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天山落叶阔叶混交乔木群落研究:群落组成与结构

阳天山落叶阔叶混交乔木群落研究:群落组成与结构

一、仰天山落叶阔叶杂木林群落研究——群落组成及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高兰[1](2021)在《中国落叶阔叶林分布格局及控制因子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落叶阔叶林是中国重要的地带性植被,研究中国落叶阔叶林的分布格局并分析影响其分布的控制因子可以为开展植被区划、规划生态建设等提供重要参考,对山地植被的保护、恢复和重建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全国土地覆盖数据、中国年度植被指数(NDVI)空间分布数据以及气候数据(温度、降水),并广泛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落叶阔叶林研究的相关书籍、期刊论文等资料,采用文献资料检索法、重心迁移模型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利用Arc GIS、Matlab和SPSS软件,研究中国落叶阔叶林的水平和垂直分布格局,并分析影响其分布的主要控制因子。主要结论如下:(1)落叶阔叶林在中国东北地区分布面积最多,占比约为36.69%,其中黑龙江省占比最大,约为21.02%;华北地区占比位居第二,约为21.85%,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占比最大,约为14.25%;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中南地区,占比分别约为13.77%、13.17%和11.17%;华东地区占比仅为3.29%。(2)2001-2015年,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重心向西北方向迁移,迁移距离约为47.98km,迁移角度以坐标北为起始方向顺时针约为359.03°;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迁移距离约为44.86km,迁移角度约为1.11°;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分布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迁移距离约为48.56km,迁移角度约为1.39°。(3)中国落叶阔叶林垂直带分布的海拔上下线范围分别为400-3000m和54-2300m。第三阶梯,纬度对落叶阔叶林垂直带分布界线的相对贡献率最大,为主导因素;一、二阶梯,山体基面高度(山体效应)起主导作用。(4)中国落叶阔叶林NDVI值与年均气温呈弱相关的区域面积占比约为65.38%,呈中度正相关约为23.27%,呈高度正相关约为8.62%,呈中度负相关约为2.58%;中国落叶阔叶林NDVI值与年均降水量呈弱相关的区域面积占比约为70.88%,呈中度正相关约为5.70%,呈中度负相关约为18.16%。(5)落叶阔叶林垂直带分布位置的最冷月(1月)均温和年均温分别位于-17.6-1.02℃和2.32-13.86℃: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随着纬度的升高,且地势从第三阶梯过渡到第二阶梯,海拔升高,最冷月(1月)均温和年均温逐渐降低;最热月(7月)均温位于15.25-25.31℃;落叶阔叶林垂直带分布位置的年均降水量位于157.97-1879.85mm,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

陈云[2](2018)在《大型真菌在园林建设应用中的生态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等因素促使着生物多样性的灭绝,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是应对物种多样性丧失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家森林公园孕育着巨大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然而森林公园逐步成为新的旅游热点,生物多样性资源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人为干扰和破坏。本研究基于河南省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群落认知基础薄弱、冠层下光照环境空间异质性定量分析缺乏、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不清楚的现状,以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5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平台,从数量生态学角度统计分析了该区域木本植物多样性、冠层下光照环境空间异质性以及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结果对于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科学有序的推进,同时研究结果能为园林建设中做出理想的群落物种组合提供基础参考,及大型真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和开发提供生态理论基础。本研究首先基于5ha样地对胸径≥1 cm的所有木本植物个体全面调查,从物种组成、径级结构、重要值、群落分类和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样地共有17963株个体,隶属于34科55属93种;该群落以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占优势,稀有种占总种数的36.56%,偶见种占总种数的30.11%,常见种占总种数的33.33%;群落内有充足的幼苗,群落更新状况良好;样地内优势种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格局。模仿本土的植物群落是做出理想的群落物种组合必要的和绝佳的途径。因此在今后园林建设中应多考虑多引进该区域常见种;园林物种规划过程中应根据木本植物胸径多年变化动态,结合物种生活型特征,在水平空间和垂直空间合理配置;同时,本研究通过数量生态学中空间点格局的方法清晰了解了目标物种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分布格局,该方法对园林规划中做出科学合理的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和价值。从叶片生长到凋落对冠层下光照环境进行为期六个月的监测,通过平均叶倾角、冠层覆盖面积、总辐射、散射辐射、直接辐射、透光比以及叶面积指数七个指标描述光照环境,定量分析表明冠层下光照环境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受优势物种锐齿槲栎的影响,山谷生境中冠层下光照条件要好于山脊;相对于地形条件,木本植物群落的林分结构和组成特征是影响林下光照环境的主要因素。冠层结构及冠层下光照环境是植物群落生理生态过程的重要场所。因此园林建设过程中,应依据不同的植物群落和冠层空隙,为林下物种生长创造理想的光照环境,从而构建合理的园林群落复层结构。基于5ha样地对大型真菌进行为期6个月监测,共采集到2433个大型真菌子实体,隶属33科217种。研究表明,扩散限制和光照可能是影响大型真菌群落的重要因素。地生和腐木生大型真菌之间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光照是地生大型真菌群落的主要驱动因素,扩散限制是腐木生大型真菌群落的主要驱动因素。尽管大型真菌资源丰富,观赏性状独特,大型真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仍然存在很大限制。首先,基于本研究了解了该区域大型真菌物种组成情况,为后续大型真菌用于园林建设提供基础资料;其次,在大型真菌景观规划过程中在空间上应注意光照环境对大型真菌的影响;最后应注意大型真菌生长所喜好的基质类型,以及生长基质在空间分布上的连续性。在生境分化假说的背景下,使用四种不同的标准来定义微生境,从物种微生境偏好及物种与环境关系两个方面探讨了微生境分化对大型真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大型真菌物种表现出明显的微生境偏好;大型真菌群落的驱动力在不同生境间存在差异。希望本研究能为大型真菌在园林建设中的开发与研究提供重要的生态理论基础。依据本研究结果,后续大型真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区域、应用形式以及造景手段等,应基于不同的植物群落、不同的光照生境以及不同的地形生境,充分考虑大型真菌的生长偏好,从而使园林生态系统更加多样化和稳定,园林景观更加鲜活和富有生机,造景材料和手段更加多样化,起到大型真菌其应有的作用。总之,本研究基于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5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从数量生态学角度认识了样地内木本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研究同时表明冠层下光照环境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扩散限制和光照可能是影响大型真菌群落的重要因素;微生境分化对大型真菌群落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该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管理和保护,为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发展提供生态理论基础,同时也希望通过本研究为风景园林建设提供基础参考。

张文馨[3](2016)在《山东植物群落及其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与形成机制》文中指出植物群落是不同植物在长期环境变化中相互作用、相互适应而形成的集合。植物群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主要的物质资源,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和栖息地,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近年来由于人口数量迅速增长,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不断加剧,植被资源被过度开发与利用,最终导致植被资源大幅度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因此,进行全面系统的植物群落调查,充分了解植被资源现状,预测生物多样性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植被立地保护措施和可持续利用方案变得刻不容缓。山东省植物群落开发历史悠久,人为和自然干扰尤为严重。山东省现有哪些植物群落类型,其物种组成及分布如何,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及机制如何,植物群落的有效保护应如何开展等诸多的科学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回答。本研究采用统一、标准的方法体系和技术规范,对山东省主要自然植物群落开展全面和系统的野外调查,分析了山东植被的区系分布特征,典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掌握了山东植被资源的现状,建立了山东植被资源共享数据库;分析了山东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水平和垂直分布格局,揭示了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为今后山东植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生态系统科学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山东植物区系成分较为复杂,中国植物属的15个区系分布区类型在山东省均有分布。温带分布是山东植物区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北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另外热带成分也占有较大比例,具有一定的热带和亚热带区系的过渡性。对比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鲁东丘陵区和鲁西鲁北平原区植物区系的地理组成发现鲁西鲁北平原区的热带成分比例最高,这主要是由于平原地区热量条件比山区更好。另外,鲁东丘陵区分布的特有种最多,这主要与该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历史形成过程有关,植物区系发展相对独立,孕育出较多的特有种。采用统一、标准的方法体系和技术规范,对山东省森林、灌丛、草甸群落展开全面系统的野外调查,总计调查1107个植物群落样方,245个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山东常见的针叶林有赤松林、油松林、侧柏林、黑松林等,常见的阔叶林有麻栎林、栓皮栎林、刺槐林等,山东森林群落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及鲁东丘陵区。山东省境内的灌丛群落多为零散分布,山地丘陵区最为常见的灌丛群落有荆条灌丛、胡枝子灌丛、酸枣灌丛、花木兰灌丛等,黄河三角洲常分布有原生的柽柳灌丛。山东草甸群落类型丰富,山地草甸多分布于山顶、山坡空地、森林边缘区域,常见有白茅草甸、结缕草草甸、黄背草草甸等;平原草甸主要分布于河滩、湖泊附近,常见有狗牙根草甸、芦苇草甸、双穗雀稗草甸等;盐生草甸主要分布在山东的滨海盐碱地,常见有獐茅草甸、盐地碱蓬草甸、二色补血草草甸等。对比山东主要几种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发现麻栎林和栓皮栎林由于林冠层郁闭度较大,且林下枯枝落叶层较厚,林下草本物种丰富度相对较低。柽柳灌丛、盐地碱蓬草甸由于常分布于生境较恶劣的盐碱地,导致群落生物多样性较低。山东省境内麻栎、栓皮栎、刺槐和黑松树种更新资源充沛,群落正处于良好的生长发育阶段。而侧柏和日本落叶松的更新情况较差,群落有衰退趋势,山东植被正向顶级的阔叶落叶林演替。研究影响山东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因素,发现海拔、温度和降水为控制山东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主要的影响因素。结合谱系多样性分析方法,研究了山东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分布的垂直分布格局,揭示了山东森林植物物种多样性海拔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发现植物总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现单调递减的模式,乔木物种多样性都呈现单峰模式,而灌木和草本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模式在不同的山地呈现不同海拔模式。植物群落在海拔1250m以上的区域呈现明显的谱系聚集,表明在高海拔地区生境过滤是植物群落的构建机制。在低海拔区域,植物群落的构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未呈现出一致的谱系结构。另外,林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对微环境的影响更加敏感。物种的p多样性与谱系p多样性随海拔距离的加大呈现一致的单增海拔模式,但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模式并不能完全反应谱系多样性的海拔模式。因此,保护区域的选定仅简单地依据物种多样性是不够的,还应该注意尽量最大化保留谱系多样性,以提高植物群落应对气候变化的多样性分化潜力。通过对比本地植物和外来植物多样性的海拔模式,揭示了外来植物在山地森林中的入侵机制。发现本地植物多样性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海拔模式,而外来植物在不同地区随海拔的上升呈现一致的递减趋势,这表明本地植物和外来植物多样性的驱动机制是不同的。本地植物在高海拔地区有很多特有种,沿海拔梯度植物群落组成有明显的变化,而外来植物的组成沿海拔梯度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分布在高海拔的外来植物也存在于低海拔地区。以上结果表明外来植物在山地森林的入侵模式是大部分外来植物由干扰较强的低海拔地区引入定植后,逐渐向高海拔地区传播,随着气候越来越恶劣,繁殖体压力越来越小,只有少部分低海拔的外来物种传入高海拔地区,直接的生态过滤过程是外来植物在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入侵机制。研究山东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分布格局发现,物种多样性总体上沿纬度梯度呈“U型”分布,最低的物种丰富度出现在北纬36.5°左右。这一模式的出现主要是由山东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山东省北纬36.5°以上的山地大部分位于胶东半岛区域,胶东半岛气候温和湿润物种多样性较高,纬度和地理位置共同作用导致了山东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U型”纬度模式。山东省森林植物多样性从东到西呈现单调递增的经度模式,也说明了胶东半岛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山东森林植物群落的β多样性随地理距离和环境距离的增加呈现一致单增趋势。β多样性与环境距离和地理距离都呈显着的相关关系,但环境距离对β多样性影响更加显着。生境过滤作用(生态位)和空间过程(中性作用)共同影响山东森林植物群落的构建,但生境过滤起主导作用。本研究首次采用统一的方法体系和技术规范,对山东省植物群落进行全面定位、定量的野外调查,掌握了山东植物群落的现状,建立了山东植被资源共享数据库,为山东省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本底资料。探索了山东外来植物在山地森林系统中的入侵机制,为山东外来植物的控制及有效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探索了山东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的分布格局,揭示了现今山东植物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及植物群落构建机制,填补了本区域此研究领域的空缺,为今后山东植物多样性保护及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周建勤[4](2012)在《北京低山风景区残次林评价与改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森林生态学、系统科学和景观规划为理论基础,以风景区残次林样地调查为基础数据,区分四种风景区残次林群落类型,对北京低山风景区残次林群落结构特征和植被进行了分析,同时构建风景区残次林判断指标,采用正态分析及等距分组法确定评价指标标准,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调查数据对北京风景区残次常绿+落叶林、风景区残次落叶灌丛或小乔木林、风景区残次落叶阔叶林和风景区残次常绿林四种残次林类型进行残次等级判定。最后对四种风景区残次林群落类型进行改造研究,并且以鹫峰森林公园沐容亭周边风景区残次林为例,判断其残次等级,提出具体的改造设计规划,为北京低山的风景区残次林改造建设提供依据。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区分四种风景区残次林群落类型,对风景区残次常绿+落叶林、风景区残次落叶灌丛或小乔木林、风景区残次落叶阔叶林和残次常绿型风景林进行结构特征分析。(2)对风景区残次林进行植被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四种风景区残次林类型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综合度指数比较表现为: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基本一致,均匀度指数表现为风景区残次落叶阔叶林最大,风景区残次常绿+落叶林最小,风景区残次灌丛或小乔木林和残次常绿型风景林几乎是相等的。T-Jsw表现为风景区残次灌丛或小乔木林>风景区残次落叶阔叶林>残次常绿型风景林>风景区残次常绿+落叶林;丰富综合度指数T-Jsw和T-Jgi两种指数在四种类型风景区残次林的比较上有差异,但都表现为最小值为风景区残次常绿+落叶林。(3)提出风景区残次林的概念,解释说明其内涵。构建了北京低山风景区残次林评价指标体系。(4)得到风景区残次林等级评价指标层各指标权重的总排序,有AP=(0.13750.1125 0.0374 0.0202 0.0354 0.0171 0.0165 0.0191 0.0168 0.0202 0.02210.0156 0.0295 0.0494 0.047 0.0635 0.0901 0.0999 0.0874 0.06627)对样地评价,统计结果表明,样地风景区二级残次林最多,比例为35%,风景区非残次林和风景区一级残次林的样地少,分别占7%和8%,三次风景区残次林样地的占27.5%。经过评价风景区残次常绿+落叶阔叶林,属于风景区一级残次林;风景区残次落叶阔叶林,属于风景区二级残次林。风景区残次落叶灌丛或小乔木林,属于风景区一级残次林;风景区残次常绿林,属于风景区二级残次林;总体风景区残次林,属于风景区一级残次林。(5)从风景区残次林的改造的原则和目标入手,根据立地条件、群落特征、游憩功能、视觉景观质量这四个目标为出发点,合理选择树种。提出残次常绿型风景林、风景区残次落叶阔叶林、风景区残次常绿+落叶阔叶型林和残次灌丛或小乔型风景林不同改造方式,且具体细分为远景设计、近景设计和观景平台周边设计三个层次。提出风景区残次林营建技术措施,从苗木的选择、苗木的规格要求、树种调剂、替代、改造的技术措施和改造施工的要点都做了详细的说明。(6)以沐容亭风景区残次林改造为例,判断沐容亭风景区残次林残次等级,依据残次等级进行分区改造规划设计,为风景区残次林改造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田晔林[5](2011)在《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暖温带华北石质山地次生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在此开展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能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华北石质山地苔藓植物多样性的特点。因此,本文从苔藓植物区系、物种多样性及植物群落三个层次对百花山苔藓植物进行研究,旨在了解百花山苔藓植物的物种资源、区系特征、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的基本特征,为该区苔藓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1)采用形态学、比较解剖学的方法鉴定约3000份标本,得知该区苔藓植物有38科,106属,288种(包括种以下单位)。中山落叶阔叶林苔藓植物带苔藓植物最多,共36科93属242种。植物区系中北温带成分占59.6%,东亚成分15.2%,中国特有成分10%,热带成分4.40%。区系分析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属、种相似性系数和极点排序的方法,得知该区苔藓植物区系属华北区。(2)通过样方调查、室内标本鉴定,将苔藓植物群落分为水生群落、石生群落、土生群落和木生群落四种类型。水生群落最少,石生群落最多。(3)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系数对8类森林植被中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得出:①地面生苔藓植物13科31属65种。白桦林、油松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应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植被类型。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内苔藓植物多样性指数高于草甸和灌丛类。②树附生苔藓植物14科22属38种。附生于白桦的苔藓植物Shannon-Weiner指数最大,辽东栎Patrick指数最大,这与树种所处的环境、树皮的性质、湿度有关。树附生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海拔关系的回归分析表明各项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海拔的关系不显着。③腐木生苔藓植物10科15属23种,很不丰富。与百花山植被的林龄小有关,定期研究,对植被的发育和演替可起指示作用。(4)地面生苔藓植物生态位宽度用Levins(1968)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测度,得知大部分种类生态位宽度不大,利用资源能力差。生态位重叠值用Horn(1966)重叠指数测度,得知地面生苔藓植物表现出较显着生态位重叠,各物种利用资源的差异性不明显。(5)用CANOCO for Windows 4.5对37个样地地面生苔藓植物进行典范对应分析,作出样地—环境因子、物种—环境因子双序图,得知影响地面生苔藓植物分布的环境因子是乔木郁闭度、海拔、灌木盖度、基质、人为干扰和草本层盖度。

陈平[6](2010)在《辽河源典型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辽河源自然保护区五种典型森林群落类型(针叶纯林、阔叶纯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杂木林)的植被多样性和土壤特征为研究对象,用典范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灰色关联度方法,对植被物种多样性指数、土壤理化性质各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并探索其之间的相关关系,旨在为当地植被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灌木层的α物种多样性在各个群落中均小于草本层,尤其是针阔混交林群落的差异最为显着。草本层的平均丰富度指数为13,而灌木层为2.6;草本层和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相似。其中,针阔混交林的草本层多样性指数D值和H值均表现为最大,杂木林最小,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D值和H值,表现最大的为阔叶混交林,阔叶纯林最小;草本层均匀度指数Jsi值和Jsw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8708和0.9250,变异程度较小,杂木林的灌木层的均匀度指数Jsi值和Jsw值表现最大。(2)不同森林群落草本层的β多样性值均较小,说明各森林群落之间草本层物种组成上的差异较小。其中,除了针叶纯林群落与阔叶纯林群落、阔叶纯林群落与针阔混交林群落为0.6,其它群落之间β多样性值均小于0.4;灌木层的β多样性指数较草本层差异较大,尤其是杂木林群落与其它群落之间的变异系数均大于0.6,其次是针叶纯林与阔叶纯林、阔叶混交林的变异系数达到0.5,而其它的群落之间均小于0.4。(3)不同森林群落土壤容重均随着土层加深而增大,土壤各孔隙度均随着土层加深而减小。在0-10cm、10-20cm、>20cm的土层中,各土壤物理指标表现为最大的群落占有的比例较大的分别为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阔叶纯林,而各个土壤物理指标表现最小的群落占有比例较多的分别是杂木林、杂木林和针叶纯林。从变异水平来说,均属于低敏感性指标。不同森林群落土壤的各个养分指标大多是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少的趋势。在0-10cm、10-20cm、>20cm的土层中,各土壤养分指标表现为最大的群落占有的比例较大的均为针叶纯林,而各个土壤养分指标表现最小的群落占有比例较多的有杂木林、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4)采用逐步回归法得出对植被多样性各指数影响较大的土壤因子是土壤田间持水量、毛管含水量、饱和含水量、总P。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得出对植被多样性指数影响较大的土壤因子是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土壤毛管含水量。总的来说,该地区土壤水分与植被多样性有密切关系。

马惠[7](2010)在《重庆市四面山森林植物群落类型及其分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庆四面山森林资源丰富,该地区森林植被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深入分析研究现有森林植物群落并对其进行系统分类,为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森林植被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指导价值。在四面山地区综合考虑地形、坡向和海拔等因子,采用典型群落法选取样地进行调查,依据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及其划分方法进行分类并命名,通过分析不同森林植物群落结构和植物种组成,对四面山森林植物群落的分类及其特征进行研究。参照《中国植被》中的植被分类原则,采用《植被生态学》中的植被分类系统,依据森林植物群落乔、灌、草三个不同植物层次的优势种组成,对四面山森林植被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类:共分为针叶林、阔叶林和竹林3个植被型亚纲;6个植被型组,即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以及暖性竹林;9个植被型、13个群系组、22个群系和32个群丛。对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得出四面山森林植物群落特征为:针叶林主要由杉木、柳杉、华山松、福建柏等温、暖性针叶树种组成,人工起源的杉木林广泛分布。针叶林乔木层伴生树种种类较为丰富,灌木层和草本层盖度较小,植物种类也较为单一。槲栎、麻栎等栎类林为四面山地区典型落叶阔叶林,其他落叶阔叶林中南酸枣林较常见,落叶阔叶林林下物种丰富,土壤较深厚肥沃。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间的过度类型。常绿阔叶林是分布在我国亚热带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森林植被类型。石栎、栲树、青冈林等为四面山典型常绿阔叶林。暖性竹林中以毛竹最为常见。

赵双喜[8](2010)在《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海拔梯度格局分析》文中提出山地往往浓缩了水平地带性的自然和生物地理特征,成为验证和发展生物多样性理论的理想场所,同时由于高度异质性的生境和相对比较少的人为干扰,在地质历史上多成为大量物种的避难所和新兴植物区系演变分化的摇篮,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点区域。秦岭作为我国南北地理和气候的分界线,同时也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其地势高差悬殊,地形复杂多变,具有多种生物生存繁衍的条件。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东段,横跨秦岭南北,呈东西狭长分布。在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条件的影响下,形成了保护区内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该区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化、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类型在秦岭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研究于2008年6月至2009年9月,对该区域植物资源和典型群落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组成与海拔梯度格局、群落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以及植物群落数量分类等。结果表明:(1)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种子植物1011种(含种下等级),隶属于106科449属,是秦岭种子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属于温带性质,不存在区系平衡点。但仍反映了与热带区系的历史联系,海拔1500m是多数热带成分的分布极限。各类区系成分中,与干旱生境有联系的成分所占比例较小,反映了历史上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地理环境的湿润性。东亚成分中的中国-喜马拉雅分布成分随着海拔的升高表现出了强烈的上升趋势,反映了第三纪末喜马拉雅运动,为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成分沿中高山山地环境向东南扩散创造了条件有关。(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植被沿海拔梯度可划分为5个垂直带谱:中低山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0002000m;中山落叶阔叶小叶林带,20002500m;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带,海拔25002600m;亚高山灌丛带,26002800m;亚高山草甸植被带,海拔28002900m,聚类分析与传统植被类型划分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4)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沿海拔梯度表现出了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均随海拔梯度先升高后逐渐降低,表明该区域物种总数在中等海拔最大,即属于典型的“中间高度膨胀(mid-altitude bulge)”。(5)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对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进行数量分类,植物群落可划分为8个植被类型和20个群丛,8个植被类型分别为: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温性针阔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灌丛、常绿革叶灌丛、亚高山草甸。

张进献[9](2010)在《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生长潜能及影响因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辽河源自然保护区8种典型森林群落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森林群落的森林生长、生物多样性、气象因子和土壤理化特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之间的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关系分析,确定影响森林生长的主要因子,为研究区森林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①α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灌木物种丰富度在各个群落中均小于草本层,尤其是油松、栎树针阔混交林群落的差异更为显着。总的来看,油松纯林,落叶松、白桦针阔混交林物种丰富度较小;草本层均匀度指数最大的群落是油松、栎树针阔混交林,灌木层均匀度指数最大的是杂木林,最小的为油松、栎树针阔混交林和栎树纯林。物种多样性两种指数变化趋势相似,杨树、桦树、栎树阔叶混交林灌木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大,栎树纯林最小;栎树纯林的草本物种多样性指数最大,杂木林草本两种指数最小。②物种β分析结果:灌木层华北落叶松林和油松、蒙古栎针阔混交林(AF)=白桦纯林群落和油松、蒙古栎针阔混交林(CF)=蒙古栎纯林群落和油松、蒙古栎针阔混交林(DF)=油松、蒙古栎针阔混交林和杂木林群落(FH),这几个群落之间相异性系数最大,而蒙古栎纯林群落和杂木林群落(DH)相异性系数最小,共有种最多,异质程度最低;草本层相异性系数最大的是落叶松白桦混交林群落和杂木林群落(EH),相异性最小的是华北落叶松林和落叶松白桦混交林群落(AE)(2)土壤理化特征:①研究地几个典型森林群落的土壤容重均表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上升的趋势,不同林分间各土层土壤容重平均值在0.99-1.19g/cm3之间,落叶松纯林群落土壤容重表现为最小,杂木林最大;不同森林群落的不同孔隙指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减少的趋势。杨树、桦树、栎树阔叶混交林总孔隙度最大,杂木林群落最小;油松纯林的毛管孔隙度最大,落叶松、白桦针阔混交林最小;非毛管孔隙度最大的为落叶松、白桦针阔混交林,最小的为油松纯林;油松、栎树针阔混交林田间持水量表现为最大,杂木林最小;落叶松纯林的毛管持水量最大,杂木林最小,杨树、桦树、栎树阔叶混交林最大,杂木林最小。②土壤化学特征:研究地区森林群落的平均土壤全N含量为0.2%,N素较丰富,全N含量最大的为华北落叶松群落。不同林分土壤碱解N含量均随土层增加呈下降的趋势。土壤碱解N含量最大的为华北落叶松群落;华北落叶松群落全P含量在不同的土层中均表现为最大,全P含量最小的均为杨树、桦树、栎树阔叶混交林,研究地土壤速效磷平均含量为19.8mg/kg,对于大多数树种来说已能满足需要;研究地土壤全K平均含量为2.83%,属于含K量较丰富的地区。群落土壤速效钾的比较来看,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现减少的趋势。不同林分之间差异较大,其中,栎树纯林群落平均速效钾含量最大,最小为油松林群落129.63mg/kg,从土壤速效钾含量等级划分标准来看,研究地区速效钾含量较丰富。(3)林分结构与生长分析:①针叶林林分结构与生长分析表明,落叶松林分平均直径值为21.32cm,林分直径分布的偏度系数为0.449,峰度系数为0.059,林分直径分布结构为截尾正态分布。油松林分平均直径值为20.82cm,林分直径分布的偏度系数为0.227,峰度系数为0.215,林分直径分布结构基本服从正态分布;林分各径阶的树高随着直径的增大而呈现增大的变化趋势,树高曲线的拟合优度都大于0.8,拟合效果较好,在同样林分径阶情况下,落叶松林的林分平均高要比油松林的林分平均高大;对针叶林代表性树种落叶松林分和油松林分进行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方程的拟合,结果显示,拟合优度均在0.99以上,拟合优度较高。②阔叶林林分结构与生长分析,白桦林分平均直径值为14.44cm,林分直径分布的偏度系数为0.810,峰度系数为-0.032,林分直径分布结构为右偏尾正态分布。杨树林分的平均直径值为14.42cm,林分直径分布的偏度系数为-0.239,峰度系数为-0.452,林分直径分布结构基本服从正态分布;阔叶林分的各径阶林分平均高拟合曲线的复相关系数都达到了0.8以上,拟合效果较好。在同样林分径阶情况下,杨树林的林分高要比白桦林的高;对阔叶林代表性树种白桦林分和山杨林分进行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方程的拟合,结果显示,拟合优度均在0.99以上,拟合优度较高。(4)根据辽河源地区8种不同森林类型群落,选取了7种土壤物理特征、7种化学特征和5种植物多样性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并建立了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只有土壤田间持水量和物种丰富度指数达到极显着水平,和物种多样性的生物多样性指数H值也达到极显着水平,与生物多样性指数D值达到显着水平,而其他的均没有表现出显着性。(5)森林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对研究地区主要树种胸径连年生长量与气候因子拟合结果表明,气象因子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风速3个因子被选入方程,说明这三个因子对当地树木直径生长影响最大。其中,林木生长与年平均气温表现出正相关,而和年平均最高气温呈现负相关。②对研究地区主要树种树高连年生长量与气候因子拟合结果表明,年平均最低气温、年降水量、年平均风速、年最大风速、年平均地表温度、年平均20cm地温6个气象因子被选入方程,说明这6个因子对于研究地区树木树高生长量关系密切。其中,年降水量、年平均地表温度、年平均风速与树高生长量呈正相关,而年平均最低气温、年最大风速、年平均20cm地温与树高生长量呈负相关。③由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可知,与材积连年生长量关系密切的气象因子是≥10℃积温、年平均风速、年最大风速、年平均地表温度和年日照时数5个气象因子被选入方程,其中,年平均地表温度与材积生长量呈正相关,而≥10℃积温、年最大风速、年最大风速、年日照时数与材积生长量呈负相关。(6)研究地区森林生产力及其影响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森林生产力随着各林分因子(海拔、坡度、林分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长后减少趋势,根据森林生产力和林分因子的偏相关系数可得:海拔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坡度,林分密度最小;与土壤物理特征(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土壤饱和含水量)呈现“U”形,而与土壤养分特征(碱解N、速效P、全K、速效K)呈现倒“U”形的关系,按照其之间偏相关系数排序为:全K>速效K>速效P>碱解N>容重>总孔隙度>饱和含水量;研究地区森林生产力均随着植物多样性的增加而呈现减少的趋势。

卢宝明,邢韶华,崔国发,刘全[10](2010)在《北京山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比较》文中提出为了解北京市主要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状况,为有效保护北京市的生物多样性提供基础资料,根据实地调查的大量样地数据,对北京市主要植物群落进行了物种多样性比较。在北京市的山地森林群落中,森林群落的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最高,灌木层次之,乔木层最低,不同层次之间物种多样性差异显着。在12个森林群落类型中,有7个群落类型样地内的平均物种数在36种以上,5个群落类型样地内的平均物种数在30~36种之间。各群落类型中,紫椴林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最高,其次是杂木林、黑桦林、核桃楸林、山杨林、白桦林和鹅耳枥林;山杨林、白桦林、紫椴林、杂木林和栓皮栎林群落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各群落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差别不大,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乔木层、灌木层的两个多样性指数呈负相关,但均不显着。在灌丛群落中,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灌木层,灌木层与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着。在8个主要灌丛群落中,平榛灌丛样地内平均物种数最多(39.54种),其次是杂灌丛(36.94种);群落样地内平均物种数超过30种的灌丛群落有4种,为柔毛绣线菊灌丛、平榛灌丛、山杏灌丛和杂灌丛,同时也是样地内物种变化较大的4个群落类型,物种变化范围超过了30种。灌丛群落间物种多样性存在极显着差异。大部分森林群落类型间物种相似性在0.30~0.60之间,部分森林群落类型间的物种相似性存在较大差异。灌丛群落间物种相似性较大,大部分灌丛群落间的物种相似性指数在0.45以上,鹅耳枥灌丛和柔毛绣线菊灌丛群落间物种相似性最高(0.60),平榛灌丛和荆条灌丛间物种相似性最低(0.39)。除了源于植物群落自身和自然环境因素影响物种多样性以外,人为因素干扰是影响植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应予以充分考虑。

二、仰天山落叶阔叶杂木林群落研究——群落组成及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仰天山落叶阔叶杂木林群落研究——群落组成及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落叶阔叶林分布格局及控制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国落叶阔叶林水平分布格局研究现状
        1.2.2 中国落叶阔叶林垂直分布格局研究现状
        1.2.3 中国落叶阔叶林控制因子分析研究现状
    1.3 理论基础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区及数据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落叶阔叶林概况
    2.3 数据来源
    2.4 数据处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落叶阔叶林分布格局分析
    3.1 中国落叶阔叶林水平分布格局分析
        3.1.1 中国落叶阔叶林在各省市自治区分布分析
        3.1.2 中国落叶阔叶林2001-2015年重心迁移变化分析
    3.2 中国落叶阔叶林垂直分布格局分析
        3.2.1 中国落叶阔叶林带垂直分布整体分析
        3.2.2 部分中国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垂直分布分析
    3.3 本章小节
第四章 中国落叶阔叶林控制因子分析
    4.1 中国落叶阔叶林水平分布控制因子分析
        4.1.1 中国落叶阔叶林分布区域气候因子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4.1.2 中国落叶阔叶林NDVI值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2 中国落叶阔叶林垂直分布控制因子分析
        4.2.1 气候因子影响分析
        4.2.2 山体基面高度因子影响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大型真菌在园林建设应用中的生态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意义
    2 环境空间异质性对物种共存的影响
    3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创新点
第二章 白云山森林动态样地落叶阔叶林的群落特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地概况和调查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物种组成
        3.2 径级结构
        3.3 多元回归树分类
        3.4 优势种空间分布格局
    4 结论与讨论
        4.1 木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4.2 木本植物群落物种空间格局
        4.3 启示和结论
第三章 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冠层下光照环境的空间异质性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方法
        2.2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光照环境的时空分布
        3.2 不同生境间光照环境的差异
        3.3 林分结构、优势物种及地形对光照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光照环境的空间异质性
        4.2 光照环境的驱动力
        4.3 启示和结论
第四章 环境和空间因素对大型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野外大型真菌调查
        2.2 调查时间
        2.3 物种鉴定
        2.4 环境数据和空间数据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物种组成和群落动态
        3.2 环境因子对大真菌群落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大型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驱动力
        4.2 地生和腐木生大型真菌之间主要驱动力的差异
        4.3 启示和结论
第五章 大型真菌分布依赖于地形、光照和植物群落的生境分化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环境数据和空间数据
        2.2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微生境中大型真菌群落的差异
        3.2 物种生境关联
        3.3 大型真菌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4 结论与讨论
        4.1 生境偏好
        4.2 真菌与环境的关系依赖于不同的微生境
        4.3 启示和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补充材料
个人简历

(3)山东植物群落及其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与形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生物多样性
        1.1.2 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
        1.1.3 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1.1.4 植被资源调查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植物群落调查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地形地貌
        2.1.4 土壤状况
        2.1.5 水文条件
    2.2 植物群落调查方法
        2.2.1 样地选择及样方设置
        2.2.2 调查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山东植物区系特征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3.1 山东植物区系组成特征
        3.3.2 山东不同区域植物区系组成对比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山东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及其群落特征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方法
        4.2.1 物种多样性计算
        4.2.2 径级结构划分
        4.2.3 植物群落的多元排序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山东主要森林群落分布及其群落特征
        4.3.2 山东主要灌丛群落分布及其群落特征
        4.3.3 山东主要草甸群落分布及其群落特征
        4.3.4 山东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因素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山东森林植物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方法
        5.2.1 研究地概况
        5.2.2 样方设置
        5.2.3 物种多样性计算
        5.2.4 谱系多样性计算
        5.2.5 统计分析
    5.3 研究结果
        5.3.1 山东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
        5.3.2 山东森林植物群落谱系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
        5.3.3 山东森林植物群落谱系结构的垂直分布格局
        5.3.4 山东森林植物多样性影响因素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山东外来植物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6.1 研究背景
    6.2 研究方法
        6.2.1 研究地概况及样方设置
        6.2.2 统计分析
    6.3 研究结果
        6.3.1 山东山地森林外来植物特征
        6.3.2 外来植物多样性海拔分布格局
        6.3.3 外来植物组成沿海拔梯度的变化模式
        6.3.4 影响外来植物多样性的环境因子
    6.4 讨论
        6.4.1 山东森林林下外来植物特征
        6.4.2 山地森林外来植物的入侵模式
        6.4.3 影响外来植物多样性的环境因子
        6.4.4 对山地森林外来植物管理的启示
    6.5 小结
第七章 山东森林植物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水平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7.1 研究背景
    7.2 研究方法
    7.3 研究结果
        7.3.1 山东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纬度分布格局
        7.3.2 山东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经度分布格局
        7.3.3 山东森林植物群落β多样性水平分布格局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及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1 山东维管植物初录
    附录2 山东主要植物群落类型
    附录3 系统进化树
    附录4 植被调查工作照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北京低山风景区残次林评价与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残次林和低效林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2 风景林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土壤
        2.1.4 气候水文
        2.1.5 植被
    2.2 森林资源概况
        2.2.1 北京市森林资源概况
        2.2.2 北京山区的森林资源概况
    2.3 风景林分布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主要研究内容
        3.1.1 研究目标
        3.1.2 研究步骤
        3.1.3 技术路线
        3.1.4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数据获取及处理
        3.2.2 评价模型构建
4 风景区残次林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4.1 风景区残次林概念及内涵
        4.1.1 概念
        4.1.2 内涵
    4.2 风景区残次林群落类型
    4.3 风景区残次常绿+落叶林群落结构特征
        4.3.1 树种组成结构
        4.3.2 直径分布
        4.3.3 树高分布
    4.4 风景区残次落叶阔叶林群落结构特征
        4.4.1 树种组成结构
        4.4.2 直径分布
        4.4.3 树高分布
    4.5 风景区残次灌丛或小乔木林群落结构特征
        4.5.1 树种组成结构
        4.5.2 直径分布
        4.5.3 树高分布
    4.6 风景区残次常绿林群落结构特征
        4.6.1 树种组成结构
        4.6.2 直径及树高分布
    4.7 小结
5 风景区残次林的组织结构分析
    5.1 植被资源特点
    5.2 群落综合重要值及优势度分析
    5.3 群落综合特征测度分析
    5.4 群落综合生态位宽度值分析
    5.5 风景区残次林群落类型优势种的确定
        5.5.1 群落类型物种组成
        5.5.2 风景区残次林群落优势种的确定
        5.5.3 群落类型多样性指数比较
    5.6 风景区残次林存在的问题
        5.6.1 常绿型风景林
        5.6.2 常绿+落叶风景林
        5.6.3 落叶阔叶风景林
        5.6.4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风景林
    5.7 小结
6 风景区残次林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评价标准与指标的概念
        6.1.2 构建评价标准体系的基本原则
        6.1.3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6.2 评价指标分析
        6.2.1 视觉景观质量
        6.2.2 生态环境质量
        6.2.3 游憩功能
        6.2.4 立地条件
    6.3 评价指标标准
        6.3.1 定性指标标准
        6.3.2 定量指标标准
    6.4 小结
7 风景区残次林评价
    7.1 指标权重推求
        7.1.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7.1.2 构造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
        7.1.3 评价指标层构造矩阵一致性判断检验
        7.1.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7.2 确定单项指标隶属度
        7.2.1 隶属度确定的指标类型划分
        7.2.2 隶属函数建立
        7.2.3 模糊评价矩阵建立
    7.3 综合隶属度判别
    7.4 残次等级评价结果
        7.4.1 样地残次等级评价结果
        7.4.2 风景区残次常绿+落叶林等级评价结果
        7.4.3 风景区残次落叶阔叶林等级评价结果
        7.4.4 风景区残次落叶灌丛或小乔木林等级评价结果
        7.4.5 残次常绿型风景林等级评价结果
        7.4.6 风景区残次林等级评价结果
    7.5 小结
8 风景区残次林改造技术研究
    8.1 改造目标
    8.2 改造原则
        8.2.1 建设原则
        8.2.2 植物选择原则
        8.2.3 植物配置原则
        8.2.4 艺术原则
    8.3 改造树种选择
        8.3.1 树种选择经营对策
        8.3.2 根据季相景观特色选择树种
        8.3.3 根据功能特性选择树种
        8.3.4 根据林分垂直结构选择树种
        8.3.5 根据造林带状结构选择树种
    8.4 植物群落生态设计
        8.4.1 理论基础
        8.4.2 设计方法
        8.4.3 设计的基本程序
        8.4.4 改造总体设计
        8.4.5 典型群落生态设计
    8.5 改造技术
    8.6 施工要点说明
        8.6.1 栽植
        8.6.2 树种配置
    8.7 小结
9 沐容亭风景区残次林改造实例研究
    9.1 改造依据
    9.2 改造范围
    9.3 改造原则
    9.4 改造目标
    9.5 改造对象
    9.6 改造总体布局
        9.6.1 改造A区布局
        9.6.2 改造B区布局
    9.7 沐容亭风景区残次林概况
        9.7.1 林分结构
        9.7.2 景观效果
        9.7.3 残次等级评定
    9.8 风景区残次林改造
        9.8.1 改造理念
        9.8.2 改造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9.8.3 改造模式
        9.8.4 树种选择
        9.8.5 A区及B区改造设计
    9.9 改造技术
        9.9.1 苗木的选择
        9.9.2 苗木规格要求
        9.9.3 林地准备工作
        9.9.4 疏伐和卫生伐
        9.9.5 整地挖穴,回表土
        9.9.6 栽植
    9.10 小结
10 结论与讨论
    10.1 结论
    10.2 讨论
        10.2.1 研究创新点
        10.2.2 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在读博士期间成果清单
致谢

(5)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苔藓植物区系及物种多样性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苔藓植物群落分类
    1.5 苔藓植物与环境因子关系
    1.6 苔藓植物生态位
    1.7 北京苔藓植物研究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和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植被类型
    2.2 研究内容、方法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方法
3 百花山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研究
    3.1 科、属、种的组成
        3.1.1 藓类优势科、优势属
        3.1.2 苔类优势科、优势属
        3.1.3 苔藓植物的单属科、单种科、单种属
    3.2 北京苔藓植物新纪录
    3.3 百花山保护区苔藓植物垂直分布
        3.3.1 低山落叶阔叶灌丛苔藓植物带
        3.3.2 中山落叶阔叶林苔藓植物带
        3.3.3 亚高山草甸带苔藓植物带
    3.4 百花山保护区苔藓植物的区系地理成分
    3.5 藓类区系与其它地区比较
        3.5.1 与其它地区藓类物种丰富度比较
        3.5.2 与其它地区藓类植物属、种相似性比较
        3.5.3 与其它地区藓类属相似性的极点排序
    3.6 与其它地区藓类区系地理成分比较
        3.6.1 北温带成分比较
        3.6.2 东亚成分比较
        3.6.3 热带成分比较
        3.6.4 中国特有成分比较
    3.7 与其它地区藓类优势科比较
    3.8 苔类区系与其它地区的比较
        3.8.1 与其它地区苔类植物物种丰富度比较
        3.8.2 与其它地区苔类优势科的比较
        3.8.3 与其它地区苔类共有属、种相似性系数比较
    3.9 百花山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分析
    3.10 小结
4 百花山保护区苔藓植物群落
    4.1 群落类型
        4.1.1 水生群落
        4.1.2 石生群落
        4.1.3 土生群落
        4.1.4 木生群落
    4.2 小结
5 不同森林植被中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
    5.1 研究结果
        5.1.1 地面生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
        5.1.2 树附生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5.1.3 腐木生苔藓植物多样性
    5.2 百花山保护区三种主要生境苔藓植物丰富度比较
    5.3 小结
6 不同森林植被地面生苔藓植物生态位
    6.1 生态位宽度
    6.2 生态位重叠值
    6.3 小结
7 不同森林植被地面生苔藓植物的典范对应分析
    7.1 结果
    7.2 样地与环境因子排序
    7.3 苔藓植物与环境因子的排序
    7.4 小结
8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8.1 主要结论
    8.2 本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附录Ⅳ
附录Ⅴ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辽河源典型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范畴
        1.2.2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2.3 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关系研究进展
2 研究地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水文
    2.4 土壤植被
    2.5 植被类型概述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野外调查与采样
        3.2.2 内业分析方法
        3.2.3 数据处理方法
    3.3 研究技术路线
4 典型森林群落多样性特征研究
    4.1 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4.2 植被多样性研究
        4.2.1 α物种多样性分析
        4.2.2 β物种多样性分析
5 典型森林群落土壤理化特征研究
    5.1 各森林群落土壤物理特征研究
        5.1.1 各森林群落土壤容重分析
        5.1.2 各森林群落土壤孔隙分析
        5.1.3 各森林群落土壤水分分析
    5.2 各森林群落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5.2.1 各森林群落土壤N 分析
        5.2.2 各森林群落土壤P 分析
        5.2.3 各森林群落土壤K 分析
        5.2.4 各森林群落土壤有机质分析
6 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特征的关系分析
    6.1 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特征的相关分析
    6.2 多样性与土壤特征间的关联度分析
    6.3 逐步回归法和关联分析法差异的比较分析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7)重庆市四面山森林植物群落类型及其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
        1.2.2 国内
2 研究目地、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目地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调查方法
        2.3.2 数据处理方法
    2.4 技术路线
3 研究区概况
    3.1
        3.1.1 地质地貌
        3.1.2 气象水文
        3.1.3 土壤特征
    3.2 四面山的植被分布概况
        3.2.1 低等植物
        3.2.2 高等植物
    3.3 四面山的植被研究概况
4 四面山植物区系分析
    4.1 植物区系成分
    4.2 植物生活型
    4.3 植物科属种组成
        4.3.1 蕨类植物
        4.3.2 裸子植物
        4.3.3 被子植物
    4.4 植物分布区类型
    4.5 区系组成与植被特征
5 森林植物群落类型
    5.1 群落类型划分方法
        5.1.1 分类原则
        5.1.2 分类单位和系统
        5.1.3 分类命名
    5.2 森林植物群落类型
6 不同森林植物群落组成及其结构特征
    6.1 温性针叶林
        6.1.1 柳杉林
        6.1.2 华山松林
    6.2 暖性针叶林
        6.2.1 杉木林
    6.3 落叶阔叶林
        6.3.1 槲栎林
        6.3.2 南酸枣林
        6.3.3 枫香树林
        6.3.4 亮叶桦林
    6.4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6.4.1 木姜叶柯+白栎林
    6.5 常绿阔叶林
        6.5.1 青冈林
        6.5.2 润楠林
        6.5.3 石栎林
        6.5.4 短刺米槠林
        6.5.5 栲树林
        6.5.6 扁刺锥林
        6.5.7 总状山矾林
        6.5.8 黄杞林
        6.5.9 硬毛山香圆林
    6.6 暖性竹林
        6.6.1 毛竹林
7 森林植物群落空间分布
    7.1 不同森林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
    7.2 不同森林植物群落分布与坡向
    7.3 不同森林植物群落分布与坡度
8 结论和建议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录:四面山植物种明细表(以植物种名的拼音首字母为序)

(8)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海拔梯度格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植物区系与区系地理学研究
        1.2.2 物种多样性研究概况
        1.2.3 群落数量分类研究
        1.2.4 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研究概况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土壤
        2.1.4 气候
        2.1.5 水文
        2.1.6 植被概况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植物区系组成及区系地理成分的海拔梯度格局分析
        3.1.2 群落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研究
        3.1.3 群落数量分类研究
    3.2 研究方法
        3.2.1 植物区系组成与地理成分调查
        3.2.2 物种多样性研究
        3.2.3 群落数量分类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植物区系组成及区系地理成分的海拔梯度格局分析
        4.1.1 种子植物的科、属、种的组成
        4.1.2 种子植物区系海拔梯度格局分析
    4.2 群落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研究
        4.2.1 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分析
        4.2.2 群落不同层次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分析
    4.3 植物群落数量分类研究
        4.3.1 植物群落数量分类方法
        4.3.2 TWINSPAN 数量分类结果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植物区系组成及其区系地理成分的海拔梯度格局
        5.1.2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
        5.1.3 植物群落数量分类
    5.2 讨论
        5.2.1 植物区系组成及其区系地理成分的海拔梯度格局
        5.2.2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
        5.2.3 植物群落数量分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生长潜能及影响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森林生长研究综述
        2.1.1 林木生长拟合
        2.1.2 林分生长模型
    2.2 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综述
        2.2.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范畴
        2.2.2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2.3 森林生长影响因子研究
        2.3.1 林木生长和气象因子的研究进展
        2.3.2 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关系研究进展
3 研究地概况
    3.1 自然概况
    3.2 社会经济概况
    3.3 森林资源概况
4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4.2.1 野外调查方法
        4.2.2 室内分析方法
        4.2.3 数据处理方法
    4.3 研究技术路线
5 典型森林群落多样性特征研究
    5.1 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5.2 物种多样性分析
        5.2.1 α物种多样性分析
        5.2.2 β物种多样性分析
    5.3 小结
6 典型森林群落土壤理化特征研究
    6.1 土壤物理特征研究
        6.1.1 土壤容重
        6.1.2 土壤孔隙
        6.1.3 土壤水分
    6.2 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6.2.1 土壤N
        6.2.2 土壤P
        6.2.3 土壤K
        6.2.4 土壤有机质
    6.3 小结
7 林分生长特性分析
    7.1 林分生长研究方法
        7.1.1 直径分布
        7.1.2 树高曲线
        7.1.3 生长方程
    7.2 林分结构与生长潜能分析
        7.2.1 针叶林林分结构与生长潜能分析
        7.2.2 阔叶林林分结构与生长潜能分析
    7.3 小结
8 影响森林植物多样性的土壤因子分析
    8.1 影响森林植物多样性的土壤物理特征分析
        8.1.1 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孔隙的关系
        8.1.2 植物多样性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8.2 影响森林植物多样性的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8.2.1 植物多样性和土壤N的关系
        8.2.2 植物多样性和土壤P的关系
        8.2.3 植物多样性和土壤K的关系
        8.2.4 植物多样性和有机质的关系
    8.3 小结
9 森林生长和气象因子的关系
    9.1 气象因子的选取
    9.2 森林生长量和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
        9.2.1 直径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9.2.2 树高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9.2.3 材积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9.3 小结
10 森林生产力及影响因子研究
    10.1 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估算
    10.2 森林生产力影响因子研究
        10.2.1 林分因子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10.2.2 土壤性质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10.2.3 生物多样性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10.3 小结
11 结论与讨论
    11.1 结论
    11.2 讨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在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致谢

(10)北京山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地点的选择与样地设置
    2.2 数据处理与计算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植物群落不同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比较
        3.1.1 森林群落不同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比较
        3.1.2 灌丛群落不同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比较
    3.2 不同群落类型间物种多样性的比较
        3.2.1 不同森林群落类型间物种多样性的比较
        3.2.2 不同灌丛群落类型间物种多样性的比较
    3.3 不同群落间的物种相似性比较
4 结论与讨论

四、仰天山落叶阔叶杂木林群落研究——群落组成及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落叶阔叶林分布格局及控制因子分析[D]. 高兰. 山东理工大学, 2021
  • [2]大型真菌在园林建设应用中的生态理论研究[D]. 陈云.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1)
  • [3]山东植物群落及其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与形成机制[D]. 张文馨. 山东大学, 2016(11)
  • [4]北京低山风景区残次林评价与改造研究[D]. 周建勤.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8)
  • [5]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D]. 田晔林.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7)
  • [6]辽河源典型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研究[D]. 陈平. 河北农业大学, 2010(10)
  • [7]重庆市四面山森林植物群落类型及其分布[D]. 马惠.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1)
  • [8]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海拔梯度格局分析[D]. 赵双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1)
  • [9]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生长潜能及影响因子研究[D]. 张进献.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 [10]北京山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比较[J]. 卢宝明,邢韶华,崔国发,刘全.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S1)

标签:;  ;  ;  ;  ;  

阳天山落叶阔叶混交乔木群落研究:群落组成与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