗洛伊德的原著,将他的宗教思想置于理论框架之中,力图真实、全面、深入地对其思想加以阐述,并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对其进行客观中立的评价,以期对宗教学及其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做一点微薄的贡献。本文包括六个部分。“绪论”部分对前人的研究做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并指出了前人研究的局限性,以此作为本研究的出发点。第一章为弗洛伊德的生平和著作简介。笔者将弗洛伊德的一生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对其生平、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重要著作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二章,从思想渊源、理论前提和发展脉络三个方面对弗洛伊德宗教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进行阐述。思想渊源和理论前提的概括旨在呈现其理论形成的背景,而发展脉络则意欲纵向展示其宗教思想的概貌。第三章主要介绍弗洛伊德在宗教起源和发展问题上的观点。尽管先前学者对其宗教起源问题上的观点已经给予了很多的关注,但笔者力图将其放置于比较宗教学和精神分析理论这两个背景中去追根溯源,以便更全面地揭示其宗教起源问题上的观点。笔者在该章中还梳理了弗洛伊德在宗教发展问题上的思想,并详尽地述评了他在犹太一神教形成问题上的观点。第四章“宗教的本质”,笔者以我国宗教学家吕大吉教授的“宗教四要素说”为框架,分别对弗洛伊德在宗教观念、宗教经验、宗教行为和教会组织等问题上的观点作了深入细致的阐述和客观的评价。第五章重点介绍了弗洛伊德的宗教文化观,并对其在宗教和道德、宗教和科学的关系问题的观点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对弗洛伊德宗教思想的渊源作了比较全面的说明。以往的研究者往往顾此失彼,未能对形成的背景作一个全面的交待。本文认为,弗洛伊德宗教思想的形成,既有家庭环境的熏陶,又有启蒙思想家费尔巴哈的深刻影响,更离不开比较宗教学领域研究成果对其研究的推动作用,当然贯穿于其中的主轴乃是其精神分析理论。第二,对弗洛伊德宗教观的理论前提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述。本文认为,从弗洛伊德的宗教思想建立在两个理论前提之下,即原始人、儿童和神经症患者心理状况的一致性,和“记忆痕迹”理论。以往研究者虽然提及了第一个假设,但关于“记忆痕迹”理论,鲜有学者提及。第三,将弗洛伊德宗教思想概括为三个阶段,对其发展脉络做了比较清晰的梳理。这在前人的研究中是未被涉及的。第四,本文将弗洛伊德的宗教思想置于一个比较完整的框架中,分别从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宗教的本质(宗教观念、宗教行为、宗教经验和教会组织)、宗教和文化的关系等视角对弗洛伊德的宗教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突破了中外学者仅局限于阐述其宗教起源观的局限性,使其思想得以完整地体现。第五,将宗教学和心理学两个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有效地融合。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倾向于用精神分析理论去诠释弗洛伊德的宗教观,用心理学领域最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统计工具去验证弗洛伊德宗教思想的可靠性。宗教学领域的学者则更多地从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和哲学领域去追溯和评价他的宗教观。这两种倾向缺乏有效地整合。事实上,民族学、人类学等的研究资料是构成弗洛伊德宗教观的砖瓦,而精神分析方法是弗洛伊德宗教思想的骨架。只有对两个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进行有效地融合,才能更为准确、更为全面地把握弗洛伊德宗教研究的意义。对弗洛伊德的宗教思想进行客观地评价也是本文较突出的一个创新之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一) 宗教学领域的意义
  • (二) 宗教心理学领域的意义
  • 二、研究动态和创新
  • (一) 国外研究成果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弗洛伊德的生平及著作简介
  •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的奠基期(1856-1905)
  •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的深究期(1905-1915)
  • 第三节 精神分析理论的修正期(1915-1939)
  • 第二章 弗洛伊德宗教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第一节 弗洛伊德宗教思想的渊源
  • 一、弗洛伊德宗教态度形成的摇篮:家庭环境
  • 二、弗洛伊德宗教批判的引路人:费尔巴哈
  • 三、弗洛伊德宗教研究的推动力:比较宗教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 四、弗洛伊德宗教研究的工具:相关的精神分析理论
  • (一) 潜意识理论
  • (二) 本能论
  • (三) 人格论
  • (四) 力比多发展阶段理论
  • 第二节 弗洛伊德宗教思想的理论前提
  • 一、原始人、儿童和神经症患者心理状况的一致性
  • 二、记忆痕迹
  • 第三节 弗洛伊德宗教思想形成的脉络
  • 一、尝试阶段
  • 二、巩固和发展
  • 第三章 弗洛伊德宗教思想之一: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 第一节 万物有灵论、巫术和思想万能
  • 一、万物有灵论是人类第一种宇宙观
  • 二、思想万能是万物有灵论阶段原始人的心理特征
  • 三、灵魂观和魔鬼是潜意识心理内容向外投射的产物
  • 四、巫术是原始人在思想万能法则下形成的对付外部世界的技术
  • (一) 思想万能是巫术的法则
  • (二) 巫术和科学的关系
  • (三) 巫术和宗教的关系
  • 第二节 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 一、宗教的起源
  • (一) 图腾崇拜是最初的宗教形式
  • (二) 弗洛伊德对图腾起源论的述评
  • (三) 弗洛伊德对图腾崇拜起源的解释
  • (四) 弗洛伊德宗教起源观的影响
  • 二、宗教从图腾崇拜至基督教的发展
  • (一) 从图腾崇拜到人形神崇拜的发展
  • 1、图腾餐中的图腾动物和动物献祭中的牺牲动物都是父亲的替代物
  • 2、神是人的创造物
  • (二) 从多神崇拜到一神崇拜的转变
  • 1、母性神
  • 2、英雄
  • 3、父性神形成的内在原因是儿子对父亲态度的转变
  • (1) 在人神合一的人祭中儿子再次实现了杀死父亲的愿望
  • (2) 在基督教的圣餐中儿子终于战胜并取代了父亲
  • 三、犹太教的形成:精神分析的解释
  • (一) 摩西是个埃及人
  • (二) 摩西和犹太教的形成
  • (三) 犹太教形成的内在心理因素:精神分析的解释
  • 第四章 弗洛伊德宗教思想之二:宗教的本质
  • 第一节 宗教观念
  • 一、宗教观念产生的根源
  • (一) 无助感是宗教观念产生的情感基础
  • (二) 渴望父亲的保护是宗教观念产生的内在心理动机
  • 二、弗洛伊德关于宗教观念产生的心理根源研究的影响
  • 三、宗教观念的实质
  • (一) 宗教教义没有可靠的基础,是荒谬的
  • (二) 宗教教义是幻觉,是人类愿望的满足
  • 四、宗教教义的功能
  • (一) 宗教教义的三种功能
  • 1.宗教的教导功能
  • 2.宗教的安慰功能
  • 3宗教教义的要求功能
  • 五、宗教教义的力量源泉
  • 第二节 宗教经验
  • 一、对宗教的皈依,是儿子对父亲的屈服
  • 二、神秘体验是原始自我的一种表现形式,旨在恢复不受限制的自恋
  • (一) "大海般"的感受不具有普遍性
  • (二) "大海般"的感受与个体早期阶段相联系,旨在寻求恢复不受限制的自恋
  • (三) "大海般"的感受并不是宗教情操的起源
  • 三、罪疚感
  • (一) 罪疚感的实质
  • (二) 罪疚感产生的来源
  • (三) 罪疚感和宗教的关系
  • 1.基督教的原罪源于人类最初的罪疚感
  • 2.宗教使人类对罪疚感的体验更为深刻
  • 第三节 宗教行为
  • 一、宗教行为是一种强迫性行为
  • (一) 症状相似
  • (二) 特点相同
  • (三) 内在形成机制相同
  • (四) 效果相同
  • 二、禁忌
  • (一) 乱伦禁忌源于乱伦恐惧,乱伦恐惧是一种心理幼稚症
  • (二) 禁忌与矛盾情感
  • 三、献祭
  • (一) 献祭的牺牲是父亲的替代物
  • (二) 献祭是儿子指向父亲的矛盾情感的宣泄
  • 第四节 教会
  • 一、教会是以爱为纽带形成的群体
  • 二、教会中的认同机制
  • (一) 教徒对基督的认同
  • (二) 教会成员的认同
  • 三、教会的对外排异性
  • 第五章 宗教和文化
  • 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宗教文化观
  • 一、弗洛伊德对文化的理解
  • (一) 文化的定义
  • (二) 文化的构成内容
  • (三) 文明的起源:始于图腾时代,建立于爱欲之上
  • (四) 人类文明是以牺牲人的本能为代价建成的
  • (五) 文明的进程是爱欲和攻击性本能之间的斗争过程
  • 二、宗教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 宗教是人类文化中的心理产物,是人类用以追求幸福的一种貌似完美却有害的手段
  • (二) 如果不彻底抛弃宗教,文明社会将会冒更大的风险
  • 第二节 宗教和道德的关系
  • 一、宗教和道德同根同源
  • 二、宗教和道德的关系
  • (一) 宗教道德对文明的保护作用
  • (二) 道德神圣化的风险
  • (三) 宗教道德的消极作用
  • 三、宗教道德的本质
  • 四、道德的未来
  • 第三节 宗教和科学的关系
  • 一、宗教宇宙观和科学宇宙观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宇宙观
  • (一) 科学宇宙观的特点
  • (二) 宗教是科学的敌人
  • 二、科学代替宗教是历史的必然
  • (一) 科学取代宗教的必要性
  • (二) 科学取代宗教的可能性
  • 1.宗教不是保护文明的必要手段
  • 2.宗教的慰藉作用并不是必不可少的
  • 3.人类的理性可以胜任保护文明的重任
  • (三) 科学代替宗教的必然性
  • 1、宗教的影响已经慢慢地减弱
  • 2.以科学代替宗教不是幻觉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罗尔斯宗教思想研究述评[J]. 宗教与美国社会 2015(02)
    • [2].试析黔东南凯棠苗族宗教思想[J]. 凯里学院学报 2016(05)
    • [3].宗教思想对欧洲管理思想的影响[J]. 现代商贸工业 2017(31)
    • [4].从启蒙无神论到科学无神论的转变——论马克思的宗教思想及其内涵[J].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06)
    • [5].梁启超对康有为宗教思想的凸显及用意[J]. 社会科学辑刊 2015(02)
    • [6].宗教思想对日本平面设计的影响[J]. 设计 2015(17)
    • [7].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人文价值探析[J]. 长江丛刊 2017(04)
    • [8].铜镜中的神兽[J]. 收藏与投资 2017(03)
    • [9].卢梭的公民宗教思想及其现代意蕴[J]. 宗教与美国社会 2014(02)
    • [10].李凤翧宗教思想初探[J]. 铜仁学院学报 2018(02)
    • [11].论马克思的宗教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12)
    • [12].中国宗教思想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宗教思想通论》平议[J]. 中华文化论坛 2012(01)
    • [13].《中国宗教思想通论》的逻辑结构与学术进路[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01)
    • [14].近年来马克思宗教思想研究述评[J]. 理论界 2012(09)
    • [15].《中国宗教思想通论》研究[J]. 宗教学研究 2011(02)
    • [16].日本饮食里的宗教思想[J]. 林区教学 2014(03)
    • [17].丝绸之路上的宗教思想与文化认同——以契丹、党项、回鹘佛教为中心[J]. 求索 2017(05)
    • [18].历史与启示视域中的莱辛宗教思想研究[J]. 宗教学研究 2016(01)
    • [19].西道堂宗教思想的形成[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4(02)
    • [20].中国宗教思想研究的重大成果——詹石窗主撰《中国宗教思想通论》评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1)
    • [21].孔子宗教思想中的人文理性精神[J]. 兰州学刊 2011(06)
    • [22].论儿童文学与宗教思想[J]. 东方企业文化 2010(08)
    • [23].浅析哈代诗歌的宗教思想[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06)
    • [24].从摹色修辞角度谈莫言《生死疲劳》的宗教思想[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1)
    • [25].地理环境与中国宗教思想转型[J]. 宗教学研究 2010(01)
    • [26].马克思早期宗教思想的伦理意蕴探析[J]. 学理论 2018(02)
    • [27].乔治·艾略特宗教思想对其女性意识的影响[J].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5(04)
    • [28].试论狄金森的宗教思想意识[J]. 语文学刊 2014(20)
    • [29].马启西宗教思想的来源和特点——马启西遗联解读[J]. 中国穆斯林 2010(04)
    • [30].神奇宝镜的背后——“风月宝鉴”的宗教思想文化蕴含[J]. 宗教学研究 2008(02)

    标签:;  ;  ;  ;  ;  ;  

    弗洛伊德的宗教思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