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川西北牧区是四川省和全国重点牧区之一,最近二十年开始出现的明显草地退化,不仅阻碍了该区域畜牧业和经济的发展,制约牧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造成威胁,还会影响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牧户是草地利用中最基本的单元,其行为和态度是草地可持续利用的微观基础,直接影响着草地生态环境的好坏。要真正从源头解决草地退化的问题,必须从微观主体牧户的行为方式和特点入手。本文以川西北牧区红原县和若尔盖县为例,通过部门访谈和对牧户的问卷调查,采用定性和统计方法,主要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影响草地退化的牧户行为以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主要结论为:(1)牧户一味追求牲畜数量型发展,严重超载,超载令草地失去休养生息的机会,劣质牧草、杂毒草占据优势,导致草地退化;牧民无节制的开采天然药材,直接毁灭性的破坏草地草皮;牧户大量捡拾牛粪作为消费能源,阻断了土壤的营养物质循环,草地缺肥而无人为肥料补充;草地投资不足,管护跟不上破坏力度。长此以往,草地必然退化。(2)牧户具有为自身的生存、发展而产生的需求,牧户行为受其需要影响和制约。有限的草地资源满足不了牧户基本生产生活所需的牲畜量,生活生产支出需求的刚性增加又迫使牧户寻找增收的途径。而牧区经济结构单一,几乎完全依赖于畜牧生产,牧户缺乏可替代收入来源,扩大放牧规模是增收最直接的方式。同时,牧户经济预期不稳定,作为“理性经济人”,加上受制于较低的文化素质和贫乏的专业技术,追求数量型畜牧业短期经济收益成为必然选择。(3)牧区天然草地资源具有私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双重属性,存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现行的制度安排没有明确草地产权关系,部分草地资源仍然是“可自由进入的公共资源”,使用天然草地资源的外部不经济性仍然存在,在以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的模式下,牧区草地资源最终耗尽的结局不可避免。(4)牧户的一切行为是从其实际需求出发的理性行为,要改变其不当利用行为,须从牧户的需求出发,符合其实际经济和生活状况。在了解并满足牧户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和替代产业、控制牧户行为、推进牧区教育科技事业,培养牧户生态保护意识、加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防治及其生态恢复四个方面来构建引导牧户可持续利用草地的宏观经济社会政策体系,从而从根本上最大限度的对草场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