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教唆犯问题研究

独立教唆犯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教唆犯理论体系庞杂,其中的共犯教唆犯和独立教唆犯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我国立法并未区分教唆犯的不同种类,而是在刑法总则“共同犯罪”一节中将其包括。这就导致理论界对于独立教唆犯的性质、成立要件、犯罪形态、处罚依据以及处罚原则等一系列问题存在争议,造成司法实务中困惑重重。基于完善教唆犯罪的刑法理论及司法实践的需要,本文拟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就独立教唆犯的性质、成立要件、犯罪形态、刑事责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辩证分析,初步构建独立教唆犯的理论体系。本文立足于客观主义刑法立场,坚持共犯二重性说和部分犯罪共同说的观点,研究独立教唆犯,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独立教唆犯是指,在故意实施教唆行为,而被教唆者没有犯被教唆之罪的情况下的教唆犯。独立教唆犯是教唆犯独立性与从属性辩证统一的产物。具体而言,在宏观上体现的是教唆犯的独立性;在具体的定罪量刑上,又体现了教唆犯的独立性和一定的从属性,独立性与从属性辩证统一,贯穿于独立教唆犯定罪量刑的始终。由于学界围绕独立教唆犯的成立要件问题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本文着重论述了独立教唆犯的主观方面要件与客观方面要件,全面诠释了教唆的内容、方式、强度、对象等因素,阐释了“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的涵义。笔者认为,独立教唆犯的主观要件只能是直接故意。独立教唆犯的犯罪形态应当认定为处于犯罪未遂状态。原因是在独立教唆犯的场合,由于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因此教唆犯所预期的犯罪结果没有发生,而这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导致的,完全符合犯罪未遂的特征。本文用大量篇幅详细的分析了独立教唆犯的处罚根据,笔者认为,研究独立教唆犯的处罚依据时,应当在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倾向于客观主义的立场。简言之,对独立教唆犯进行处罚的法律依据是,由于教唆犯在主观上希望被教唆者接受教唆并且最终实施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客观上实施了教唆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在认定独立教唆犯的刑事责任时,应当综合考虑独立教唆犯的的犯罪事实、犯罪性质以及犯罪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需要注意的是独立教唆犯的特殊处罚原则,由于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相较于共犯教唆犯,独立教唆犯的社会危害性显然较为轻微,因此对其可以相对于行为人所教唆的罪的既遂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教唆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应当予以从重处罚。另外,本文论述了处罚独立教唆犯时应当注意的例外情形,即不可罚的教唆行为,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二。本文针对目前刑法学界关于现行刑法第29条第2款规定的批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是本文的又一处创新。笔者认为,对于目前刑法规范与司法实践之间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科学解释现行法规的方式完善,没有必要修改关于独立教唆犯的立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独立教唆犯的性质
  • 1.1 中外刑法学界关于教唆犯性质的学说
  • 1.1.1 大陆法系关于教唆犯性质的学说
  • 1.1.2 我国的通说——共犯二重性说
  • 1.2 教唆犯性质的界定
  • 1.2.1 对共犯从属性说的思考
  • 1.2.2 对共犯独立性说的思考
  • 1.2.3 对共犯二重性说的思考
  • 1.3 独立教唆犯性质的认定
  • 2 独立教唆犯的概念与成立要件
  • 2.1 独立教唆犯的概念
  • 2.2 独立教唆犯的构成要件
  • 2.3 独立教唆犯与共犯教唆犯的区别
  • 3 独立教唆犯的犯罪形态
  • 3.1 独立教唆犯犯罪形态的学说
  • 3.1.1 预备说
  • 3.1.2 既遂说
  • 3.1.3 未遂说
  • 3.2 独立教唆犯犯罪形态的界定
  • 3.2.1 对预备说的思考
  • 3.2.2 对既遂说的思考
  • 3.2.3 对未遂说的思考
  • 4 独立教唆犯的处罚
  • 4.1 独立教唆犯处罚的依据
  • 4.1.1 独立教唆犯处罚的理论依据
  • 4.1.2 独立教唆犯处罚的法律依据
  • 4.2 独立教唆犯处罚的原则
  • 4.2.1 独立教唆犯的一般处罚原则
  • 4.2.2 独立教唆犯的特殊处罚原则
  • 4.3 独立教唆犯处罚的例外
  • 5 对我国刑法相关规定的审视
  • 5.1 学界关于现行刑法相关规定的争鸣
  • 5.2 对现行刑法相关规定的解读
  • 5.2.1 对"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的进一步诠释
  • 5.2.2 对现行刑法第29条第2款的合理限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我国教唆犯法律性质新论[J]. 刑法论丛 2016(03)
    • [2].论教唆行为与帮助行为的侵权责任[J]. 法学论坛 2011(05)
    • [3].论教唆行为的两种性质——兼议《刑法》第29条第2款之理解[J]. 刑事法评论 2016(02)
    • [4].陷害教唆行为的定性研究[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01)
    • [5].教唆行为的责任认定[J]. 法制与经济(下旬) 2012(09)
    • [6].陷害教唆若干问题研究[J].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4)
    • [7].古典学派语境下的教唆犯地位研究[J]. 刑法论丛 2009(02)
    • [8].再论“教唆未遂”[J].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2(01)
    • [9].论独立教唆犯之犯罪预备性——以我国刑法第29条第2款的规定为视角[J]. 行政与法 2010(10)
    • [10].诱惑侦查教唆相关问题研究[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 [11].论教唆犯的概念及成立要件[J]. 时代人物 2008(05)
    • [12].教唆未遂的立法探析[J]. 前沿 2014(Z5)
    • [13].论教唆犯的未遂——以二重性说解读教唆犯[J].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012(10)
    • [14].过失共同犯罪探讨[J]. 理论界 2010(12)
    • [15].我国教唆犯制度的逻辑困境及其反思[J]. 政治与法律 2008(02)
    • [16].教唆犯二重性说之否定——兼论教唆犯的独立性[J]. 法学杂志 2010(10)
    • [17].教唆犯若干问题分析[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11(10)
    • [18].教唆犯处罚根据论[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 [19].析“教唆未遂”[J]. 重庆与世界 2011(15)
    • [20].教唆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危害行为的法律责任分析[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 [21].教唆犯与精神性帮助犯之分界[J]. 法制与经济(下旬) 2011(12)
    • [22].教唆行为:共犯行为抑或实行行为[J]. 法学杂志 2009(01)
    • [23].对教唆犯的性质及未完成形态的认定[J].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3)
    • [24].“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之解释[J]. 法学研究 2011(01)
    • [25].教唆行为:共犯行为抑或实行行为?[J].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9(01)
    • [26].论我国犯罪参与体系的归属[J].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7(02)
    • [27].主从犯特殊区分制下“教唆未遂”的理解与适用[J]. 刑法论丛 2017(03)
    • [28].教唆行为标准的规范化判断及展开[J]. 警学研究 2020(03)
    • [29].教唆行为的实行行为性之否定——兼与李凤梅博士商榷[J].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9(09)
    • [30].教唆犯二重性说的逻辑困境及其反思[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2(06)

    标签:;  ;  ;  

    独立教唆犯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