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阻尼论文-冯志友,许文斌,智德,康荣杰,陈丽莎

变阻尼论文-冯志友,许文斌,智德,康荣杰,陈丽莎

导读:本文包含了变阻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机器人,可变粘性阻尼,柔顺驱动关节,振动抑制

变阻尼论文文献综述

冯志友,许文斌,智德,康荣杰,陈丽莎[1](2019)在《机器人变阻尼柔顺驱动关节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传统机器人柔顺关节存在的振动及控制精度低的问题,利用流体节流原理设计了一个新型变阻尼柔顺驱动关节,以便调节运动过程中系统的动态性能,实现振动抑制。该驱动关节在传统柔顺驱动器的基础上,并联设置一个粘滞阻尼可调模块;通过曲柄滑块机构遮挡液压节流孔的通流面积,从而改变关节系统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阻尼系数;推导变阻尼模块和完整驱动关节的数学模型,给出变阻尼柔顺关节的控制器结构,并进行仿真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机器人变阻尼柔顺驱动关节能够在不降低响应速度的情况下减少振动,当取合理阻尼值时关节可在0.5 s内达到稳定值,且响应超调量减少50%以上。(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付伟庆,李茂,张春巍,李立刚[2](2019)在《基于被动变阻尼装置高层结构风振控制效果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被动变阻尼装置(PVDD)可随速度响应变化,实时输出可变阻尼力,具有无需外部能源和安全可靠的特点,可用于高层建筑的风振控制。以76层Benchmark模型为研究对象,应用高阶单步法对被动变阻尼装置和黏滞阻尼器控制下的结构进行控制效果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风压下,阻尼器采用各层均匀与局部两种布置方式下的控制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各层均匀布置下,被动变阻尼装置控制效果随风荷载的增强而提高,可实现宽幅最优控制效果。黏滞阻尼器控制效果恒定,只对某一风压控制是最优的;局部布置下,达到相同控制效果所使用的被动变阻尼装置数量,要明显少于普通黏滞阻尼器。分析还将被动变阻尼装置输出阻尼力与半主动最优控制力进行了比较,给出了装置阻尼力设计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9年05期)

余慕春,李炳蔚,牛智玲,薛伟康,赵鹏[3](2019)在《基于剪切增稠液体的变阻尼隔振器动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一种具有变阻尼特性的剪切增稠液体(STF)隔振器。方法首先采用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和聚乙二醇200为工作介质合成剪切增稠液体,通过试验研究剪切增稠液体的流变特性。之后以剪切增稠液体为工作介质,设计一种活塞液压式减振增稠液体隔振器,建立隔振器的动力学模型,并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该隔振器的减振性能;最后,研究剪切增稠液体隔振器隔振性能影响因素。结果当远离共振频率时,隔振器具有小阻尼特性;在共振区附近,由于剪切增稠效应,隔振器阻尼骤然增加,实现对共振峰的有效抑制。结论剪切增稠液隔振器可有效抑制共振峰,同时不会对高频隔振性能产生不利影响,有效解决了传统隔振器线性阻尼的固有缺点。(本文来源于《装备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赵祥,宋治辰,周铁钢,梁增飞[4](2019)在《采用变阻尼式TMD的钢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新型变阻尼式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并将该阻尼器安装在两层单跨的钢框架模型结构上.通过对比无控状态、传统TMD控制状态、变阻尼式TMD控制状态下钢框架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了变阻尼式TMD在Kobe波、Taft波和兰州波激励下的减震控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变阻尼式TMD可降低结构的自振频率并延长周期,采用变阻尼式TMD减震装置后,加速度响应最大可降低41.32%,位移响应最大可降低62.07%,最大减震效果较传统TMD提高了9%,且随着地震动峰值的增加,减震装置的控制效果越显着.(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孙攀旭,杨红,赵雯桐,王志军[5](2019)在《基于滞变阻尼模型的时域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复阻尼时域运动方程的自由振动解中包含发散项,导致时域数值计算结果不能稳定收敛。在复阻尼模型的频域运动方程基础上可得到滞变阻尼模型的时域运动方程。针对滞变阻尼模型的特点,依据复平面法和地震加速度的叁角级数表达式,该文提出了滞变阻尼模型的时域理论计算方法;假定时间步长内结构的振动响应为简谐振动响应,同时借助于常平均加速度法,提出了滞变阻尼模型的时域数值计算方法。算例分析表明,与复阻尼模型的时域数值计算方法相比,滞变阻尼模型的时域理论计算方法和时域数值计算方法可有效避免时域发散现象;滞变阻尼模型的时域理论计算结果和时域数值计算结果与复阻尼模型的频域计算结果近似相等,进一步证明了该文方法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06期)

张雨[6](2019)在《基于液压阻尼器的动态变阻尼膝关节假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膝关节假肢是膝上截肢患者恢复腿部功能和外观的重要辅助装置,基于液压阻尼器的动态变阻尼膝关节可以有效地补偿膝上截肢患者的部分运动能力。为了能够使膝关节假肢能够很好地模拟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使膝上截肢患者也能拥有自然的步态,本课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源多驱”式外骨骼刚柔联动控制方法研究》(91748110)资助下开展了对变阻尼膝关节假肢的研究。根据人体膝关节的结构特点和运动过程中膝关节的运动特性,进行了膝关节假肢的假肢机构分析和设计,根据步行状态下的步态状态和能量转化特性制定了一套带有假肢运动过程能量回收的膝关节假肢步行工作模式,并结合工作模式设计了假肢阻尼缸的液压油路和步行状态下的控制方法。还根据假肢机械结构分析了假肢的传感系统需要测量的关键参数,讨论了假肢的各种关键参数的测量方法以及相应的传感器选择。设计了假肢传感器系统以及假肢控制器的软件和硬件,使假肢控制器能够采集传感器数据、控制伺服阀、进行假肢算法运行调试等任务。最终还进行了假肢的传感器测量试验和伺服阀控制试验。研制的假肢传感器系统和假肢控制板具有实用可靠的特点,能够有效地采集到假肢控制的关键参数,通过假肢控制板对液压回路的流量伺服阀进行控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课题为变阻尼假肢的后续研究打下基础,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5)

杨浩[7](2019)在《变阻尼减振镗杆原理及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深孔镗削加工中,由于悬伸长度大导致镗杆杆体的刚度降低,加工时杆体容易产生振动,杆体振动会降低内孔表面加工质量甚至产生缺陷、缩短刀具使用寿命等。精密深孔加工零件多为航天、军工、国防等领域的关键部件。目前我国加工这类精密深孔零件的刀具多数都依靠进口,同时国外标准化、系列化产品对我国制造业进行入侵,在高端制造领域形成垄断局面。这种状况对我国的国防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严重制约我国的制造业的发展。镗削加工为深孔加工的主要加工方式,因此镗杆减振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镗削过程加工基本参数进行分析,得到了切削面积和线长与加工过程基本参数的关系,并建立了关于切削面积和切削刃线长的力学模型。通过MATLAB设计了仿真软件并对考虑振动的加工表面形貌进行了预测。分析了镗削过程振动及动力吸振减振原理,建立了减振镗杆的动力学方程,通过求解动力学方程得到了阻尼与振幅倍率的关系。提出了变阻尼减振镗杆控制策略,并依据变阻尼原理设计减振镗杆。根据变阻尼减振原理,设计了电磁阻尼吸振器结构,对镗杆静态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理论推导求解出阻尼系数,并完成了电磁阻尼器的基本参数设计,得到阻尼系数与电流的关系曲线。基于MATLAB对振动加速度数据平滑处理,求解出信号的平均幅值。提取振动信号特征,对感知的振动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积分处理得到了振动的速度和位移。通过实时在线控制调节电磁阻尼吸振器的阻尼,来改变减振镗杆的减振性能,实现了对振动的在线控制。对所设计的变阻尼减振镗杆动力学基础参数进行测试,验证了理论推导的准确性。对变阻尼减振镗杆进行静-动态性能测试,检验了其减振性能。进行镗削实验,分析了切削参数对振动的影响。最后对所设计的变阻尼减振镗杆进行镗削实验,验证了其减振性能。为深孔加工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李新英,徐颖,王辉[8](2019)在《基于CFD技术的变阻尼液压缓冲装置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CFD技术,重迭网格分析模块,同时采用k-ε湍流模型对变阻尼液压缓冲装置进行三维几何建模仿真计算。通过计算得到缓冲器在不同载荷下内部流场的压力、流速随时间变化的特性曲线以及活塞的运动速度、位移变化曲线。同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仿真计算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航空精密制造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毕凤荣,曹荣康,Xu,Wang,马腾[9](2019)在《基于MRE的变刚度变阻尼减振器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磁流变弹性体材料的变刚度及变阻尼特性,将其成功应用于半主动控制减振器研究中。设计专用磁场发生夹具,制备了具有良好磁流变效应的磁流变弹性体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参数进行测试;根据磁流变弹性体材料在挤压工作模式和剪切工作模式的特性,设计了刚度、阻尼均可变化的减振器,并利用有限元软件对该设计方案进行电磁场仿真分析;试制减振器原理样机,在INSTRON万能拉压试验机上,测试其在不同磁感应强度下的变刚度变阻尼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模拟半主动控制策略下其动刚度变化最大可达55.4%,阻尼变化可达214.3%,证明了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03期)

付伟庆,段存坤,李茂,张春巍[10](2019)在《被动式变阻尼隔震结构减震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速度相关型被动式变阻尼器,该阻尼器的阻尼系数可随速度响应大小瞬时阶梯可变,具有自适应和无需能源的优点。针对由该阻尼器与隔震支座组成的新型组合隔震体系,以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模型结构为例,采用高阶单步控制算法计算并设计变阻尼控制率,数值计算了被动式变阻尼隔震结构的避震效果,并与采用铅芯橡胶支座隔震结构与磁流变阻尼器隔震结构的振动台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被动式变阻尼隔震结构的上部结构加速度与隔震层基底位移反应同时受到了控制,控制效果趋近于磁流变阻尼器隔震结构且优于铅芯橡胶支座隔震结构,该避震方式可适用于更大地震动输入,因而更具控制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9年02期)

变阻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型被动变阻尼装置(PVDD)可随速度响应变化,实时输出可变阻尼力,具有无需外部能源和安全可靠的特点,可用于高层建筑的风振控制。以76层Benchmark模型为研究对象,应用高阶单步法对被动变阻尼装置和黏滞阻尼器控制下的结构进行控制效果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风压下,阻尼器采用各层均匀与局部两种布置方式下的控制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各层均匀布置下,被动变阻尼装置控制效果随风荷载的增强而提高,可实现宽幅最优控制效果。黏滞阻尼器控制效果恒定,只对某一风压控制是最优的;局部布置下,达到相同控制效果所使用的被动变阻尼装置数量,要明显少于普通黏滞阻尼器。分析还将被动变阻尼装置输出阻尼力与半主动最优控制力进行了比较,给出了装置阻尼力设计的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阻尼论文参考文献

[1].冯志友,许文斌,智德,康荣杰,陈丽莎.机器人变阻尼柔顺驱动关节设计[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9

[2].付伟庆,李茂,张春巍,李立刚.基于被动变阻尼装置高层结构风振控制效果对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9

[3].余慕春,李炳蔚,牛智玲,薛伟康,赵鹏.基于剪切增稠液体的变阻尼隔振器动力学特性研究[J].装备环境工程.2019

[4].赵祥,宋治辰,周铁钢,梁增飞.采用变阻尼式TMD的钢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孙攀旭,杨红,赵雯桐,王志军.基于滞变阻尼模型的时域计算方法[J].工程力学.2019

[6].张雨.基于液压阻尼器的动态变阻尼膝关节假肢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

[7].杨浩.变阻尼减振镗杆原理及特性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8].李新英,徐颖,王辉.基于CFD技术的变阻尼液压缓冲装置动态分析[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19

[9].毕凤荣,曹荣康,Xu,Wang,马腾.基于MRE的变刚度变阻尼减振器设计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10].付伟庆,段存坤,李茂,张春巍.被动式变阻尼隔震结构减震效果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2019

标签:;  ;  ;  ;  

变阻尼论文-冯志友,许文斌,智德,康荣杰,陈丽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