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类型与息肉恶变相关因素探讨

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类型与息肉恶变相关因素探讨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与息肉恶变的关系。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镜中心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的资料保存完整的大肠息肉患者1482例,分析患者的年龄,息肉分布部位、大小、形态、数目、病理类型、不典型增生程度及恶变情况,明确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与息肉恶变的关系。结果:大肠息肉发病以男性多见,息肉检出率为15.4%。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中以幼年性息肉便血率最高。大肠息肉在各年龄组均有发病,40岁以上年龄组达高峰,占总数的74.0%。各类息肉均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炎性息肉以31~40岁为发病高峰,体积小、无蒂、不分叶。增生性息肉除好发年龄跨度较大外(31~60岁),形态与炎性息肉基本一致。腺瘤性息肉具有平均体积大、分叶多见的特征,其检出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幼年性息肉发病年纪小,单发多见,体积大、带蒂、分叶多。不典型增生程度上,重度不典型增生仅见于腺瘤性息肉,幼年性息肉未发现不典型增生。息肉恶变72例(4.9%)。以40岁以上多见;好发部位为直、乙状结肠;息肉直径≥2.0cm者更容易恶变(p<0.05);宽基、分叶、多发息肉恶变的几率高,腺瘤性息肉恶变率8.6%,其中绒毛状腺瘤是息肉恶变的高危因素,恶变率38.5%。随着息肉不典型增生程度增加其恶变率显著增高(p<0.01),重度不典型增生息肉的恶变率高达84.0%。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的大肠息肉临床特点不同,有助于初步判断息肉的性质。大肠息肉恶变与发病年龄、分布部位、大小、形态、数目、病理类型及不典型增生程度密切相关。发病年龄40岁以上多见,好发部位为直、乙状结肠,宽基、分叶、多发、直径≥2.0cm的息肉更容易恶变,绒毛状腺瘤是息肉恶变的高危因素,随着息肉不典型增生程度增加其恶变率显著增高。

论文目录

  • 一、论文: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类型与息肉恶变相关因素探讨
  • 1.中文摘要
  • 2.英文摘要
  • 3.前言
  • 4.临床资料及结果
  • 5.讨论
  • 6.小结
  • 7.参考文献
  • 二、综述:大肠息肉研究进展
  • 1.正文
  • 2.参考文献
  • 三、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类型与息肉恶变相关因素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