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主要数量性状遗传与雄性不 育相关机理的研究

辣椒主要数量性状遗传与雄性不 育相关机理的研究

论文题目: 辣椒主要数量性状遗传与雄性不 育相关机理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蔬菜学

作者: 邹学校

导师: 侯喜林

关键词: 辣椒,基因效应,双列杂交,典型相关,细胞质雄性不育,灰色关联分析因子分析

文献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用6个亲本,按(1/2)n(n-1)双列杂交法配制15个杂交组合,研究了辣椒TMV、CMV、疫病、疮痂病抗性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和Hayman法遗传参数。以4个辣椒自交系、2个甜椒自交系为亲本,配制6个微辣型或辣味型早×早、早×晚、晚×晚组合,用Jinks和Jones的六个参数模型,估算9个农艺性状的基因效应及它们间的相关性,并对果实性状基因效应进行了通径分析。用50个辣椒地方品种研究了15个性状间的简单、偏相关系数和遗传相关信息及其贡献,将15个性状分为5组,即单株产量(PFY)、果实性状(FYC)、植株性状(PMC)、抗病性(RDC)和果实营养含量(FNC),对果实性状、植株性状、抗病性和果实营养含量与单株产量间进行了多元相关分析及它们两两间进行了拓广遗传相关分析,并对5组性状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9704A和8214A,它们的保持系9704B和8214B及用它们配制的6个杂交组合,研究雄性不育基因对不育系和杂种一代农艺性状和生化特性的影响;用雄性不育系9740A和8214A与恢复系9701、8215、5904、8001和R24-12-1选配的共10个组合,研究雄性不育杂种一代生化特性与单株产量等农艺性状的关系。通过以上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研究结论如下: (1) TMV的杂种优势明显,较易选育强优势的抗TMV的杂交组合,CMV和疫病的抗性不同组合差别较大,选育强优势的抗CMV和疫病的杂交组合相对较难,疮痂病抗性在杂种一代表现负优势。不同亲本、不同病害抗性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不同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差异较大,疫病抗性显性方差所占份量较大,加性方差所占的份量较小;CMV和疮痂病抗性是加性方差所占份量较大,显性方差所占份量相对较小;TMV抗性介于二者之间。TMV、CMV和疮痂病抗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疫病抗性遗传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还存在显著上位性效应。F1代杂种抗性CMV是纯合的显性基因决定的,疮痂病是杂合的显性基因决定的;疫病抗性F1代杂种显性效应之和和控制性状表现显性的基因组数很少,几乎接近零。 (2) 早×早组合大多数性状的显性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早×晚、晚×晚组合,微辣型组合的显性作用的绝对值大于辣味型组合,这表明易选育出优势强的微辣型组合,选育辣味型强优势组合较难,且早熟组合的优势强于中、晚熟组合。辣椒9个数量性状加性效应的相关系数最大,其它基因效应的相关系数相对较小。4个果实性状基因效应对单株产量基因效应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中亲值和显性×显性效

论文目录: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表

引言

第一章 辣椒主要性状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文献综述)

1 辣椒主要性状的遗传

1.1 植株性状的遗传

1.2 果实性状的遗传

1.3 熟性的遗传

1.4 抗病性的遗传

2 杂交辣椒育种与杂交种子生产

2.1 杂交品种选育概况

2.2 育种目标

2.3 杂交种子生产

2.4 杂交种子纯度鉴定

3 辣椒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3.1 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3.2 雄性不育的遗传

3.3 雄性不育的生化特性

3.4 雄性不育的化学控制

3.5 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分布

3.6 雄性不育基因的多效性

3.7 雄性不育的温敏特性

3.8 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定位

3.9 雄性不育杂交品种的选育

第二章 辣椒主要病害抗性的双列杂交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鉴定时间和方法

1.3 遗传参数估计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辣椒主要病害抗性的杂种优势

2.2 辣椒主要病害抗性配合力分析

2.3 辣椒主要病害抗性Hayman法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辣椒数量性状基因效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辣椒数量性状基因效应研究

2.2 辣椒多个数量性状间基因效应相关性研究

2.3 辣椒果实性状基因效应的通径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辣椒多个数量性状遗传相关变异研究

1 材料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辣椒单个性状间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

2.2 遗传相关信息及其贡献

2.3 单株产量与其它性状组的多元相关分析

2.4 性状组间拓广遗传相关分析

2.5 抗病性、果实营养含量和农艺性状间的典型相关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雄性不育基因对不育系及杂种一代农艺性状和生化特性的影响

2.2 辣椒雄性不育杂种一代生化特性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2.3 辣椒雄性不育杂种一代生化特性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

3 讨论

3.1 不育基因对不育系和杂种一代的影响

3.2 雄性不育杂种生化物质含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3.3 雄性不育杂种生化物质含量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

第六章 辣椒地方品种资源的因子分析及数量分类

1 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因子分析

2.2 聚类结果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第一作者论文目录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19

相关论文

  • [1].辣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创制及其不育机理研究[D]. 黄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 [2].辣椒高效离体再生与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及抗病转基因研究[D]. 黎定军.湖南农业大学2000
  • [3].辣椒抗疫病相关基因的分析及QTL定位[D]. 易图永.湖南农业大学2003
  • [4].转JERFs基因提高辣椒抗病性的研究[D]. 杨国顺.湖南农业大学2003
  • [5].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细胞学及生理机理研究[D]. 何长征.湖南农业大学2004
  • [6].辣(甜)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遗传机制及不育基因分子标记研究[D]. 王述彬.南京农业大学2005
  • [7].辣椒(Capsicum annuum L.)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D]. 马艳青.湖南农业大学2006
  • [8].辣椒早熟性状遗传分析、相关基因分子标记及辣椒属栽培种遗传多样性研究[D]. 陈学军.南京农业大学2006
  • [9].新型DNA标记技术RSAP的创建及其在辣椒遗传育种中的应用[D]. 杜晓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 [10].辣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的遗传分析与定位及其应用的研究[D]. 王立浩.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标签:;  ;  ;  ;  ;  ;  

辣椒主要数量性状遗传与雄性不 育相关机理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