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对延长再建血运治疗时间窗及其对脑保护的研究

亚低温对延长再建血运治疗时间窗及其对脑保护的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再建血运(再灌注)如溶栓治疗是被公认和各国FDA批准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唯一治疗手段,但3小时治疗时间窗的限制使多数多病人不能获益。亚低温(28—35℃)是最早在临床实践中被证实有确切疗效的的神经保护手段,而且缺血性脑损伤实验也证实亚低温的神经保护效果是最好的。为此,我们探讨了再灌注期亚低温能否延长再建血运(再灌注)治疗时间窗及其机制,并探讨再灌注期亚低温的脑保护机制。方法:1将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完全闭塞24小时组(MCAO24h组)、常温组:按再灌注时间点不同分为以下亚组:大脑中动脉闭塞2小时、3小时、4小时、5小时、6小时/灌注24小时组(MCAO2h再灌注组、MCAO3h再灌注组、MCAO4h再灌注组、MCAO5h再灌注组、MCAO6h再灌注组);亚低温组:按再灌注时间点不同分成与常温组对应的亚组。2实施亚低温时将大鼠放入冰屋内,调整冰屋内冰袋数量,使大鼠肛温维持在31士1℃,5h时后,将大鼠移至室内环境复温。亚低温在大脑中动脉再通后即刻实施并持续5小时。线拴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3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的AIF、Cyt C、HSP70和MMP-9、LN的表达,并进行TTC染色观察梗死体积,用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量,对大鼠模型进行Longa评分。结果:一再灌注期亚低温与再建血运(再灌注)治疗时间窗的关系及其脑保护的研究结果1、与脑梗死的近期结局MCAO24h组的梗死体积、Longa评分比较:常温组MCAO2—4h再灌注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MCAO5—6h再灌注各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亚低温组MCAO2—5h再灌注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MCAO6h再灌注各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亚低温各组的梗死体积、Longa评分和含水量均显著低于相应常温组(MCAO2-5h各组P<0.01,MCAO6h组P<0.05)。二、再灌注期亚低温延长再建血运(再灌注)治疗时间窗及其脑保护机制的研究结果1细胞凋亡角度研究的结果1.1缺血/再灌注各组(常温组、亚低温组)的AIF、Cyt C、HSP70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1.2亚低温各组的AIF、Cyt C均显著低于相应常温组,而HSP70各组阳性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相应常温组(MCAO2-5h各组P<0.01,MCAO6h组P<0.05)。1.3与脑梗死近期结局MCAO24h组的AIF、Cyt C、HSP70:常温组MCAO2—4h再灌注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MCAO5-6h再灌注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亚低温组MCAO2-5h再灌注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MCAO6h再灌注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血管通透性角度研究的结果2.1缺血/再灌注各组(常温组、亚低温组)的MMP-9的表达与层粘连蛋白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817,P<0.01)。2.2再灌注各组(常温组、亚低温组)的MMP-9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层粘连蛋白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2.3亚低温各组的MMP-9均显著低于相应常温组,而层粘连蛋白MCAo2-6h各组阳性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相应常温组(MCAO2-5h各组P<0.01,MCAO6h组P<0.05)。2.4与脑梗死近期结局MCAO24h的MMP-9、层粘连蛋比较:常温组MCAO2-4h再灌注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MCAO5-6h再灌注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亚低温组MCAO2-5h再灌注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MCAO6h再灌注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再灌注期亚低温可延长再建血运(再灌注)治疗的时间窗,通过发挥再灌注期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通过同时抑制非caspase和caspase两种凋亡途径,提高HSP70的表达,以全面抑制半暗带细胞的凋亡;对MMP-9的有效抑制使脑微循环破坏减轻,微循环承受再灌注能力上升。),实现延长治疗时间窗的目的。2.再灌注期亚低温是一项理想的延长再建血运(再灌注)治疗时间窗的手段:它从抑制半暗带细胞的凋亡和减轻脑血管损伤提高微循环承受再灌注能力等多个角度阻断或减缓缺血/再灌注后的恶性病理生理进程,全面保护缺血/再灌注的脑组织,延长时间窗的效果明显。而其它延长时间窗的治疗手段,作用机制单一,针对性较差(一般不直接针对缺血/再灌注的病理生理),效果较弱;特别是临床实际上,病人就诊时不可能提前给予亚低温治疗,错过治疗时间窗的病人较多等因素,应用再灌注期亚低温以延长时间窗的临床实用性较大,并且亚低温基础研究和临床使用的手段已经比较成熟,推广起来比较容易。同时由于再灌注期亚低温具有全面的脑保护作用且实用方便,它与其它神经保护剂及各种血管再通手段的联合应用以治疗急性期脑缺血必将有着良好的研究应用前景。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亚低温对延长再建血运治疗时间窗及其对脑保护的研究
  • 一 研究对象和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亚低温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分析亚低温环境下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疗效[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20(02)
    • [2].短期夜间亚低温及恢复对番茄光合作用和蔗糖代谢的影响[J]. 园艺学报 2011(04)
    • [3].亚低温联合大剂量巴比妥类药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20)
    • [4].亚低温联合钙拮抗剂治疗丘脑下部损伤病人的对比分析[J]. 中外医疗 2015(33)
    • [5].亚低温辅助治疗对颅脑外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6(05)
    • [6].新生儿全身亚低温的观察与护理[J]. 西南军医 2016(03)
    • [7].亚低温辅助治疗急性脑损伤后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效果观察[J]. 山东医药 2011(26)
    • [8].亚低温血液滤过治疗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脏器的保护作用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 2017(02)
    • [9].一种亚低温实验装置的研制[J].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6(01)
    • [10].选择性头部亚低温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19)
    • [11].亚低温与干旱胁迫对番茄叶片光合及荧光动力学特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6)
    • [12].亚低温联合治疗脑溢血的疗效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09)
    • [13].重症颅脑损伤全身亚低温与局部亚低温疗效对比[J]. 中国实用医药 2015(33)
    • [14].亚低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8(04)
    • [15].院前早期诱导亚低温在心脏停搏患者抢救中的临床意义[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0(07)
    • [16].亚低温辅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5(09)
    • [17].亚低温联合治疗脑溢血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导刊 2011(06)
    • [18].亚低温联合治疗脑溢血可行性及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医学工程 2016(01)
    • [19].亚低温控制实验装置的设计[J].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3(05)
    • [20].头部亚低温技术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08)
    • [21].亚低温通过调控PTEN表达保护损伤后大鼠脑组织[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5(04)
    • [22].亚低温辅助治疗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一氧化氮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 2012(23)
    • [23].100例脑出血患者亚低温治疗效果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 2013(28)
    • [24].颅脑损伤病人亚低温降温方式的进展[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24)
    • [25].治疗性亚低温降温方法的研究进展[J].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6(01)
    • [26].选择性亚低温对神经外科重症的临床疗效[J]. 中国保健营养 2013(07)
    • [27].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0(29)
    • [28].亚低温对特重型颅脑损伤治疗预后的影响[J]. 交通医学 2009(06)
    • [29].亚低温联合人工脑脊液置换治疗颅内感染[J]. 武警医学院学报 2008(12)
    • [30].重症脑损伤亚低温安全治疗56例监测及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8(12)

    标签:;  ;  ;  ;  ;  ;  

    亚低温对延长再建血运治疗时间窗及其对脑保护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