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涛
(开封市信息工程学校河南开封475000)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2-0000-01
摘要:意象在中国文学中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无论分析古典文学(如传统的诗、词、歌、赋),还是现代文学(甚至包括流行文化),对意向的解读和领会都是必不可少乃至至关重要的。笔者从事一线语文教育已有十余年时间,通过逐渐累积发现在语文教学中能否成功的把握、分析和解读文章中的意象,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章的领悟和理解,甚至可以成为决定一节语文课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意象分析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用意象分析来引导语文教学,可以得到另一片洞天。
关键词:语文教学意象分析
一、通过意象分析可以直指文学作品主题,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笔者认为通过分析意象能够使学生直接揣摩作者的情绪变化及写作思路,从而得以迅速把握文章主旨。如《将进酒》的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翻译成现代汉语应为“你难道没有看见,那汹涌澎湃的黄河水如同从天上倾斜下来?它滚滚东去、奔向大海,永远都不会再回来”。《将进酒》从本质上讲,是一首劝酒歌,是李白在元丹丘酒宴上的愤激之作。可是从元丹丘的家中几乎是不可能看到黄河的,那么李白的这首诗又为什么要从黄河入手呢?李白通过“黄河水”这个意向,又在向我们秘密传达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原来,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文学作品的一些自然对象和人的心理之间,逐渐产生了一些成熟的对应关系,这就形成了文学作品中一些固定的意象。如“流水”=“时光”,那么咏叹流水,其实就是在咏叹时光易逝。“流水”这个意象相关联于时间,这样的先例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可以说俯仰可得。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即“时间像流水一样流逝啊,昼夜不停”。又如《长歌行》“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意思为“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时间也如此”,劝人们珍惜光阴,要有所作为。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译为“大江汹涌奔腾、滚滚东流,古往今来所有英雄人物所创立的丰功伟业,也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为历史”。所以回到《将进酒》这首诗,李白的前两句实际上是在讲:时间一去不返,我眼看也一大把年纪了,可理想还没有来得及实现,我能不着急上火么我?
纵观全诗,李白借“黄河水”引起了对人生价值的考量和探究,正因为时光匆匆如水般流逝,那么既然“天生我材”,就更加应该积极争取并努力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这是全文的主旨。而串联起全诗感情脉络的“悲”、“喜”、“狂”、“愤”、“愁”也正是由此引发和升腾起来的。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使我们生存充满烦恼与苦痛的东西,无一不是出自时间无休止的压迫。”具有类似情怀的李白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在以“黄河水”为表象的时间的压迫中唱出了这首感动了此后亿万人的《将进酒》。
如是看来,通过意象分析可以直指文学作品主题,在分析课文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分析意象可以点染课堂气氛,渲染学生情绪,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讲授柳永的《雨霖铃》,整首词作涉及到的景物大体包括有“寒蝉”、“长亭”、“都门”、“泪眼”、“烟波”、“暮霭”、“楚天”、“杨柳岸”、“晓风”、“残月”等,这些景物从总体上来说,都天然的带着一种凄凉、萧索的味道,从而成功的渲染了作者“伤离别”的情感。特别是作者刻意点出的“长亭”,那几乎就是中国文学中分别的“代言”了。至于“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个意象的集合和叠加,则更是内藏玄机——(1)“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下杨柳枝送别的习惯,折下柳枝送给对方手里,以示自己的留恋和不舍,所以看到杨柳,会想到恋人;(2)“晓风”性凉,被“晓风”吹拂的同时,也被一种类似凄凉、孤独的感受吹拂着;(3)“残月”,月不圆、人两地,对比我国中秋时节人月两团圆的习俗,心头又该是一幅怎样的滋味!而这三个意象并非作者亲眼所睹,换句话说,是作者用“晓风”、“残月”等非常有内涵的景物,逼真刻画出自己酒后那种怅然若失、寂寞凄凉的心理状态。解读者完全可以把“杨柳岸、晓风残月”当成一个形容词——不管我今宵酒醒何处,无论繁星点点还是艳阳高照,我的心情都会很“杨柳岸、晓风残月”。
又如如赏析余光中的《乡愁》,引导学生提取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将彼此分散的人和物,以及支离破碎的时间和空间紧紧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难以言喻的哀愁和思念。
通过意象分析,如此这般娓娓道来,学生在感受、认同、理解了这些意象的同时,深深沉浸在作品所渲染的情绪当中,这对于授课、听课的双方,自然都是不无裨益的,甚至对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成功的实践。
三、通过意象分析,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同时积累自己的写作素材
有些意象,如“长亭”、“流水”、“杨柳”、“渔父”、“大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可以作为“代名词”来使用,有着很丰富的内涵,这是因为我们中国文学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一些自然景观和人的情感之间,逐渐产生了一种成熟的、并且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这些内涵丰富的意象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经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一种共同的记忆、一段关乎情感的密码。不管岁月悠悠、也不管山水迢迢,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应该掌握并以之为荣。所以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加以运用这些意象,也是笔者在课堂上赞赏和一贯加以推崇的。自然,恰当的运用毋庸置疑会使习作生色不少。
综上所述,用意象分析引导语文教学通过意象分析可以直指文学作品主题、点染课堂气氛,并且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同时积累自己的写作素材。在这种春风化雨的熏陶之下,学生不仅会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并且慢慢一定会写出属于自己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2]韦蝶清.《中国古典文化中“竹”意象探析》.
[3]黎潇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民族文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