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成聚β-羟基丁酸(PHB)鞘细菌的分离、鉴定与筛选(论文文献综述)
杨静,白璐,马红丽,王一婷,郭思聪,叶仕根[1](2020)在《聚β-羟基丁酸酯来源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聚β-羟基丁酸酯(poly-β-hydroxyalkanoates,PHB)是发现最早的一种聚羟基链烷酸酯(polyhydroxyalkanoate,PHA),属于聚酯类化合物。1925年法国学者Lemoigne首次在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细胞中发现分离并提取出了聚β-羟基丁酸酯[1]。聚β-羟基丁酸酯具有热塑性、组织亲和性、光学活性、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等多种优良特性,同时还可利用再生资源进行生物合成,在工业、环保、医药等领域有广泛应用[2]。有研究表明,聚β-羟基丁酸酯常在营养不均衡的条件下作为微生物细胞中能量和碳的来源[3]。
孔芳,顾锐,郭凤献,汪令翔,王幼平[2](2016)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快速诱变选育高产PHB菌株》文中指出聚-β-羟基丁酸(PHB)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其分解产物可全部为生物利用,对环境无污染。该研究从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筛选产PHB的菌株,通过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与16S r DNA系统树的构建、红外光谱分析、对菌株及采用氯仿乙醇法提取的发酵产物进行了鉴定。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快速诱变产PHB野生菌株,结合苏丹黑染色及摇瓶复筛方法,筛选产PHB产量高且遗传特性稳定正向突变株。分离筛选到一株产PHB的原始菌株,被鉴定命名为Bacillus toyonensis GR-6,结果表明胞内聚合物PHB含量达43.04%(干细胞含量),产量为1.33 g/L。ARTP快速诱变的突变株PHB含量可达77.43%,产量为2.78 g/L,是原始菌株的2倍多,对突变株进行连续7代的传代发酵实验,各代表现出良好的遗传稳定性。突变株PHB产量与细胞干重比原始菌株显着提高,并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在微生物法生产可降解塑料的应用领域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许士玉,王威,王宝财,徐海鑫,岳金权[3](2015)在《聚-β-羟基丁酸作为造纸助剂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利用褐球固氮菌可发酵生产聚-β-羟基丁酸(Poly-β-hydroxybntyrate,简称PHB)。通过简单的化学方法提取纯化得到PHB,将其作为造纸助剂与普通纸浆纤维素复合抄制形成纸张,并对纸张的干湿抗张强度和白度进行测定,抗张强度指数提高35%,而湿抗张强度提高80%,而纸张的白度则降低近21%。
李贵正,涂国全,刘纪臣,李新柱[4](2015)在《一株产PHB固氮菌的筛选和初步鉴定》文中认为经Ashby培养基富集培养及平板分离,从金正大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到8株自生固氮菌。经苏丹黑染色初筛获得3株产PHB菌株。以菌株产生的PHB颗粒大小、PHB占细胞干重的含量及菌落生长速度为指标,获得最佳菌株N1。通过《伯杰氏细菌学鉴定手册》第九版初步鉴定此菌株为圆褐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
张瑜[5](2015)在《解硫胺素芽孢杆菌及其嗜热野生菌XH2产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研究》文中提出聚羟基脂肪酸酯(Polyhydroxyalkanoates,PHA)是一种绿色环境友好型的新型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高分子特性,又兼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组织相容性等优良性质,使其在工业和医疗方面有着较高的商业价值。目前,PHA的生物合成通常利用常温或是中温细菌,并且绝大多数是具有潜在致病性的革兰氏阴性菌。利用耐高温革兰氏阳性菌生产PHA不仅可以有效的避免发酵过程中杂菌污染问题,而且降低了胞外多糖带来的提取纯化成本,杜绝了致病性风险。因此,对这类菌产PHA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一株从孤岛油田原油采出水中筛选出来的耐高温菌XH2的分类地位和PHA产生情况进行研究。利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和基因组DND-DNA杂交等多相分类方法,鉴定菌株XH2属于厚壁菌门中的解硫胺素芽孢杆菌属Aneurinibacillus sp.,革兰氏阳性,最适生长温度55°C。通过尼罗红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该菌株胞内有PHA颗粒的积累。利用限制氮源培养基在55°C下进行发酵,测得其PHA产量为267.8±3mg/L。这是第一次发现嗜热的厚壁菌门PHA产生菌。对菌株XH2胞内积累的PHA成分进行表征:应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提纯后的产物进行分析,确定了PHA的主要单体为3-羟基丁酸(PHB)及3-羟基戊酸(3HV)的共聚物poly(PHB-co-3HV),其配比为17.2:1。对XH2产生的挥发性代谢产物进行分析: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确定了两个次要的同系物,分别为3-羟基辛酸和3-羟基-4苯基丁酸。利用气相色谱法对五株解硫胺素芽孢杆菌标准菌进行检测,发现:A.aneurinilyticusT、A.migulanusT和A.thermoaerophilusT均有对应的3-羟基丁酸甲酯的产物峰,另外两株菌未检测到目标产物。对三株标准菌的基因组进行分析发现:A.aneurinilyticusT、A.migulanusT和A.terranovensisT的基因组中均含有与PHA合成相关的基因簇,为phaPQRBC IV型,大小约4,000 bp,与已报道的Bacillus megaterium的PHA合成基因簇结构类似。设计引物对野生菌株XH2和其他标准菌的PHA合酶基因phaC进行克隆,但未成功。表明同属不同物种间的PHA合成基因具有较大差异。对解硫胺素芽孢杆菌属的PHA合成酶系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在PhaC、PhaR、PhaB、PhaP和调控因子PhaQ的系统树中,解硫胺素芽孢杆菌属的三株标准菌形成独立分支,说明其PHA合成酶系具有较高的新颖性。
曹军卫,梅枫,蔡凯凯,阮杨,贺妍,胡朝阳[6](2014)在《PHB高产菌株的选育和发酵条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化学诱变剂(亚硝基胍)对积累聚β-羟基丁酸酯(PHB)的蜡状芽孢杆菌产生菌13进行诱变处理,筛选突变株,通过比较PHB产量,获得了两株高产菌株分别命名为蜡状芽孢杆菌13(3)和13(5),其PHB产量分别为29.58,29.29g/L,与出发菌株相比较,PHB产量提高了17.8%和16.6%.对出发菌株13和突变菌株13(3)的生长曲线和产PHB进程曲线进行了测定,在37℃培养条件下出发菌株13和突变菌株13(3)的PHB产量均在16h时达到最大.在32℃培养条件下出发菌株13培养80h和诱变菌13(3)培养60h时PHB产量达到最大,该突变株在37℃比在32℃培养时发酵周期缩短了73.3%,而PHB的积累量相当.正交实验结果表明,突变菌株13(3)产生PHB的最佳发酵条件为: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硫酸铵,碳氮比为2∶1时,pH值为7.5,培养温度为37℃,发酵周期为16h.
马超[7](2014)在《聚羟基丁酸酯(PHB)产生菌的选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3-β-羟基丁酸酯(Poly-3-β-yhydroxybutyrate,简称PHB)是大部分微生物能够合成的一种胞内高聚酯。外观是白色粉末,无味,易溶于氯代烃、异丙醇等溶剂,不溶于水、丙酮、乙醇、甲醇等,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在医疗器械、塑料加工、精细化工、工农生产等领域应用广泛。随着石化能源危机的到来,生活环境的日益破坏,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传统石油基塑料渐渐显露出它的缺点,而作为绿色环境友好型塑料重要代表之一的PHB,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以及类塑性质,经过不同制造工艺和加工手段,可以生产出利用价值高且完全绿色环保的塑料制品。本文主要探究了从田间土壤、工厂污泥、油田污泥三种样品中筛选出产PHB的野生菌株ym-1并对其进行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以及紫外线诱变,考察了复合诱变株YM-1的传代稳定性,并进行了ym-1野生株与YM-1复合诱变株的形态与产量对比。结果显示,ARTP诱变时间为180s,紫外诱变时间为90s;筛选出高产PHB复合诱变株为YM-1,其菌落形态较野生株大且厚,菌体粗壮且经尼罗蓝染色后荧光强度增加;摇瓶发酵72h,YM-1复合诱变株较ym-1野生株菌体量增加了约44.69%,PHB产量增加了约55.37%。研究了PHB荧光分光光度检测的方法,考察了荧光分光光度检测法的条件和不同EDTA浓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同时绘制PHB荧光分光光度检测法的标准曲线,建立了荧光分光光度检测PHB含量的改良方法,对改良方法进行了加标回收实验和精确度实验以及不同PHB检测方法比对实验。结果显示,改良的荧光分光光度检测法设置检测条件为激发波长为365nm,发射波长为647nm,增益8档,扫描速度为1000nm/min,EDTA浓度为0.02g/L;以PHB质量浓度(C)为横坐标、荧光强度(F)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为F=521.27C+40.7795(R2=0.99094),PHB质量浓度在0.01250.1625mg/mL;加标回收实验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8.29%,RSD=0.986%(n=9);精确度实验RSD=0.406%(n=5)。对YM-1复合诱变株进行摇瓶发酵研究,确定了YM-1复合诱变株发酵生产PHB的最佳碳源为1%葡萄糖,最佳氮源为0.05%(NH4)2SO4,最佳pH为7.5。对YM-1复合诱变株进行了5L发酵罐发酵,YM-1复合诱变株发酵生产PHB的最终产量为33.56mg/mL,菌体量49.78mg/mL,PHB含量为67.42%。
马忠友,汪建飞,祝嫦巍,吴萍[8](2012)在《活性污泥中1株产PHB丝状细菌的分离与鉴定》文中认为从污水处理厂等活性污泥样品中分离到了19株丝状细菌,通过苏丹黑染色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扫描技术证明这些丝状细菌能够在菌体内积累聚β-羟基丁酸(PHB)。采用氯仿乙醇法提取PHB,并采用紫外吸收法进行定量测定,筛选出1株高产PHB丝状细菌HY10,细胞PHB含量为(37.24±0.74)%,PHB产量为1.15±0.06 g/L。综合该菌株的菌落形态和16S rDNA序列(GenBank No.JQ353768)分析结果将HY10菌株鉴定为假蕈状芽孢杆菌(Bacillus pseudomycoides)。
徐厚平,韩冰,崔波[9](2012)在《产聚β-羟基丁酸酯菌株LY-1的发酵条件优化》文中研究指明塑料制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废弃的化学塑料由于不能被微生物降解,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作为一类可望替代传统塑料的新型可降解生物高分子材料,聚β-羟基丁酸酯(PHB)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的高产PHB菌株LY-1进行发酵条件优化,采用控制变量法以及正交试验等方法确立其各自培养基培养的最佳温度、最适生长pH、最佳碳源和氮源。该菌株在最佳培养条件下PHB的产量可达0.84g/L。
涂毅,王玮玥,张弘,魏凯,来晨刚,曹军卫[10](2011)在《PHB产生菌发酵条件的研究》文中指出从神农架林区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出了可以在细胞内积累聚-β-羟丁酸(Poly-β-hydroxybutyrate,PHB)的菌株,分析其产生PHB的能力,并对其中3个菌株的生长曲线和PHB产量进行了比较,其中SNJD-3-Ⅰ和SNJD-3-Ⅱ的PHB积累量均在第6 d达到最大,第7 d明显下降,而SNJD-3-Ⅲ的PHB产量在生长曲线出现明显下降后仍呈上升趋势。对SNJD-3-Ⅰ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其为革兰氏阳性菌,杆菌,并有芽孢产生,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SNJD-3-Ⅰ产PHB的最佳发酵条件,即以基础发酵培养基为基础、葡萄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时,控制碳氮比为2∶1,pH值7.0,32℃振荡培养6 d,在该条件下所积累的PHB量为14.72 g.L-1。
二、合成聚β-羟基丁酸(PHB)鞘细菌的分离、鉴定与筛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成聚β-羟基丁酸(PHB)鞘细菌的分离、鉴定与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聚β-羟基丁酸酯来源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聚β-羟基丁酸酯的来源 |
1.1 生物合成与提取 |
1.1.1 聚β-羟基丁酸酯的生物合成 |
1.1.2 生物合成的聚β-羟基丁酸酯的提取 |
1.2 化学合成 |
2 聚β-羟基丁酸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2.1 促进生长 |
2.2 增强抗病力 |
2.3 调控水质 |
3 展 望 |
(2)常压室温等离子体快速诱变选育高产PHB菌株(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 |
1.2 主要试剂 |
1.3 培养基 |
1.4 方法 |
1.4.1 显微染色观察 |
1.4.2 菌株的分离筛选 |
1.4.3 菌株的观察与鉴定 |
1.4.4 16S r DNA的扩增与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1.4.5 PHB定量标准曲线的制备 |
1.4.6 PHB含量的测定 |
1.4.7 细胞干重的测定 |
1.4.8 胞内聚合物颗粒成分分析 |
1.4.9 ARTP诱变方法 |
1.4.1 0 检验遗传稳定性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HB产生菌的分离、纯化与筛选 |
2.2 产PHB菌株复筛 |
2.3 GR-6菌株的鉴定 |
2.3.1 形态观察与生理生化特征 |
2.3.2 16S r DNA序列的测定及系统进化树的分析 |
2.3.3 红外光谱分析 |
2.4 ARTP诱变选育 |
2.4.1 ARTP诱变致死曲线的测定 |
2.4.2 高产PHB突变株的筛选结果 |
2.4.3 高产PHB突变株的稳定性验证 |
3 讨论 |
(3)聚-β-羟基丁酸作为造纸助剂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实验原材料 |
1.2实验方法 |
1.2.1培养基的制备 |
1.2.2褐球固氮菌扩培养PHB的生成 |
1.2.3 PPHHBB的的镜镜检检与与提提取取 |
1.2.4抄纸 |
1.2.5纸张物理性能测定 |
2结果与讨论 |
2.1 PHB镜检图 |
2.2 PHB的用量与抗张强度的关系 |
2.3 PHB的加量与白度的关系 |
2.4 PHB的加量与湿抗张强度的关系 |
3结论 |
(4)一株产PHB固氮菌的筛选和初步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材料 |
1.1.1试验材料 |
1.1.2培养基 |
1.1.3主要药品和试剂 |
1.1.4主要仪器 |
1.2方法 |
1.2.1自生固氮菌的获得 |
1.2.2产PHB固氮菌初筛 |
1.2.3产PHB固氮菌复筛 |
1.2.4菌株鉴定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富集培养后分离纯化结果 |
2.2初筛结果 |
2.3复筛结果 |
2.4菌株N1初步鉴定结果 |
2.4.1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
2.4.2菌落培养特征 |
2.4.3荚膜染色结果 |
2.4.4革兰氏染色结果 |
2.4.5菌株鉴定结果 |
3小结与讨论 |
(5)解硫胺素芽孢杆菌及其嗜热野生菌XH2产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引言 |
1.1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的研究进展 |
1.1.1 PHA的结构 |
1.1.2 PHA的类型及特点 |
1.1.3 PHB和PHBV的物理性质 |
1.1.4 PHA的应用 |
1.2 产PHA细菌的相关研究 |
1.2.1 产PHA的细菌及特点 |
1.2.2 产PHA的嗜热菌 |
1.3 PHA的生物合成 |
1.3.1 PHA的生物合成途径 |
1.3.2 与PHA代谢相关的关键酶 |
1.3.3 PHA合成基因簇的结构及PhaC类型 |
1.4 观察及检测PHA的方法 |
1.4.1 染色法鉴定菌株积累PHA |
1.4.2 提取分离PHA的方法 |
1.4.3 紫外分光光度法鉴定菌株积累PHA |
1.4.4 气相色谱法鉴定菌株积累PHA |
1.4.5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鉴定菌株积累PHA |
1.4.6 核磁共振法(NMR)鉴定菌株积累PHA |
1.5 多相分类方法 |
1.6 立题依据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油田嗜热菌XH2菌株的鉴定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菌株 |
2.1.2 实验试剂和培养基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菌株XH2的形态分析 |
2.2.2 菌株XH2的生理生化鉴定 |
2.2.3 菌株XH2的 16S rDNA鉴定 |
2.2.4 DNA-DNA分子杂交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菌株XH2形态观察结果 |
2.3.2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
2.3.3 菌株XH2的 16S rDNA鉴定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野生菌株XH2积累PHA的鉴定与表征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菌株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胞内物PHA的提取 |
3.2.2 PHA含量标准曲线 |
3.2.3 Aneurinibacillus sp. XH2菌株生长曲线与PHA的积累 |
3.2.4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分析PHA结构 |
3.2.5 气质联用法(GC-MS)分析PHA的代谢产物组成 |
3.2.6 核磁共振法(NMR)分析PHA结构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PHA含量标准曲线 |
3.3.2 Aneurinibacillus sp. XH2菌株生长曲线与PHA的积累 |
3.3.3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分析PHA结构 |
3.3.4 气质联用法(GC-MS)分析PHA结构的结果 |
3.3.5 核磁共振法(NMR)分析PHA结构的结果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解硫胺素芽孢杆菌属产PHA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菌株 |
4.1.2 实验试剂及培养基 |
4.1.3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验菌株的活化与保藏 |
4.2.2 气相色谱法(GC)检测菌株产PHA |
4.2.3 PHA基因簇结构分析 |
4.2.4 phaC基因克隆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气相色谱法(GC)检测结果 |
4.3.2 PHA基因簇结构分析 |
4.3.3 phaC基因克隆 |
4.3.4 PHA合成相关酶的系统学分析 |
4.4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PHB高产菌株的选育和发酵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种 |
1.1.2 培养基 |
1.2 方法 |
1.2.1 菌种的活化和发酵培养 |
1.2.2 菌种的诱变 |
1.2.3 生长曲线的测定 |
1.2.4 PHB的提取 |
1.2.5 PHB产生的进程曲线测定 |
1.2.6 发酵条件的优化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诱变菌种PHB含量的测定 |
2.2 不同培养温度下的生长曲线和PHB产生的进程曲线 |
2.3 发酵条件的优化 |
3 结论 |
(7)聚羟基丁酸酯(PHB)产生菌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聚羟基丁酸酯(PHB)概况 |
1.1.1 PHB 的理化性质 |
1.1.2 PHB 的应用及市场概况 |
1.1.3 PHB 的合成方法 |
1.1.4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 PHB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 聚羟基丁酸酯(PHB)分析检测技术简介 |
1.2.1 染色法 |
1.2.2 紫外光谱法 |
1.2.3 气相色谱法 |
1.2.4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2.5 荧光分光光度分析法 |
1.3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系统 |
1.3.1 ARTP 诱变系统原理 |
1.3.2 ARTP 诱变 PHB 产生菌 |
1.4 紫外线诱变 |
1.4.1 紫外线诱变原理 |
1.4.2 ARTP、紫外线复合诱变 PHB 产生菌 |
1.5 本文研究背景与内容 |
2 聚羟基丁酸酯(PHB)产生菌的分离和诱变选育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2.2 样品采集 |
2.2.3 培养基 |
2.2.4 尼罗蓝染色法筛选 PHB 产生菌 |
2.2.5 ARTP 诱变 |
2.2.6 紫外线诱变 |
2.2.7 复合诱变高产 PHB 菌株筛选 |
2.2.8 分析检测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尼罗蓝染色法筛选结果 |
2.3.2 ARTP 诱变致死率曲线 |
2.3.3 ARTP 诱变结果 |
2.3.4 紫外线诱变致死率曲线 |
2.3.5 紫外线诱变结果 |
2.3.6 复合诱变高产 PHB 菌株筛选结果 |
2.3.7 ym-1 野生株与 YM-1 复合诱变株比对实验 |
2.3.8 YM-1 复合诱变株传代稳定性实验 |
2.4 本章小结 |
2.5 附录 |
3 聚羟基丁酸酯(PHB)检测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3.2.2 实验材料 |
3.2.3 尼罗蓝-EDTA 染液制备 |
3.2.4 标准品贮备液制备 |
3.2.5 荧光分光光度分析法检测 PHB 条件选择 |
3.2.6 荧光分光光度分析法检测 PHB 含量 |
3.2.7 不同 PHB 检测方法比较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荧光分光光度分析法检测 PHB 条件 |
3.3.2 不同 EDTA 浓度染液对检测 PHB 结果的影响 |
3.3.3 PHB 荧光检测标准曲线 |
3.3.4 加标回收实验 |
3.3.5 精确度实验 |
3.3.6 不同检测 PHB 方法比较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4 聚羟基丁酸酯(PHB)发酵工艺初步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4.2.2 实验材料 |
4.2.3 培养基 |
4.2.4 摇瓶发酵 |
4.2.5 5L 发酵罐发酵 |
4.2.6 分析检测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YM-1 复合诱变株生长曲线绘制 |
4.3.2 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 |
4.3.3 铵离子标准曲线绘制 |
4.3.4 不同碳源对 YM-1 复合诱变株转化生产 PHB 的影响 |
4.3.5 葡萄糖浓度对 YM-1 复合诱变株转化生产 PHB 的影响 |
4.3.6 不同氮源对 YM-1 复合诱变株转化生产 PHB 的影响 |
4.3.7 (NH4)2SO4浓度对 YM-1 复合诱变株转化生产 PHB 的影响 |
4.3.8 pH 对 YM-1 复合诱变株转化生产 PHB 的影响 |
4.3.9 YM-1 复合诱变株 5L 发酵罐发酵 |
4.4 本章小结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活性污泥中1株产PHB丝状细菌的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样品来源 |
1.1.2 实验药品 |
1.2 实验方法 |
1.2.1 培养基 |
1.2.2 显微染色观察 |
1.2.3 产PHB丝状细菌的分离、纯化 |
1.2.4 PHB的紫外吸收光谱扫描定性分析 |
1.2.5 PHB定量标准曲线的制备 |
1.2.6 产PHB丝状细菌的筛选 |
1.2.7 PHB含量的测定 |
1.2.8 产PHB细菌的分类鉴定 |
1.2.9 系统树的构建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产PHB丝状细菌的分离 |
2.2 PHB的紫外光谱扫描定性分析 |
2.3 产PHB丝状细菌的筛选 |
2.4 产PHB丝状细菌的分类鉴定 |
3 讨论 |
(9)产聚β-羟基丁酸酯菌株LY-1的发酵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种 |
1.1.2 试验仪器 |
1.1.3 培养基 |
(1) 富氮培养基[1] (基础培养基) : |
(2) 贫氮培养基[1] (基础培养基) : |
(3) 种子培养基[3]: |
1.2 方法 |
1.2.1 摇瓶种子培养 |
1.2.2 摇瓶培养 |
1.2.3 菌体干重的测定 |
1.2.4 细菌胞内PHB的提取 |
1.2.5 PHB含量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富氮发酵培养的条件优化 |
2.1.1 富氮发酵培养碳源的影响 |
2.1.2 富氮发酵培养氮源的影响 |
2.1.3 富氮发酵培养起始pH值的影响 |
2.1.4 富氮发酵时温度的影响 |
2.1.5 培养基优化试验 |
2.2 贫氮发酵培养的条件优化 |
2.2.1 贫氮发酵培养碳源的影响 |
2.2.2 贫氮发酵培养氮源的影响 |
2.2.3 贫氮发酵培养起始pH值的影响 |
2.2.4 贫氮发酵时温度的影响 |
2.2.5 培养基优化试验 |
3 结论 |
(10)PHB产生菌发酵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材料 |
1.1.1 菌株 |
1.1.2 培养基 |
1.2 方法 |
1.2.1 菌株的分离 |
1.2.2 PHB的测定 |
1.2.3 发酵条件的优化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菌株的分离与PHB的测定 |
2.2 菌种鉴定 |
2.3 发酵条件的优化 |
3 结论 |
四、合成聚β-羟基丁酸(PHB)鞘细菌的分离、鉴定与筛选(论文参考文献)
- [1]聚β-羟基丁酸酯来源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 杨静,白璐,马红丽,王一婷,郭思聪,叶仕根. 水产科学, 2020(02)
- [2]常压室温等离子体快速诱变选育高产PHB菌株[J]. 孔芳,顾锐,郭凤献,汪令翔,王幼平.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6(08)
- [3]聚-β-羟基丁酸作为造纸助剂的应用研究[J]. 许士玉,王威,王宝财,徐海鑫,岳金权. 纸和造纸, 2015(09)
- [4]一株产PHB固氮菌的筛选和初步鉴定[J]. 李贵正,涂国全,刘纪臣,李新柱. 山东农业科学, 2015(06)
- [5]解硫胺素芽孢杆菌及其嗜热野生菌XH2产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研究[D]. 张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7)
- [6]PHB高产菌株的选育和发酵条件研究[J]. 曹军卫,梅枫,蔡凯凯,阮杨,贺妍,胡朝阳.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4(06)
- [7]聚羟基丁酸酯(PHB)产生菌的选育[D]. 马超. 河南大学, 2014(02)
- [8]活性污泥中1株产PHB丝状细菌的分离与鉴定[J]. 马忠友,汪建飞,祝嫦巍,吴萍.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2(05)
- [9]产聚β-羟基丁酸酯菌株LY-1的发酵条件优化[J]. 徐厚平,韩冰,崔波. 食品与机械, 2012(03)
- [10]PHB产生菌发酵条件的研究[J]. 涂毅,王玮玥,张弘,魏凯,来晨刚,曹军卫.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