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论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高等教育学
作者: 李耀臻
导师: 刘献君
关键词: 大学生,道德教育,道德选择,道德选择教育
文献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困境。道德教育主体选择性的缺失是引发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问题的重要原因,而高校德育工作者对道德教育主体的自由选择性长期以来存在认识与实践上的误区。针对大学生群体在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等方面的矛盾性特征,引导大学生在道德实践中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是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据此,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这一全新道德教育模式。围绕道德教育的选择性这一主题,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历史考察与道德选择教育视角的当代意义阐释。中国“性善论”、“性恶论”、“义利”和“理欲”的思想争论以及“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等传统道德文化对于理性思考道德选择教育的人性依据、核心冲突和目标分层具有深刻的传承意义; 西方理性主义、经验主义、非理性主义和存在主义等思想对于理性分析道德选择教育的可能性、现实性、必然性和多元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西方道德文化分野的现实与对话的趋势对于理性审视道德选择教育的民族主位和国际视野具有明显的启示意义。通过发掘整理中外道德选择教育思想源流,为道德选择教育的立论确立了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紧扣自由意志与决定论、自由与必然两大哲学命题,系统思考了道德选择教育的理论基础。意志自由是道德哲学的基本命题,更是道德选择教育的逻辑起点,道德教育主体的意志自由有力地回答了道德选择教育“何以可能”这一根本问题。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是道德选择教育的学理基础,道德选择教育在本质上是道德自由与道德责任的辩证统一,教育主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道德选择教育的最终归宿。道德责任和道德自由的关系问题较好地解答了道德选择教育“如何选择”这一重大问题。在个体和社会两大层面上,系统构建了耦合与互动的道德选择教育机制。通过道德意识的选择指向和道德图式的选择结构,建立了道德选择教育个体心理机制; 通过道德规范的约束、社会赏罚的引导、道德氛围的渗透、社会舆论的监督和道德教育的强化,建立了道德选择教育社会调控机制; 围绕个体道德的社会化和社会道德的个体化,在研究选择的趋同性和选择的同化性的基础上,建立了道德选择教育的有机互动机制。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概念辨析
1.3 文献综述
1.4 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1.6 本文解决的主要问题、创新之处
2 传承与借鉴: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的历史溯源
2.1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道德选择教育的传承意义
2.2 西方经典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道德选择教育的借鉴意义
2.3 中西道德思想的分野与对话及其对道德选择教育的启示意义
3 自由与必然: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的理论基础
3.1 道德教育主体的意志自由是道德选择教育的逻辑起点
3.2 道德选择教育是道德自由与道德责任的辩证统一
3.3 教育主体全面自由的发展是道德选择教育的最终归宿
4 互动与耦合: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的机制建构
4.1 道德选择教育的个体心理机制
4.2 道德选择教育的社会调控机制
4.3 道德选择教育的有机互动机制
5 冲突与抉择: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的实现
5.1 在冲突中抉择——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的关键环节
5.2 在抉择中提升——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的现实展开
5.3 在提升中完善——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的最终实现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及承担课题情况
发布时间: 2006-04-12
参考文献
- [1].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研究[D]. 骆鹏.西南大学2014
- [2].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学习研究[D]. 刘莉.东北师范大学2009
- [3].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研究[D]. 郑晓艳.吉林大学2009
- [4].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研究[D]. 武敬杰.吉林大学2008
- [5].大学生道德自觉的生成机制研究[D]. 余加宝.湖南大学2017
- [6].大学生敬畏感问题研究[D]. 王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相关论文
- [1].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D]. 辛治洋.南京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