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喀斯特山地森林灌木层结构与功能研究

黔中喀斯特山地森林灌木层结构与功能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以黔中喀斯特山地森林灌木层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地调查和取样分析、外业调查和内业研究、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应用计算机分析系统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系统研究了黔中喀斯特山地森林群落灌木层的结构与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灌木层植物种类丰富,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具有温带区系与热带区系并重的特点。根据灌木层物种组成,55个样地被分为15种群落类型,在类型基础上根据乔木层物种组成划分亚类。灌木层群落的外貌主妻是由小型和中型落叶草质及常绿革质、非全缘单叶的高位芽植物组成。灌木层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针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最高,阔叶林次之,针叶林最低,种多样性指数(2.7975)、种丰富度指数(0.6261)、生态优势度指数(0.2023)、种间机遇率(0.8089)、多样性指数(2.1304)、均匀度指数(0.7753)在各群落类型中呈现出比较一致的变化趋势。灌木层片主要由白栎、香叶树、茅栗、杜鹃、铁仔、川榛、金佛山荚蒾等组成,重要值分别为8.7748、4.7059、3.8524、3.2543、3.1876、2.4199、2.0879,盖度60%左右,平均高1.65m,平均胸径1.25cm,密度32625株/ha,叶量1.5663T/ha,生物量7.0386T/ha。试验区主要元素中Ca、N平均含量最高,分别为37.5362Kg/hm2、17.2046Kg/hm2,K、Mg次之,分别为3.8024Kg/hm2、2.686Kg/hm2,P平均含量最低,为0.9289Kg/hm2。马尾松-枫香+铁仔+白栎群落的平均高度、平均胸径及生物量最小,密度、叶量及元素含量最大,珊瑚树+复羽栾树-珊瑚树群落的平均高度、平均胸径最大,杨梅+白栎-满山红群落的生物量最大,马尾松+杉木+白杨+白栎-白栎群落的叶量最小,枫香+杉木+马尾松-香叶树群落的密度及元素含量最小。试验区乔木层植物共42科72属106种,灌木层植物共67科148属292种,在乔、灌层同时出现的有28科47属55种。灌木层平均高度、平均地径和生物量分别比乔木层小6.5m、10.201cm和106.572T/ha、密度比乔木层大31439株/ha。乔灌层的N、P、K、Ca、Mg含量分别为412.6231kg/ha、39.8209kg/ha、264.4192kg/ha、926.0364kg/ha、225.3816kg/ha,其中,灌木层含量分别占4.17%、2.33%、1.44%、4.05%、1.19%。灌木层平均高度比草本层大1.38m、密度比草本层小135748株/ha。灌草层的N、P、K、Ca、Mg含量分别为32.5051kg/ha、2.0916kg/ha、14.1965kg/ha、45.3259kg/ha、5.8252kg/ha,其中,灌木层含量分别占52.92%、44.43%、28.78%、82.81%、46.11%。灌木层的高度随着乔木层高度、胸径、密度增大而减小、生物量增大而增大,森林群落处于发育-恢复期,随着草本层高度增加而增加、密度及生物量增加而减小。灌木层的地径随着乔木层高度、胸径、密度及生物量的增加而减小。灌木层的密度随着乔木层高度、胸径、密度及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草本层高度及生物量增加而减小、密度增加而增加。灌木层的生物量随乔木层高度、密度及生物量增加而增加、胸径增加而减小,随草本层高度及生物量增加而减小、密度增加而增加。灌木层的元素含量随草本层元素含量增加而增加。黔中喀斯特山地海拔在602m至1610m之间,分布有较多陡峻山岭,相对高差可达400~500m,受外部环境影响小,灌木层群落较为稳定,灌木层植物在中等海拔高度、东、南坡向、坡度较小和大的坡下部发育较好。本研究较全面地分析了黔中喀斯特山地森林灌木层的结构与功能,可以为黔中喀斯特山地植被恢复、资源管理、植被保护等提供理论依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综述: 灌木、灌丛和灌林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 1.1 灌木、灌林(丛)和灌木层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 1.2 灌木层植物的结构研究
  • 1.2.1 灌木、灌丛和灌林的结构研究
  • 1.2.1.1 灌木、灌丛和灌林的种群结构研究
  • 1.2.1.2 灌木、灌丛和灌林的群落结构研究
  • 1.2.1.3 灌木、灌丛和灌林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 1.2.2 灌木层的结构研究
  • 1.2.2.1 灌木层的种群结构研究
  • 1.2.2.2 灌木层的群落结构研究
  • 1.2.2.3 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 1.3 灌木层植物的功能研究
  • 1.3.1 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 1.3.2 水土保持功能
  • 1.3.3 土壤改良功能
  • 1.3.4 调节气候和净化环境效能
  • 1.3.5 生物量
  • 1.4 灌木层植物研究的趋势
  • 2 立题依据
  • 3 试验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3.1 试验区概况
  • 3.2 技术路线
  • 3.3 研究方法
  • 3.3.1 调查
  • 3.3.1.1 样地调查
  • 3.3.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 3.3.2 资料处理与分析
  • 3.3.2.1 植物区系研究方法
  • 3.3.2.2 群落分类
  • 3.3.2.3 物种多样性
  • 3.3.2.4 生物量测定
  • 3.3.2.5 主要元素测定与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灌木层结构与功能主要特征
  • 4.1.1 灌木层植物区系
  • 4.1.1.1 灌木层植物区系组成
  • 4.1.1.2 灌木层植物属分布类型
  • 4.1.2 群落分类
  • 4.1.3 灌木层结构特征
  • 4.1.3.1 灌木层植物形态结构
  • 4.1.3.2 不同类型群落灌木层多样性比较
  • 4.1.4 灌木层主要功能特征
  • 4.1.4.1 生物量
  • 4.1.4.2 主要元素维护能力
  • 4.2 灌木层与森林生态系统其它构件(部分)的关系
  • 4.2.1 灌木层与乔木层的关系
  • 4.2.1.1 乔、灌层的物种组成关系
  • 4.2.1.2 灌木层高度与乔木层高度及其它指标的关系
  • 4.2.1.3 灌木层胸径与乔木层胸径及其它指标的关系
  • 4.2.1.4 灌木层密度与乔木层密度及其它指标的关系
  • 4.2.1.5 灌木层生物量与乔木层生物量及其它指标的关系
  • 4.2.1.6 乔、灌层主要元素之间的关系
  • 4.2.2 灌木层与草本层的关系
  • 4.2.2.1 灌木层高度与草本层高度及其它指标的关系
  • 4.2.2.2 灌木层密度与草本层密度及其它指标的关系
  • 4.2.2.3 灌木层生物量与草本层生物量及其它指标的关系
  • 4.2.2.4 灌、草层主要元素之间的关系
  • 4.2.3 空间位置关系
  • 4.2.3.1 海拔
  • 4.2.3.2 坡度
  • 4.2.3.3 坡位
  • 4.2.3.4 坡向
  • 4.2.4 土壤层关系
  • 4.2.4.1 土壤主要物理性质
  • 4.2.4.2 土壤主要化学性质
  • 5 结论与讨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喀斯特山地草地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碳代谢活性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20(03)
    • [2].西南喀斯特山地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1)
    • [3].贵州喀斯特山地造林之我见[J]. 农村科学实验 2019(12)
    • [4].喀斯特山地草地植被分布特征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1)
    • [5].贵州喀斯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与评价网络布局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23)
    • [6].荧光原位杂交在喀斯特山地土壤硫酸盐还原菌检测中的应用[J]. 微生物学通报 2008(08)
    • [7].贵阳喀斯特山地贫瘠地段草本观赏植物种类资源研究[J]. 种子 2014(12)
    • [8].基于风险分析的西南喀斯特山地省区农村返贫问题研究——以贵州为例[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 [9].黔桂喀斯特山地与山区类型划分技术与应用[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7(07)
    • [10].前胡在贵州喀斯特山地关键种植技术探讨与应用[J]. 贵州农机化 2018(03)
    • [11].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结构与相似性特征[J]. 生态环境学报 2011(05)
    • [12].黔中喀斯特山地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分析——以贵阳市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10)
    • [13].喀斯特山地不同类型植物篱的减流减沙作用[J]. 江苏农业科学 2016(04)
    • [14].喀斯特山地城市新区生态用地保护与开发案例研究——以金阳新区为例[J]. 中国岩溶 2013(04)
    • [15].重庆喀斯特山地农业发展-生态响应评价[J]. 湖北农业科学 2009(02)
    • [16].RTK技术在喀斯特山地测量中的若干问题分析与应用[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7(06)
    • [17].喀斯特山地不同混农林模式的土壤入渗特征及模拟[J]. 福建农业学报 2020(02)
    • [18].人为干扰对桂西北喀斯特山地植被多样性及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5)
    • [19].喀斯特山地石灰土施用生物炭对刺槐幼苗生长和土壤特性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6(12)
    • [20].贵州喀斯特山地近自然人工造林技术[J]. 林业实用技术 2009(02)
    • [21].贵阳喀斯特山地木本观赏植物资源研究[J]. 种子 2013(07)
    • [22].喀斯特山地植被变化的地形分异特征——以贵州安龙县为例[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04)
    • [23].喀斯特山地草地资源遥感调查及常态化监测研究——以灌阳县为例[J]. 草业学报 2018(01)
    • [24].黔桂喀斯特山地NDVI的垂直分布特征[J]. 中国岩溶 2018(03)
    • [25].林火对黔中喀斯特山地不同幼林植被的影响[J]. 中国林副特产 2011(01)
    • [26].书写喀斯特生态产业新篇章[J]. 当代贵州 2017(Z3)
    • [27].喀斯特山地草地群落多样性海拔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特征[J]. 生态环境学报 2019(04)
    • [28].桂西南喀斯特山地蚬木幼龄植株的天然更新[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09)
    • [29].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物种优势度及优势种分析(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07)
    • [30].毕节喀斯特山地植被恢复立地类型划分[J]. 林业科学 2008(12)

    标签:;  ;  ;  ;  ;  ;  

    黔中喀斯特山地森林灌木层结构与功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