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对等角度对《喜福会》汉译本的研究

从功能对等角度对《喜福会》汉译本的研究

论文摘要

近年来,美国华裔文学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然而文学作品译本的缺乏严重地限制了国内研究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的三个汉译本的比较分析,探讨在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如何实现功能对等。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与重视原文及译文的传统理论不同,“功能对等”理论将重点转移到了读者的反应。最贴切自然的对等翻译应该使译文的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的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相同。论文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对《喜福会》的三个译本进行比较,从意义、风格以及文化三个方面,通过对译文中大量的例子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探索《喜福会》的三个译本是否在这三个方面实现了功能对等,在译文读者中引起了与原文读者最为相近的反应。通过比较研究发现,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首先根据不同的语境正确理解词汇的意义,并努力传达原文的风格特征,以让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反应。对于原文中的文化因素,译者应该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还原中国文化。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Motivation and Objective of the Research
  • 1.2 Choice of Research Theory and Material
  •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2 A Theoretical Review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 2.1 Studies on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 2.2 Nida’s Two Different Types of Equivalence
  • 2.2.1 Formal Equivalence and Dynamic Equivalence
  • 2.2.2 Formal Equivalence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
  • 2.3 Principles for Producing Functional Equivalence
  • 2.4 Contribution and Limitation of Nida’s Theory
  • Chapter 3 An Overview of The Joy Luck Club
  • 3.1 Introduction to Amy Tan and the Book
  • 3.1.1 About Amy Tan
  • 3.1.2 Summary of The Joy Luck Club
  • 3.2 Different Chinese Translations
  • 3.3 Introduction to Three Translations and Translators
  • 3.4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ok
  • 3.4.1 Use of Pinyin
  • 3.4.2 Chinese Culture
  • 3.4.3 Myth
  • 3.4.4 Language Features
  • Chapter 4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 Joy Luck Club
  • 4.1 Equivalence Produced in Meaning
  • 4.1.1 Names of People
  • 4.1.2 Lexical Meaning
  • 4.1.2.1 Conceptual Meaning
  • 4.1.2.2 Associative Meaning
  • 4.2 Equivalence Produced in Style
  • 4.2.1 Structure of the Novel
  • 4.2.2 Broken English
  • 4.2.3 Mispronunciation
  • 4.2.4 Rhetorical Devices
  • 4.2.4.1 Pun
  • 4.2.4.2 Simile
  • 4.2.5 Pinyin
  • 4.3 Equivalence Produced in Culture
  • Chapter 5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相关论文文献

    • [1].《利维坦》汉译本的译者主体性与文化选择——以陆道夫、黎思复译本为例[J]. 郑州师范教育 2019(05)
    • [2].交际语境顺应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考察——以《大地》汉译本为例[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07)
    • [3].关联理论视角下《追风筝的人》翻译策略分析——以李继宏汉译本为例[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05)
    • [4].从《麦琪的礼物》两种汉译本分析译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J]. 铜陵学院学报 2017(03)
    • [5].也谈“误读”与“乱译”——以美国《独立宣言》汉译本为例[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7(07)
    • [6].比较研究《德伯家的苔丝》两个汉译本的语言特色[J]. 英语广场 2015(03)
    • [7].《满文老档》汉译本比较研究——以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三个汉译本为研究对象[J]. 黑龙江史志 2015(01)
    • [8].从归化和异化角度赏析《Gone With the Wind》汉译本[J]. 青年文学家 2020(03)
    • [9].从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对比分析《飘》的两个汉译本[J]. 校园英语 2017(22)
    • [10].“瑕瑜共见”——浅析《京华烟云》第一个汉译本[J]. 长江丛刊 2017(19)
    • [11].目的论视角的加缪《鼠疫》英汉译本对比研究[J]. 现代交际 2020(15)
    • [12].《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两汉译本对比——兼谈译者主体性的发挥[J]. 名作欣赏 2017(03)
    • [1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女系家族》的三个汉译本比较[J]. 莆田学院学报 2017(01)
    • [14].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追风筝的人》汉译本[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15].从《独立宣言》的7种汉译本看译者主体性[J]. 英语教师 2017(15)
    • [16].从互文性视角探析缪丽尔·斯帕克作品的翻译策略——以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的两个汉译本为例[J]. 英语教师 2020(18)
    • [17].文学作品中的误译分析——以《红与黑》的汉译本为例[J]. 科技信息 2012(28)
    • [18].从目的论看傅东华《飘》汉译本[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09)
    • [19].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和选择——以《尤利西斯》两汉译本为例[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20].《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汉译本几个概念/术语翻译别论[J].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9(03)
    • [21].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戈丹》汉译本中景色描写的“三维”研究[J]. 北极光 2019(10)
    • [22].归化异化视角下解读《追风筝的人》汉译本[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 [23].从翻译伦理析傅东华《飘》汉译本的误译[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 [24].入场理论框架下逻辑投射复合小句的汉译通达度研究——以《逃离》汉译本为例[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7(02)
    • [25].从塞尔“网络-背景”理论看《瓦尔登湖》汉译本中的显化[J]. 海外英语 2016(12)
    • [26].多译本中文化意象的解读与翻译——以《汤姆叔叔的小屋》三个汉译本为例[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 [27].从翻译规范理论看Uncle Tom's Cabin的两个汉译本[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09)
    • [28].从翻译美学视域看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以《白鲸》汉译本为例[J]. 英语广场 2020(15)
    • [29].以《飘》为例从文学鉴赏论看译者主体性[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6)
    • [30].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快乐王子》汉译本研究[J]. 现代交际 2016(16)

    标签:;  ;  ;  

    从功能对等角度对《喜福会》汉译本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