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粉棒束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六亚甲基双胍,蝙蝠蛾,杀菌效果,病原菌
粉棒束孢论文文献综述
贺元川,鲁增辉,陈仕江[1](2018)在《聚六亚甲基双胍对蝙蝠蛾幼虫病原菌粉棒束孢的杀菌效果和毒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聚六亚甲基双胍对冬虫夏草寄主昆虫蝙蝠蛾幼虫病原菌粉棒束孢的杀菌消毒效果和对蝙蝠蛾幼虫的毒性,本文采用了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现场试验、稳定性试验及昆虫毒性评价方法,对该消毒剂的消毒相关性能及安全性进行试验观察。结果显示含2g/L聚六亚甲基双胍消毒液对粉棒束孢孢子悬液或者(本文来源于《重庆中草药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刘飞[2](2018)在《粉棒束孢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其响应海拔高度变化的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防真菌在绿色防控的大背景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发现一种有效的生防菌对于农业和林业生产都有重要意义。粉棒束孢作为一种虫生真菌,其具有进一步开发为生防菌剂的潜力。与此同时,作为冬虫夏草的定殖真菌,粉棒束孢的生物活性也越来越多地被研究和揭示,粉棒束孢菌丝体也具有规模化生产药物的潜力。这里所用菌株来自于青藏高原的冬虫夏草菌的寄主昆虫,明确菌丝体的生长及其代谢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有重要意义,以期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粉棒束孢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粉棒束孢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其菌丝体生产过程中响应海拔高度变化的组学特征的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用粉棒束孢接种草原害虫贡嘎勾蝠蛾和农业生产中常见的6种害虫,结果发现,采用浸泡法接种,粉棒束孢对贡嘎勾蝠蛾的感染率极高,证明了贡嘎勾蝠蛾是粉棒束孢的适宜寄主。而采用饲喂法接种,粉棒束孢对蝗虫致死作用不明显。采用浸泡法接种后不吸干水分的方式接种蚜虫、小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和大蜡螟,结果都有不同程度的致死作用;相反,如果采用吸干水分的方式接种,则都无致死效果。2.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的方法筛选出适合粉棒束孢菌丝体液体发酵的营养因素和培养条件,包括葡萄糖,牛肉膏,铁元素,镁元素和7:1的碳氮比,以及应在装有50 mL培养基的250-mL叁角瓶中接入10%的菌种,在20℃,12h光照/12h黑暗,120rpm条件下培养。在此基础上,采用液质联用技术进一步比较海拔高度对发酵菌丝体的代谢组影响。结果发现,基于代谢组可以显着区分430 m和2365 m海拔高度的发酵菌丝体。相对于高海拔,低海拔培养的菌丝体有417个代谢物质显着下调,另有631个代谢物质显着上调。代谢物质的显着变化进一步表明,海拔高度是真菌药物质量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海拔高度调控物质表达的特性也为促进代谢物质的生产提供了一种新筛选方法。上述结果为进一步使用发酵罐规模化生产质量稳定的粉棒束孢菌丝体提供了理论基础。3.在430 m和2365 m海拔高度的发酵结果表明,粉棒束孢在不同海拔高度的菌丝产量无显着性差异。而转录组信息分析和q-PCR验证结果都表明,高海拔菌丝体呼吸过程中与氧受体相关的基因,如COX5A,QCR8,UQCRFS1,NDUFV1,NDUFA 和NDUFS7的表达都升高。由此推断,粉棒束孢为适应高海拔由有氧呼吸变为厌氧呼吸,会直接导致其自身多消耗一部分能量用于厌氧呼吸过程中呼吸基质的识别与传递;与此同时,与氧受体相关的基因表达显着升高,由此增产的能量可以满足菌丝体厌氧呼吸而增加的能量需求,从而保持呼吸系统的功能稳定,最终保证菌丝产量不变。这可能是粉棒束孢适应海拔变化的转录机制。4.由于菌丝体的代谢受海拔高度显着的调控,为发现相应的调控基因,对在430 m和2365 m海拔高度液体培养的菌丝体进行比较转录组分析,富集到与6个表达差异显着物质对应的代谢通路,并在通路中筛选出具有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建立起代谢物质与基因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一结果为进一步揭示基因功能,从而有针对性地构建特殊活性物质的表达载体提供了前期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10-01)
李全平,梁关海,张宗耀,吕延华,李文佳[3](2018)在《抗粉棒束孢病药物的筛选及大蒜素在蝙蝠蛾幼虫饲养工艺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获得一种蝙蝠蛾幼虫较优的粉棒束孢防治工艺。方法:考察大蒜素及其他几种抗真菌药物对粉棒束孢的杀灭效果,并以仿生态环境下饲养的蝙蝠蛾幼虫为试虫,考察大蒜素对其生长环境及进食的影响。结果:与其他几种药物相比,天然提取物-大蒜素更加适合于与蝙蝠蛾幼虫相关的粉棒束孢病的防治,≥0.5%浓度的大蒜素溶液对粉棒束孢孢子有完全杀灭作用,对萌发的孢子及菌丝都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0.1%浓度大蒜素用于蝙蝠蛾幼虫的饲养环境及饲喂食料中,可显着降低粉棒束孢感染率及幼虫死亡率,增加蝙蝠蛾幼虫采食量。结论:对粉棒束孢防治工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明确的结论,在大规模生产中,粉棒束孢的感染机制可能更为复杂,还需要进一步的系统研究。(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8年09期)
吕延华,夏金明,张宗耀,李全平,董彩虹[4](2018)在《蝙蝠蛾幼虫感染粉棒束孢后的病症、组织病理变化及侵入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蝙蝠蛾幼虫的饲养是冬虫夏草培植的先决条件,粉棒束孢作为蝙蝠蛾幼虫饲养过程中的一种常见和主要致病菌,具有极强的致病性和流行性。结合形态学观察和组织切片技术,本文研究了蝙蝠蛾幼虫感染病原菌粉棒束孢后的症状、主要组织病理变化及粉棒束孢侵染蝙蝠蛾幼虫的途径。结果表明,用浓度为1×105个/mL的粉棒束孢分生孢子悬液处理蝙蝠蛾5龄幼虫,4d后在腹部气门处有黑斑出现,气门变黑,虫体随后瘫痪死亡、体色改变、收缩化僵、菌丝层包裹、形成众多孢梗束等症状。幼虫被粉棒束孢感染后,菌丝体首先利用血淋巴进行增殖,脂肪体、肌肉、消化道、丝腺和马氏管等主要组织器官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虫体体腔被大量菌丝充斥并最终僵化。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粉棒束孢可以通过气门侵入蝙蝠蛾幼虫体内并造成虫体死亡,菌丝穿透气管进入血淋巴后断裂成许多长短不一的短菌丝段,目前尚未观察到菌丝直接穿透幼虫体壁和从消化道侵入的现象。本研究为蝙蝠蛾幼虫饲养过程中的病害防治提供信息参考。(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杨俊媛[5](2015)在《蛹虫草、粉棒束孢和蝙蝠蛾拟青霉培养过程中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蛹虫草、粉棒束孢和蝙蝠蛾拟青霉菌株为对象,进行人工培养研究。按照培养每5天收集一批菌丝体,生长阶段分为菌丝体阶段(以下简称菌丝体)、原基发生阶段(以下简称原基)和子座(或孢梗束)叁个阶段,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代谢产物多糖、虫草酸、总皂苷、总黄酮、尿嘧啶、尿苷、2’-脱氧尿苷、肌苷、鸟苷、腺嘌呤、胸苷、腺苷、2’-脱氧腺苷和虫草素等14种化学成分。分析叁种真菌菌株人工培养过程中14种化学成分变化的规律;比较分析叁种真菌菌株不同生长阶段,其化学成分代谢的分布式样。结果如下:蛹虫草菌丝体培养0-35天过程中生物量逐渐增长,35天以后菌丝体生物量降低,菌丝体生长逐渐衰退;粉棒束孢菌丝体培养0~45天过程中生物量逐渐增长,45天以后菌丝体开始衰退,生物量逐渐下降;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培养0-40天过程中生物量生长快速,40天以后菌丝生物量无明显改变。蛹虫草、粉棒束孢和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中14种化学成分与培养过程中菌丝体生物量的变化趋势相对应,即培养过程中化学成分与菌丝体生物量呈正相关。但蛹虫草菌丝体中虫草素是例外,培养35天以后其菌丝体生长逐渐衰退、生物量降低,其虫草素还在不断增加。鉴于叁种真菌菌丝体生物量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建议最佳培养时间为:蛹虫草为30~35天,粉棒束孢为25~30天,蝙蝠蛾拟青霉为35~70天。蛹虫草不同培育阶段,其化学成分含量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表达不一样。以虫草素为例,其子座(17266.15μg/g)>菌丝体(13343.04μg/g)>原基(6958.96μg/g);以多糖为例,其原基(58890.49μg/g)>菌丝体(38846.46μg/g)>子座(32236.17μg/g);以虫草酸为例,其原基(62911.50μg/g)>子座(50274.47μg/g)>菌丝体(49235.06μg/g);以总皂苷为例,其原基(28408.00μg/g)>子座(18294.77μg/g)>菌丝体(17142.16μg/g);以总黄酮为例,其菌丝体(4281.08μg/g)>子座(1797.35μg/g)>原基(1592.11μg/g);核苷类成分中,以尿嘧啶为例,其菌丝体(148.28μg/g)>原基(118.2μg/g)>子座(80.22μg/g);以尿苷为例,其原基(2527.41μg/g)>菌丝体(1765.01μg/g)>子座(1582.61μg/g);以2'-脱氧尿苷为例,其原基(67.13μg/g)>菌丝体(56.42μg/g)>子座(31.82μg/g);以肌苷为例,其子座(124.34μg/g)>菌丝体(76.99μg/g)>原基(54.24μg/g);以鸟苷为例,其原基(1540.92μg/g)>子座(1162.07μg/g)>菌丝体(1037.01μg/g);以腺嘌呤为例,其菌丝体(122.55μg/g)>子座(68.89μg/g)>原基(39.70μg/g);以胸苷为例,其原基(96.28μg/g)>子座(79.98μg/g)>菌丝体(50.99μg/g);以腺苷为例,其原基(2071.93μg/g)>子座(1582.77μg/g)>菌丝体(1206.71μg/g);以2’-脱氧腺苷为例,其原基(88.01μg/g)>子座(80.06μg/g)>菌丝体(68.99μg/g)。 CMSL菌株在3个培养阶段中虫草素含量均最高,可作为优势菌株重点开发利用。蛹虫草巢氏方差结果显示:菌丝体阶段,居群问其化学成分平均方差分量百分比为14.17%,居群内个体间其化学成分平均方差分量占比为85.83%;原基阶段,居群间其化学成分平均方差分量百分比为35.45%,居群内个体间其化学成分平均方差分量百分比为64.55%;子座阶段,居群间其化学成分平均方差分量百分比为20.28%,居群内个体间其化学成分平均方差分量占比为79.72%。说明蛹虫草在世代交替过程中,其化学成分平均方差分量在居群间的分布,随培养阶段不同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分化。按照“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对蛹虫草不同生长阶段的核苷类成分分别进行相似度计算分析比较,菌丝体阶段样品HPLC图谱与标准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为0.98~0.99;原基阶段样品HPLC图谱与标准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为0.82~0.97;子座阶段样品HPLC图谱与标准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为0.90~0.99,但样品Pop CMYYH除外。粉棒束孢在不同生长阶段,其化学成分差异明显。菌丝体阶段,粉棒束孢14种化学成分总量最小值为55706.93μg/g,最大值为89228.48μg/g,平均值为71896.26μg/g;原基发生阶段,其化学成分总量最小值为109807.12μg/g,最大值为127164.07μg/g,平均值为120808.12μg/g;孢梗束阶段,其最小值为49763.14μg/g,最大值为128819.23μg/g,平均值为73252.50μg/g。以多糖为例,其原基(38415.47μg/g)>菌丝体(19998.06μg/g)>孢梗束(14859.59μg/g);以虫草酸为例,其原基(51020.91μg/g)>孢梗束(41720.24μg/g)>菌丝体(33966.94μg/g);以总皂苷为例,其原基(24450.44μg/g)>菌丝体(13267.66μg/g)>孢梗束(9125.25μg/g);以总黄酮为例,其原基(5498.85μg/g)>孢梗束(2536.19μg/g)>菌丝体(2367.84μg/g);核苷类成分中,以尿嘧啶为例,其孢梗束(155.23μg/g)>菌丝体(146.01μg/g)>原基(44.83μg/g);以尿苷为例,其孢梗束(1445.77μg/g)>菌丝体(654.13μg/g)>原基(511.75μg/g);以2’-脱氧尿苷为例,其菌丝体(23.85μg/g)>孢梗束(6.87μg/g)>原基(5.40μg/g);以肌苷为例,其菌丝体(22.30μg/g)>孢梗束(6.06μg/g)>原基(5.66μg/g);以鸟苷为例,其孢梗束(1377.33μg/g)>菌丝体(645.43μg/g)>原基(341.34μg/g);以腺嘌呤为例,其孢梗束(47.08μg/g)>菌丝体(18.56μg/g)>原基(4.40μg/g);以胸苷为例,其孢梗束(31.25μg/g)>菌丝体(13.17μg/g)>原基(11.36μg/g);以腺苷为例,其孢梗束(1870.50μg/g)>菌丝体(714.55μg/g)>原基(489.12μg/g);以2’-脱氧腺苷为例,其孢梗束(51.87μg/g)>菌丝体(20.52μg/g)>原基(12.58μg/g)。此外,检测发现3个粉棒束孢菌株含有少量虫草素。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化学各成分含量略低于粉棒束孢,虫草素均未检出。Q-聚类显示,蝙蝠蛾拟青霉和粉棒束孢全部聚在一个大枝,表明二者的化学成分非常相近。上述分析结果,为蛹虫草、粉棒束孢和蝙蝠蛾拟青霉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重要的是为生产提供具体指导意见。以叁种真菌菌株不同生长阶段生物量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为指导,选取优良高产菌株,优化培养条件,优化最佳培养时间,以提高生产效益。(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5-05-01)
代永东,虞泓,陈自宏,杨俊媛[6](2015)在《云南虫生真菌粉棒束孢遗传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云南粉棒束孢8个当地居群和蝙蝠蛾拟青霉2个当地居群进行ITS测序和RAPD扩增分析,结合Gen Bank中相关序列,对粉棒束孢开展遗传多样性、居群遗传结构及其种内分化研究。共获得大范围内地理距离远的6个居群共97条粉棒束孢ITS序列,共有33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0.546和总核苷酸多样性Pi=0.00276,显示粉棒束孢在物种水平上遗传多样性较低。云南粉棒束孢共37条序列,有14种单倍型(10种为云南特有),具有较高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Hd=0.659,Pi=0.00274);单倍型聚类和网状分支分析表明云南粉棒束孢单倍型类型丰富,遗传多样性高,暗示云南为粉棒束孢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ITS序列分析表明,云南当地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st=51.95%;RAPD分析表明,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0.5547,基因流Nm=0.4014;说明云南当地居群粉棒束孢分化剧烈。居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性研究表明,粉棒束孢居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明显相关。中性检验和失配分析表明粉棒束孢经历过近期居群扩张。结合单倍型聚类和网状分支分析,表明Hap 19为扩张建群单倍型,但原始祖先单倍型(Hap 1)依然是粉棒束孢居群中最优势单倍型(频率为48.45%),表明粉棒束孢并不存在明显的因地理原因造成的生殖隔离。值得重视的是,通过ITS单倍型和RAPD分析,支持将蝙蝠蛾拟青霉作为粉棒束孢异名处理。(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代永东,虞泓,杨坤[7](2013)在《1株重寄生真菌粉棒束孢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寄生于蛹虫草子座尖端的1种真菌(No.YHIFXS-I001),通过形态和ITS测序鉴定其为粉棒束孢。研究发现,该粉棒束孢菌株具有长锥形,基部膨大、尖端变细的两型分生孢子梗,长链以及单孢两型分生孢子连结方式,拓宽了对粉棒束孢寄生式样和显微特征的认识。另外,对该菌株开展ITS测序分析,通过与GenBank中粉棒束孢ITS序列的整理和比较,确定NCBI数据库中粉棒束孢9条ITS序列为错误鉴定,同时解析了粉棒束孢种内ITS序列较低的遗传丰富度(单倍型多样性Hd为0.590,核苷酸多样性P i为0.00378)。利用ITS对粉棒束孢及其近缘物种分子系统学分析,发现粉棒束孢与其它棒束孢物种形成多系关系,这一结果揭示了棒束孢属3系分支的系统分类格局,暗示粉棒束孢与其他棒束物种进化差异,对其系统学研究将有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用菌》期刊2013年05期)
张琛,徐辉,解书冬,贡雪峰,李亚男[8](2012)在《粉棒束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对氧化胁迫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是生物机体内重要的抗氧化酶之一,在生物细胞抵御外界环境条件的刺激和胁迫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粉棒束孢Pf340菌株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条件的氧化胁迫对粉棒束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叁种不同条件下的氧化胁迫处理初期,均可造成菌株细胞GPX酶活性的降低,在胁迫处理的后期,过氧化氢胁迫下GPX酶活性与对照差异较小,而亚甲基蓝和亚硝基二磺酸钾处理下,GPX酶活性比对照有较大的提高,不同类型的氧化胁迫下菌株细胞GPX的生物学效应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孙召红,栾丰刚,张大敏,陈名君,王滨[9](2011)在《重要昆虫病原真菌粉棒束孢种群的遗传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粉棒束孢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运用ISSR分子标记研究了安徽省6个不同地理环境的粉棒束孢种群遗传异质性.结果表明:10个多态性引物多态位点百分率高达98.5%,但种群水平的多态位点差异较大,在59.6%~93.2%.基于Nei遗传异质性分析得出各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365,基因流(Nm)为0.4931;各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低于种群内的遗传分化,表明安徽省粉棒束孢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根据各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进行UPGMA聚类,结果表明,西山种群是单系的同质种群,其余5个种群皆为多系的异质种群,其中鹞落坪种群的异质性最高,琅琊山种群异质性最低.各种群之间的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之间无相关关系.根据6个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进行UPGMA聚类,可将它们分成3个类群,分类的结果与各种群的地理环境相符,反映出环境的异质性对种群异质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11期)
庄宗兰[10](2011)在《粉棒束孢蛋白酶的克隆、表达及两种蛋白酶的诱导转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虫生真菌作为重要的天敌生物资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其可贵的流行潜力始终吸引着人们,同时虫生真菌还是害虫的自然控制因子和重要的生物防治材料。粉棒束孢(Isaria farinosa)是一类较常见的世界性分布的虫生真菌,其寄主广泛,由于粉棒束孢适宜于低温下的生长发育和侵染致病,因此较白僵菌和绿僵菌而言,对害虫越冬种群的防治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它也有着虫生真菌的通病,如对环境温、湿度要求高、耐储藏性差、适应环境能力弱、致死慢和防效不稳定,因此这也严重影响了它的广泛应用和商品化生产。根据黄勃等RACE法得到的cDNA序列(pr1H),运用PCR技术与DNA步移技术,从粉棒束孢中克隆出类枯草杆菌蛋白酶的结构基因及其上游序列(命名为:IfPrU,GenBank登录号:GQ505371)。结构基因总长1650bp,扩出的结构基因DNA与其cDNA比较在距离起始密码子369bp处有一个内含子,大小为51bp。通过DNA步移技术得到的上游序列大小为3189bp,与cDNA相互重迭的部分为352bp。分析表明该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位于2838bp的A碱基处,上游序列中没有明显的TATA-盒和CAAT-盒,但含有GC-box、热激转录因子(HSF)等重要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以及GATA等启动子顺式调控元件。通过SMART RACE RT-PCR技术从粉棒束孢中克隆出另外一个蛋白酶基因的cDNA序列(命名为:Ifpr1,GenBank登录号为:JN014832),并通过DNA步移技术获得了它的上游启动子序列(命名为:Ifpr1-up,GenBank登录号:JN014833)。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cDNA全长1288bp,5’端非翻译区84bp,3’端非翻译区244bp,开放阅读框(ORF)960bp,编码319个氨基酸。成熟蛋白理论分子量为33.2kDa,理论等电点为7.39,Ifpr1蛋白酶信号肽由20个氨基酸组成。得到的上游序列长度1790bp中有309bp序列与cDNA序列重迭。分析表明,该上游序列的转录起始位点位于第1482位A碱基处,没有明显的TATA-box和CAAT-box,但含有GC-box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以及热激应答元件HSF和GATA元件等启动子顺式调控元件。通过Realtime-PCR技术,对粉棒束孢pr1H和Ifpr1在蝉蜕诱导培养的条件下进行比较研究,从mRNA转录水平探讨这两个基因在不同诱导时间段(12h-60h)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经过蝉蜕诱导后它们的表达量都大大提高,其中Ifpr1诱导后的表达最为明显,是诱导前的2.97×105倍。因此,推测这两种蛋白酶属于诱导性酶,且Ifpr1可能是该粉棒束孢菌株蛋白酶类的主效基因,在菌株侵染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将克隆得到的粉棒束孢Ifpr1基因连接到分泌性表达载体pPIC9K上后,通过电转化,转入毕赤酵母GS115。经甲醇诱导获得了约50KDa左右的表达蛋白,大于其理论预测值,这可能是由于巴斯德毕赤酵母对表达蛋白进行糖基化修饰的结果。同时,酶活测定结果表明,表达蛋白具有蛋白酶生物活性,诱导的粗酶液酶活最高达到26.9U/ml。(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粉棒束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防真菌在绿色防控的大背景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发现一种有效的生防菌对于农业和林业生产都有重要意义。粉棒束孢作为一种虫生真菌,其具有进一步开发为生防菌剂的潜力。与此同时,作为冬虫夏草的定殖真菌,粉棒束孢的生物活性也越来越多地被研究和揭示,粉棒束孢菌丝体也具有规模化生产药物的潜力。这里所用菌株来自于青藏高原的冬虫夏草菌的寄主昆虫,明确菌丝体的生长及其代谢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有重要意义,以期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粉棒束孢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粉棒束孢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其菌丝体生产过程中响应海拔高度变化的组学特征的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用粉棒束孢接种草原害虫贡嘎勾蝠蛾和农业生产中常见的6种害虫,结果发现,采用浸泡法接种,粉棒束孢对贡嘎勾蝠蛾的感染率极高,证明了贡嘎勾蝠蛾是粉棒束孢的适宜寄主。而采用饲喂法接种,粉棒束孢对蝗虫致死作用不明显。采用浸泡法接种后不吸干水分的方式接种蚜虫、小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和大蜡螟,结果都有不同程度的致死作用;相反,如果采用吸干水分的方式接种,则都无致死效果。2.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的方法筛选出适合粉棒束孢菌丝体液体发酵的营养因素和培养条件,包括葡萄糖,牛肉膏,铁元素,镁元素和7:1的碳氮比,以及应在装有50 mL培养基的250-mL叁角瓶中接入10%的菌种,在20℃,12h光照/12h黑暗,120rpm条件下培养。在此基础上,采用液质联用技术进一步比较海拔高度对发酵菌丝体的代谢组影响。结果发现,基于代谢组可以显着区分430 m和2365 m海拔高度的发酵菌丝体。相对于高海拔,低海拔培养的菌丝体有417个代谢物质显着下调,另有631个代谢物质显着上调。代谢物质的显着变化进一步表明,海拔高度是真菌药物质量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海拔高度调控物质表达的特性也为促进代谢物质的生产提供了一种新筛选方法。上述结果为进一步使用发酵罐规模化生产质量稳定的粉棒束孢菌丝体提供了理论基础。3.在430 m和2365 m海拔高度的发酵结果表明,粉棒束孢在不同海拔高度的菌丝产量无显着性差异。而转录组信息分析和q-PCR验证结果都表明,高海拔菌丝体呼吸过程中与氧受体相关的基因,如COX5A,QCR8,UQCRFS1,NDUFV1,NDUFA 和NDUFS7的表达都升高。由此推断,粉棒束孢为适应高海拔由有氧呼吸变为厌氧呼吸,会直接导致其自身多消耗一部分能量用于厌氧呼吸过程中呼吸基质的识别与传递;与此同时,与氧受体相关的基因表达显着升高,由此增产的能量可以满足菌丝体厌氧呼吸而增加的能量需求,从而保持呼吸系统的功能稳定,最终保证菌丝产量不变。这可能是粉棒束孢适应海拔变化的转录机制。4.由于菌丝体的代谢受海拔高度显着的调控,为发现相应的调控基因,对在430 m和2365 m海拔高度液体培养的菌丝体进行比较转录组分析,富集到与6个表达差异显着物质对应的代谢通路,并在通路中筛选出具有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建立起代谢物质与基因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一结果为进一步揭示基因功能,从而有针对性地构建特殊活性物质的表达载体提供了前期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粉棒束孢论文参考文献
[1].贺元川,鲁增辉,陈仕江.聚六亚甲基双胍对蝙蝠蛾幼虫病原菌粉棒束孢的杀菌效果和毒性评价[J].重庆中草药研究.2018
[2].刘飞.粉棒束孢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其响应海拔高度变化的组学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8
[3].李全平,梁关海,张宗耀,吕延华,李文佳.抗粉棒束孢病药物的筛选及大蒜素在蝙蝠蛾幼虫饲养工艺中的应用研究[J].中药材.2018
[4].吕延华,夏金明,张宗耀,李全平,董彩虹.蝙蝠蛾幼虫感染粉棒束孢后的病症、组织病理变化及侵入途径[J].菌物学报.2018
[5].杨俊媛.蛹虫草、粉棒束孢和蝙蝠蛾拟青霉培养过程中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5
[6].代永东,虞泓,陈自宏,杨俊媛.云南虫生真菌粉棒束孢遗传分化研究[J].菌物学报.2015
[7].代永东,虞泓,杨坤.1株重寄生真菌粉棒束孢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J].中国食用菌.2013
[8].张琛,徐辉,解书冬,贡雪峰,李亚男.粉棒束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对氧化胁迫的响应[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2
[9].孙召红,栾丰刚,张大敏,陈名君,王滨.重要昆虫病原真菌粉棒束孢种群的遗传分化[J].应用生态学报.2011
[10].庄宗兰.粉棒束孢蛋白酶的克隆、表达及两种蛋白酶的诱导转录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