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细菌Ⅱ型分泌途径控制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genes)S2中卵磷脂酶的分泌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微生物学
作者: 吕静
导师: 陈三凤
关键词: 有机磷降解,转座子
文献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从水稻根际分离筛选出1株降解卵磷脂的有机磷降解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genes)S2。采用双亲接合的方法将带有Tn5转座子的质粒导入产碱假单胞菌S2菌株中进行转座子插入诱变,从5000个卡那霉素抗性的Tn5插入突变株中,筛选得到3株丧失解磷能力的突变株(M808、M1329和M1400)和1株解磷能力增强的突变株(M20)。对Tn5插入位点的基因进行DNA测序表明,丧失解磷能力突变株中被突变的基因分别是xcpS,xcpX和xcpW,它们分别编码XcpS,XcpX和XcpW蛋白,这些蛋白是细菌Ⅱ型分泌途径中的主要蛋白成分。将xcpS、xcpX和xcpW基因分别构建在pLAFR3载体上,通过双亲接合的方式分别导入上述M808、M1329和M1400三个丧失解磷能力突变株中进行功能互补试验,结果表明这3个基因都能使各自相对应的突变株恢复解磷能力。以上结果表明,在产碱假单胞菌中卵磷脂酶的分泌是通过Ⅱ型分泌途径来完成的。解磷能力的丧失是由于Tn5插入xcp基因簇中的某一基因破坏了卵磷脂酶向胞外的分泌,造成突变株不能降解有机磷。在解磷能力增强突变株M20中,被突变的基因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O1中的chpA基因(参与细菌的颤动)同源性达88%。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溶磷菌及其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1.3 革兰氏阴性菌可溶性蛋白的分泌
1.4 铜绿假单胞菌的Ⅱ分泌途径—Xcp系统
1.5 转座子和转座子标签法
1.6 本论文研究路线与目标
第二章 产碱假单胞菌S2解磷突变株的获得及生理特性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丧失解磷能力突变株中Tn5插入位点侧翼DNA序列的克隆和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第四章 丧失解磷能力突变株中突变基因的互补分析与功能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发布时间: 2005-07-18
相关论文
- [1].细菌溶磷作用及其对磷矿粉重金属释放和小麦盐胁迫的缓解[D]. 易艳梅.南京农业大学2007
- [2].北方石灰性土壤中青霉菌P8(Penicillium oxalicum)活化难溶磷的作用和机理研究[D]. 范丙全.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
- [3].苜蓿中华根瘤菌042BMnoeAB基因的克隆、表达调控和功能分析[D]. 杜秉海.中国农业大学2004
- [4].固氮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glnB基因的初步研究[D]. 丁延芹.中国农业大学2004
- [5].解磷微生物溶解磷矿粉和土壤难溶磷的特性及其溶磷方式研究[D]. 钟传青.南京农业大学2004
- [6].巴西固氮螺菌与吲哚乙酸(IAA)合成有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 谢宝恩.中国农业大学2005
- [7].巴西固氮螺菌Yu62在玉米根部的定殖固氮芽孢杆菌的分离及其glnB基因的研究[D]. 刘元.中国农业大学2005
- [8].苜蓿中华根瘤菌耐盐分子机制的研究[D]. 魏巍.中国农业大学2005
- [9].斯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A1501的基因组学研究[D]. 燕永亮.中国农业大学2005
- [10].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性功能基因组学分析[D]. 黄贵修.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