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手机语音词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音翻译,近义词
手机语音词典论文文献综述
风铃铛铛[1](2011)在《拥有语音翻译功能 有道手机词典升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期,有道手机词典发布了新版本,主要对网络查词结果部分进行了升级。无论在优化与功能方面,都有不错的提升。下面一起先来看看有道手机词典多了哪些新功能吧!原声例句来自国外专业广播电台真人例句发音,读音标准,便于跟读练习。对于音视频例句,网友往往会关心流量的耗费问题。我们发现新版的例句后都贴心加上了流量提醒,经工具检测,还比较准确。(本文来源于《网友世界》期刊2011年07期)
杜朝阳[2](2005)在《语音合成技术及手机语音词典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手机软件越来越丰富。手机软件属于嵌入式软件开发,必须满足占用空间小,运行效率高等特点。电子词典和语音合成技术在微机上已经很好地实现,但在手机上实现有较大的难度,需要针对手机平台的特点进行设计。本文主要研究在手机平台上实现语音电子词典的技术,并且成功实现了手机语音电子词典,主要工作如下: 1.研究了语音合成技术的原理以及发声合成、LPC合成和共振峰合成等技术。 2.波形拼接合成是当今语音合成的重要方法,能够产生高清晰度及高自然度的合成语音。基音同步迭加(PSOLA)合成方法能够方便地对基元的韵律特征和频谱特征进行调整,本文研究了PSOLA方法的原理和实现方法,对各种PSOLA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了基音标注算法和基频估计算法的实现方法。 3.英汉汉英词典的数据量大,在手机上实现需要设计高效的数据压缩方法,本文进行了数据的压缩算法的研究,首先提出了针对英汉汉英电子词典的高效数据压缩方法,采用霍夫曼编码压缩英文单词和音标,采用“统计替换压缩”方法压缩中文和字典符号,词典数据的的压缩率达到56%,并在手机上实现了英汉汉英词典,在容量、内存占用、运算速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同类产品。 4.本论文研究了在手机环境下采用双音素音库和基音同步迭加算法实现英文的语音合成技术,并在2M的空间内实现了英文的语音合成,语音合成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5-04-05)
手机语音词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手机软件越来越丰富。手机软件属于嵌入式软件开发,必须满足占用空间小,运行效率高等特点。电子词典和语音合成技术在微机上已经很好地实现,但在手机上实现有较大的难度,需要针对手机平台的特点进行设计。本文主要研究在手机平台上实现语音电子词典的技术,并且成功实现了手机语音电子词典,主要工作如下: 1.研究了语音合成技术的原理以及发声合成、LPC合成和共振峰合成等技术。 2.波形拼接合成是当今语音合成的重要方法,能够产生高清晰度及高自然度的合成语音。基音同步迭加(PSOLA)合成方法能够方便地对基元的韵律特征和频谱特征进行调整,本文研究了PSOLA方法的原理和实现方法,对各种PSOLA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了基音标注算法和基频估计算法的实现方法。 3.英汉汉英词典的数据量大,在手机上实现需要设计高效的数据压缩方法,本文进行了数据的压缩算法的研究,首先提出了针对英汉汉英电子词典的高效数据压缩方法,采用霍夫曼编码压缩英文单词和音标,采用“统计替换压缩”方法压缩中文和字典符号,词典数据的的压缩率达到56%,并在手机上实现了英汉汉英词典,在容量、内存占用、运算速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同类产品。 4.本论文研究了在手机环境下采用双音素音库和基音同步迭加算法实现英文的语音合成技术,并在2M的空间内实现了英文的语音合成,语音合成效果良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手机语音词典论文参考文献
[1].风铃铛铛.拥有语音翻译功能有道手机词典升级[J].网友世界.2011
[2].杜朝阳.语音合成技术及手机语音词典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