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常用计算机技巧(之一) 攻克符号、公式和音标(论文文献综述)
曹斌华[1](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尹朋灯[2](2021)在《初级水平缅北克钦学生汉语语音偏误研究 ——以迈扎央教育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缅甸克钦族(Kachin)在中国被称为景颇族(Wun Pawng),在印度被称为新颇族(Sing Po)。克钦语是克钦族民族通用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克钦语支。近年来,随着源源不断的克钦族学习汉语,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也面临着克钦族汉语学习方面的诸多教学问题。文章基于语言迁移理论、语言对比分析理论、偏误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以缅北迈扎央教育学院的克钦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语音听辨、统计分析和典型样本的实验等方法,从“母语”和“多语”角度分析克钦学生汉语语音偏误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研究发现:“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极差音’是学习者最难学会的内容,而在适度差异范围内,则差异越小越容易学会”;克钦学生学习汉语时受克钦语的影响强于受缅甸语的影响。克钦族汉语初学者有许多规律性、集中性和特殊性的语音问题。声母方面,n、1、z、r属低难度;j、q、s、c、x属中等难度;zh、ch、sh属高难度。发音部位层面,按难度低到高依次是舌尖中、舌尖前、舌面前、舌尖后。发音方法层面,重难点集中在送气擦音和送气塞擦音。韵母方面,(?)、(?)、ua、uai、un、uang、uen、iong、ueng 属低难度;ou、iou、ian、uei、uo、ue、uan 属中等难度;er、ei、u、un属于高难度。其中,儿化音、卷舌音和撮口呼是重难点。声调方面,问题集中且重难点是第二声和第三声,主要是调域、调型、调时和语调问题。其中,调型、调域主要受德宏方言的影响,调时和语调问题是深受缅甸语和克钦语影响,存在声调环绕、颤抖、摇摆等问题。克钦学生存在一些特定的声韵偏误条件,并构成若干个“偏误链”。如:当c、s、q、x与齐齿呼韵母相拼时,常规性误读为[cj]、[sj]、[cj]、[sj];有且仅当n与齐齿呼和撮口呼韵母相拼时学生会读错;有些韵母单独读时偏误率很高,搭配声母后明显得到改善,如ei、ou。学生的偏误问题有识音层面、听辨层面、发声层面以及综合性的偏误等等,主要偏误原因是多语杂糅、本土汉语教学问题、汉语拼音方案问题、汉语拼音与克钦文的音形差异以及网络汉语等因素的影响。最后,文章从语言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吴冬梅[3](2021)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应用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何最大限度地让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和教学,特别是服务好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学科教学,是当前教育领域值得研究的课题。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那汉语拼音则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已经渐渐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而学好汉语拼音对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交互式课件以其操作性灵活、交互性强的特点引起广泛关注,微课的使用也极大的补充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笔者从当下信息技术融合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的多种方式考虑,探索信息技术助力汉语拼音教学的应用实践。本文的第一章从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阐述了国际音标和汉语拼音的发展现状,并确定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了相关概念界定介绍和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了小学汉语拼音的教学现状,并结合观察法和访谈法发现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第四章在结合ADDIE教学模式和ARCS动机模型的理论构建出了应用于拼音教学的交互式课件与微课设计模型;第五章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2课和第13课的内容为例进行了交互式课件与微课的案例设计并用于教学实践;第六章运用实验研究法对交互式课件和微课用于拼音教学的效果做分析,进而验证信息技术在助力小学汉语拼音的教学实践中效果显着。
李乃寒[4](2021)在《面向语音合成的深度学习算法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语音合成(speech synthesis,又名text-to-speech,TTS)是人机交互的重要方法之一,旨在合成清晰且自然的音频。语音合成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比如手机和个人电脑的语音助手、同声传译的语音输出环节、车载导航播报、新闻朗读等等。通过语音合成,可以解放用户的眼睛,使人能在“眼观”的同时还可以“耳听”,增加信息接收的带宽。最近,随着神经网络的快速发展,端到端的语音合成模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NLP)领域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机器翻译领域的推进,用于序列到序列转换的模型(如Seq2seq,Transformer)日趋成熟,且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为语音合成打下了坚实的模型基础;另一方面,端到端的神经语音合成模型表现出了强大的性能,表现在省去了复杂的前端,转而借用神经网络模型以端到端的方式直接将文本转换为可以高效描述声学特征的表示方法,例如频谱或者梅尔谱。本文主要针对语音合成的三大基础问题,即自然度、鲁棒性以及“文本-音频”对齐进行了探索研究。在自然度方面,本文提出了Transformer TTS,首次将Transformer通过与Tacotron2结合的方式应用到语音合成领域,进一步提高了生成语音的自然度;同时,Transformer TTS缩短了训练时间,并且能够在任意两个时间步之间建立起直接的依赖关系。在鲁棒性方面,本文首先对于之前的神经语音合成模型鲁棒差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其鲁棒性受限的几个关键因素;并且基于这些分析提出了Robu Trans,该模型既能保持Tacotron2和Transformer TTS的自然度,又可以极大地提高鲁棒性,避免生成异常音频的情况。另外,“文本-音频”对齐是语音领域一个重要的基础研究问题。在这个方面,本文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对齐模型Mobo Aligner,其利用一种全新的注意力机制,能够在梅尔谱中单调地搜索文本单元的边界,从而得到二者对齐。相比Transformer TTS,Mobo Aligner可以得到更准确的对齐,并且减少了45%的参数量和30%的训练时间。
赵皎谷[5](2021)在《面向军事领域的西班牙语发音词典构建与预测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以数据驱动为主要方法的自然语言处理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本文拟利用数据驱动的办法实现西班牙语词汇的发音预测,从而实现西班牙语发音词典的快速构建。在西班牙语语音合成系统和语音识别系统中,发音词典是承载词汇发音信息的重要基础资源,发音词典的标注准确性以及规模大小将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从语言类型学角度看,西班牙语属于屈折型语言,依靠词形变化体现不同的人称、时态、语态、单复数以及词性等。大量的词形变化导致发音词典难以覆盖新增词汇。利用字音转换技术实现自动标注,可有效缓解发音词典集外词缺失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对西班牙语字音转换技术研究还比较匮乏,本文尝试研究西班牙语词汇发音规律,通过人工标注小型发音词典,采用数据驱动的字音转换技术,实现西班牙语发音词典的自动预测功能。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西班牙语词汇的发音特点,设计制定了包含44个音素的西班牙语音素集,人工标注并检查核对,构建了一个涵盖91040词条的通用型西班牙语发音词典。(2)选取特定的西班牙语军事网站,通过直接下载词表和利用python编程进行网络爬虫和筛选,构建了一个涵盖22416词条的西班牙语军事词汇集。(3)通过研究对比不同的统计模型以及神经网络模型,提出了基于字符嵌入+循环神经网络(RNN)+连接时序分类(CTC)的端到端词汇标音模型。基于该模型完成了对西班牙语军事词汇集的发音预测,其准确率达到了91.88%。(4)基于Python组件streamlit设计了基于B/S架构的西班牙语军事词汇发音预测原型系统,用于测试所建模型的架构和预测发音功能,有助于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综上,本研究基于神经网络模型对小型西班牙语发音词典进行建模,实现了西班牙语军事词汇的发音预测,完成了发音词典的快速构建过程。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罗平[7](2020)在《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一直以来,在小学的英语教学中,单词的发音和记忆成了重点和难点,小学生的单词记忆存在很大困难,原因在于词汇学习缺乏正确方法,单词记忆长期处于无意识的模仿和死记硬背模式。自然拼读法是一套具有音形之间对应关系的拼读规则体系,它重视语音,它能培养学生的语音意识,提高小学生的词汇拼读和拼写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单词的能力,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鉴于小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然拼读法对词汇学习的显着作用,笔者尝试探讨自然拼读法在词汇教学应用中的优化策略,从而使小学生走出英语词汇学习的困境。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帮助学生习得系统的自然拼读规律,教学生运用自然拼读法帮助英语词汇学习,是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开展关于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研究,不仅可以引发对自然拼读内容和方法的进一步的思考,还可丰富课堂教学、词汇教学、语言学的相关内容。其次,本研究可启发教师引进词汇教学的新方法,从而使学生习得自然拼读规则,提升词汇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小学生词汇学习的效率,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词汇意识和能力;有利于拓宽英语教师教育视野,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培养英语教师研究教学方法的意识和能力;为英语课程改革的推进提供有效的实践经验。本研究首先阐述了自然拼读法的相关内容,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了解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找到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词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归因分析,最后得到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应用中的优化策略。本研究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第二部分是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第三部分是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第五部分是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应用中的优化策略。根据调查需要,本研究选取F市部分小学师生作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进行研究。笔者通过调查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应用中的现状,分析发现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应用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师在自然拼读法教学中操作不当;学生缺乏有效学习和运用。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深入分析原因,分别从学校、教师、学生、教材四个方面做归因分析,提出了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别从学校、教师、教学策略和方法、课堂教学模式上加以阐述。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一是研究角度全面深入。本研究通过系统的文献研究以及应用研究,了解并实际调查和访谈自然拼读法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且通过实际课堂观察和亲自教学来发现问题,进而探讨自然拼读法在词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优化策略,这一系统化的研究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参考价值。二是研究更加注重教学策略的优化以及教学方法的探索。本研究不仅关注自然拼读法,更加关注应用过程中的教学活动,通过实际观摩课堂教学和笔者实际教学,结合他人和自身教学案例,通过总结和分析,探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力图构建一套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自然拼读法在词汇教学中面临的困境。小学阶段是未来各学习阶段的基石,本研究结果旨在唤醒更多老师关注自然拼读,希望教师在讲解词汇时,能够从语音入手,系统讲解自然拼读规则,从而改变小学生靠死记硬背学习英语词汇的模式,形成学习单词的自主能力,为小学生长远和未来的英语学习做准备。
靳乐[8](2020)在《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S小学中段教学为例》文中提出词汇是一门语言的根基,是英语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在小学英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词汇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词汇中字母与其发音的内在联系,使得小学生对词汇拼读及词汇听写感到困难,大大降低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探索一种帮助学生高效率学习词汇的方法尤为重要。自然拼读法使得字母或者字母组合与其发音之间建立联系,学生通过掌握这种对应关系从而提高词汇学习效率。本研究在S小学四年级两个班中进行了教学实验,以输入假说与学习迁移理论为依托,以此探究自然拼读法在小学中段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实验主要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自然拼读法的应用能否有效促进小学中段学生词汇学习的积极性?(2)自然拼读法的应用能否有效提高小学中段学生词汇拼读的能力?(3)自然拼读法的应用能否有效提高小学中段学生词汇听写测试能力?实验前对实验班进行问卷,以此了解学生对于词汇学习的积极性,并对两个班进行词汇拼读与听写测试前测,了解两个班学生的词汇水平。实验中在实验班开展自然拼读法,对照班实施常规教学。实验结束之后,对实验班再次进行问卷,了解教授自然拼读法后实验班学生对于词汇学习积极性的变化,对两个班进行词汇拼读和听写测试后测,对数据进行收集并分析。对比分析实验前后的数据发现:实验后两个班测试都有所进步,但是经过自然拼读法教授后的实验班学生的整体测试成绩提高更显着。分析实验前后的问卷后发现,学习自然拼读法拼读规律后实验班学生词汇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愿意使用自然拼读法主动拼读词汇。由此本研究所得结论是:自然拼读法的应用能有效促进小学中段学生词汇学习的积极性;自然拼读法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小学中段学生词汇拼读的能力;自然拼读法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小学中段学生词汇听写测试能力。
陈梦楠[9](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中文语音合成》文中研究说明语音合成(Text-to-Speech,TTS)作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关键技术之一,是计算机语音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现有方法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合成语音自然度差,定制化程度低,应用场景受限等。本文围绕实用级别中文语音合成存在的问题开展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部分,为了解决传统方法的合成语音自然度差,且基于深度学习的系统语音生成不稳定、合成速度慢等问题,提出了一种中文语音合成策略。本文探索了端到端语音合成在中文上的应用,使合成语音更好地拟合人类发音。并提出了带约束的注意力机制,提高了合成稳定性。同时把神经网络和传统信号处理算法Griffin-Lim结合,将CPU上语音样本点的生成速率由0.061 kHz提高到21.837kHz。最终实现的中文语音合成系统可稳定快速地生成高自然度语音。第二部分,在明星语音合成、实时语音模仿等定制语音场景中,为了弥补传统方法语音克隆时需要大量语料的缺陷,探讨了个性化语音合成方法。本文提出的两种方法均能利用少于10分钟的音频,将合成语音快速迁移到目标说话人的口音上,这两种方法分别是微调模型和增加语音转换模块。前者探索迁移学习在语音合成领域的应用,方法简单且效果出色。后者利用半监督学习,降低语音转换模块的训练难度,为语音合成系统添加该模块后,即能实现可定制的语音合成。第三部分,针对合成场景中多语种混杂,以及模型声音复刻能力较弱的问题,讨论了跨语种多说话人语音合成方案。本文研究并设计了跨语种文本前端,并提出一种说话人编码网络,可高效提取输入语音的说话人特征,生成固定长度的说话人嵌入向量,同时探讨了说话人嵌入向量与声学特征生成网络的特征融合问题。提出的模型能够合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不同语种、多个说话人的语音,甚至能够对未见说话人进行语音合成。本文采用多种评价方法,验证了上述方案的有效性。提出的中文语音合成系统的平均意见得分达到了 4.048,高于广泛使用的谷歌拼接语音合成的3.480,以及参数语音合成的3.790。此外,个性化语音合成的平均意见得分达到了 3.560。在跨语种多说话人语音合成中,合成语音的自然度平均意见得分达到了 3.762,相似度平均意见得分则为3.418。相比同类研究,提出的方案在语料要求、合成语音自然度和相似度等方面均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冉晶[10](2020)在《中国大陆与台湾初中英语教材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与康轩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处于学习英语课程的基础阶段,教材的好坏是影响此阶段英语教学成果的因素之一。然而任何一本教材都有着自身的优点及其局限性,因此需要不断地对教材进行由内到外地审视,加强教材改革,使其能够更大地发挥教材的潜能及作用。本研究选取人教版与康轩版两套英语教材为研究对象,构建静态和动态结合的教材研究框架,运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系统比较两套英语教材。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两套教材文本表层结构(结构设计、栏目设计、版面设计)和深层结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学习策略)的比较,(二)两地教师和学生使用各自教材后评价的比较。结果表明,人教版与康轩版教材在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上同中有异;在各地区使用后评价上人教版的满意度高于康轩版,但仍存在需改进的问题;两套教材各具优缺点。人教版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表层结构上存在教材结构上连贯不清、单元话题选择范围狭窄、图文设计缺乏新意和美感的问题,在深层结构上存在语音练习缺乏、词汇量大且呈现上不明确,教材注重读写,但读写材料不丰富,本土文化和世界文化呈现较少,学习策略的指导不明显的问题。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人教版教材提出加强教材编写的对话空间、合理构建教材结构体系、扩大教材单元话题范围、精美图文激发学习热情、语言知识的内容和呈现要合理、语言技能的训练上要和谐、文化内容的选择上要多元、学习策略的指导上要明确的教材编写建议,以及整体把握吃透教材知识体系、以书为桥搭建动态教学环境、深度挖掘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教材使用建议。
二、教师常用计算机技巧(之一) 攻克符号、公式和音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师常用计算机技巧(之一) 攻克符号、公式和音标(论文提纲范文)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初级水平缅北克钦学生汉语语音偏误研究 ——以迈扎央教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四、理论基础 |
五、术语、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学院概况与调查综述 |
第一节 校园环境与办学情况 |
第二节 汉语专业办学情况 |
第三节 调查与分析综述 |
第二章 语料采集与录音样本分析 |
第一节 克钦学生汉语声母偏误分析 |
第二节 克钦学生汉语韵母偏误分析 |
第三节 克钦学生汉语声调偏误分析 |
第四节 克钦教师汉语语音偏误分析 |
第五节 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声学分析 |
第三章 克钦学生汉语语音偏误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已学语言和语言习得负迁移 |
第二节 目的语引起的偏误 |
第三节 汉语拼音与克钦文的音形差异 |
第四节 本土汉语教学导致的语音偏误 |
第四章 克钦族学生汉语语音偏误解决策略 |
第一节 宏观视角下的语音教学策略 |
第二节 微观视角下的语音教学策略 |
第三节 教学管理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论着类 |
二、学位论文类 |
三、期刊论文类 |
四、其他类 |
附录 |
附录1:《迈扎央教育学院克钦族师生汉语语音测试表》 |
附录2 -1:《PC5(预科班)学生基本信息调查表》 |
附录2 -2:《TCL(大一)学生基本信息调查表》 |
附录3:《迈扎央教育学院师生汉语语音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4 -1:《汉语普通话与克钦语声母对照表》 |
附录4 -2:《汉语普通话与克钦语韵母对照表》 |
附录5:《汉语与缅语韵母系统对照表》 |
附录6 -1:《德宏方言声母系统对照表》 |
附录6 -2:《德宏方言韵母系统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信息技术助力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音标教学与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
二、国内汉语拼音教学与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认知负荷理论 |
三、情境认知理论 |
第三章 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
第一节 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现状调查 |
一、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二、小学语文汉语拼音课堂教学观察数据分析 |
第二节 小学语文汉语拼音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的交互式课件与微课设计 |
第一节 交互式课件与微课设计模式的构建 |
第二节 交互式课件与微课设计模式的分析 |
一、前期分析 |
二、过程分析 |
三、评价反馈 |
第五章 小学汉语拼音交互式课件与微课的设计案例 |
第一节 第 2 课《i uü y w》和第 13 课《ang eng ing ong》的前期分析 |
一、第2 课《i uü y w》的前期分析 |
二、第13 课《ang eng ing ong》的前期分析 |
第二节 第 2 课《i uü y w》和第 13 课《ang eng ing ong》的规划设计 |
一、第2 课《i uü y w》的规划设计 |
二、第13 课《ang eng ing ong》的规划设计 |
第三节 第 2 课《i uü y w》和第 13 课《ang eng ing ong》的开发制作 |
一、交互式课件开发关键步骤 |
二、交互式微课的制作重点步骤 |
第六章 小学汉语拼音交互式课件与微课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实验前期准备 |
一、实验研究对象 |
二、实验研究工具 |
三、前测实验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实验过程 |
一、实验班的教学过程 |
二、对照班的教学过程 |
第三节 实验结果分析 |
一、学生后测卷成绩对比分析 |
二、教师访谈记录与分析 |
三、家长访谈记录与分析 |
四、实验研究结论 |
第七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不足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汉语拼音教学调查问卷 |
附录B:二十位小学语文教师简况表 |
附录C:小学语文教师汉语拼音课堂教学观察数据表 |
附录D: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测试卷(前测) |
附录E: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测试卷(后测) |
附录F:应用效果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G:应用效果家长访谈提纲 |
附录H:交互式微课脚本设计 |
一、第2 课《i uü y w》的微课脚本设计 |
二、第 13 课《ang eng ing ong》的微课脚本设计 |
附录 I:交互式课件与微课案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面向语音合成的深度学习算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声学模型 |
1.2.2 声码器 |
1.2.3 其他相关模型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概述 |
1.3.1 现存方法的不足 |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语音基础 |
2.1 语言学概述 |
2.2 发音 |
2.2.1 发音器官 |
2.2.2 国际音标 |
2.3 辅音和元音 |
2.3.1 辅音 |
2.3.2 元音 |
2.3.3 英语的发音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语音合成与神经网络基础简介 |
3.1 早期语音合成 |
3.1.1 语音合成的发展历程 |
3.1.2 基于统计参数的语音合成模型 |
3.2 神经网络基础 |
3.2.1 神经元 |
3.2.2 全连接网络 |
3.2.3 卷积神经网络 |
3.2.4 循环神经网络 |
3.2.5 Seq2seq模型 |
3.2.6 Transformer模型 |
3.2.7 Flow模型 |
3.3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语音合成的自然度 |
4.1 神经语音合成 |
4.1.1 经典声学模型:Tacotron2 |
4.1.2 经典声码器:Wavenet |
4.2 Transformer TTS:将Transformer应用到语音合成 |
4.3 网络结构 |
4.3.1 字形-音素转换器 |
4.3.2 缩放的位置编码 |
4.3.3 Pre-net |
4.3.4 编码器和解码器 |
4.3.5 输出层和Post-net |
4.4 实验 |
4.4.1 训练设置 |
4.4.2 字形-音素转换器 |
4.4.3 声码器 |
4.4.4 训练时间对比 |
4.4.5 自然度的评价指标 |
4.4.6 实验结果 |
4.4.7 对照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语音合成的鲁棒性 |
5.1 先前的神经语音合成不鲁棒的原因 |
5.1.1 不受限制的编码器-解码器注意力机制 |
5.1.2 不准确的终止预测 |
5.1.3 未见过的位置编码 |
5.2 单调的注意力机制 |
5.2.1 Forward attention |
5.2.2 GMM attention |
5.3 RobuTrans |
5.3.1 文本-语言学特征转换器 |
5.3.2 时长预测模块 |
5.3.3 伪非因果注意力机制 |
5.3.4 去掉位置编码 |
5.4 实验 |
5.4.1 基准线模型 |
5.4.2 训练设置 |
5.4.3 测试设置 |
5.4.4 声码器 |
5.4.5 实验结果 |
5.4.6 其他注意力机制 |
5.4.7 异常分析 |
5.4.8 对照试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快速的声学模型和文本与音频的对齐 |
6.1 非自回归的声学模型及其对齐方式 |
6.1.1 基于Transformer的模型 |
6.1.2 基于Flow的模型 |
6.1.3 基于TransformerTTS的对齐模型 |
6.2 单调的注意力机制 |
6.2.1 基本思想 |
6.2.2 上下文向量的期望计算 |
6.2.3 修改过的能量公式 |
6.2.4 每帧权重之和小于1 |
6.2.5 将对齐权重离散化 |
6.3 MoBoAligner |
6.3.1 文本编码器 |
6.3.2 梅尔编码器 |
6.4 MoboAligner注意力 |
6.4.1 公式化表示 |
6.4.2 张量并行计算实现 |
6.4.3 将对齐权重离散化 |
6.4.4 用隔帧抽取的方法加速 |
6.4.5 测试阶段 |
6.5 实验 |
6.5.1 数据集 |
6.5.2 训练设置 |
6.5.3 对齐结果的可视化 |
6.5.4 对齐的基准线模型 |
6.5.5 结果 |
6.5.6 与强制对齐模型的对比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面向军事领域的西班牙语发音词典构建与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对象和目标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的特色和创新 |
1.5 论文结构框架 |
第二章 西班牙语发音词典研究 |
2.1 发音词典简述 |
2.2 发音词典的地位与构建方法 |
2.3 词汇标音方法综述 |
2.4 西班牙语的语音特征分析 |
2.4.1 西班牙语发音规则 |
2.4.2 设计音素集归纳的新发音规则 |
2.5 西班牙语发音词典设计 |
2.5.1 西班牙语发音音素集的设计 |
2.5.2 西班牙语发音词典词表的构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西班牙语军事词汇的获取 |
3.1 军事领域的选择原因 |
3.2 军事语料的网络来源 |
3.3 语料的收集与整理 |
3.3.1 西班牙语军事网站的语料爬虫方法 |
3.3.2 非军事网站的语料爬虫方法 |
3.3.3 军事语料的清洗 |
3.4 军事词汇收集的成果展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RNN的西班牙语词汇字音转换 |
4.1 字音转换任务建模 |
4.2 基于RNN的字音转换模型 |
4.2.1 基于向量表示的字符嵌入输入层 |
4.2.2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特征提取层 |
4.2.3 适用于端到端训练的连接时序分类层 |
4.3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4.3.1 实验数据准备 |
4.3.2 模型的构建与训练 |
4.3.3 实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西班牙语军事词汇发音预测原型系统设计 |
5.1 模型构建与训练 |
5.1.1 基于Word2vec的字符嵌入模型构建与训练 |
5.1.2 基于keras的字音转换模型构建与训练 |
5.2 发音预测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7)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1.小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存在困难 |
2.自然拼读法对词汇学习的影响和作用 |
3.《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要求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1.概念界定 |
2.相关理论基础 |
(四)文献综述 |
1.自然拼读法的发展 |
2.自然拼读法的内容 |
3.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 |
4.文献研究述评 |
(五)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本研究的创新点 |
二、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学生问卷与访谈结果的整理和分析 |
1.调查问卷和访谈内容的编制 |
2.问卷调查与访谈对象 |
3.调查和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
(二)教师问卷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
1.调查问卷的编制 |
2.调查对象 |
3.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三)自然拼读法对词汇学习影响的分析 |
1.自然拼读法能显着提高小学生的语音意识、拼读和拼写能力 |
2.自然拼读法能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
3.自然拼读法能培养学生学习词汇的自主能力 |
4.自然拼读法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
三、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在自然拼读法教学中操作不当 |
1.教师教学盲目和机械 |
2.教师在自然拼读教学中缺乏系统性、连续性 |
(二)学生缺乏有效学习和巩固 |
1.学生学习自然拼读的过程形式化 |
2.学生运用自然拼读法不及时 |
四、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学校原因 |
1.学校难以开展系统化自然拼读教学 |
2.学校不重视自然拼读法的相关培训 |
(二)教师原因 |
1.教师对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片面认识 |
2.教师对自然拼读法教学的片面认识 |
(三)学生原因 |
1.学生未能把自然拼读法内化为自主的单词学习方法 |
2.学生语音意识淡薄 |
3.学生缺乏对拼读规则的理解和记忆 |
4.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
(四)教材原因 |
1.教材相关内容编排不合理 |
2.教材缺乏系统的指导 |
五、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应用中的优化策略 |
(一)提高教师水平 |
1.加强教师培训 |
2.进行自我教育和反思 |
(二)有序地进行自然拼读法教学操作 |
1.系统地教授自然拼读法 |
2.有序进行拼读训练 |
3.有序进行拼写训练 |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 |
1.母语迁移教学策略 |
2.图片教学法 |
3.对比教学法 |
4.归纳教学法 |
(四)积极探讨高效的自然拼读法课堂教学模式 |
1.温故知新,复习上节课的拼读知识 |
2.灵活教授新课拼读规则 |
3.大胆尝试 |
4.及时评价 |
结语 |
(一)研究启示 |
1.系统的自然拼读法教学对帮助词汇学习有重要意义 |
2.教授自然拼读法时,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
3.自然拼读对词汇量提出了较高要求 |
(二)不足和建议 |
1.不足 |
2.后续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小学生词汇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自然拼读法的情况调查 |
附录三: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四: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五:语音能力测试 |
附录六:拼读能力测试 |
附录七:拼写能力测试 |
附录八:单音图和多音图 |
附录九:自然拼读法教学中的故事材料选篇 |
致谢 |
(8)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S小学中段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当前英语词汇教学的思考 |
1.1.2 新课标的要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自然拼读法研究 |
1.3.2 国内自然拼读法研究 |
1.3.3 相关文献的评析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中段词汇教学中应用的依据 |
2.1 自然拼读法的概念 |
2.2 自然拼读法的理论基础 |
2.2.1 输入假说理论 |
2.2.2 学习迁移理论 |
2.2.3 认知发展理论 |
2.3 自然拼读法的内容及学习类型 |
2.3.1 自然拼读法的内容 |
2.3.2 自然拼读法的学习类型 |
2.4 运用自然拼读法的原则及优势 |
2.4.1 运用自然拼读法的原则 |
2.4.2 运用自然拼读法的优势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调查问卷 |
3.3.2 测试卷 |
3.4 研究过程 |
3.4.1 实验前准备阶段 |
3.4.2 实验中实施阶段 |
3.4.3 实验后整理阶段 |
3.5 数据收集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1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4.1.1 实验前问卷分析 |
4.1.2 实验后问卷分析 |
4.1.3 实验前后问卷对比分析 |
4.2 词汇拼读测试结果分析 |
4.2.1 实验前词汇拼读结果分析 |
4.2.2 实验后词汇拼读结果分析 |
4.2.3 实验前后词汇拼读结果对比分析 |
4.3 词汇听写测试结果分析 |
4.3.1 实验前听写的结果分析 |
4.3.2 实验后听写的结果分析 |
4.3.3 实验前后词汇听写结果对比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 |
5.2 研究的局限性 |
5.3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9)基于深度学习的中文语音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统计参数语音合成 |
1.2.2 基于深度学习的语音合成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预备知识 |
2.1 语言学基础 |
2.1.1 基本语音单位 |
2.1.2 汉语拼音 |
2.1.3 国际音标 |
2.2 声学基础 |
2.2.1 预加重 |
2.2.2 傅里叶分析 |
2.2.3 短时傅里叶变换 |
2.2.4 线性谱和梅尔频谱 |
2.2.5 语音活动检测 |
2.3 深度学习基础 |
2.3.1 人工神经网络 |
2.3.2 卷积神经网络 |
2.3.3 循环神经网络 |
2.3.4 长短时记忆网络 |
2.3.5 门控循环单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文语音合成 |
3.1 数据准备 |
3.1.1 文本预处理 |
3.1.2 音频预处理 |
3.1.3 平行语料处理 |
3.2 模型结构 |
3.2.1 序列到序列的生成模型 |
3.2.2 注意力机制 |
3.2.3 CBHG |
3.2.4 系统总体结构 |
3.3 损失函数设计 |
3.4 实验 |
3.4.1 教师强制训练方式 |
3.4.2 绝对值损失和平方损失 |
3.4.3 加窗注意力机制 |
3.4.4 语音合成中的声学特征选择 |
3.4.5 语音样本点的生成速率 |
3.4.6 评估指标分析 |
3.4.7 平均意见得分的测评要求与方法 |
3.5 语音质量评价与分析 |
3.5.1 主观评价 |
3.5.2 客观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个性化语音合成 |
4.1 概述 |
4.2 模型微调 |
4.2.1 微调准备 |
4.2.2 实验 |
4.3 少标签语音转换模块 |
4.3.1 语音转换 |
4.3.2 生成对抗网络 |
4.3.3 无监督方法 |
4.3.4 半监督方法 |
4.3.5 联合训练方法 |
4.3.6 实验 |
4.4 语音质量评价与分析 |
4.4.1 主观评价 |
4.4.2 客观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跨语种多说话人语音合成 |
5.1 概述 |
5.2 说话人编码器 |
5.2.1 模型结构 |
5.2.2 训练策略 |
5.2.3 实验 |
5.3 频谱生成网络和声码器 |
5.3.1 模型结构 |
5.3.2 实验 |
5.4 语音质量评价与分析 |
5.4.1 主观评价 |
5.4.2 客观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研究中的痛点和相关的解决方案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语言学规则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10)中国大陆与台湾初中英语教材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与康轩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教材 |
二、英语教材 |
三、初中 |
第五节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教材评价 |
一、国外教材评价研究 |
二、国内教材评价研究 |
第二节 英语教材比较研究概况 |
一、不同国家、地区英语教材的比较 |
二、同一出版社新旧教材版本比较 |
三、不同版本英语教材的比较 |
第三节 中国台湾与大陆英语教材比较研究 |
第四节 综述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原因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内容分析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第三节 研究工具 |
一、比较框架 |
二、调查问卷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基于教材文本的静态比较 |
一、表层结构比较 |
二、深层结构比较 |
三、小结 |
第二节 基于问卷调查的动态比较 |
一、两地学生教材使用后反馈的比较 |
二、两地教师教材使用后反馈的比较 |
三、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人教版教材的特点与不足 |
二、康轩版教材的特点与不足 |
第二节 对人教版教材的建议 |
一、教材编写的建议 |
二、教材使用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教师常用计算机技巧(之一) 攻克符号、公式和音标(论文参考文献)
-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初级水平缅北克钦学生汉语语音偏误研究 ——以迈扎央教育学院为例[D]. 尹朋灯.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信息技术助力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应用探究[D]. 吴冬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4]面向语音合成的深度学习算法研究与应用[D]. 李乃寒.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面向军事领域的西班牙语发音词典构建与预测研究[D]. 赵皎谷.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1(04)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罗平.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S小学中段教学为例[D]. 靳乐. 山西大学, 2020(01)
- [9]基于深度学习的中文语音合成[D]. 陈梦楠.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10]中国大陆与台湾初中英语教材比较研究 ——以人教版与康轩版为例[D]. 冉晶.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